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早期的思想转变看同质性思维在理论创新中的作用论文

从马克思早期的思想转变看同质性思维在理论创新中的作用论文

从马克思早期的思想转变看同质性思维在理论创新中的作用

周青鹏

(黄冈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摘 要: 在理论创新过程中,人们更多地关注到异质性思维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同质性思维对于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从马克思早期的思想转变看,同质性思维不仅是理论创新的基础,而且为其理论创新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导引作用。理论创新应在进一步澄清同质性思维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在确定选题、筛选和概括材料、导引研究方向、检验研究成果中的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思想转变;同质性思维;理论创新

伟大的实践创新需要伟大的理论创新的引领。中国共产党是理论创新的典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成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创新。整个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下,我们逐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然而,在理论创新过程中由于对同质性思维认识不足,出现了将理论创新庸俗化的模糊认识,存在着为创新而创新的不当现象。按照十九大提出的“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要求,我们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源头,从马克思早期的思想转变中进一步明确同质性思维对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对于去除这些模糊认识和不当现象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早期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的思想转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既是近代以前哲学家们苦苦思索的问题,也是马克思研究历史发展无法绕过的问题。在马克思早期的理论研究中,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其理论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正是通过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深入思考,马克思才得以实现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立场的转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成功应答,就断然不会出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

马克思关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肇始于博士论文写作时期。从最初将思维理解为最直接的存在到后来认为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把握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同一性,马克思在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理解,其思想经历了两次较为明显的演变:

一是从思维和存在的同质性思想向异质性观点的转变。在博士论文写作时期,因为受黑格尔同质性理论的影响,马克思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基本上持有一种同质性的立场。他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附录中指出:“真正的塔勒与想象中的众神具有同样的存在。难道一个真正的塔勒除了存在于人们的表象中, 哪怕是人们的普遍的或者无宁说是共同的表象中之外, 还存在于别的什么地方吗?”[1]101将真正的塔勒与想象中的众神视为同样的存在,说明此时马克思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理解更多强调的是两者的相互统一,而不是区别。难怪他说:“当我们思索‘存在’的时候,什么存在是直接的呢?自我意识”[1]101。随着资本主义现实研究的切入和异化劳动理论的创立,马克思的这种同质性立场逐渐为异质性观点所取代。他在论述有效需求和无效需求的关系时是这样论述的:“以货币为基础的有效的需求和以我的需要、我的激情、我的愿望等等为基础的无效的需求之间的差别, 是存在和思维之间的差别,是只在我心中存在的观念和那作为现实对象在我之外对我存在的观念之间的差别。”[2]363与此前相比,马克思不再认为自我意识是直接的存在,而是强调在存在与思维之间是有差别的,并用“想象的存在”和“现实的存在”两个概念强化了这个差别。当然,马克思提出的两个概念都包含着存在的成分,但并不能据此认定马克思是站在同质性的立场上判断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的,因为此时他并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努力去寻找两者之间实现统一的基础,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他对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主义者“神秘同一论”的批判。

二是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异质性立场再向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同质性观点的复归。由于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进程推进很快,马克思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的异质性立场并没有坚持多久,很快就被一种新的同质性观点所代替。1845年春,马克思完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随后又与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篇著作的问世,不仅澄清了对许多重大问题的模糊认识,从而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更是迅速改变了马克思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看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对以往哲学的反思,马克思发现无论是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的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只能站在异质性的立场上去把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因而均导致了各执一端的思维错误。他不赞成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主张用一种同质性思维重新审视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马克思不仅认定两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且指出实现两者之间同一性的根本环节就是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的力量, 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137-138实践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实践作用的论述,奠定了马克思新的同质性思想的基础。如果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同质性立场仍然具有萌芽的性质,那么随后《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与存在关系的论述则清楚地表明他向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同质性思想的真正复归。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所有的德国批判家们都断言:观念、想法、概念迄今一直统治和决定着人们的现实世界, 现实的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2]16通过对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从思维出发去推论存在的错误的批判,马克思旨在表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固然是一种同一性关系,但是两者相互统一的基础并不是任意确定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151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断言,“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1]151这样,通过对实现思维与存在相互统一的途径的揭示和对两者同一方向的阐述,马克思实现了向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同一性立场的真正复归。

