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群体论文_刘畅,王蒲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群体,权力,布依族,偏见,苗族,集体,自我。

外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王蒲生[1](2019)在《外群体信任、跨界活动与创业者成功》一文中研究指出跨界活动的本质是知识的流动过程,创业者常借助参与跨界活动以实现拓展社会关系网络及获取关键、稀缺性资源等目标,而跨界活动对创业者成功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与资源拼凑理论,通过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探索外群体信任、跨界活动及创业者成功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外群体信任较高的情况下,创业者更乐于参与跨界活动;跨界活动可以通过经济回报、心理满足感与社会地位等方面对创业者成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本文有助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认识创业者的跨界活动行为,也有助于从资源拼凑理论视角认识外群体信任与跨界活动对创业者成功的影响,并对相关主体制定政策或指导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经验证据与启示。(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鲁旭[2](2019)在《自我呈现与结构促动:援外群体纪律日常研究——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喀喇昆仑公路建设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喀喇昆仑公路建设者执行严格的外事纪律,特定的时空情境打破了群体间既有的交往边界,群体间的日常接触逐渐形成了特定场合中新的常规生活,这种新的例行化在时空范围内的绵延促进了隐匿的结构转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国家间的观念结构。行为体的自我约束性不仅意味着国家意志层面的非武力,更体现在直接相关群体日常接触中的自我呈现。在"一带一路"建设逐渐深入推进的现实背景下,对喀喇昆仑公路建设者纪律日常的研究,为时下的境外合作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方圆,任弈,王芳,宋子婧[3](2018)在《怀旧降低外群体偏见: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怀旧是一种思念过去时复杂的情绪状态,个人怀旧和集体怀旧是其基本的两种分类。怀旧对群体知觉具有积极的影响,已有研究显示了启动针对特定外群体的怀旧可降低对该群体的偏见水平。本研究关注一般性怀旧(即不针对特定外群体)对外群体偏见的影响,并引入文化自我构念探讨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选取留守儿童和肥胖人群两个弱势群体,作为测量外群体偏见的对象。研究假设:a.一般性怀旧可以降低外群体偏见,且自我构念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b.自我构念与怀旧类型相匹配(独立型*个人怀旧,互依型*集体怀旧)的组,外群体偏见水平越低。研究一通过127人的实验室问卷调查,使用怀旧倾向量表(INP)测量怀旧倾向,语义分化量表(SDS)测量留守儿童和肥胖人群偏见,自我构念量表(SCS)测量自我构念。研究一结果显示,怀旧对外群体偏见的预测不显着,自我构念*怀旧的交互项可以显着预测外群体偏见,即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显着。相比互依型自我构念占优势的个体,个人怀旧对外群体偏见的负向预测作用在独立型自我构念水平较高的个体中更强;相比独立型自我构念占优势的个体,集体怀旧对外群体偏见的负向预测作用在互依型自我构念水平较高的个体中更强,验证了假设。研究二通过45人的实验启动法,使用指导语启动法怀旧类型进行启动(个人怀旧vs.集体怀旧vs.对照组),使用SCS对自我构念进行特质测量(预实验显示自我构念难以进行启动),探索不同类型怀旧唤起对外群体偏见的影响,并进一步验证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操纵检验显示,怀旧唤起成功。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一般性怀旧唤起可以降低外群体偏见,其中,个人怀旧效应最强,集体怀旧其次。根据自我构念得分将被试分为独立组和互依组进行后续分析,结果显示在互依型自我构念下,怀旧降低外群体偏见的水平更显着。本研究验证了一般性怀旧唤起对偏见的积极效果,拓宽了怀旧的积极作用研究领域,并为偏见的干预提供了不需接触外群体的更为简易实施的措施。(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杜凤娇,段万春[4](2018)在《基于外群体偏好的团队主体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团队合作中管理冲突不断、协作效率低下、个体自利行为等管理问题,从微观心理视角分析团队主体产生外群体偏好对于团队高效协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共识性歧视、社会优势取向、系统公正动机叁类影响外群体偏好的关键变量入手,划分出主体主观认知因素、主体客观异质因素、外部情境感知因素,并构建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团队协同高效合作提出管理启示。(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18年10期)

