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论文-苑斌,卜美玲,田佳钰,张蕾,孙永安

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论文-苑斌,卜美玲,田佳钰,张蕾,孙永安

导读:本文包含了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浆牛黄散,匹罗卡品,癫痫模型,认知功能

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苑斌,卜美玲,田佳钰,张蕾,孙永安[1](2019)在《天浆牛黄散对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天浆牛黄散对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认知、癫痫发作、海马结构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和3个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组,模型组按照不同的处理方式分为:天浆牛黄散治疗组(B组)、丙戊酸钠组(C组)和模型对照组(D组)。观察第7、14、21 d大鼠癫痫发作情况、脑电图监测大鼠放电次数、认知能力;大鼠处死后行脑组织病理切片检测,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结果 B组与C组大鼠癫痫自发性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每分钟平均放电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B、C组相比,发作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增长、放电次数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大鼠无癫痫发作。大鼠在认知能力方面,A、B与C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A、B、C组相比,认知能力较差(P<0.05);大鼠海马区CA1区存活细胞数,B、C与D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与A组相比3个实验组海马CA1区存活细胞显着降低(P<0.05)。结论天浆牛黄散能减少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的癫痫发作、改善认知、有效减轻癫痫发作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伤。(本文来源于《癫痫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王丽琨,周鑫,伍国锋,洪震[2](2019)在《建立杏仁核电刺激慢点燃和匹罗卡品化学点燃耐药性颞叶癫痫模型并对比癫痫发作和海马超微结构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两种方法建立颞叶耐药癫痫模型,探讨哪种方法更适合建立多药耐药颞叶癫痫模型。方法选用SD大鼠130只,10只作为正常组,120只分别制作杏仁核和匹罗卡品模型,模型成功后用抗癫痫药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进行筛选,分别选择10只杏仁核模型和匹罗卡品模型比较两种方法建立的模型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级别、脑电图及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成功制作杏仁核模型31只,匹罗卡品模型29只,匹罗卡品模型癫痫发作频率(2. 09±0. 044)高于杏仁核组(1. 01±0. 037),持续时间(61. 37±4. 22)长于杏仁核组(43. 16±5. 91),而癫痫发作的级别无明显差异;经过耐药性癫痫模型的筛选,选出杏仁核耐药模型8只,匹罗卡品耐药模型12只。匹罗卡品模型与杏仁核模型相比脑电频率更高,波幅增宽,超微结构的损伤更严重。结论匹罗卡品模型自发性率高,耐药率高,脑电变化明显,超微结构损伤重,更适合耐药性癫痫机制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单伟,朱飞,余婷婷,樊京京,郭安臣[3](2018)在《cFos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大鼠癫痫模型脑组织内的表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大鼠模型,研究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大鼠模型中cFos蛋白在脑内时间和空间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方法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锂3mEq/kg(约125mg/kg),18~24小时后给予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匹罗卡品的首剂量为20mg/kg,若无痫性发作或痫性发作未达到Racine制定的痫性发作标准Ⅲ~Ⅴ级者,每隔30分钟可重复腹腔注射匹罗卡品10mg/kg/次,直至出现痫性发作。发(本文来源于《第六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期刊2018-10-26)

