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若干个土壤修复装置均匀排列放置于土壤上的沟渠内;土壤修复装置包括有生物质框体,生物质框体上设置有容纳槽,容纳槽的底部开设有通孔,容纳槽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生物质炭层、纤维网层、营养土层、草种层和锯末层,生物质炭层与容纳槽的底部相接,锯末层位于表层;还包括有固定长木棒,固定长木棒的底部呈削尖状,固定长木棒上还设置有定位块,固定长木棒的底部贯穿容纳槽底部的通孔,定位块的底部与容纳槽的底部相接触。本实用新型通过生物质框体、锯末层和固定长木棒的设计,使得土壤修复装置在沟渠内的固定效果好,并具体保水保肥的能力,制造成本低,改善了水土流失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土壤修复装置(1),若干个所述土壤修复装置(1)均匀排列放置于土壤(2)上的沟渠内;土壤修复装置(1)包括有生物质框体(11),所述生物质框体(11)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容纳槽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生物质炭层(12)、纤维网层(13)、营养土层(14)、草种层(15)和锯末层(16),所述生物质炭层(12)与容纳槽的底部相接,所述锯末层(16)位于表层;还包括有固定长木棒(17),所述固定长木棒(17)的底部呈削尖状,所述固定长木棒(17)上还设置有定位块(171),所述固定长木棒(17)的底部贯穿容纳槽底部的通孔,所述定位块(171)的底部与容纳槽的底部相接触。
设计方案
1.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其特征在于:
包括有土壤修复装置(1),若干个所述土壤修复装置(1)均匀排列放置于土壤(2)上的沟渠内;
土壤修复装置(1)包括有生物质框体(11),所述生物质框体(11)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容纳槽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生物质炭层(12)、纤维网层(13)、营养土层(14)、草种层(15)和锯末层(16),所述生物质炭层(12)与容纳槽的底部相接,所述锯末层(16)位于表层;
还包括有固定长木棒(17),所述固定长木棒(17)的底部呈削尖状,所述固定长木棒(17)上还设置有定位块(171),所述固定长木棒(17)的底部贯穿容纳槽底部的通孔,所述定位块(171)的底部与容纳槽的底部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块(171)的底部呈平面状,所述定位块(171)的顶部呈斜坡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长木棒(17)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容纳槽的底部对角位置上分别开设有通孔,所述生物质框体(11)通过固定长木棒(17)来固定在土壤(2)上的沟渠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其特征在于:
所述生物质框体(11)呈方形,所述生物质框体(11)的高度为40-8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其特征在于:
所述生物质框体(11)的制造材料包括有稻草和玉米秸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其特征在于:
所述纤维网层(13)的材料为植物纤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其特征在于:
所述草种层(15)包括有杂交狼尾草和早熟禾。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矿山废弃地土壤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
背景技术
稀土被称为“工业黄金”,是高新技术领域所需的重要材料,被国家列为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和战略性资源。根据2012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显示,我国的稀土储量为1859万t左右,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矿物种类最齐全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赣南离子型稀土矿的开采,先后经历了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矿3种不同的工艺技术;3种工艺均存在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稀土浸出率低和稀土资源利用率低等特点;同时,稀土矿区由于无序开采、产业经营方式粗放和乱挖乱采现象严重,造成了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浪费大量稀土资源的同时,使得大量稀土等金属进入矿区土壤环境,在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发生迁移、累积、转化和扩散,对矿区周边大气、植物、水生态系统和周边居民造成影响和潜在危害。
由于废弃稀土地土壤基质极度贫瘠,有机质含量低,黏粒含量少、质地差,缺少团聚体、结构差,保肥持水能力差等原因,目前的废弃稀土矿山土壤修复技术较少。现已公布的稀土矿山修复技术,并没有综合解决废弃稀土矿区水土流失、土壤性质恢复和土壤污染治理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包括有土壤修复装置,若干个所述土壤修复装置均匀排列放置于土壤上的沟渠内;
土壤修复装置包括有生物质框体,所述生物质框体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容纳槽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生物质炭层、纤维网层、营养土层、草种层和锯末层,所述生物质炭层与容纳槽的底部相接,所述锯末层位于表层;
还包括有固定长木棒,所述固定长木棒的底部呈削尖状,所述固定长木棒上还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固定长木棒的底部贯穿容纳槽底部的通孔,所述定位块的底部与容纳槽的底部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定位块的底部呈平面状,所述定位块的顶部呈斜坡状。
优选的,所述固定长木棒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容纳槽的底部对角位置上分别开设有通孔,所述生物质框体通过固定长木棒来固定在土壤上的沟渠内。
优选的,所述生物质框体呈方形,所述生物质框体的高度为40-80cm。
优选的,所述生物质框体的制造材料包括有稻草和玉米秸秆。
优选的,所述纤维网层的材料为植物纤维。
