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间作用力论文_刁小琴,关文婷,关海宁,张瑛,云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间作用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用力,金乌,聚集体,共价键,氢键,斥力。

分子间作用力论文文献综述

刁小琴,关文婷,关海宁,张瑛,云波[1](2019)在《冻结与解冻处理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及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的冻结温度(-18,-50℃)和解冻方式(微波解冻、空气解冻及4℃解冻)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并且探究凝胶形成过程中蛋白质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冻结温度与解冻方式下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强度、白度及持水性均降低,其中,采用-18℃冻结、微波解冻处理的肌原纤维蛋白与未经处理的对照组相比,凝胶特性下降最为明显,而采用-50℃冻结、4℃解冻处理的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特性保持较好;同时,不同冻结与解冻方式制备的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疏水相互作用和二硫键是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苏华虹,张道年,叶承军,吴健华[2](2019)在《利用手持技术和分子模型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分子间作用力”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分子间作用力概念学习为例,开展旨在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水"为情境载体,设计五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利用手持实验(宏观)表征分子间作用力(微观),通过模型形象地揭示氢键的本质和特征并解释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学生的模型认知水平和微观探析素养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化学教学》期刊2019年11期)

张洪超,薛张芝,徐晓蓉,丁源,李和生[3](2020)在《羟基自由基氧化对乌贼蛋白分子间作用力及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贮藏过程中蛋白质氧化对蛋白质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机理,通过建立羟基自由基(·OH)氧化体系体外模拟乌贼肉在冻藏过程中蛋白质氧化的过程,从而探究蛋白质分子间作用力与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OH氧化体系中H_2O_2浓度的增加,乌贼肌原纤维蛋白分子间作用力平衡被打破,离子键和氢键含量逐渐降低,疏水作用力逐渐增强,二硫键和非二硫共价键含量逐渐增加;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逐渐增加;巯基与活性巯基含量逐渐降低。应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氧化过程中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自由基对氨基酸侧链和蛋白肽链进行了攻击,随着H_2O_2浓度的增加,光谱带向不同波数方向有规律地移动,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变化,α-螺旋和β-折迭含量降低,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含量增加。石蜡切片显示,随着H_2O_2浓度的增加,肌纤维蛋白结构趋于疏松、间隙持续增大、肌丝变细且断裂卷曲量增多。本研究为探究乌贼肉蛋白质氧化的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延长乌贼贮藏期、提高经济效益与食用品质等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20年01期)

