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病毒论文-郑小伟,黄力

海洋病毒论文-郑小伟,黄力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洋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洋病毒,多样性,生态功能,研究方向

海洋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伟,黄力[1](2018)在《海洋病毒多样性及生态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病毒数量巨大、多样性丰富,在生态系统调节和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已经成为海洋研究的热点。本文简述海洋病毒研究的进展,提出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基金》期刊2018年05期)

陈晓炜[2](2017)在《海洋病毒—宿主相互关系的日周期、潮汐周期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病毒作为海洋中丰度最高的生命粒子,在海洋微食物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生态作用。病毒同宿主相互关系的改变,会引起病毒裂解性侵染、溶源性侵染和降解率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因此病毒被认为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纳米级驱动者。但是目前关于病毒-宿主相互关系在日周期和潮汐周期等短时间尺度上动态变化的认识还很局限。本论文在南中国海和厦门九龙江河口分别进行了日周期和潮汐周期的时间序列研究,分析了这两个时间尺度上病毒侵染和降解及其相关环境和生物因素的动态变化过程。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两方面:在南中国海,病毒的侵染和降解在真光层以下没有明显的日周期变化,但在表层和次表层都具有显着的日周期变化规律。表层的病毒裂解性侵染呈现白天低晚上高的趋势。外海SEATS站和近海J4站表层都是在02:00达到裂解性病毒侵染率的最高值(分别为4.59%和10.46%),并且SEATS站表层在14:00具有最低值;而裂解性病毒侵染率在SEATS站次表层呈现晚上低白天高的趋势,在02:00具有最低值(1.16%),而最高值出现在18:00为5.44%。光照是导致这种日周期病毒侵染变化的主要因素。在表层,病毒的侵染活性受光照的抑制会强于受到宿主的促进作用,而次表层的病毒侵染主要是受到宿主活性的驱动。并且病毒侵染的日周期变化会受海水混合过程的掩盖,在开阔外海的日周期变化规律会比近海区域更为显着。同时,我们还发现病毒的裂解性侵染和溶源性侵染在日周期时间尺度上是显着正相关的,它们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而病毒降解率在日周期过程中也表现出显着的变化,在光照和宿主活动较强的时候会有更高的病毒降解率。我们的研究发现海洋病毒-宿主相互关系的动态变化具有日周期规律,表明病毒能够在短时间尺度上影响海洋微型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到整个海洋的碳储存过程。九龙江河口微型生物具有显着的潮汐变化规律,倾向于在高潮时具有更高的丰度。潮汐导致的淡海水混合和盐度变化会引起宿主的裂解性侵染发生明显的变化,河口 S03站位的裂解性侵染在3.30-22.42%之间波动,而离河口较远的S05站位在1.55-6.04%之间变化和S07站位在0.42-4.01%之间波动。潮汐引发的盐度剧烈变化会影响病毒对宿主的侵染模式,病毒的溶源性侵染更多地出现在低盐度的低潮时,同时低盐也导致了病毒降解率的增加。并且,我们发现在潮汐周期过程中病毒的裂解性侵染和溶源性侵染也呈现显着正相关。本研究表明潮汐周期过程中环境的变化能够影响病毒和宿主的活性转变,进而改变病毒对宿主的侵染方式,而这种病毒-宿主相互关系的改变会反过来影响到整个河口区域微型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杨芸兰,蔡兰兰,张锐[3](2015)在《气候变化对海洋病毒生态特性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病毒作为海洋中丰度最高的生命粒子,通过侵染和裂解宿主细胞影响宿主生理生态特性,改变海洋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面升温、海洋酸化、营养盐和海水盐度变化、低氧区扩大等海洋环境问题,对海洋病毒生理生态特性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从海洋病毒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地球化学效应出发,概述了气候变化因子对病毒分布、丰度、生命策略以及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等的影响,提出海洋病毒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对象。(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肖劲洲,孙国伟,王洪明,周竞烈,李柏林[4](2014)在《海洋病毒荧光显微计数法的优化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稳定、可靠的海洋病毒计数方法。【方法】海水水样经福尔马林固定后,滤过孔径为0.02μm的Anodisc Al2O3膜。滤膜经SYBR Green I染色后,在相应波长的激发光下进行观察。借助荧光显微镜目镜网格尺,计数视野中的病毒颗粒,换算后获得样品中病毒的浓度。【结果】对具体实验方法进行了优化,可快速、稳定地对海水中的病毒计数。【结论】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国内实验条件的、可靠的海洋病毒计数方法。(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升康,李传标[5](2013)在《海洋病毒在海洋微生物群落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病毒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丰度最高的一类生物体,其总数高达4×1030个,是细菌丰度的5~20倍[1],其中绝大部分病毒为细菌病毒(噬菌体)[2]。海洋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极其丰富(可达106~109个/mL),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庞大的生物体。研究表明,数量庞大的病毒在调节微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参与微食物环形成,促进微生物间遗传物(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林东榕,惠静,庞建华[6](2012)在《具有非线性感染率的海洋病毒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个具有非线性感染率的海洋病毒感染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其动力学行为,发现系统的动力性受病毒复制因素的影响较大,找到病毒复制因素的阈值,研究系统平衡点的存在性,稳定性,系统持久性及分支的产生.这对海洋生态研究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2年13期)