丁道群,来棘[5](2018)在《内、外群体关系影响个体对核心厌恶刺激的行为反应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探讨内、外群体关系对核心厌恶刺激行为反应倾向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GNAT范式(The go/no-go association task)和主观评定方法探讨被试对内群体成员和外群体成员核心厌恶刺激的内隐和外显行为反应倾向。结果:实验一以血缘关系区分内、外群体,发现相对于外群体成员,被试在外显和内隐层面对内群体成员核心厌恶刺激表现出更弱的回避行为反应倾向。实验二以乡土关系区分内、外群体,发现相对于外群体成员,被试在外显和内隐层面对内群体成员核心厌恶刺激也表现出更弱的回避行为反应倾向。结论:内群体关系在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均显着减弱了个体对核心厌恶刺激的回避行为反应倾向。(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吴伟[6](2018)在《权力感知与内/外群体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权力与道德判断一直备受心理学家的关注,权力是对重要资源的一种控制,而道德判断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对道德事件的发生、过程或结果所形成的判断。本研究将人与环境的理论引入到权力的研究领域,进一步从权力感知(特质权力、情境权力)的角度对道德判断进行探讨,同时,本研究将判断事件的主人公与判断主体的关系考虑进来,更深入的探讨影响道德判断的因素有哪些。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权力感知与内外群体对道德判断的联合影响,从而丰富、充实了关于道德判断的研究,并使得研究结果更加接近现实。研究一采用个人权力感问卷及道德判断问卷对62大学生的特质权力以及道德判断方式进行测量,探讨特质权力是否会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特质权力的被试在道德判断上的思维方式不同,并且存在显着差异,即低特质权力的被试更加倾向于结果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来进行道德判断,而高特质权力的被试更加倾向于规则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来进行道德判断。研究二采用个人权力感问卷、词语搜索任务及道德判断问卷对159名大学生的特质权力以及道德判断方式进行测量,探讨特质权力与情境权力的匹配程度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个体权力感知的匹配程度会影响道德判断。在低情境权力下,个体权力感知匹配的被试(即低特质权力感的被试)倾向于采取结果(认知加工)导向的思维方式来进行道德判断;个体权力感知不匹配的被试(即高特质权力感的被试)倾向于采取规则(情绪直觉加工)导向的思维方式来进行道德判断。在高情境权力下,个体权力感知匹配的被试(即高特质权力感的被试)与不匹配的被试,都倾向于采取规则(情绪直觉加工)导向的思维方式来进行道德判断,但是,相比于个体权力感知匹配的被试(即高特质权力的被试),个体权力感知匹配的被试(低特质权力的被试)的这种倾向性更大。研究叁采用个人权力感问卷、词语搜索任务及设计内外群体的道德判断问卷对160名大学生的权力感知匹配程度与对内外群体的道德判断进行测量,探讨权力感知匹配程度与内/外群体对道德判断产生的联合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权力感知与内/外群体对道德判断的交互作用显着。当低特质权力被试处在低情境权力下时,相比于外群体成员,被试对内群体成员进行道德判断更加倾向于采取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当低特质权力被试处在高情境权力下时,被试对内群体成员与对外群体成员进行的道德判断无显着差异;当高特质权力被试处于低情境权力以及高情境权力下时,对内/外群体成员都采取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来进行道德判断,只是相比于内群体成员,被试对外群体成员的规则导向的倾向性更强。(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刘雍江,林可勇,左全顺[7](2017)在《布依、苗族大学生双文化认同整合与内、外群体认同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布依族、苗族大学生双文化认同整合、内外群体认同及二者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30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在外群体认同上,布依族大学生显着高于苗族大学生,而内群体认同不存在显着民族差异,布依族、苗族大学生均表现出外群体偏好现象;(2)双文化认同整合不存在民族间差异;(3)双文化认同整合对内、外群体认同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下旬)》期刊2017年11期)