张洪超,薛张芝,丁源,徐晓蓉,金洋[4](2019)在《不同解冻方式反复冻融对金乌贼蛋白质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反复冻融对乌贼肉蛋白质性质的影响,探究冻融过程中蛋白质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以新鲜金乌贼肉为研究对象,3种不同解冻方式(0°C解冻、流水解冻和室温解冻)分别进行9次冻融处理。结果显示,在反复冻融过程中,冻融方式对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显着,0°C解冻优于流水解冻优于室温解冻。3种解冻方式解冻乌贼肉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化趋势保持一致,离子键和氢键含量降低,离子键分别降低了7.71%、10.64%和13.61%,氢键分别由31.91%、31.97%和31.87%降低到了26.76%、25.53%和23.94%;疏水相互作用、二硫键和非二硫共价键的含量均增加,疏水作用力分别增加了8.86%、12.35%和14.72%,二硫键分别增加了1.43%、1.96%和2.85%,非二硫共价键分别由1.16%、1.28%和1.55%增加到了3.75%、4.05%和5.50%;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分别由30.47、31.31和32.26μg增加至46.10、53.51和58.91μg,与疏水作用力的结果保持一致;巯基与活性巯基含量降低,巯基分别降低了13.07、38.99和40.32 nmol/mg,活性巯基分别降低了6.55、24.26和43.16 nmol/mg,与二硫键生成趋势保持一致。红外光谱分析反复冻融过程中蛋白质中二级结构的变化规律,得到反复冻融使肌原纤维蛋白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9次冻融后,0°C解冻、流水解冻和室温解冻3种冻融方式的光谱带向不同波数方向依次有规律移动,其中酰胺A带和酰胺Ⅲ带向高波数方向微移,酰胺Ⅰ带、酰胺Ⅱ带向低波数方向微移。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变化,α-螺旋和β-折迭二者含量之和占总比降低,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二者含量之和增加。反复冻融过程实则是蛋白质缓慢氧化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林艺玲,傅兴春[5](2019)在《中美化学教材中概念呈现的比较——以“分子间作用力”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对化学课程和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学概念是构建化学学科体系的基础。以分子间作用力内容为例,比较中美主流化学教材在概念建立、理解和应用叁个方面呈现的异同,为概念教学和新教材修订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化学教与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虎[6](2019)在《基于非共价键作用力构筑的超分子聚合物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超分子化学蓬勃发展。基于非共价键作用力,研究人员构筑了许多具有新型功能的超分子聚合物材料,这些材料具有不同于传统聚合物的材料性质。得益于具有动态可逆性的非共价键作用力,超分子聚合物材料拥有丰富的环境刺激响应性。在外界的刺激下,超分子聚合物材料可以可逆地降解和再生,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可降解材料。通过选择不同的非共价键作用力从而构筑各类功能新颖独特的超分子聚合物材料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本论文则是通过利用各类不同的非共价键键作用力构筑具有新型功能的超分子聚合物材料。论文的主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多重刺激响应性的超分子聚合物,其是由基于冠醚的主客体分子识别和双硫键连接构筑而成。该线性超分子聚合物由两种单体组装而成,分别是含有一个双硫键和两个苯并21冠7主体单元的AA型单体以及含有两个二级铵盐客体单元的BB型单体。因为苯并21冠7单元和二级铵盐之间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可以通过调节溶液pH和添加离子来控制,所有这种线性超分子聚合物具有离子和pH响应性。此外,由于双硫键的动态性质,这种超分子聚合物同时具有氧化还原和光响应性。有趣的是,与大多数先前的研究不同,这里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来制造多重刺激响应性的超分子聚合物,其响应性不仅来自于刺激响应性的非共价键作用力,也来源于刺激响应性的功能基团。第二部分,通过分子间的四重氢键相互作用诱导聚合物分子链的聚集,我们制备了一种由单个荧光发色团聚集产生白色荧光的超分子聚合物凝胶材料。以往的白色荧光材料需要多种荧光基团混合并且需要精确调节这些荧光基团的比例而获得,而这种白光材料只需要一种荧光基团即可实现白色荧光。这就大大降低了获取白色荧光材料的难度和制作成本。接着,利用这种白色荧光超分子凝胶,我们制备了一种受保护的可储存信息的二维码。该二维码可以在自然光下隐藏信息而紫外光下显示信息。这样,二维码所存储的信息则会受到保护,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其信息才能够被读取。此外,由于氢键的动态可逆性,超分子聚合物凝胶显示出自修复能力,这对于它们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故意损坏的二维码的信息不完整,无法在紫外光照射下读出,但这种基于多重氢键的凝胶二维码可以自修复,从而恢复受保护的信息。第叁部分,通过聚对苯乙烯磺酸钠和含有两个季铵盐阳离子的四苯乙烯(TPE)衍生物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我们构建了一种新的具有生物响应性的超分子荧光水凝胶。基于静电相互作用的组装过程导致TPE分子聚集,而TPE是一种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的发色团,从而赋予该水凝胶AIE荧光特性。此外,这种超分子荧光水凝胶对生物分子具有响应性。当叁磷酸腺苷(ATP)加入到该体系后,由于ATP与TPE衍生物之间具有更强的静电相互作用,相应地,水凝胶的网络结构被ATP破坏,TPE的聚集程度降低,从而使水凝胶发生从凝胶向溶胶的转变,并降低了水凝胶的荧光强度。随后,在将可促进ATP降解的磷酸酶加入溶液后,ATP被水解,聚对苯乙烯磺酸钠和TPE衍生物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重新构建,将溶胶转化为凝胶并恢复水凝胶的荧光。因此,这种荧光超分子水凝胶是具有生物响应性的。第四部分,我们制备了一种具有可逆光电导特性的新型离子导电超分子水凝胶,其中偶氮苯基团,α—环糊精(α-CD)和离子液体被接枝到凝胶基质上。基于由于主体分子和不同客体分子具有不同缔合常数,可以很容易地调节α-CD和偶氮苯或离子液体的阴离子部分的主客体络合。偶氮苯单元具有光诱导顺反异构化特性,当用365 nm紫外光照射时,偶氮苯单元从反式结构转变为顺式结构,进而离开α-CD的空腔。这时,α-CD优选与离子液体的阴离子部分形成络合物,导致离子迁移率降低并因此导致水凝胶转变为高电阻状态。随后,在420 nm可见光照射下,在α-CD和反式偶氮苯基团之间再次形成更稳定的络合物,从而释放结合的阴离子使水凝胶重新回到低电阻状态。因此,通过简单的主客体化学便可以实现对水凝胶的离子传导性的远程光控制。结合逻辑电路,该水凝胶能够通过不同的光照射可逆地控制电路开关。这种基于竞争性分子识别实现对水凝胶离子电导率的光控制的概念有望用于制造光电器件以及应用于生物电子技术中。(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01)

