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层分布论文_孙艳梅,苗晓茸,刘俊英,张前兵,于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层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层,水位,微生物,土壤,生物量,秦巴山区,水合物。

土层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孙艳梅,苗晓茸,刘俊英,张前兵,于磊[1](2019)在《滴灌条件下3种紫花苜蓿细根周转及不同土层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北疆绿洲区常见的3种紫花苜蓿品种作为研究对象,用微根管技术监测3个品种细根的生长与死亡动态,明确不同品种间的细根周转及不同土层分布动态特征,分析苜蓿细根周转与干草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紫花苜蓿细根总现存量均在7月21日达到最大值,WL343HQ、WL363HQ和WL366HQ数值分别为0.294、0.861和0.568 cm·cm~(-3);其中细根生产量分别出现了2、3和2次峰值,细根死亡量分别出现了2、2和3次峰值;细根生产量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6日至7月21日,且大小顺序为WL363HQ(0.455 cm·cm~(-3))>WL366HQ(0.260 cm·cm~(-3))>WL343HQ(0.116 cm·cm~(-3))。在刈割时期与未刈割时期观测细根生长与死亡,刈割时期细根现存量较未刈割时期减少,说明刈割能影响苜蓿细根的生长,降低其现存量。3个苜蓿品种在不同土层的细根现存量大小均为0~20 cm>20~40 cm>40~60 cm。WL343HQ、WL363HQ和WL366HQ苜蓿细根周转率分别为1.566、1.973和1.859 yr~(-1),且3者周转率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总干草产量与死亡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年细根生产量与年细根最大现存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苜蓿地下细根的生长与死亡动态影响其地上部分植株的生长发育及干草产量。紫花苜蓿品种WL363HQ的细根现存量、生产量及干草产量均优于WL343HQ和WL366HQ,故紫花苜蓿品种WL363HQ在当地的生产性能表现较好,适宜在本地进行推广种植。(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杨建丰,俞晔伟,吴文宇,朱根民,潘玉英[2](2019)在《成层性非均质含水土层中柴油运移及重分布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柴油在现代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泄漏后对含水土层的污染不容忽视。通过自制物理模型,模拟了柴油在非均质土层的运移和重分布过程,最终对土样进行化学分析,测定代表性点位的含油率和含水率。分析了土壤质地及土质界面对柴油运移范围和速度的影响,水位升降及降雨对柴油在非均质土层中重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柴油垂向运移速度与土粒孔隙成正比,横向运移范围与土粒孔隙成反比;当柴油运移遇到土质界面时,不会立即向下迁移,而是先在界面处聚集,并在界面处侧向运移,扩大了污染面积;随着水位上升,部分柴油向上迁移,并被土粒吸附扩大污染面积;随着水位下降,柴油下移,污染区域进一步扩大;降雨淋滤及混合稀释作用使污染物分布更均匀。成果可为柴油污染土壤后的治理与修复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桂红,何寻阳,苏以荣,徐学池,王小利[3](2018)在《玉米和牧草典型种植模式下不同土层中土壤微生物量分布差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西南喀斯特退耕还林还草与粮改饲等国家生态工程建设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广西环江县典型种植模式(玉米与桂牧一号),按土壤发生层采集淋溶层(A层,0~10 cm)、过渡层(AB层,30~50cm)、淀积层(B层,70~100 cm)样品,利用氯仿熏蒸、实时荧光定量PCR、磷脂脂肪酸(PLFA)等方法研究作物、土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为传统玉米种植到草食畜牧业种植模式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作物、土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真菌遗传丰度及细菌PLFAs量均有显着影响;总体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总PLFAs量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但真菌遗传丰度及真菌PLFAs量则表现为B层最高;表层土壤微生物量在两种作物下无显着差异,但桂牧一号地土壤B层细菌PLFAs量显着高于玉米地,而玉米地土壤AB层真菌遗传丰度显着高于桂牧一号地。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全氮、p H、有机质分别影响细菌遗传丰度、总PLFAs量与细菌PLFAs量;速效钾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真菌遗传丰度、总PLFAs量以及真菌PLFAs量。上述结果表明,传统玉米转变为牧草种植模式后更应关注深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同时,喀斯特地区农田土壤钾素对土壤微生物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杨楠柠,潘玉英,童森炜,杨建丰,吴文宇[4](2019)在《地下水位波动及降水对原油在非均质土层中重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原油泄漏后在非均质土层中的重分布过程及影响因素,建立3种不同组合的非均质土层物理模型(编号分别为L-a、L-b、L-c)进行原油泄漏后重分布过程的室内模拟,分别代表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浅层泄漏)、大面积弱渗透性粉质亚黏土(内部泄漏)和土层界面(浅层泄漏)存在条件.待原油重力渗透稳定后分别进行升降水位和降水的模拟试验,由PET聚酯膜绘制、CCD相机拍摄和基于CMYK的灰度分析等图像采集和分析法获得平面运移分布图、纵剖面灰度变化图,采用风干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获得采样点含水率和含油率对比图,分析原油泄漏后在非均质土层中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①在水位波动下,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和大面积粉质亚黏土弱透水层可有效截获原油,使原油在其左右及上侧大量聚集; 3组试验中原油的重分布过程以垂向运移为主,但在粗-细界面和细-粗界面会因油水驱替和毛细压力导致其部分横向运移.②模拟降水时,受到淋滤和水位波动的综合效应,原油油聚区不能在短时间内随水位线移动,体现其滞后性;在模拟降水结束后油聚区大量分布于水位线位置和细-粗界面处;降水对土壤中的原油具一定稀释作用.③L-a和L-c组表层泄漏的原油分布面积(分别为800、538 cm~2)较大,采样点含油率极差(分别为6. 23%、6. 80%)较大;而L-b组内部泄漏的原油分布面积(235 cm~2)较小,采样点含油率极差(2. 99%)较小.研究显示,地下水位波动及降水对非均质土层中原油的周期性聚集和释放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大面积弱渗透性粉质亚黏土及岩性界面存在土层中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刘春晓,陶连金,边金,冯锦华,张宇[5](2018)在《可液化土层分布位置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土层-矩形隧道结构的地震反应,采用PL-Finn本构模型,对可液化土层分别位于地下结构整体、底部、两侧以及结构位于非液化场地4种不同工况进行模拟.根据液化大变形发生的时刻,可以判断可液化土层位置不同时其破坏难易程度由难到易依次为当液化土层位于结构整体、当液化土层位于结构底部和当液化土体位于结构两侧;液化大变形区域主要在隧道底板底部两侧位置;结构两侧距离结构越近,土体越难液化和发生变形;土层液化导致的大变形发生在地震动峰值时刻过后;地震动峰值越高,越容易产生液化大变形;同一峰值地震动输入下,结构整体位移矢量和结构侧墙的层间位移差由大到小依次为当液化土层位于结构两侧、液化土层位于结构整体及液化土层位于结构底部.(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期刊2018年02期)

