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维多利亚时期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维多利亚,小说,英国,时期,罗斯,爱德华,山庄。
维多利亚时期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杨倩倩[1](2019)在《《弗罗斯特山庄》对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主义小说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艾玛·卡萝尔(1972-)是英国当代女性作家,其作品主要描写青少年在不同环境中的成长经历。《弗罗斯特山庄》是艾玛的第一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小主人公蒂莉独自离家到弗罗斯特山庄为该山庄的继承人凯特·巴林顿查找死亡真相的故事,展现了她在历险与磨难中步入成熟的艰辛成长历程。本文从文本细读入手分析了该小说对维多利亚时期叁部女性主义小说(《简爱》、《傲慢与偏见》《德伯家的苔丝》)的继承与发展。论文公分为四章。第一章对艾玛·卡萝尔和她的主要着作、《弗罗斯特山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理论依据——女性主义做了简要介绍。第二章从叁个方面讨论分析《弗罗斯特山庄》对于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主义小说的继承。从对女主人公的传统成长模式;从该小说有关女主公的成长动因的描写;从该小说中有关女性话语权的描写。第叁章分析了《弗罗斯特山庄》对于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主义小说的发展。对传统小说中男性人物角色的发展:在这部小说中男性人物不再扮演压迫者的角色;对主题表达的发展:《弗罗斯特山庄》以梦想为主题描写了一个小女孩的追梦经历,强调了对梦想的坚持;对女性意识及地位的发展:蒂莉是一个拥有梦想的新女性,她实现了经济独立,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女性意识;对人物性别构成的发展:在《弗罗斯特山庄》中男性人物很少出现,艾玛通过女性角色的比重表达其女性主义观点。第四章对论文进行总结。该小说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描述了女主公蒂莉的追梦经历,在继承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主义小说诸多元素的同时也实现了突破,展现了自身的现代特点。(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1-01)
汪顺来[2](2018)在《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成长小说主题思想的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维多利亚时期,成长小说的异军突起,为英国文学增添了色彩。这一时期的成长小说在主题思想上与时代发展同步,它见证了保守主义、功利主义、悲观主义等思潮的变革。维多利亚成长小说以个人成长映照了社会思潮的变革,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本文在爬梳史料和文献的基础上,以维多利亚时期六部经典成长小说为范本,探讨当时英国成长小说的主题思想流变历程,指出成长小说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精神风貌。(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赵焕[3](2018)在《《走钢丝的女孩》对维多利亚时期成长小说的继承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艾玛·卡萝尔是萨默塞特郡的一名中学英语老师,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巴斯泉大学青年文学硕士写作班。艾玛·卡萝尔又是一位优秀的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英语教师的工作使得她可以深入研究儿童的阅读习惯。《走钢丝的女孩》是艾玛创作的第二部作品,讲述了在马戏团长大的小女孩路易坚持不懈追求梦想的故事。该小说在2015年获英国卡内基儿童文学奖提名。《走钢丝的女孩》出版于2014年7月,国内对该小说的研究很少。2016年6月,由王庆勇教授主持翻译的中文译本在国内出版后,该小说开始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本论文将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出发,通过该小说与叁部维多利亚时期成长小说(《德伯家的苔丝》、《雾都孤儿》、《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对比分析,探讨该小说对于传统成长小说的继承和创新,让读者对该小说有更深入的理解。论文由四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艾玛·卡萝尔与她的作品《走钢丝的女孩》以及国内外对该小说的研究现状、成长小说的内涵以及《走钢丝的女孩》与成长小说的联系。引言部分为整篇论文的展开作了理论铺垫,回顾了成长小说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成长小说的内涵与传统叙事模式,认为《走钢丝的女孩》基本吻合传统成长小说的叙事模式:小主人公远离家乡,经过重重磨难,逐渐变得成熟。第二部分探讨的是该小说对于传统成长小说的继承,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1)对叙事结构原型的继承:主人公路易的成长过程基本符合传统成长小说的叙述模式:天真——诱惑——出走——困惑——考验——迷惘——顿悟——认识人生与自我;2)对个人身份与社会身份寻找的继承:路易离家出走追寻梦想是为了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并获得自由和认可;3)对女性主义表达的继承:生活在父权制社会,路易和她的妈妈一样受到男性的管制与压迫;4)对正反人物对比的继承:齐普乔先生与威尔比拉福德先生不同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对路易的成长都有重要影响;5)对现实主义的描写与批判的继承:维多利亚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小说通过对马戏团成员的描写表现出他们生活的艰辛。