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微分离及微克隆论文_闫素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染色体微分离及微克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体,微克,微分,植物,核型,杉木,向日葵。

染色体微分离及微克隆论文文献综述

闫素丽[1](2009)在《向日葵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和微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向日葵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对其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微切割、微分离单染色体并建立单染色体文库,可以为向日葵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重要基因的分离等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内葵杂3号叁交种和单交种为材料,摸索了向日葵染色体制片技术并进行了核型分析,微分离了随体染色体,建立了完整的单条染色体DNA文库,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用0.05%秋水仙素、0.002mol.L-18-羟基喹啉及4℃低温对向日葵根尖进行预处理,结果以0.05%秋水仙素和0.002mol.L-18-羟基喹啉处理效果较好,可以得到染色体分散好,着丝点清晰的标本片。2.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内葵杂3号叁交种和单交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n=34,且各有一对随体染色体。叁交种第2对和第10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2对具有随体,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异范围4.092%-7.729%,核型公式为2n=2x=34=30m+4sm(2sat);单交种全部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4对染色体具随体,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异范围3.661%-8.128 %,其核型公式为:2n=2X=34=34m(2sat)。3.在国内外首次进行了向日葵的单染色体分离。本文采用玻璃针法显微分离了内葵杂3号叁交种和单交种的随体染色体,经两轮LA-PCR扩增得到250-1500bp的DNA片段;Southern杂交表明,扩增片段与向日葵基因组DNA之间有同源性,证明向日葵随体染色体DNA已经被成功扩增。4.将叁交种和单交种随体染色体扩增片段克隆到pGEM?T?Easy上,建立了各自的单染色体文库。叁交种获得2.26×105个克隆,PCR检测、酶切鉴定确定片段在200-700bp之间,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535bp;单交种获得2.57×105个克隆,PCR检测、酶切鉴定确定片段在200-500bp之间,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480bp。(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吕桂兰,马秀芳,沈枫,郝宪彬,刘军[2](2007)在《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微克隆技术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研究是在近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染色体研究领域,是细胞遗传学通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直接桥梁,在植物育种领域已被广泛加以利用,用以构建染色体特异的或染色体区带特异的探针池probe或构建染色体或染色体区带特异的DNA文库等方面。文中就该项技术的概念、方法、在植物育种研究领域的应用及其前景,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等进行了论述。(本文来源于《北方水稻》期刊2007年05期)

申艳红,陈晓静[3](2007)在《植物染色体微分离、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染色体微分离、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的发展历史;综述了植物染色体微分离、微切割和微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与展望。(本文来源于《亚热带农业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宋丽,赵茂林,沈银柱,黄占景[4](2003)在《染色体微分离和微克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微分离和微克隆技术是将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二者紧密结合的一项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医学等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该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应用的不同方法,详细介绍了各种方法的步骤及其优缺点,最后探讨了该技术的应用及展望。(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讯》期刊2003年04期)

吴小萍,洑香香,徐进,施季森,胡赞民[5](2002)在《杉木单染色体的微分离及微克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杉木带随体的染色体进行了微克隆研究。利用显微操作仪分离单染色体并放入Eppendorf管中,经Sau3A酶切后在染色体DNA片段两端加上Sau3A寡核苷酸人工接头,然后进行两轮PCR扩增,得到(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期刊2002-10-01)

吕柳新,黄代青[6](2001)在《植物染色体微分离微克隆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微分离与微克隆技术是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项桥梁技术 ,近年来在植物中的应用日渐活跃 .本文综述了该技术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戢福云,余其兴[7](2000)在《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微克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81年染色体微切割及微克隆技术创建以来 ,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人类及动植物遗传学、医学、进化学等研究领域 ,主要包括构建特定染色体或染色体区域的DNA文库、制备染色体描绘探针池以研究染色体重排和染色体进化等。本文对该技术的产生、发展及某些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00年04期)

陈正华,王兰岚,胡赞民,周奕华,党本元[8](1999)在《植物染色体微分离、微克隆及其DNA文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植物染色体微分离、微切割及微克隆技术,可能建立某一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的特异文库,用于高密度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及基因组物理图谱的构建,显着提高制图效率。还可制备染色体及染色体臂的特异探针,研究染色体进化及其特定区域功能活性。此外,还有利于克隆重要基因。自(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9年S3期)

胡赞民,崔丽华,陈正华[9](1998)在《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详细介绍了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技术在动物、人类及植物中的创立与发展,评述了不同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这项技术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利用这项技术在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新方向。(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进展》期刊1998年05期)

染色体微分离及微克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研究是在近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染色体研究领域,是细胞遗传学通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直接桥梁,在植物育种领域已被广泛加以利用,用以构建染色体特异的或染色体区带特异的探针池probe或构建染色体或染色体区带特异的DNA文库等方面。文中就该项技术的概念、方法、在植物育种研究领域的应用及其前景,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等进行了论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染色体微分离及微克隆论文参考文献

[1].闫素丽.向日葵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和微克隆[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2].吕桂兰,马秀芳,沈枫,郝宪彬,刘军.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微克隆技术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与展望[J].北方水稻.2007

[3].申艳红,陈晓静.植物染色体微分离、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7

[4].宋丽,赵茂林,沈银柱,黄占景.染色体微分离和微克隆技术[J].生物技术通讯.2003

[5].吴小萍,洑香香,徐进,施季森,胡赞民.杉木单染色体的微分离及微克隆研究[C].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2002

[6].吕柳新,黄代青.植物染色体微分离微克隆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

[7].戢福云,余其兴.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微克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遗传.2000

[8].陈正华,王兰岚,胡赞民,周奕华,党本元.植物染色体微分离、微克隆及其DNA文库的构建[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9].胡赞民,崔丽华,陈正华.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进展.1998

论文知识图

2轮PCR后的扩增结果A———阴性对照;...

标签:;  ;  ;  ;  ;  ;  ;  

染色体微分离及微克隆论文_闫素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