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天牛卵啮小蜂论文_王薇,李继泉,崔建州,李增良,张情

导读:本文包含了桑天牛卵啮小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桑天牛,挥发物,寄主,桑树,桑枝,茉莉,标记。

桑天牛卵啮小蜂论文文献综述

王薇,李继泉,崔建州,李增良,张情[1](2017)在《桑天牛卵啮小蜂雌蜂对茉莉酸诱导的桑枝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嗅觉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雌蜂对茉莉酸诱导的桑Morus alba枝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嗅觉反应,有利于揭示茉莉酸诱导桑枝产生间接抗性的化学机制。【方法】采用动态顶空气体法收集茉莉酸处理后的桑枝挥发物,分别通过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筛选和鉴定对桑天牛卵啮小蜂雌蜂有EAD活性的化合物,并比较这些活性组分的释放速率在茉莉酸处理桑枝与蒸馏水处理的对照桑枝间的差异,最后利用Y-型嗅觉测定仪明确对该寄生蜂有引诱活性的组分。【结果】桑枝经茉莉酸处理后,其挥发物中的Z-3-己烯醇、γ-萜品烯、β-水芹烯、紫苏烯、水杨酸甲酯及3种未知化合物使桑天牛卵啮小蜂雌蜂产生明显的EAD反应,并且β-水芹烯、紫苏烯和水杨酸甲酯的释放量明显高于对照,其中β-水芹烯和紫苏烯仅存在于茉莉酸处理后桑枝的挥发物中,而Z-3-己烯醇的释放速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0.1%β-水芹烯、0.1%紫苏烯以及0.01%和0.001%水杨酸甲酯对该蜂雌蜂具有显着的引诱作用。【结论】结果提示,茉莉酸促进桑枝大量释放β-水芹烯、紫苏烯和水杨酸甲酯,是茉莉酸诱导桑树对桑天牛产生间接抗性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王薇,李继泉,王树香,张静,董欣[2](2016)在《茉莉酸诱导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作用及桑枝挥发物组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茉莉酸诱导的桑树Morus alba枝挥发物对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趋性行为的影响,研究桑枝挥发物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揭示茉莉酸诱导桑枝产生的间接抗虫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利用嗅觉测定仪,研究了不同浓度茉莉酸处理24,48和72 h后的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作用,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茉莉酸(1 000μmol/L)处理不同时间后的桑枝挥发物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在10μmol/L茉莉酸处理后的不同时间内,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引诱作用;当茉莉酸浓度为100μmol/L时,桑枝仅在处理48 h后对桑天牛卵啮小蜂具有显着的引诱活性;然而,经1 000μmol/L茉莉酸处理24 h和48h后,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活性明显高于对照(24 h,P<0.05;48 h,P<0.01),72 h后桑枝的引诱作用消失。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表明,茉莉酸浓度与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百分率显着正相关(ρ=0.791,P=0.006)。茉莉酸(1 000μmol/L)处理桑枝挥发物组分包括醇类、酯类、萜类物质、芳香族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其中萜类物质种类最多(13种)。随着处理时间的变化,桑枝挥发物组分及总释放速率也随之发生改变。处理24 h后,桑枝释放出18种组分,比对照多11种组分,其总释放速率也明显提高,为对照的8.2倍;48 h后桑枝释放出22种组分,比对照多15种组分,其总释放速率进一步提高,为对照的44.6倍;72 h后桑枝释放出13种组分,比对照多6种组分,其总释放速率大幅降低,为对照的3.9倍,但与对照无显着差异。【结论】随着茉莉酸浓度的提高,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活性逐渐增强。茉莉酸能诱导桑枝挥发物的大量释放及新组分的产生。(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袁芳芳,苏筱雨,黄大庄,田静,杨翠荣[3](2016)在《桑天牛卵啮小蜂对桑天牛卵寄生作用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桑天牛卵啮小蜂对桑天牛卵的寄生作用,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在室内测定桑天牛卵啮小蜂寄生后桑天牛卵内蛋白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桑天牛卵内的蛋白质图谱变化顺序被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寄生改变了,尤其是前3d的蛋白质条带变化比较显着,寄生1d的桑天牛卵内比未被寄生的卵内多出3条谱带,分别为200kD、170kD和150kD,到寄生2d时又一起消失了;与此同时又新出现1条小于43kD的蛋白质带,该带到第10天时仍然存在;这表明前3d是寄生作用的关键时期,出现一些特异性蛋白质的可能性比较大。(本文来源于《河北林果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苏筱雨,袁芳芳,田静,黄大庄[4](2015)在《桑天牛卵啮小蜂各发育阶段虫态的显微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全面掌握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各虫态的发育情况,显微镜下观察桑天牛卵啮小蜂的胚后发育,并采集图像。桑天牛卵啮小蜂卵期只有1 d,寄生桑天牛卵2 d时可见初孵幼虫,体小透明,卵圆形,淡黄色;寄生3~5 d时,幼虫逐渐变长呈梭状;寄生6~10 d时,体中部膨大尾部渐尖,分节明显,共13节;寄生15 d时,体色逐渐变白,体内已呈黑色;20 d时开始化蛹。雌蛹体长1.80~3.70 mm,雄蛹体长1.60~2.80 mm,预蛹乳黄色,近椭圆形。寄生30 d时,腹部、头部均变黑,触角展开,即将羽化成蜂。(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15年04期)