葛瑞,葛露露,孟振[6](2018)在《宿州地区砂土层剖面分布形态及其工程勘察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宿州地区第四系沉积环境复杂,岩土层多以砂土、粉土、粘性土交替出现。其中砂土层的局部分布形态、分布厚度对于地基基础选型、地基处理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该区域岩土工程勘察的重点与难点。笔者根据大量岩土工程勘察实践,总结得出宿州地区砂土局部剖面分布形态多以透镜体状为主,并根据实际工程勘察项目,利用surfer软件分析了砂土层的平面分布情况,提出了基础选型、地基处理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8年12期)

吕佼佼,范文,吕远强[7](2018)在《考虑土层深度分布的浅层滑坡危险性评价——以陕西秦巴山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城幅(1:10 000)为例,利用背包钻机获取土层深度,以坡度、曲率及湿度系数为因子,通过统计回归分析建立不同因子组合的土层深度推估公式。运用TRIGRS程序进行浅层滑坡危险性评价,并结合分类误差矩阵探讨不同土层深度模型对危险性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简单回归,以坡度为因子作指数回归结果为最佳,多重回归同时考虑了叁种因子,其结果优于所有简单回归的结果。恒定深度模型的滑坡预测正确率极低,坡度单因子模型的预测精度为80.38%,成功率曲线下面积(AUC)为0.695,复合因子模型的预测精度为81.26%,成功率曲线下面积为0.744,说明复合因子模式评价结果更为准确。(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8年02期)