优选的,所述草种层包括有杂交狼尾草和早熟禾。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通过生物质框体、锯末层和固定长木棒的设计,使得土壤修复装置在沟渠内的固定效果好,并具体保水保肥的能力,制造成本低,改善了水土流失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通过固定长木棒的独特结构设计,增加了对土壤修复装置的固定效果,且便于插入土壤或取出,实现对土壤修复装置的替换或观察记录。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通过生物质炭层、纤维网层、营养土层、草种层和锯末层的设计,可以吸附土壤中重金属、氨氮等离子,缓冲酸碱环境,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提高微生物多样性,从而改善土壤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生态网的结构示意图(俯视)。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土壤修复装置结构示意图(固定在土壤内)。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土壤修复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截面图A-A。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土壤修复装置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固定长木棒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土壤修复装置,11-生物质框体,12-生物质炭层,13-纤维网层,14-营养土层,15-草种层,16-锯末层,17-固定长木棒,171-定位块,2-土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如图1-6所示,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包括有土壤修复装置1,若干个所述土壤修复装置1均匀排列放置于土壤2上的沟渠内;
土壤修复装置1包括有生物质框体11,所述生物质框体11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容纳槽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生物质炭层12、纤维网层13、营养土层14、草种层15和锯末层16,所述生物质炭层12与容纳槽的底部相接,所述锯末层16位于表层;
还包括有固定长木棒17,所述固定长木棒17的底部呈削尖状,所述固定长木棒17上还设置有定位块171,所述固定长木棒17的底部贯穿容纳槽底部的通孔,所述定位块171的底部与容纳槽的底部相接触。
所述生物质炭层12含有大量的碳和植物营养物质、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且表面含有较多的含氧活性基团,可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而且对碳氮具有较好的固定作用。
所述锯末层为植物草种提供基质,具有保水保肥透气的作用。
所述定位块171的底部呈平面状,所述定位块171的顶部呈斜坡状;这样便于固定长木棒17与生物质框体11压紧的在一起,提高了土壤修复装置1在土壤2上固定效果,定位块171顶部的斜坡状设计,便于拿出固定长木棒17,从而解除土壤修复装置1的固定,将土壤修复装置1拿出进行替换或观察记录。
所述固定长木棒17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容纳槽的底部对角位置上分别开设有通孔,所述生物质框体11通过固定长木棒17来固定在土壤2上的沟渠内;两个固定长木棒17对角式设计,提高了对土壤修复装置1的固定效果。
所述生物质框体11呈方形,所述生物质框体11的高度为40-80cm。
所述生物质框体11的制造材料包括有稻草和玉米秸秆;将废弃生物质材料稻草和玉米秸秆进行回收,通过机械制成框体形状,无污染,可为土壤提供养分。
所述纤维网层13的材料为植物纤维;强度高,降解速度快。
所述草种层15包括有杂交狼尾草和早熟禾;耐受草本植物可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对土壤稀土元素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特别是对Ce、Ho、La、Y等稀土元素的吸收较为明显,且能植物固土。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在废弃稀土矿区的土壤2上挖掘沟渠,然后将土壤修复装置1有序放置于沟渠内,再填土,保证生物质框体11高度的1\/3左右露出土壤表面,土壤修复装置1通过固定长木棒17进行固定,固定长木棒17的底部深插入土壤内。通过土壤修复装置1的生物质框体11、生物质炭层12、纤维网层13、营养土层14、草种层15和锯末层16的设计,来对土壤进行水土流失和污染问题的改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通过生物质框体11、锯末层16和固定长木棒17的设计,使得土壤修复装置在沟渠内的固定效果好,并具体保水保肥的能力,制造成本低,改善了水土流失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通过固定长木棒17的独特结构设计,增加了对土壤修复装置的固定效果,且便于插入土壤或取出,实现对土壤修复装置1的替换或观察记录。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弃稀土矿区坡面土壤立体修复生态网,通过生物质炭层12、纤维网层13、营养土层14、草种层15和锯末层16的设计,可以吸附土壤2中重金属、氨氮等离子,缓冲酸碱环境,提高土壤2有机碳及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2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提高微生物多样性,从而改善土壤2环境。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是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7625.0
申请日:2019-03-1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2(厦门)
授权编号:CN209710918U
授权时间:20191203
主分类号:A01G13/02
专利分类号:A01G13/02;A01G24/46;E02D17/20
范畴分类:12A;
申请人:厦门海石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厦门海石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61021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景山路869号
发明人:沈渭寿;连伟炜;刘志坤
第一发明人:沈渭寿
当前权利人:厦门海石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文珊
代理机构:36129
代理机构编号:南昌赣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6129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