黄智[4](2018)在《A型肉毒毒素鼻腔给药对氯化锂—匹鲁卡品大鼠癫痫模型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癫痫(epilepsy)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频发的癫痫发作可导致脑部严重的损害、意外伤害及精神创伤等,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我国的癫痫的患病率约7.2‰,存在900余万的癫痫患者,虽经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仍有近1/3患者的癫痫发作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发展为难治性癫痫,其中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最常见的难治性癫痫。氯化锂-匹鲁卡品大鼠癫痫模型是Honchar于1983年首次报道,该模型与人类颞叶癫痫模型在神经电生理、神经元损伤、行为学表现等方面相似,是目前研究颞叶癫痫和癫痫持续状态常用的动物模型之一。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 A,BoNT/A)是一种由厌氧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神经毒素蛋白,可特异性酶切突触囊泡转运相关蛋白,进而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释放,抑制Na~+通道,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为抗癫痫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近来研究表明颅内海马区注射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BoNT)可抑制急性期癫痫发作,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减少慢性期癫痫发作频率,进一步证实了BoNT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抗癫痫药物。然而,既往的研究均采用颅内注射给药方式,存在创伤性、操作复杂、易感染、不利于长期给药等弊端,且未进一步探讨BoNT的作用机制。相较于颅内注射,鼻腔给药是一种方便、无创性的给药方式,并可绕过血脑屏障,快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满足了慢性疾病需长期给药的需求。目前对BoNT/A抑制癫痫发作的具体机制、能否通过鼻腔给药减少癫痫持续状态诱发的神经元损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神经元形态学及自噬、凋亡相关蛋白Beclin-1、Bax,Caspase-3及Bcl-2表达水平的改变,探讨癫痫诱发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探究鼻腔滴注BoNT/A给药方式的可行性,观察其对致痫大鼠行为学、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并检测凋亡自噬、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探讨BoNT/A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材料与方法:1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6-7周,220g-250g,随机分为CON组(正常大鼠)、PILO组(致痫大鼠)、PILO+NS组(致痫大鼠+鼻腔滴注生理盐水)和PILO+BoNT/A组(致痫大鼠+鼻腔滴注BoNT/A),PILO组包括3h、8h、24h、72h亚组。PILO+NS、PILO+BoNT/A组大鼠腹腔麻醉后取仰卧位,给予鼻腔滴注等量生理盐水或BoNT/A预处理,CON、PILO组同期仅给予腹腔麻醉处理,并记录各组大鼠体重变化。给药后第50天,四组大鼠给予腹腔注射氯化锂(3mEq/kg),20小时后,CON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余腹腔注射匹鲁卡品(30mg/kg)。大鼠癫痫发作持续60min后,腹腔注射水合氯醛(0.3mg/kg)终止发作。根据Racine痫性发作等级标准,Ⅳ或V级发作判定为造模成功,记录各组造模成功率及潜伏期。造模成功后PILO组3h、8h、24h亚组于癫痫发作终止后各时间点断头取脑,分离海马,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应蛋白浓度,72h亚组于发作终止72小时后麻醉、灌注取脑,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尼氏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损伤。PILO+NS组、PILO+BoNT/A组于癫痫终止后24小时取海马,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应蛋白浓度,剩余大鼠在SE后72小时麻醉后灌注取脑,制备石蜡及冰冻切片,观察神经元损伤、检测cleaved-SNAP-25。结果:1.行为学观察CON组大鼠行为正常,PILO组、PILO+NS组、PILO+BoNT组大鼠均出现癫痫发作,3组大鼠造模成功率及潜伏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神经元形态学改变与CON组相比,PILO、PILO+NS组神经元出现明显损伤,数目减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PILO+BoNT/A组神经元数目较CON组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PILO、PILO+NS组相比,PILO+BoNT/A组神经元数目增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Cleaved-SNAP-25分子检测PILO组大鼠嗅球、海马神经元内未检测到cleaved-SNAP-25,而PILO+BoNT/A组嗅球、海马神经元胞体内可检测cleaved-SNAP-25。4.凋亡自噬相关蛋白表达与CON组相比,PILO组海马组织中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诱导凋亡蛋白Bax、Beclin-1及Caspase-3蛋白水平升高,24小时内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于PILO组,PILO+BoNT/A组可抑制癫痫发作对相关蛋白的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ILO+NS组相关蛋白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氯化锂-匹鲁卡品癫痫模型造模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大鼠癫痫行为学表现明显。2.癫痫持续状态引起海马神经元损伤,以CA1、CA3区为着,涉及神经元自噬、凋亡途径。3.BoNT/A可经鼻给药进入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嗅球、海马区),证实了该给药途径的可行性。4.BoNT/A对氯化锂-匹鲁卡品诱发的癫痫持续状态导致的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参与神经元自噬、凋亡途径。5.鼻腔给药可为BoNT/A在抗癫痫领域提供新的给药途径。(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3-01)

李小平,冯占辉,于云莉[5](2017)在《Nectin-1在氯化锂-匹罗卡品慢性癫痫模型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讨Nectin-1在癫痫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我们采用经典的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在点燃持续状态后不同时间点观察Nectin-1蛋白在大鼠脑海马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 1、选用正常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与模型组(n=90),模型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法,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成功点燃3天后存活的大鼠以(3天、1周、2周、4周、6周)为研(本文来源于《第七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7-10-27)

