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的“孔子观”
——从《孟子》引孔子言论看孟子思想的通变
冯欣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摘要: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的“醇儒”,继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可是孟子虽尊崇孔子,却并非一味地、毫无取舍地继承其思想。本文通过分析《孟子》中征引孔子言论的部分,浅析孟子的“孔子观”,从而可观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是有取舍和变化的。
关键词: 孟子;孔子;思想通变
孟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着“亚圣”、“醇儒”之名。尽管孟子所处时代距孔子已有百年左右,他自己只是“授业子思之门人”,而无法达成跟随孔子学习的愿望。但孟子对孔子的尊崇以及对其思想的继承,可以从《孟子》一书中找到直接的言论证明。他认为众多先圣中,孔子是最伟大的一个:“自生民以来,未有胜于孔子也。”(1)这样说一方面是为了在乱世中维护儒家的地位,一方面体现了孔子在孟子心目中的地位。正因如此,孟子效仿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仁政主张,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承三圣”(2)为己任。
要注意的是,孟子对孔子的思想并非毫无选择地通篇继承,孟子所处的时期社会发展与孔子时期相比已经有所不同。所以他没有死守先圣思想与言论,而是结合社会实际有所变通和发展。所以在这里,笔者结合《孟子》中所引孔子言论的实例,具体分析来剖析孟子与孔子思想的差别。
一、王霸之辩
众所周知孟子是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的。而王道的核心无外乎一个“仁”字。比如在《公孙丑章句上》中他就说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可以看出孟子的王道思想也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
在《公孙丑章句上》的“夫子当路于齐”章中,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他关于管仲和晏子的看法,实则是问孟子对于仁政和霸政的看法。孟子在回答的时候,引了曾子之孙曾西的事迹来表明对管仲的蔑视,也就说明了孟子对霸道的否认。最后孟子引了孔子之言,来体现其推崇的仁政。“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陲而传命。’”来说明德政(即仁政王道)的推行是深得民心而实行顺利快速的。
这里有个细节问题。《论语》中记载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之一,是“人也”,也就是人才之意。说明孔子实际上是赞扬管仲的,也说明孔子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霸政;而孟子是完全否认管仲和霸政的。所以孟子虽然尊孔,但并非对其思想没有扬弃的全盘接受。实际也体现了政治实践家和政治理想家的区别。
二、礼法之变
综上所述,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进而打造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是新课改下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广大一线体育教师,能够深入解读并领悟新课改理念,以培养学生体育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原则,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加强力度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服务。这样的课堂才是初中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所以孟子的“孔子观”,是提倡、强调孔子的“中道”观、德与义,而鲜有礼乐。孟子不是盲目吸收孔子的所有想法,而是以自己的理论为核心去借鉴和发展,做到了真正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除了“仁”,孔子另一重要思想就是守礼。《孟子》中虽然也讲到了礼,比如滕定公去世时,其子滕文公曾拜见孟子向其询问守丧之礼,孟子告诉他按先王之制当举国上下守三年之丧。但在《孟子》一书中关于礼乐制度,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孟子“时”与“宜”的通变思想。
·算术的内容:自然数,整数,分数及小数;度量;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百分数,比例,比率等等;是一个人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技能.
包括在《公孙丑章句下》的“孟子自齐葬于鲁”章中,充虞质疑了孟母的丧葬规格高于了孟父,不符合礼制。孟子的回答是丧葬目的在于让人心安,在于尽孝子之心,所以“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也印证了关于礼制孟子的“时”与“宜”的思想。
(4)增添有意义的例题背景素材,使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及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吸引学生的直接和间接兴趣.
其实孟子这种通变思想与孔子也有关系。在《万章章句下》的“伯夷目不视恶色”章中,孟子对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几人进行了评价,虽然他们彼此性格和行事方式各异,但孟子对他们都是赞扬的态度。但最为推崇但还是孔子,称其为“集大成”者。并举了孔子行事的具体事例。“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体现了孔子行事的灵活,注重“时”与“宜”,因而孟子赞之为“孔子,圣之时者也”,认为他是力与智皆有的圣人。
三、总结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孔孟同为儒家代表人物,思想一脉相承。孟子十分尊崇孔子而有“醇儒”之名,但其对孔子思想的继承是有取舍与发展的。除了上文说到的差别,再如孔子的“仁”,经过孟子的继承和补充,变成了完备的“仁义”的观点。孟子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义利之辨,其目的在教人有界限、有范围。还有孔子对于人性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只是说“性相近,习相远”,而孟子通过发展这一观点,进一步补充完善,提出了“性善论”。
乍看之下,这是一个孟子为了推销自己政治理念而使用的论辩技巧。但深入思考会发现,孟子和齐宣王都忽略了一个细节,即祭祀之礼被随意更改的事实。釁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礼仪,而祭祀之礼所使用的牲畜也有严格的标准,如今只是由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就随意变更,孟子也并未批评其做法有任何不妥。可见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于礼法制度孟子并未想要坚决捍卫与恢复。
如在《梁惠王章句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回避了齐宣王想听春秋争霸之事,说起了齐宣王在举行釁钟祭祀前,因为看到马上因祭祀要杀掉的牛在瑟瑟发抖,起了不忍之心,遂“以羊易牛”的事情。指出他当时的行为不是因为吝啬一头牛,而是起了恻隐之心。这样说首先能引起齐宣王对仁政的兴趣,其次孟子再进一步鼓励其发展、扩充自己的善心至百姓身上,即推行仁政王道的主张。
注释:
从以上实证分析结果来看,人民币汇率预期对三项跨境资金流动指标的影响程度及表现有所不同,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2月第3版,第58页。
(2)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2月第3版,第142页。
参考文献:
[1](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
[2]孙钦善.论语本解[M].北京:三联书店,2013,9.
作者简介: 冯欣(1991.1-),女,汉,陕西武功人,工作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学历:研究生,职称:助教。
标签:孟子论文; 孔子论文; 思想通变论文;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