温艳菊[5](2011)在《桑天牛卵啮小蜂识别已寄生刻槽的化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是我国重要的蛀干害虫,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是桑天牛重要的卵期寄生性天敌。本文对该寄生蜂识别已寄生桑天牛刻槽的化学机制进行了研究,这对于揭示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寄生机制,以及利用该寄生蜂控制桑天牛危害具有重要意义。在正常刻槽与某种已寄生刻槽(它蜂寄生或自己寄生的刻槽)同时存在的条件下,雌蜂首先接触到正常刻槽的次数明显高于已寄生刻槽(正常-它蜂寄生:P < 0.01,正常-自己寄生:P < 0.001),找到正常刻槽的时间明显少于已寄生刻槽(正常-它蜂寄生:P < 0.001,正常-自己寄生:P = 0.008),这表明桑天牛卵啮小蜂在寄生过程中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对刻槽进行了标记,而这种标记物在近距离内被桑天牛卵啮小蜂感知,并对该寄生蜂产生趋避作用,使其优先选择正常刻槽;寄生蜂在正常刻槽上的搜索时间、刺探时间和寄生率也都明显高于已寄生刻槽(搜索时间:正常-它蜂寄生P = 0.002,正常-自己寄生P = 0.006;刺探时间:正常-它蜂寄生P = 0.006,正常-自己寄生P = 0.008;寄生率:正常-它蜂寄生P < 0.01,正常-自己寄生P < 0.001)。说明在正常刻槽和某种已寄生刻槽同时存在时,桑天牛卵啮小蜂优先寄生正常刻槽,避免过寄生。当它蜂寄生和自己寄生刻槽都存在时,桑天牛卵啮小蜂对这两种已寄生刻槽的行为参数间没有显着性差异(接触到两种刻槽的次数:P > 0.05;找到刻槽所需时间:P = 0.499;搜索时间:P = 0.612;刺探时间:P = 0.310;寄生率:P > 0.05),这表明桑天牛卵啮小蜂不具有区分它蜂寄生刻槽和自己寄生刻槽的能力。在非选择实验中,与已寄生刻槽(它蜂或自己寄生刻槽)相比,卵啮小蜂更易于在正常刻槽上产卵寄生(正常-它蜂:P = 0.024;正常-自己:P = 0.010),这再次证明了桑天牛卵啮小蜂在寄生过程中对刻槽进行了标记。当雌蜂只能面对某种已寄生刻槽时,其过寄生率为56%;而在有正常刻槽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已被寄生刻槽的寄生率为14.3%,这表明在没有正常刻槽存在时,卵啮小蜂也会利用已被寄生的刻槽。通过选择实验发现,卵啮小蜂对正常刻槽和有爬行痕迹刻槽的行为参数间无显着差异(正常刻槽-有它蜂爬行痕迹刻槽:刻槽首先被接触到的次数,P > 0.05;找到每种刻槽所需时间,P = 0.476;搜索时间,P = 0.931;刺探时间,P = 0.420;寄生率,P > 0.05;正常刻槽-有自己爬行痕迹刻槽:刻槽首先被接触到的次数,P > 0.05;找到每种刻槽所需时间,P = 0.931;搜索时间,P = 0.678;刺探时间,P = 0.859;寄生率,P > 0.05)。这表明卵啮小蜂不能区分正常刻槽和被自己或其他个体搜索过的刻槽,说明卵啮小蜂在搜索过程中(包括触角搜索和产卵器刺探行为)没有标记刻槽。当桑天牛卵啮小蜂同时面对正常刻槽和已被寄生但未被寄生蜂产卵器涂抹的刻槽时,每种刻槽首先被寄生蜂接触到的次数没有明显差别(P > 0.05),寄生蜂接触到每种刻槽所需要的时间也无显着差异(P = 0.638),在两种刻槽上的搜索时间、刺探时间以及寄生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搜索时间,P = 0.538;刺探时间,P = 0.433;寄生率,P > 0.05),说明卵啮小蜂不能识别正常刻槽和已被寄生但未被寄生蜂产卵器涂抹的刻槽。同时也表明,在寄生过程中,寄生蜂在刻槽表面搜索、刺探、产卵器对桑天牛卵检测、产卵均未对刻槽表面及刻槽内的桑天牛卵进行标记。综合以上实验结果不难发现,只有被桑天牛卵啮小蜂产卵器涂抹后的刻槽上具有产卵标记,这种涂抹行为不会对刻槽表面产生物理标记,只能是化学标记,即标记信息素。通过非选择实验发现,桑天牛卵啮小蜂在正常刻槽上的寄生率明显高于被寄生一次或寄生两次的刻槽(正常-它蜂寄生一次:P = 0.028;正常-它蜂寄生两次:P = 0.000),在被寄生一次刻槽上的寄生率明显高于寄生两次的刻槽(P = 0.013)。这表明随着刻槽被寄生次数的增多,在刻槽表面累积的标记信息素也增多。对桑天牛卵啮小蜂雌蜂头、胸、腹部提取物的生测实验中,首次接触到滴加二氯甲烷的小蜂腹部提取物的刻槽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刻槽(只滴加二氯甲烷溶剂的正常刻槽)(P < 0.05),在滴加二氯甲烷的小蜂腹部提取物的刻槽上的搜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刻槽(P < 0.05) ,而滴加其他溶剂提取物的刻槽与对照相比则无显着差异,表明该寄生蜂标记信息素来源于寄生蜂腹部,且二氯甲烷为提取该寄生蜂标记素的最佳溶剂。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果表明,桑天牛卵啮小蜂腹部的二氯甲烷提取物包括烃类、醛类、脂肪酸、酯类和萜类等5类化合物。烃类物质有20种,含量为40.55%,;醛类物质有3种,含量为0.32%;含有7种脂肪酸,含量为54.96%;酯类化合物为2种,含量为3.7%,萜类物质两种,含量为0.18%。在对桑天牛卵啮小蜂杜氏腺、毒囊毒腺、卵巢的二氯甲烷提取物的生物测定实验中,寄生蜂找到对照刻槽的时间明显少于滴加杜氏腺提取液的刻槽(P = 0.048),在对照刻槽上的搜索时间明显多于滴加杜氏腺提取液的刻槽(P = 0.039),在对照刻槽上的寄生率也高于滴加杜氏腺提取液的刻槽(P < 0.001)。而寄生蜂在滴加毒囊毒腺或卵巢提取物刻槽上的行为参数与对照刻槽相比没有显着差异,这表明杜氏腺的提取物对卵啮小蜂有趋避和抑制产卵的作用,说明桑天牛卵啮小蜂的标记信息素来源于杜氏腺。通过选择实验发现,桑天牛卵啮小蜂在对照刻槽(滴加二氯甲烷溶剂)上的寄生率明显高于滴加10μg二十四烷的刻槽(P < 0.05),首次接触到对照刻槽的次数明显多于滴加10μg棕榈酸的刻槽(P < 0.05),而1μg的棕榈酸和1μg二十四烷、十六烷(1μg和10μg)和二十七烷(1μg和10μg)对卵啮小蜂的寄主识别行为没有影响,说明棕榈酸和二十四烷为卵啮小蜂的标记信息素的重要组分。(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1-05-30)