梁静静[6](2016)在《阿米洛利对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的抗癫痫作用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改良匹罗卡品诱导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和脑电图的特点目的:建立有效、稳定的颞叶癫痫(TLE)大鼠模型,同时监测正常皮层脑电图和癫痫持续状态(SE)皮层脑电图,摸索并验证建模规律。方法:(1)改良癫痫模型:选用雄性成年SD大鼠22只,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实验组(n=16)。提前20 h腹腔注射氯化锂(127mg/kg),给予匹罗卡品30 min前腹腔注射阿托品,以减少外周胆碱能反应。腹腔注射首剂匹罗卡品(100mg/kg)诱导痫性发作,此后每隔30 min注射匹罗卡品(25 mg/kg),直至出现SE。按照Racine分级,将大鼠行为分为Ⅰ~Ⅴ级,若反复叁次给药后大鼠痫性发作未到达Ⅳ级,则视为诱导失败。被成功诱导出SE的大鼠方可被随机分入实验A组和实验B组,观察其行为学变化,记录SE潜伏期(即首次Ⅳ级及以上痫性发作与注射的时间间隔)、建模成功率和死亡率。正常对照组大鼠除用等量磷酸缓冲盐溶液(PBS)代替匹罗卡品外,其余处理措施均相同.(2)皮层脑电图监测:将实验组分为实验A组(n=6)和实验B组(n=6),分别在大鼠SE15min、30min予以乌拉坦麻醉大鼠,监测大鼠皮层脑电图。结果:(1)实验组中,大鼠成功点燃12只,死亡1只,诱导失败3只,造模总成功率为75%,其中匹罗卡品首剂成功率为75%,二剂成功率和叁剂成功率分别为16.7%和8.3%,诱导失败率为18.8%。SE潜伏期(min)为29.7±15.1(13-65),匹罗卡品用量平均为112.5 ± 16.3 mg/kg。正常对照组大鼠均表现正常,为0级发作。(2)正常对照组中皮层脑电图正常,类似人类正常脑电图。实验A组脑电图表现为背景活动波幅较正常对照组略增高,可见低于6 Hz的慢活动逐渐增多,持续监测至SE发作90 min未见明显尖波、棘波和棘慢波;实验B组脑电图表现为爆发长程出现的尖波、棘波和不规则的尖慢复合波,痫性放电持续、稳定达2h以上。结论:(1)改良后的氯化锂-匹罗卡品模型致痫成功率高且动物死亡率低,发作潜伏期短,易操作,改良的护理方法可显着降低大鼠死亡率,有利于动物实验的开展及推广。(2)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模型脑电图同人类SE和颞叶癫痫脑电图改变相似,该模型应用于癫痫机制及药理学研究对临床有指导意义。(3)进一步证实神经元过度放电与传播存在时间差异性,SE发作30 min后再监测大鼠皮层脑电图更有意义。第二部分 阿米洛利/酸性液体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癫痫脑电图的影响目的:观察阿米洛利/酸性液体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的皮层脑电图痫性放电的影响。方法:(1)诱导改良型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选用雄性成年SD大鼠,提前20 h腹腔注射氯化锂(127mg/kg),在匹罗卡品注射前30 min,予以阿托品腹腔注射。予以首剂100 mg/kg匹罗卡品腹腔注射诱导痫性发作,此后每间隔30 min,继续以25mg/kg匹罗卡品注射,直至出现SE。若反复叁次给药后大鼠痫性发作未到达Ⅳ级,则视为诱导失败,共诱导成功24只SE大鼠。(2)将24只SE大鼠随机分为四组,酸感受离子通道(ASICs)抑制组(阿米洛利)、PBS对照组(PBS)、阳性对照组(左乙拉西坦组)和酸性液体组(酸性PBS, pH= 1.57),每组6只。大鼠SE发作30 min后,麻醉大鼠,放置皮层电极,监测皮层脑电图30 min后,给予ASICs抑制组腹腔注射阿米洛利溶液,继续记录90 min脑电图,其余叁组操作同ASICs抑制组,分别腹腔注射相对应药物。(3)比较单位时间内痫性放电频率、波幅、放电间期的变化。所有数据以30 min为一段,共分4段统计,即给药前(-30~0 min)、给药后0~30 min、 30~ 60min和60~90 min。因癫痫大鼠彼此间相关数据变异大,故设置每只大鼠给药前30 min的数值为基线值,即每只大鼠给药前的数值为1,给药后数值=给药后数据/给药前数据。结果:(1)皮层脑电图可监测到尖波、棘波,痫性放电持续、稳定。