何梅兴,方慧,裴发根,张鹏辉,杜炳锐[8](2017)在《青海木里地区冻土层、断层分布特征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研究表明冻土层及断层是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重要成藏要素,为了研究木里天然气水合物地区的断层及冻土层分布情况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应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对木里试验区进行了冻土层及断层构造调查。依据试验区电性结构划分出了5组断层和4个断层构造发育区,其中F_3断层发育规模最大。试验区冻土层发育不均匀,平面以岛状特征分布,平均厚度超过60 m,划分了3个冻土层发育区。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与冻土层、断层构造之间的关系,结合冻土层及断层构造条件,试验区东部F_(3-3)至F_(3-5)及F_4断层附近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有利区。(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7年06期)

梅芝,林秋寒,李雪娇,陈桂花,张娇[9](2017)在《灵空山油松林下不同土层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小与分布影响土壤各项功能。本研究主要研究了华北地区山西灵空山自然保护区油松-辽东栎天然混交林下不同深度土壤中团聚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层土壤中大团聚体的百分含量依次为:0-20cm>20-40cm>40-60cm;2)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指标(GMD,MWD,R_(0.25),PAD)都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0-20cm>20-40cm>40-60cm,即深度越深土壤结构稳定性越差;3)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7年16期)

孟瑶[10](2017)在《氨及甲烷氧化微生物在淹水稻田不同土层中的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氨氧化微生物(AOA与AOB)是主导硝化反应限速步骤的微生物,甲烷氧化菌(MOB)主导土壤中CH4的氧化反应限速步骤的微生物,研究发现甲烷氧化菌和氨氧化微生物拥有同源的甲烷单加氧酶(pmoA)和氨单加氧酶(amoA),甲烷单加氧酶可作为氨单氧化酶参与反应。另外,两种酶的氧化底物CH4和NH4+的结构相似,两种底物与酶之间的反应可能存在竞争。但尚未有充分证据证实甲烷氧化菌(MOB)与两种氨氧化微生物(AOA与AOB)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淹水稻田在我国西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淹水土壤表层是一层水层,一般3~5cm,下面是薄薄的氧化层,厚度不到1cm,再下面是还原层,厚度一般为10~20cm,这种垂直深度分层导致土壤Eh值、pH值、温度、水分和养分等的差异。这些差异将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生态位产生一定影响。研究淹水稻田中垂直深度分层的氨氧化微生物和甲烷氧化菌的分布规律,有利于了解土壤中碳氮循环的微生物作用机制,为提高农田土壤氮肥利用率、减缓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普通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克隆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探究分析菌群关键功能基因的丰度及其多样性,厘清氨氧化微生物和甲烷氧化菌的的垂直空间生态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本实验选取的叁个采样区均属于中性紫色水稻土区,分别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试验田、合川区大石镇高马村八社丘陵宽谷区、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凤凰镇金塘叁社低山地貌区。分别采集淹水层(0~3 cm)、氧化层(3~5 cm)、还原层(5~20 cm)土壤样品。通过室内培养、定量PCR技术及克隆测序,研究淹水稻田分异土层的淹水层、氧化层、还原层中氨氧化微生物和甲烷氧化菌的活性及群落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以硝化势表征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活性,检查叁种淹水稻田不同土壤层次的氨氧化微生物活性,结果发现,3种淹水稻田中硝化势大小表现为:沙坪坝淹水稻田>北碚淹水稻田>合川淹水稻田,不同淹水稻田均检测出氧化层(3~5 cm)的硝化势显着大于淹水层(0~3 cm)和还原层(5~20 cm),说明3~5cm土层的土壤环境更适宜于氨氧化作用的发生。并且不同淹水稻田及其不同土层中的硝化势与土层总氮浓度呈正相关;(2)以平均净氧化速率表征淹水稻田的甲烷氧化能力,结果发现,甲烷氧化能力沙坪坝淹水稻田>合川淹水稻田>北碚淹水稻田,其中沙坪坝与合川淹水稻田中不同土层的净甲烷氧化速率差异的趋势一致:还原层5~20 cm显着低于其他淹水层与氧化层,说明淹水稻田甲烷氧化主要由淹水层与氧化层完成。(3)通过定量PCR和基因测序,并对目的基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3种淹水稻田的AOB amoA丰度及多样性(AOB amoA绝大部分属于Nitrosomonas属)显着小于AOA及MOB;AOA amoA种群类别差异不大,但种群分布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Group1.1b类逐渐减少而Group 1.1a类逐渐增加;MOB pmoA多样性远大于amoA基因,两种淹水稻田Type I型甲烷氧化菌分属于Methylococcacea type I methanotroph属(Type I a)与Methylocaldum属(Type I b),Type II型甲烷氧化菌则为Methylocystis属。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Type I型甲烷氧化菌在淹水层及氧化层富集,Type II型甲烷氧化菌在还原层富集。综上所述,对氨及甲烷氧化微生物在3种淹水稻田的分布规律可归结为以下两点:(1)氨氧化与甲烷氧化作用在淹水稻田不同土层中发生具有规律性;(2)氨氧化与甲烷微生物在淹水稻田不同土层中分布有一定规律。(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2)