温艳菊,李继泉,韩永峰,郭子良,王宇[6](2010)在《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桑天牛的虫粪挥发物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活性及其组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理解桑天牛Apriona germari虫粪挥发物在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寄主定位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嗅觉生测比较分析了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桑树Morus alba、柘树Cudrania tricuspidata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雌雄两性桑天牛成虫的虫粪挥发物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活性,并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TCT-GC-MS)对不同桑天牛虫粪挥发物的组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雌性或雄性桑天牛虫粪挥发物对该寄生蜂均具有显着的引诱作用,而不同处理间的桑天牛虫粪挥发物对该寄生蜂的引诱活性无显着差异,这说明寄主植物的种类和桑天牛性别对于桑天牛虫粪引诱该寄生蜂的活性并无显着影响。桑天牛虫粪挥发物主要包括炔类、酮类、醛类、酯类和萜类等化合物;取食柘树和构树的桑天牛虫粪挥发物组分相同,但取食桑树桑天牛的虫粪挥发物组分明显多于取食柘树和构树桑天牛的虫粪。取食同一寄主植物的两性桑天牛的虫粪挥发物的组分及其含量大致相同,表明寄主植物对桑天牛虫粪挥发物的组分有重要影响,而桑天牛性别对其虫粪挥发物组分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王树香,李明,李继泉,李术娜,杨元[7](2009)在《桑天牛分泌物及虫粪中的信息化合物对桑天牛卵啮小蜂寄主识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来源于寄主昆虫的信息化合物对寄生蜂的寄主识别和趋性反应有较强的调控作用。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是桑天牛(Apriona germari)的卵期寄生蜂。初步研究了雌性桑天牛成虫口腔分泌物和产卵后的肛门分泌物以及裸卵等单一信息化合物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寄主识别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单一信息化合物对该寄生蜂的寄主识别均没有影响。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桑天牛成虫粪便中的信息类化合物,并且对不同提取溶剂获得的提取液进行了寄生蜂寄主趋性反应和寄主识别行为的测定,结果表明:二氯甲烷溶剂获得的提取液对该寄生蜂的趋性反应有显着影响,正己烷、甲醇、丙酮以及蒸馏水4种溶剂获得的提取液对寄生蜂的趋性反应均无影响;正己烷、二氯甲烷、甲醇3种有机溶剂获得的提取液对寄生蜂的寄主识别行为有影响,证明有机溶剂能够有效提取存在于桑天牛成虫粪便中的该寄生蜂的接触性信息化合物。利用硅胶柱层析的方法对提取液分离纯化,层析液对寄生蜂寄主识别影响的测定结果显示,用正己烷作溶剂的层析液对该寄生蜂的寄主识别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而二氯甲烷、甲醇、丙酮和蒸馏水作溶剂的4种层析液则没有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09年02期)