第叁部分探讨的是该小说对于传统成长小说的创新,例如:1)对传统叙事结构原型的突破:传统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大多是被迫出走,而路易选择离开家乡是为了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2)对女性身份的突破:在父权制社会,女性充当着男性附属品的角色,但路易勇于反抗并获得了与男性演员平等的地位;3)对自我建构的突破:在传统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在成长路上会遇到一个或多个好心人的帮助,但路易与他们不同,她一直独立地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行;4)对语言风格的突破:传统成长小说中,作者为了刻画贫苦百姓的艰难生活,语言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走钢丝的女孩》始终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去再现当时的生活;5)对主题表达的突破:该小说没有刻意地去批判或讽刺社会现实,而是非常重视梦想的地位,强调了对梦想主题的坚持。第四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一方面,《走钢丝的女孩》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它符合传统成长小说的叙事模式。另一方面,《走钢丝的女孩》又不同于传统的成长小说,它拥有独特的现代特点。小说语言简单易懂,故事情节紧密联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中又不时表现出传统,拥有独特的魅力,从而深深地吸引着读者。(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8-01-01)
祁瑾[4](2017)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的受难形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希伯来文化作为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发源之一,其宗教经典《圣经》深深扎根于西方人的精神与社会生活之中。基督宗教中的《圣经》在《旧约》和《新约》部分,分别详细记叙了正直、敬畏神的义人约伯受难,以及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为他人受难的故事。此二者完善的道德和受难的现实之间所产生的矛盾,源于基督教中上帝自愿化身为苦难本身,并在苦难中显现对世人之爱的观念。这种爱与苦难同在的精神特质伴随基督教文化的传播,内化于西方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基督徒的心理继承之中,因而也成为了文学中的固定样式。在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中,这种在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以约伯和耶稣基督为原型的道德完善之人受难的形象,被称作受难原型。作为一个发展与矛盾并存、宗教被打破重塑、小说体裁高度成熟的新旧交替阶段,维多利亚时期的信仰危机等现实困境向传统道德体系提出了难以回答的新问题,促使人们对既有的价值范式进行反思和重建。部分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作品,就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和回应了这些新的道德困境。以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裘德·范立等人物为代表的受难形象,就为解决这一道德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本文依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以受难原型为线索,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道德完善却不断受难的人物形象串联起来,将其置于维多利亚特殊的矛盾境况与西方文学传统中作统一考量。为了论述的便利,本文主要以叁个典型人物为例,剖析特定道德困境中受难形象的成因和意义,并以期能够引发新的思考。本文的论述主要包含叁个部分:绪论部分陈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对这一问题的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思路。正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通过梳理“原型”概念的流变和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探究《圣经》中的受难原型。简述义人约伯和耶稣基督在道德方面完善的特点和受难历史,界定“受难原型”这一概念,并结合历代文学中的受难形象总结其特点。第二章结合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特殊时代背景,总结其产生的独特道德困境,并以此作为本时期受难形象产生的现实土壤。第叁章结合受难原型的叁个特点和维多利亚时期的典型道德困境,以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裘德·范立、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露丝》中的女缝纫工露丝·希尔顿和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西德尼·卡屯为例,通过叙述他们在面临不同道德困境时所做出的选择,归纳他们是如何成为受难形象的。第四章分别从社区的作用、基督教“爱人如己”的要求和受难的意义叁个角度切入,探究受难形象在道德选择视角下的成因和意义。结合上述叁个典型人物,揭示他们通过怎样的道德塑造和选择成为了受难形象,以及此种选择的价值何在。结语部分对受难形象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出现的概况加以总结,并借此对人们身处苦难之时,应该选择成为怎样的人和应该引导创造何种社会有所启迪。(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李增[5](2017)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医学伦理小说——以乔治·爱略特的《米德尔马契》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医学科学、医疗技术和医疗事业取得很大的发展,给小说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他们的小说不仅刻画了许多医生形象、描写了他们的医学实践活动,而且还不同程度地触及当时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医学伦理。小说家们通过对医德现象与医德关系的描写,批评了从医人员将个人利益凌驾于患者利益之上的医学道德滑坡现象,赞赏了有志之士推动医疗改革的勇气与毅力,肯定社会、科学与医学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其中的医学伦理问题具有普遍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王少逸[6](2016)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的城市和乡村》一文中研究指出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一直是多数英国人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回归田园以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理想成了许多不同时期英国文学作品常常表现出的一个主题,诗人华兹华斯即是明例。而与田园式的乡村生活相对照的,则往往是象征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明给人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而远离的田园则给人家园的梦想。英国人对于两者的矛盾情结成了许多文学作品或隐或现的一个主题。本文即通过对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主要小说作品的分析,试图解读出此一时期小说中所折射出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城市与乡村形象。(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33期)