林东榕,惠静,庞建华[7](2011)在《海洋生态系统受海洋病毒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对一个海洋病毒感染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其动力学行为,发现系统的动力性受病毒复制因素的影响较大,找到病毒复制因素的阈值,研究系统平衡点的存在性,稳定性,系统持久性及分支的产生.这对海洋生态研究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生物数学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王海丽,杨季芳,屠霄霞,陈吉刚,冯辉强[8](2011)在《象山港海洋病毒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于2007年的7月(夏季)、11月(秋季)与2008年的1月(冬季)、4月(春季)采集样品,研究了象山港海域的水样(表层海水和上覆水)中的浮游病毒及沉积物中的底层病毒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浮游病毒丰度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象山港海域表层海水、上覆水及沉积物样品中浮游(底层)病毒丰度实测值的变化范围为6.48×104~1.01×108cells/mL,均值分别为1.55×107,1.03×108,1.13×108cells/mL.季节分布特征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病毒丰度垂直分布表现为上覆水均大于表层海水;平面分布均为从港底到港口递减、养殖区高于非养殖区、电厂附近海域出现较高值的趋势.近岸人类活动的陆源污染及水产养殖污染是造成此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溶解氧、水温及叶绿素a是制约表层海水浮游病毒丰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营养盐含量及浮游细菌丰度是制约上覆水中浮游病毒丰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沉积物中的病毒丰度与细菌丰度具有显着正相关性(P<0.01).(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何蕾,殷克东,林志芬,田甜,袁翔城[9](2011)在《黄海春季海洋病毒的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荧光显微技术,报道了春季(2006年4月)海洋病毒丰度在黄海的空间分布,分析了病毒丰度与细菌丰度、叶绿素a浓度、温度和盐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海表层水中病毒丰度的变化范围为1.08×107~9.90×107个/mL,平均值是5.62×107个/mL±2.28×107个/mL,细菌丰度的变化范围为0.01×107~0.16×107个/mL,平均值是0.07×107个/mL±0.03×107个/mL,病毒丰度大于细菌丰度两个数量级。叶绿素a浓度表层的变化范围为0.09~4.94μg/L,平均值是0.75μg/L±0.84μg/L,最高值出现在长江口附近。通过相关性分析,在黄海春季,细菌可能控制着病毒的空间分布,并且病毒的空间分布受盐度影响较小,受温度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李黎,徐宪忠[10](2011)在《海洋病毒生态学动态参数和研究技术的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病毒在海洋中无处不在,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丰度和基因多样性最高的生命粒子。病毒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活跃分子,通过感染和裂解宿主细胞使生命颗粒有机碳再返回到非生命的溶解有机碳,形成了微食物环中的"病毒回路"。病毒丰度,多样性和分布是海洋病毒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基本参数,但是由于病毒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一个动态过程,上述静态参数无法满足病毒生态学研究的需要,因此对病毒生态过程中的动态参数进行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近20年来海洋病毒生态学研究中的主要动态参数包括接触率、感染率、裂解量、病毒引起的宿主死亡率以及病毒自身的生产率和降解率的研究进展及相关研究技术。