(2)ASICs抑制组与PBS对照组比较,在60-90 min时段的放电频率(0.69±0.08vs0.89±0.07)、波幅(0.70±0.16 vs0.90±0.08)均明显下降(P<0.05),放电间期(1.46±0.18 vs 1.15±0.10)延长(P<0.05)。(3)酸性液体组与PBS对照组比较,在0-30 min时段,痫性放电频率增高(1.05±0.07 vs0.9±0.07)(P<0.05),放电间期无明显延长(1.00±0.05 vs 1.12±0.09)(P<0.05);在30-90 min时段,放电频率、波幅逐渐下降,放电间期延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与阳性对照组比较,ASICs抑制组在0~90 min时段痫性放电频率、放电间期和放电波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阿米洛利能抑制锂-匹罗卡品诱导的痫性发作;(2)酸性液体可短暂性促进痫性发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SICs通道有关。第叁部分ASICs和NHE的表达及阿米洛利的抗癫痫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讨酸感受离子通道(ASICs).钠氢交换泵(NHE)在癫痫持续状态(SE)时的基因表达及阿米洛利在痫性发作中的作用。方法:(1)诱导改良型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选用雄性成年SD大鼠,提前20 h腹腔注射氯化锂(127 mg/kg),提前30 min予以阿托品腹腔注射。予以首剂100 mg/kg匹罗卡品腹腔注射诱导痫性发作,此后每间隔30 min,继续以25 mg/kg匹罗卡品注射,直至出现SE。若反复叁次给药后大鼠痫性发作未到达Ⅳ级,则视为诱导失败,共诱导成功18只SE大鼠。(2)选择正常大鼠为正常对照组(n=6),将诱导成功的SE大鼠随机分为3组:SE 1h组(PBS,i.p.).SE 2 h组(PBS,i.p.)和阿米洛利组(阿米洛利,i.p.),分别在入组时即注射相应药物。(3)分别于在SE发作1h时处死SE 1h组大鼠,SE发作2h时处死正常对照组、SE2h组和阿米洛利组大鼠,分离大脑皮层。提取总RNA,进行RT.PCR检测4组大鼠大脑皮层ASICla.ASIC3和NHEmRNA的表达。结果:(1)正常对照组大鼠大脑皮层几乎不表达ASIC3(0.01±0.00)和NHE(0.01±0.00),仅少量表达ASICla(0.19±0.01).(2)癫痫模型SE 1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大脑皮层ASICla(0.89±0.01vs 0.19±0.01).ASIC3(0.29±0.04vs0.01±0.00)及NHE(2.16±0.01vs 0.01 ±0.00)的mRNA表达均显着增加(P<0.01)。(3)癫痫模型SE 2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大脑皮层ASICla(1.24±0.01 vs 0.19±0.01).ASIC3(0.81±0.04 vs 0.01±0.00)及NHE(2.73±0.09 vs 0.01 ±0.00)的mRNA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SE 1h组比较,ASICla(1.24 ±0.01 vs 0.89±0.01).ASIC3(0.81±0.041vs0.29±0.04)及NHE(2.73± 0.09 vs 2.16±0.01)的mRNA表达显着增加(P<0.01)。(4)与SE 1h和SE2h比较,阿米洛利组大鼠皮层ASICLa(0.44±0.01).ASIC3(0.09±0.01)的mRNA表达显着下降(P<0.01),NHE的mRNA表达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正常大鼠皮层几乎不表达ASIC3和NHE,仅少量表达ASICla;(2)痫性发作过程中ASICla、ASIC3及NHE的mRNA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多,提示其参与癫痫的发生;(3)阿米洛利的抗癫痫作用与调控ASICla和ASIC3的表达有关,而与NHE无关。(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6-03-01)