李继泉,张风娟,杨元,冯会藏,白颖[8](2007)在《桑天牛长尾啮小蜂对桑枝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嗅觉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桑天牛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fukutai)是蛀干害虫桑天牛(Apriona germari)的重要卵寄生蜂之一,桑天牛危害的桑枝挥发物在该寄生蜂寄主生境定向搜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触角电位(EAG)仪测定了桑天牛长尾啮小蜂对8种桑枝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发现该寄生蜂对这8种桑枝挥发物都能产生电生理反应,且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电生理反应增强。利用Y型嗅觉测定仪测定了桑天牛长尾啮小蜂对不同浓度挥发物的趋性行为,结果显示0.01%月桂烯、0.01%里那醇和1%Z-乙酸-3-己烯酯对该寄生蜂均具有显着的引诱作用。研究结果对揭示桑天牛长尾啮小蜂寄主定向的化学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07年04期)

李继泉,杨元,王树香,冯会藏,黄大庄[9](2007)在《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的寄主选择定位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 LaSalle et Huang的寄主选择定位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寄主植物-寄主昆虫复合体释放的挥发物对寄生蜂有显着的引诱作用。为了查明寄主植物-寄主昆虫复合体中挥发性引诱物质的来源,对不同处理桑枝(正常桑枝、机械损伤桑枝、系统枝、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咬食和产卵桑枝)、桑天牛虫粪及雌雄两性桑天牛所释放的挥发物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桑枝对寄生蜂都具有显着的引诱作用,而且产卵桑枝的引诱活性最大;桑天牛虫粪的气味对寄生蜂有引诱活性,而雌、雄桑天牛体表挥发物对寄生蜂的引诱效果不明显。桑天牛爬行痕迹对寄生蜂的微栖境接受行为没有影响,而桑天牛虫粪中的信息物质在寄生蜂的微栖境接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寄生蜂对产卵桑枝段的选择几率明显高于正常桑枝段和咬食桑枝段,而对不同植物上产卵刻槽的选择没有差异;刻槽表面存在着与此卵寄生蜂寄主识别相关的信息物质。(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7年11期)