(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海洋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病毒作为海洋中丰度最高的生命粒子,在海洋微食物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生态作用。病毒同宿主相互关系的改变,会引起病毒裂解性侵染、溶源性侵染和降解率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因此病毒被认为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纳米级驱动者。但是目前关于病毒-宿主相互关系在日周期和潮汐周期等短时间尺度上动态变化的认识还很局限。本论文在南中国海和厦门九龙江河口分别进行了日周期和潮汐周期的时间序列研究,分析了这两个时间尺度上病毒侵染和降解及其相关环境和生物因素的动态变化过程。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两方面:在南中国海,病毒的侵染和降解在真光层以下没有明显的日周期变化,但在表层和次表层都具有显着的日周期变化规律。表层的病毒裂解性侵染呈现白天低晚上高的趋势。外海SEATS站和近海J4站表层都是在02:00达到裂解性病毒侵染率的最高值(分别为4.59%和10.46%),并且SEATS站表层在14:00具有最低值;而裂解性病毒侵染率在SEATS站次表层呈现晚上低白天高的趋势,在02:00具有最低值(1.16%),而最高值出现在18:00为5.44%。光照是导致这种日周期病毒侵染变化的主要因素。在表层,病毒的侵染活性受光照的抑制会强于受到宿主的促进作用,而次表层的病毒侵染主要是受到宿主活性的驱动。并且病毒侵染的日周期变化会受海水混合过程的掩盖,在开阔外海的日周期变化规律会比近海区域更为显着。同时,我们还发现病毒的裂解性侵染和溶源性侵染在日周期时间尺度上是显着正相关的,它们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而病毒降解率在日周期过程中也表现出显着的变化,在光照和宿主活动较强的时候会有更高的病毒降解率。我们的研究发现海洋病毒-宿主相互关系的动态变化具有日周期规律,表明病毒能够在短时间尺度上影响海洋微型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到整个海洋的碳储存过程。九龙江河口微型生物具有显着的潮汐变化规律,倾向于在高潮时具有更高的丰度。潮汐导致的淡海水混合和盐度变化会引起宿主的裂解性侵染发生明显的变化,河口 S03站位的裂解性侵染在3.30-22.42%之间波动,而离河口较远的S05站位在1.55-6.04%之间变化和S07站位在0.42-4.01%之间波动。潮汐引发的盐度剧烈变化会影响病毒对宿主的侵染模式,病毒的溶源性侵染更多地出现在低盐度的低潮时,同时低盐也导致了病毒降解率的增加。并且,我们发现在潮汐周期过程中病毒的裂解性侵染和溶源性侵染也呈现显着正相关。本研究表明潮汐周期过程中环境的变化能够影响病毒和宿主的活性转变,进而改变病毒对宿主的侵染方式,而这种病毒-宿主相互关系的改变会反过来影响到整个河口区域微型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洋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郑小伟,黄力.海洋病毒多样性及生态功能[J].中国科学基金.2018

[2].陈晓炜.海洋病毒—宿主相互关系的日周期、潮汐周期变化[D].厦门大学.2017

[3].杨芸兰,蔡兰兰,张锐.气候变化对海洋病毒生态特性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2015

[4].肖劲洲,孙国伟,王洪明,周竞烈,李柏林.海洋病毒荧光显微计数法的优化与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4

[5].李升康,李传标.海洋病毒在海洋微生物群落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13

[6].林东榕,惠静,庞建华.具有非线性感染率的海洋病毒模型的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

[7].林东榕,惠静,庞建华.海洋生态系统受海洋病毒影响的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2011

[8].王海丽,杨季芳,屠霄霞,陈吉刚,冯辉强.象山港海洋病毒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J].中国环境科学.2011

[9].何蕾,殷克东,林志芬,田甜,袁翔城.黄海春季海洋病毒的空间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2011

[10].李黎,徐宪忠.海洋病毒生态学动态参数和研究技术的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

标签:;  ;  ;  ;  

海洋病毒论文-郑小伟,黄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