从实践思维的形成背景看,它是马克思在寻找思维与存在实现相互同一的基本环节时提出的。在从异质性思想转向同质性观点的转变过程中,马克思受到了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主义者“神秘同一论”的干扰。布·鲍威尔将哲学批判的矛头指向宗教并对宗教异化进行了分析,这无疑对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有益且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坚持从基督教与市民社会的同一性上把握基督教的本质,进而把握宗教的本质,主张“神学”的本质就是“动物精神”,不仅得到了马克思的认可,而且成为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形成的起点。但是,鲍威尔试图在历史进程之外的精神领域寻找基督教和市民社会相互统一的基础,“人的自我意识的运动就是赋予历史以内容和意义的东西”,从而将宗教与市民社会的统一解释为一种“神秘的同一”,遭到了马克思的质疑和严厉批判:“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既然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无法对宗教和市民社会的同一性作出彻底的说明,他所提出的纯理论批判的方法也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那么,就必须在“自我意识”之外找到实现宗教和市民社会相互统一的根本环节。这个根本环节会是什么呢?马克思正是寻求思维与存在相互统一的环节中发现了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实践思维。

二、同质性思维在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中的作用

同质性思维催生了马克思的实践思维,从而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实践思维是马克思思维的重要特质,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3]马克思的实践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同质性思维。从实践思维提出的语境来看,它是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异质性哲学思维方式时提出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先指出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然后批评唯心主义却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能动的方面,同时强调两者均将主体与客体割裂开来,不能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把握对象。从都将主体与客体割裂开来上看,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思维上同属于异质性思维。马克思要求从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对象,从主客体相统一的关系去把握对象,在思维上则属于一种同质性思维。正是在同质性思维的支配下,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同时也改造具有意识能力的主体。“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134

同质性思维帮助理论创新确定可靠的选题。任何理论创新都是从确定选题着手的,并且好的选题往往是成功的理论创新的开始。选题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自身是否具有研究价值,二是预期的研究结果能否为社会所认可。从选题自身是否具有价值看,是否具有充分的实践根据和理论根据最为紧要。无论是确定选题的实践根据,还是确定选题的理论根据,都需要借助同质性思维的力量来完成。在确定选题的实践根据时,通过同质性思维了解社会实践的实际进展及其所面临的矛盾,把握社会实践对理论研究的真正诉求。在确定选题的理论根据时,同质性思维帮助研究者发现原有理论与在研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理论研究的创新所在。从选题能否为社会所认可看,学术理论期刊的态度更为关键。在策划选题时,学术理论期刊会根据自己的定位与功能而作出合理的、有利的选择。尽管学术理论期刊的定位与功能也是根据社会需求在一定的编辑原则指导下确立的,但是由于存在社会需求的丰富性与理论研究者个人阅历、研究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理论研究者的研究不一定契合学术理论期刊的要求,需要研究者运用同质性思维将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学术理论期刊的要求统一起来,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理论期刊进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在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决议中都一再强调要提高政治认同,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等。从思维方式上看,这些精神就是要求人们要进一步强化同质性思维,在同质性思维的支配下规范自己的行为,惟其如此,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国家治理需要同质性思维,理论创新同样需要同质性思维。

所谓同质性思维,就是通过比较、抽象等方法在不同的对象之间寻求共同本质,从而发现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在理性思维活动中,同质性思维是与异质性思维相互对立的思维方式。异质性思维以怀疑、否定和批判为主要特征,否认有一成不变的存在,强调多元、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与其相反,同质性思维崇尚稳定,追求一元、同一性和确定性。

随着国家地质勘查单位的不断发展,离任审计的有关程序、实行方法都在不断改革并完善,有关单位与相关负责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并掌握最新型的技术手段,借此确保离任审计工作高效稳定地开展,确保审计工作的高质量与高效率性,最终有助于加快地勘单位转型步伐,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在此之中,及时发现离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完善工作的主要措施手段。

三、理论创新需要同质性思维

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同质性思维为马克思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马克思之所以要研究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直接与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有关。在思维与存在两者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能否将马克思的思想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同质性的思想呢?从马克思早期的思想转变看,他最初坚持一种直接同一的思想,尔后开始关注两者之间的区别,逐渐过渡到异质论的观点,最后随着实践思维的确立和实践概念的提出又回归到同质论的思想。马克思所认定的同一是包含差异的同一,而不是直接的、完全的同一,他的同质性思维是超越异质性思维之上的同质性思维。首先必须承认,马克思早期的思想演进是合乎逻辑的,否则,用一种断裂论的眼光看待马克思的思想转变是无法继续进行分析的。其次,马克思思想转变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同质论思想。就是说,他从同质性观点出发,经过一次否定过渡到异质性立场,然后通过再次否定又回归到同质性观点,同质论思想为马克思思想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再次,思想的产生和转变不是任意发生的,必定是在思维方式的导引下悄然进行的,同质性思维的直接产物就是同质性思想。由此,同质性思想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出发地,同质性思维是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的策源地。尽管此时马克思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瑕疵,但它毕竟为马克思强烈的否定意识和卓越的批判精神的淋漓发挥提供了一个精准发力点。