石晶[8](2017)在《集体行动的促进与抑制:基于外群体和群际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体行动是指群体成员为挑战群体的不利状况,结束或规避群体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采取的统一行动。本研究突破传统的"内群体"研究取向,以矛盾偏见理论和群际接触理论为依托,分别从"外群体"视角和"群际"视角来探讨促进以及抑制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动因,且在延续以往更多关注促进机制的研究习惯的同时,注重对抑制机制的探索。研究还进一步通过引入新变量,拓展原有变量的水平和层次,以期实现群际水平、群体水平和个人水平变量的交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水平系统地探索集体行动的促进与抑制机制。全文共分为叁个部分、七个子研究来构建集体行动促进与抑制的社会心理过程。第一部分为预研究,检验偏见知觉和群际接触对集体行动的影响,构建一般心理模型,为进一步深入分析集体行动的促进及抑制机制提供实证基础。该部分包括1个问卷子研究。第二部分基于外群体视角,将与群体问题相关的外群体纳入研究视野,探讨外群体表达偏见的不同方式(敌意vs.善意)对弱势群体集体行动的影响。该部分包括3个实验子研究。第叁部分基于群际视角,将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均作为集体行动的参与者共同纳入研究框架,探讨群际接触(积极vs.消极)对互动双方参与集体行动的影响,以期更为全面地寻求促进社会变革的方案,促使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都参与有利于群际公平的集体行动。该部分包括3个实验子研究。通过以上七个子研究得到以下最主要的结论:(1)敌意偏见表达方式对集体行动起促进作用,善意偏见表达方式起抑制作用。(2)内群体认同调节矛盾偏见表达方式对集体行动的影响,敌意和善意偏见对集体行动的促进或抑制只对高内群体认同者起作用。(3)积极群际接触促进优势群体集体行动,却抑制弱势群体集体行动。(4)内外群体态度影响积极群际接触对弱势群体集体行动的抑制,当内、外群体均认为群体问题不合理时,即使进行积极接触,仍促进弱势群体集体行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陈友庆,胡婷婷[9](2017)在《不同外群体对象及身体自尊水平对聋生元刻板印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设定了4种外群体对象,考察不同的外群体对象对聋生元刻板印象的影响;通过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将聋生分成身体自尊高、中、低组,考察身体自尊对聋生元刻板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为听力正常人的聋生比父母为聋人的聋生元刻板印象更积极;聋生对外群体为盲人比外群体为听力正常学生的元刻板印象更积极;聋生对外群体为老师比外群体对象为听力正常学生的元刻板印象更积极;身体自尊中、高水平的聋生的元刻板印象比身体自尊低水平的聋生元刻板印象更积极。结论:外群体对象不同,聋生的元刻板印象也不同;身体自尊低的聋生元刻板印象比较消极。(本文来源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孙闻博[10](2017)在《里耶秦简《迁陵吏志》考释——以“吏志”、“吏员”与“员”外群体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里耶秦简7-67、9-631,在综合考虑材质、内容、笔迹、拼接茬口因素下,相关缀合应可成立。《迁陵吏志》为县在某一时间节点制作出来的集计记録。记録重心并非"员吏",而是"见吏",并非"在职"而为"在署"官吏,显示对可供征调在编县吏情况的关切。秦"志"多首书标题,而少见记録人、制作日期的交代,与"簿"、"録"文书,不宜混同。迁陵"吏员"中令史、官啬夫及官佐数量较多,校长较少。令佐、狱佐、尉史、诸官史、乡史、史、士吏等,则未予计入。秦代低级佐、史存在"冗"、"更"供役方式,令佐且存在他职人员轮流充任情形,县尉所领士吏则偏重军事系统。这些"员"外群体的存在及发展,是探讨秦漠官吏构成形态的重要綫索。(本文来源于《国学学刊》期刊2017年03期)

外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喀喇昆仑公路建设者执行严格的外事纪律,特定的时空情境打破了群体间既有的交往边界,群体间的日常接触逐渐形成了特定场合中新的常规生活,这种新的例行化在时空范围内的绵延促进了隐匿的结构转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国家间的观念结构。行为体的自我约束性不仅意味着国家意志层面的非武力,更体现在直接相关群体日常接触中的自我呈现。在"一带一路"建设逐渐深入推进的现实背景下,对喀喇昆仑公路建设者纪律日常的研究,为时下的境外合作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刘畅,王蒲生.外群体信任、跨界活动与创业者成功[J].工业技术经济.2019

[2].鲁旭.自我呈现与结构促动:援外群体纪律日常研究——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喀喇昆仑公路建设者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方圆,任弈,王芳,宋子婧.怀旧降低外群体偏见: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4].杜凤娇,段万春.基于外群体偏好的团队主体影响因素研究[J].特区经济.2018

[5].丁道群,来棘.内、外群体关系影响个体对核心厌恶刺激的行为反应倾向[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

[6].吴伟.权力感知与内/外群体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8

[7].刘雍江,林可勇,左全顺.布依、苗族大学生双文化认同整合与内、外群体认同的关系[J].科教导刊(下旬).2017

[8].石晶.集体行动的促进与抑制:基于外群体和群际视角[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9].陈友庆,胡婷婷.不同外群体对象及身体自尊水平对聋生元刻板印象的影响[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

[10].孙闻博.里耶秦简《迁陵吏志》考释——以“吏志”、“吏员”与“员”外群体为中心[J].国学学刊.2017

论文知识图

特征根碎石图(社区外群体)因子载荷图(社区外群体)2 外群体关系中观点采择、共情反...“内群体”和“外群体”:水火不...资源稀缺与控制组对内群体成员利他惩罚...弱势群体作为接受者时,不同组别的利他...

标签:;  ;  ;  ;  ;  ;  ;  

外群体论文_刘畅,王蒲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