秦家明,倪冠中,方子妍,周列民[7](2015)在《锂-匹罗卡品慢性颞叶癫痫模型海马HCN1和HCN2表达下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伴海马硬化性内侧颞叶癫痫锂-匹罗卡品大鼠模型中超极化激活性环核苷酸苷酸门控通道(CN)亚型HCN1和ICN2表达情况。方法 160-180g成年雌性SD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锂(127.2mg/kg,63.6mg/ml);24小时后腹腔注射东莨菪碱(1mg/kg,0.5mg/ml);半小时后腹腔注射1%匹罗卡品(30mg/kg,15mg/ml),当大鼠出现RacineⅣ/Ⅴ发作后90分钟,腹腔注射0.5%的地西泮注射液(1mg/kg)终止发作。分别在癫痫持续状态后24小时,(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期刊2015-09-18)

高琴琴[8](2015)在《匹罗卡品癫痫模型中大鼠海马和内嗅皮层区TREK-2钾通道的表达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癫痫(Epilepsy)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首次记录过癫痫的发作。它是一种由于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反复性、发作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慢性疾病。癫痫现已成为仅次于脑卒中的第二大神经系统疾患。临床常表现为神经元反复放电而引起反复的惊厥发作,且具有不可预见性。目前全球约5000万癫痫病人,然而手术风险高且难以根治,药物治疗中将近30%的癫痫患者因抗癫痫药物无法控制其发作而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癫痫,难治性癫痫中有70%为颞叶癫痫。癫痫不仅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因而寻求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是癫痫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双孔钾离子通道(Two-pore-domain potassium channels,K2P)是最新发现的一类钾离子通道亚型,哺乳动物的K2P可分为六类,共包括16个亚型,其中包括TWIK(弱内向整流型双孔钾通道)、TASK(酸敏感TWIK相关双孔钾通道)、TREK(TWIK相关双孔钾通道)等亚家族。TREK-2是K2P中最重要的一员,也是K2P中分布最广表达最多的亚类,它与TREK-1和TRAAK由于序列结构和调控机制的相似同属TREK一类。TREK-2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神经保护作用,已经有研究证实TREK-2广泛表达于神经元并在调控神经元兴奋性方面具有重要功能。而癫痫发病的电生理本质就是多种机制导致的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产生神经元过度同步化放电。但是关于TREK-2在癫痫发生过程中的时空表达变化在国内外尚未见文献报道。本课题运用锂盐-匹罗卡品建立癫痫模型,以TREK-2双孔钾通道为研究中心,采用Western-blot、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在匹罗卡品癫痫模型中不同时期TREK-2于癫痫主要好发部位的表达特点,并且通过si RNA干扰技术下调TREK-2的表达,进一步观察其对癫痫发作的影响。通过证实TREK-2双孔钾通道参与了癫痫的发生、发展,力图为抗癫痫药物的研制提供新的靶点并为癫痫治疗提供新的指导策略。实验一:匹罗卡品诱导实验性颞叶癫痫大鼠模型的建立目的:观察匹罗卡品癫痫模型中大鼠的行为学特点、脑电图变化和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1)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体重150g~200g。适应环境1周后,大鼠在清醒状态下,腹腔注射氯化锂180mg/kg,18~20h后腹腔注射东莨菪碱1mg/kg,30min后腹腔注射匹罗卡品30mg/kg,给药后根据Racine分级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持续痫性发作(Racine 4级以上)为成功模型,1h后,给予地西泮10mg/kg腹腔注射以终止癫痫发作,降低死亡率。对照的正常组大鼠于相同时间给予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2)在大鼠皮层区埋藏电极,全程了解癫痫发作前后的EEG动态变化。(3)HE染色观察模型组大鼠癫痫后不同时期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1)模型组在注射匹罗卡品后动物立即有不同程度的胆碱能反应,如唾液分泌增多、流泪、腹泻,15~20min左右,癫痫发作,表现为胡须抖动,点头,面部抽搐,前肢和/或尾伸直、僵硬姿势,全身性阵挛抽搐,随后表现为全身性强直阵挛抽搐或伴站立和跌倒。模型组大鼠中89.8%有明显的癫痫样发作,存活率达75%。正常组大鼠未见癫痫样发作。(2)模型组大鼠给予匹罗卡品后EEG均观察到阵发性痫性放电,多见高电位的丛集性棘波、尖波、棘尖波。