在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上,马克思通过两次否定完成了从同质性思想到异质论观点再到同质论思想的转变,从而实现了从直接同一到包含差别的同一的思想提升。马克思早期的思想转变,直接看来是马克思对思维与存在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隐匿在其背后的则是马克思思维方式的转变,即从同质性思维向异质性思维再向同质性思维的转变。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快速变化,才直接导致了马克思早期的迅速推进。在马克思早期的研究活动中,其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非常复杂的。既有从预成论思维到生成论思维的转变,也有从实体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的发展,还有从同质性思维向异质性思维的转换。每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成为我们研究马克思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视角。但是,从国内学术界所进行的研究及其成果来看,马克思的同质性思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它所发挥的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其它思维方式所无法取代的。

在公司管理上,王卫最关心的就是整个信息系统的“底盘”。王卫希望自己能静下心来,倾听更多优质的声音,敢于否定自己的态度和能力,去服从更优秀的人。“以前的成功是未来更成功的壁垒,如果你不打破它,就不会得到更大的成功。”

同质性思维帮助理论创新及时地筛选、概括感性材料,导引理论创新的方向。理论创新的主要任务,就是突破原有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进一步揭示新出现的不同事物、现象之间的内在因果联系。要实现理论创新,在研究的层次上必须达到理论的高度,在研究的成果上要有所创新。为了使研究达到理论的高度,理论创新不能只停留在感性的实践层面,必须在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抽象法对已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在加工处理材料的过程中,同质性思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同质性思维的支配下,研究者通过关联、比较,得以抽象出不同的感性材料所蕴含的“抽象的规定”。不仅如此,同质性思维还会帮助研究者进一步追根溯源,探究一个个感性材料背后的共同根据。而在成果创新上,同质性思维则规定和导引着理论创新的方向。诚然,理论创新主要在于“新”。但是,理论创新的“新”不是绝对的“新”,而是与原有理论保持着同一性关系的“新”,也就是它是从原有理论发展起来的“新”。只有在同质性思维的支配下,理论创新才会沿着正常的轨道前进。否则,理论研究就可能出现为创新而创新的情形。事实上,马克思在思维与存在关系上的理论创新正是在同质性思维的导引下实现的。

Notes: Confucius is said to have read The Book of Changes ( Yi Jing) so many times that the leather strings binding the bamboo slips upon which the book was written broke three times.[2]46

同质性思维为检验理论创新成果提供智慧。理论创新的真正完成,不在于是否推出一个新的理论成果,而在于能否将研究成果运用于社会实践得到证实,在于研究成果能否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实际的作用。要将研究成果运用于社会实践加以检验,首先必须将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出来。因此,学术理论期刊的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在学术打假呼声渐高的情况下,一种依赖于计算机软件的论文查重机制开始建立起来,并越来越流行。在现有的查重机制下,相似率作为查重之后第一个出现的结果往往会引起大家过多的重视。一般认为,如果一篇文章的相似率超过一定的比例,尽管文章的主体部分特别是关键性的结论是有所创新的,而重复只不过是次要内容的重复,但是,文章在通过检测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反过来,如果能将这些重复部分在语言表述上加以调整,变成自己特有的表现方式,而文字背后的思想仍然是调整以前的思想,文章通过检测的几率则会大为提升。在如何看待查重结果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同一就是简单、直接同一的思想认识。如果真正领会马克思的同质性思维,就会帮助我们进一步理顺文章的主体部分与次要部分、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等之间的关系时,鉴别好研究成果的真伪,从而发现真正的好的作品。

下面在分析EM断路器传热过程的基础上,建立在不同负荷电流下的基于等效热通道的稳态热点计算模型,并通过案例与有限元法进行比对,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4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4.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7020(2019)05-0097-04

收稿日期: 2019- 05- 13

doi: 10.3969/ j.issn.2096-7020.2019.05.20

作者简介: 周青鹏(1966-),男,湖北武穴人,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周觅

标签:;  ;  ;  ;  ;  

从马克思早期的思想转变看同质性思维在理论创新中的作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