袁芳芳,黄大庄,王志刚,王玉叁,杨威[10](2007)在《桑天牛卵啮小蜂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关系的RAPD及酯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和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对分别属于河北、山东、湖北3个省区的6个桑天牛卵啮小蜂种群进行了遗传关系的分析。根据扩增结果构建了种群间的聚类树状图,山东泰安种群与河北各种群聚为一类,并与河北易县种群为同一亚类,其结果与形态学上的分类有些不同。而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的结果显示,泰安种群与河北和湖北种群都有差别,与形态学分类的结果较一致。(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07年03期)

桑天牛卵啮小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茉莉酸诱导的桑树Morus alba枝挥发物对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趋性行为的影响,研究桑枝挥发物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揭示茉莉酸诱导桑枝产生的间接抗虫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利用嗅觉测定仪,研究了不同浓度茉莉酸处理24,48和72 h后的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作用,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茉莉酸(1 000μmol/L)处理不同时间后的桑枝挥发物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在10μmol/L茉莉酸处理后的不同时间内,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引诱作用;当茉莉酸浓度为100μmol/L时,桑枝仅在处理48 h后对桑天牛卵啮小蜂具有显着的引诱活性;然而,经1 000μmol/L茉莉酸处理24 h和48h后,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活性明显高于对照(24 h,P<0.05;48 h,P<0.01),72 h后桑枝的引诱作用消失。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表明,茉莉酸浓度与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百分率显着正相关(ρ=0.791,P=0.006)。茉莉酸(1 000μmol/L)处理桑枝挥发物组分包括醇类、酯类、萜类物质、芳香族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其中萜类物质种类最多(13种)。随着处理时间的变化,桑枝挥发物组分及总释放速率也随之发生改变。处理24 h后,桑枝释放出18种组分,比对照多11种组分,其总释放速率也明显提高,为对照的8.2倍;48 h后桑枝释放出22种组分,比对照多15种组分,其总释放速率进一步提高,为对照的44.6倍;72 h后桑枝释放出13种组分,比对照多6种组分,其总释放速率大幅降低,为对照的3.9倍,但与对照无显着差异。【结论】随着茉莉酸浓度的提高,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活性逐渐增强。茉莉酸能诱导桑枝挥发物的大量释放及新组分的产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桑天牛卵啮小蜂论文参考文献

[1].王薇,李继泉,崔建州,李增良,张情.桑天牛卵啮小蜂雌蜂对茉莉酸诱导的桑枝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嗅觉反应[J].昆虫学报.2017

[2].王薇,李继泉,王树香,张静,董欣.茉莉酸诱导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作用及桑枝挥发物组分分析[J].昆虫学报.2016

[3].袁芳芳,苏筱雨,黄大庄,田静,杨翠荣.桑天牛卵啮小蜂对桑天牛卵寄生作用的初探[J].河北林果研究.2016

[4].苏筱雨,袁芳芳,田静,黄大庄.桑天牛卵啮小蜂各发育阶段虫态的显微观察[J].中国森林病虫.2015

[5].温艳菊.桑天牛卵啮小蜂识别已寄生刻槽的化学机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6].温艳菊,李继泉,韩永峰,郭子良,王宇.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桑天牛的虫粪挥发物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活性及其组分分析[J].昆虫学报.2010

[7].王树香,李明,李继泉,李术娜,杨元.桑天牛分泌物及虫粪中的信息化合物对桑天牛卵啮小蜂寄主识别的影响[J].蚕业科学.2009

[8].李继泉,张风娟,杨元,冯会藏,白颖.桑天牛长尾啮小蜂对桑枝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嗅觉反应[J].蚕业科学.2007

[9].李继泉,杨元,王树香,冯会藏,黄大庄.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的寄主选择定位行为[J].昆虫学报.2007

[10].袁芳芳,黄大庄,王志刚,王玉叁,杨威.桑天牛卵啮小蜂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关系的RAPD及酯酶分析[J].蚕业科学.2007

论文知识图

米蛾及桑天牛卵啮小蜂各种群特...6个桑天牛卵啮小蜂种群间的RAP...桑天牛卵啮小蜂对不同溶剂获取...桑天牛卵啮小蜂对桑天牛分泌物...蜂龄对桑天牛卵啮小蜂寄生成功率...寄主卵龄对桑天牛卵啮小蜂寄生成...

标签:;  ;  ;  ;  ;  ;  ;  

桑天牛卵啮小蜂论文_王薇,李继泉,崔建州,李增良,张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