正常组大鼠EEG均表现为基础波,未观察到棘波、尖波等痫性波;(3)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癫痫后不同时期HE染色发现海马各区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元缺失,CA1和CA3较CA2和DG区缺失更为明显。结论:成功建立癫痫模型,且存活率高,便于之后实验的进展。实验二:TREK-2在癫痫模型中不同时期海马区与EC区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癫痫发病的关系目的:观察匹罗卡品癫痫模型中不同时期海马区和EC区TREK-2蛋白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TREK-2在癫痫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数字表将56只成功癫痫模型大鼠于发作后6h、1d、3d、1w、2w、4w、8w分别迅速断头处死后剥离右侧海马组织和EC区组织,各时间点8只,标记后置于-80℃冰箱中备Western-blot检测TREK-2的表达,正常组8只采取同样处理。另外各时间点另取3只灌注后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正常组3只采取同样处理。结果:(1)在海马区,Western-blot统计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TREK-2在诱导痫性持续发作后的3d开始降低(P<0.05),1w,2w,4w明显降低(P<0.01),8w时仍维持在很低水平(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了同样趋势。(2)在EC区,Western-blot统计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TREK-2在诱导痫性持续发作后的1d明显降低(P<0.001),到2w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之后继续降低,8w时降到最低(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了同样趋势。结论:在癫痫模型中不同时期,海马区与EC区TREK-2的表达都不同程度的降低,证实TREK-2参与了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验叁:下调海马区和EC区TREK-2对匹罗卡品癫痫模型发作的影响目的:利用TREK-2 si RNA下调海马区和EC区TREK-2表达,进一步观察对大鼠癫痫状态的影响。方法:(1)SPF级雄性SD大鼠在麻醉下(10%水合氯醛0.3ml/100g腹腔注射)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按照Paxinos定位海马位置,然后按坐标进针。注射位置要在相应部位埋套管针灌注后切取脑片确定。实验共需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ham),溶剂组(no si RNA),乱序RNA组(scr RNA),TREK-2 si RNA-A组(5n M),TREK-2 si RNA-B组(5n M),TREK-2 si RNA-B组(10n M),每组3只。以速度0.5μl/min,剂量2μl进行海马区微量注射。Sham组只打开皮肤钻孔但不注射任何药品。注射72h后取材,应用Western-blot检测相应海马组织中TREK-2的表达变化。(si RNA A序列:5’-UUC UCC GAA CGU GUC ACG UTT-3’,si RNA B序列:5’-TAG GAG GGC GGA AAT ACC AAA-3’)(2)选取最佳干扰效能的TREK-2 si RNA B序列进行后续实验,将SD大鼠分为癫痫组和干扰癫痫组,采用上述同样方法进行海马区定位注射2μl的溶剂和si RNA B,72h后建立癫痫模型,并对其行为学进行观察。其中癫痫1d组5只和干扰组癫痫后1d存活的5只进行海马区Western-blot取材。EC区的实验过程同海马区。结果:(1)通过Western-blot对TREK-2 si RNA的干扰效能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溶剂组、scr RNA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对TREK-2蛋白表达几乎没有影响。与scr RNA组相比,si RNA A可以下调TREK-2蛋白表达将近30%(P<0.05),si RNA B可以下调TREK-2蛋白表达将近50%以上(P<0.001),且不同浓度(si RNA B 5 n M vs si RNA B 10 n M)间无明显差异。因而选择si RNA B序列作为之后的干扰序列,浓度选用5n M。(2)si RNA干扰TREK-2蛋白表达后,建立癫痫模型,进行行为学观察发现,与癫痫组相比,干扰组癫痫发作程度明显增加。与癫痫1d组相比,干扰癫痫1d组TREK-2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si RNA干扰组相比,干扰癫痫1d组TREK-2表达也明显降低(P<0.01)。结论:利用TREK-2 si RNA进一步证实TREK-2参与了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降低海马区和EC区TREK-2的表达加重了癫痫发生。(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5-05-01)

