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探究式课堂设计

浅谈高中地理探究式课堂设计

刘世明江西省临川二中344100

摘要:探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作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研究客观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开放课堂高中新课程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老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它的指导思想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作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研究客观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它分为以下几个具体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2.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3.适时点拨,诱导探究方向。

4.合作探究,训练学习的能力。

5.留探究作业,激发自主学习。

下面以高中地理学科中《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为例,以探究方式进行探讨,以不断改进我们的高中课堂。本节内容非常立体地讲述了地球从地心到外太空,这种立体感与繁杂的知识对高一学生而言非常欠缺,对老师来说非常简单,所以引导学习显得很重要:

什么是地球的圈层?

活动:让学生观察一张景观图片,回答能看到什么?

想像朝教室地板一直向下钻,能探到什么?

捡一块石头进教室,让学生自己观察石块的特征怎么样?

探究一:什么是地球的圈层?

问题一:看以下两幅景观图(图略),能想到哪些圈层(地面上和地面以下)?

问题二:想象如果一直朝地板往下钻探,能看到什么?

探究二:关于地下圈层,人们如何去探索它们呢?

讨论:医生如何诊断病人的身体?实验:判断我的纸盒中是什么物体?(纸团、硬币。)实验结论:人们有时可以用声音或光线来感知不可见的东西。对于地下深处6000多米的地方,可以用地震波来探测。

探究三:地震波有什么特征?

讨论:某一次地震时一个处于房屋外的人描述说会先上下跳动,再左右摆动;而一个渔夫则说他只是感觉到水面上下振动得很剧烈,没有左右摆。他们说的是实话吗?如果是实话,说明地震波有哪些特点?结论: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如何?

活动:如何展示这根弹簧(图略)才能表达纵波与横波?

地震波如何划分地下界面?

讨论:在A、B、C三段中比较P波和S波向下传播时的差异。

在A处:向下速度均有所上升,17KM处有莫霍面。

在AB之间:速度均快速上升,1000米开始出现增速减小;在1000KM处有上下地幔的界线。

在BC间:S波消失,P波快速下降,说明此处有一特殊界线;2900KM处有古登堡面。

在C处:纵波在5000米处有异常,5000KM处有内外地核的界线。

探究四:内部圈层具体划分及特征。

问题一:各地地壳厚度是否相同?

陆壳35KM;洋壳7KM;海岸带为平均17KM。

问题二:地幔层如何划分?

地幔分上地幔(17KM至1000KM处)和下地幔(1000-2900KM);上地幔又分为顶部、上部、下部;软流层在上地幔上部(250KM至400KM)。

问题三:软流层的能量来自哪里?与岩石圈关系怎么样?

软流层在地下约250KM至地下400KM处(岩石圈下方);来自地球内部的核裂变反应;与岩石互为转化。

问题四:地壳和岩石圈如何区别?

地壳分布在莫霍面以上的层次;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问题五:地核包含哪两部分?为什么说外地核是液态?

内地核(5000-6371KM)与外地核(2900-5000KM)在地下2900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穿过了液体物质。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感觉到传统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教学之间还有许多差距。运用探究式课堂设计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深入掌握都有很直接的好处,而且效果很好,对于转变高中地理教学中以教师主体为以学生主体有很直接的好处,长期坚持,对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进步有很深远的意义。

标签:;  ;  ;  

浅谈高中地理探究式课堂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