李秋义,关熔珍[7](2016)在《维多利亚和爱德华时期英国小说中的儿童形象——以《雾都孤儿》和《铁路边的孩子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维多利亚时期和爱德华时期是英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出现大量描写儿童生活的文学作品,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两个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各具特点,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和奈斯比特的《铁路边的孩子们》进行文本细读,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中的儿童形象,从家庭氛围、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这些儿童形象进行深入解读,旨在揭示作者通过塑造不同的儿童形象所要传递出两个时期关于儿童的不同价值观。(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姜晓丽[8](2016)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以及盖斯凯夫人等女性主义作家的文学代表出发,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够对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6年18期)
陈研[9](2016)在《从《远航》看后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成长小说的叙事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文学的繁荣使女性成长小说基本摆脱了男性书写的命运,奥斯汀、勃朗特和艾略特的叁部代表作大致体现了这一时期女性成长小说的叙事模式。伍尔夫在《远航》中借鉴并改写了这些模式,将女性的精神自我视为女性成长的主导力量,标志着后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成长小说发展的新阶段。(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其美卓嘎,益西群珍[10](2015)在《浅析维多利亚时期的哥特式小说中的东方哲学——以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艾米丽·勃朗特只出版了《呼啸山庄》这一本小说。艾米丽·勃朗特的许多价值观寄托在她的这一毕生之作。《呼啸山庄》体现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哥特式小说的特点和勃朗特对死亡这一主题的执着使得本文作者将《呼啸山庄》与东方文化体现的死亡观进行比对分析,并得出造成这一相似之处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5年12期)
维多利亚时期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维多利亚时期,成长小说的异军突起,为英国文学增添了色彩。这一时期的成长小说在主题思想上与时代发展同步,它见证了保守主义、功利主义、悲观主义等思潮的变革。维多利亚成长小说以个人成长映照了社会思潮的变革,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本文在爬梳史料和文献的基础上,以维多利亚时期六部经典成长小说为范本,探讨当时英国成长小说的主题思想流变历程,指出成长小说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精神风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维多利亚时期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杨倩倩.《弗罗斯特山庄》对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主义小说的继承与发展[D].天津理工大学.2019
[2].汪顺来.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成长小说主题思想的流变[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3].赵焕.《走钢丝的女孩》对维多利亚时期成长小说的继承与创新[D].天津理工大学.2018
[4].祁瑾.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的受难形象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5].李增.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医学伦理小说——以乔治·爱略特的《米德尔马契》为中心[J].江西社会科学.2017
[6].王少逸.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的城市和乡村[J].青年文学家.2016
[7].李秋义,关熔珍.维多利亚和爱德华时期英国小说中的儿童形象——以《雾都孤儿》和《铁路边的孩子们》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姜晓丽.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探析[J].长江丛刊.2016
[9].陈研.从《远航》看后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成长小说的叙事发展[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其美卓嘎,益西群珍.浅析维多利亚时期的哥特式小说中的东方哲学——以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为例[J].读书文摘.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