秦家明,倪冠中,陈子怡,周珏倩,周列民[9](2015)在《锂-匹罗卡品慢性颞叶癫痫模型海马HCN表达水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伴海马硬化性内侧颞叶癫痫锂-匹罗卡品大鼠模型中超极化激活性腺苷酸环化酶通道(HCN)亚型HCN1和HCN2表达情况。方法 160-180g成年雌性SD大鼠,腹腔注射1%匹罗卡品30mg/kg形成癫痫持续状态90分钟,腹腔注射0.5%的地西泮注射液(1mg/kg)终止发作。分别在癫痫持续状态后24小时,2周和8周后(急性期、潜伏期和慢性期)进行病理检测。取大脑海马组织进行real-time PCR检测HCN1和HCN2mRNA表达水平,采用HCN1和HCN2单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免疫荧光行蛋白(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脑电图与癫痫诊治进展高级讲授班及学术研讨会日程册&论文汇编》期刊2015-04-17)

蔡晓冬,杨丽白,陈子怡,周珏倩,周列民[10](2015)在《氯化锂-匹罗卡品小鼠癫痫模型中齿状回区semaphor in 3A、semaphor in 3C和semaphor in 3F的表达持续降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小鼠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中,观察semaphorin3蛋白家族中semaphorin 3A、semaphorin3C和semaphorin 3F在癫痫形成的各阶段、海马各亚区间的表达改变。方法在成功建立小鼠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后,运用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海马区semaphorin3A、semaphorin 3C和semaphorin3F蛋白表达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脑电图与癫痫诊治进展高级讲授班及学术研讨会日程册&论文汇编》期刊2015-04-17)

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用两种方法建立颞叶耐药癫痫模型,探讨哪种方法更适合建立多药耐药颞叶癫痫模型。方法选用SD大鼠130只,10只作为正常组,120只分别制作杏仁核和匹罗卡品模型,模型成功后用抗癫痫药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进行筛选,分别选择10只杏仁核模型和匹罗卡品模型比较两种方法建立的模型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级别、脑电图及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成功制作杏仁核模型31只,匹罗卡品模型29只,匹罗卡品模型癫痫发作频率(2. 09±0. 044)高于杏仁核组(1. 01±0. 037),持续时间(61. 37±4. 22)长于杏仁核组(43. 16±5. 91),而癫痫发作的级别无明显差异;经过耐药性癫痫模型的筛选,选出杏仁核耐药模型8只,匹罗卡品耐药模型12只。匹罗卡品模型与杏仁核模型相比脑电频率更高,波幅增宽,超微结构的损伤更严重。结论匹罗卡品模型自发性率高,耐药率高,脑电变化明显,超微结构损伤重,更适合耐药性癫痫机制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苑斌,卜美玲,田佳钰,张蕾,孙永安.天浆牛黄散对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的影响[J].癫痫杂志.2019

[2].王丽琨,周鑫,伍国锋,洪震.建立杏仁核电刺激慢点燃和匹罗卡品化学点燃耐药性颞叶癫痫模型并对比癫痫发作和海马超微结构的变化[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

[3].单伟,朱飞,余婷婷,樊京京,郭安臣.cFos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大鼠癫痫模型脑组织内的表达特征[C].第六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2018

[4].黄智.A型肉毒毒素鼻腔给药对氯化锂—匹鲁卡品大鼠癫痫模型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D].郑州大学.2018

[5].李小平,冯占辉,于云莉.Nectin-1在氯化锂-匹罗卡品慢性癫痫模型中的表达[C].第七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2017

[6].梁静静.阿米洛利对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的抗癫痫作用及其机制[D].武汉大学.2016

[7].秦家明,倪冠中,方子妍,周列民.锂-匹罗卡品慢性颞叶癫痫模型海马HCN1和HCN2表达下调[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2015

[8].高琴琴.匹罗卡品癫痫模型中大鼠海马和内嗅皮层区TREK-2钾通道的表达变化及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15

[9].秦家明,倪冠中,陈子怡,周珏倩,周列民.锂-匹罗卡品慢性颞叶癫痫模型海马HCN表达水平研究[C].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脑电图与癫痫诊治进展高级讲授班及学术研讨会日程册&论文汇编.2015

[10].蔡晓冬,杨丽白,陈子怡,周珏倩,周列民.氯化锂-匹罗卡品小鼠癫痫模型中齿状回区semaphorin3A、semaphorin3C和semaphorin3F的表达持续降低[C].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脑电图与癫痫诊治进展高级讲授班及学术研讨会日程册&论文汇编.2015

标签:;  ;  ;  ;  

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论文-苑斌,卜美玲,田佳钰,张蕾,孙永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