土层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柴油在现代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泄漏后对含水土层的污染不容忽视。通过自制物理模型,模拟了柴油在非均质土层的运移和重分布过程,最终对土样进行化学分析,测定代表性点位的含油率和含水率。分析了土壤质地及土质界面对柴油运移范围和速度的影响,水位升降及降雨对柴油在非均质土层中重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柴油垂向运移速度与土粒孔隙成正比,横向运移范围与土粒孔隙成反比;当柴油运移遇到土质界面时,不会立即向下迁移,而是先在界面处聚集,并在界面处侧向运移,扩大了污染面积;随着水位上升,部分柴油向上迁移,并被土粒吸附扩大污染面积;随着水位下降,柴油下移,污染区域进一步扩大;降雨淋滤及混合稀释作用使污染物分布更均匀。成果可为柴油污染土壤后的治理与修复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层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孙艳梅,苗晓茸,刘俊英,张前兵,于磊.滴灌条件下3种紫花苜蓿细根周转及不同土层分布特征[J].草业学报.2019

[2].杨建丰,俞晔伟,吴文宇,朱根民,潘玉英.成层性非均质含水土层中柴油运移及重分布过程研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王桂红,何寻阳,苏以荣,徐学池,王小利.玉米和牧草典型种植模式下不同土层中土壤微生物量分布差异的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8

[4].杨楠柠,潘玉英,童森炜,杨建丰,吴文宇.地下水位波动及降水对原油在非均质土层中重分布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9

[5].刘春晓,陶连金,边金,冯锦华,张宇.可液化土层分布位置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英文)[J].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EnglishEdition).2018

[6].葛瑞,葛露露,孟振.宿州地区砂土层剖面分布形态及其工程勘察经验[J].科技创新导报.2018

[7].吕佼佼,范文,吕远强.考虑土层深度分布的浅层滑坡危险性评价——以陕西秦巴山区为例[J].灾害学.2018

[8].何梅兴,方慧,裴发根,张鹏辉,杜炳锐.青海木里地区冻土层、断层分布特征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分析[J].物探与化探.2017

[9].梅芝,林秋寒,李雪娇,陈桂花,张娇.灵空山油松林下不同土层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J].城市地理.2017

[10].孟瑶.氨及甲烷氧化微生物在淹水稻田不同土层中的分布规律[D].西南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地铁一号线开挖后土层竖向应力分布图秋季土壤有效水空间分布:(a)0-10cm;(...土层分布以及地下结构楼板位置土层分布剖面图鹅公带古滑坡体的土层分布示意图静力触探曲线图表2 实验区土层分

标签:;  ;  ;  ;  ;  ;  ;  

土层分布论文_孙艳梅,苗晓茸,刘俊英,张前兵,于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