任强,龙军,代振宇,周涵[7](2019)在《沥青质分子聚集体中氢键作用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沥青质分子聚集体中的氢键作用,用量子力学与分子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形成沥青质分子聚集体中的氢键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沥青质分子中含有的N、S、O等杂原子是沥青质分子形成氢键的必要条件;沥青质分子聚集体形成单个氢键的键能较小,但聚集体中含有多个氢键时,其分子间的作用力会大幅增加。沥青质分子形成氢键的本质是由于H原子与杂原子的价层轨道电子进行迭加形成的,沥青质分子间有极少量的电子转移,导致形成弱的次级键;在氢键作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轨道相互作用能和色散作用能。(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9年02期)

花书贵,季姣,单靖舒,严珺[8](2019)在《大学基础化学教学中分子间作用力与范德华力的概念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分子间作用力和范德华力这两个概念的差异,从作用力的物理模型上厘清了这两个在大学基础化学教学中易混淆的基本概念。(本文来源于《大学化学》期刊2019年01期)

陈慧,黄晓英,黄明远,张西玉,范晶[9](2019)在《绶草属植物matK基因序列变异及对蛋白分子作用力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matK基因编码唯一一种与陆地植物叶绿体Ⅱ类内含子剪接相关的成熟酶,是进化速度最快的基因之一。然而,濒危绶草matK基因的序列变异及其对蛋白分子作用力和功能的影响尚未被研究过。我们研究了9种绶草matK基因的核酸变异模式,分析了该基因在构建绶草系统进化树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了matK蛋白保守区域内氨基酸变异对残基分子作用力和蛋白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9种绶草matK基因之间共存在59处碱基变异且基因5'端核苷酸变异频率高于3'端,变异碱基除位于叁联密码子第3位碱基外,还大量分布于叁联密码子的第1位和第2位碱基。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9种绶草matK蛋白均具有保守的domain X功能区域,该区域存在3处差异氨基酸,但氨基酸变异未引起相应氨基酸残基的分子作用力变化。基因本体论研究结果发现9种绶草matK蛋白的功能主要是结合活性,参与代谢过程、基因表达和RNA加工等生物过程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绶草matK基因存在丰富的基因变异信息、其5'端序列是解决系统发育最有用的区域。不同绶草matK蛋白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受到严格约束,从而导致蛋白功能高度保守。本研究确立了绶草matK基因5'端序列在系统发育分析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丰富了叶绿体matK基因的分子信息。(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21期)

李发顺[10](2018)在《“渐变推理”:构建分子间作用力的认知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间作用力是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相关内容在必修阶段和选修阶段的学习要求差异较大。必修阶段的教学应做到既不扩大知识面和增加教学难度,又能通俗易懂地阐述清楚科学原理,并做到"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独立问题系统化",对已有经验进行反刍,为选修教学进行伏笔。(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期刊2018年12期)

分子间作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分子间作用力概念学习为例,开展旨在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水"为情境载体,设计五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利用手持实验(宏观)表征分子间作用力(微观),通过模型形象地揭示氢键的本质和特征并解释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学生的模型认知水平和微观探析素养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间作用力论文参考文献

[1].刁小琴,关文婷,关海宁,张瑛,云波.冻结与解冻处理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及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苏华虹,张道年,叶承军,吴健华.利用手持技术和分子模型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分子间作用力”教学为例[J].化学教学.2019

[3].张洪超,薛张芝,徐晓蓉,丁源,李和生.羟基自由基氧化对乌贼蛋白分子间作用力及结构的影响[J].核农学报.2020

[4].张洪超,薛张芝,丁源,徐晓蓉,金洋.不同解冻方式反复冻融对金乌贼蛋白质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9

[5].林艺玲,傅兴春.中美化学教材中概念呈现的比较——以“分子间作用力”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9

[6].王虎.基于非共价键作用力构筑的超分子聚合物材料[D].浙江大学.2019

[7].任强,龙军,代振宇,周涵.沥青质分子聚集体中氢键作用力的研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9

[8].花书贵,季姣,单靖舒,严珺.大学基础化学教学中分子间作用力与范德华力的概念辨析[J].大学化学.2019

[9].陈慧,黄晓英,黄明远,张西玉,范晶.绶草属植物matK基因序列变异及对蛋白分子作用力和功能的影响[J].分子植物育种.2019

[10].李发顺.“渐变推理”:构建分子间作用力的认知模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复合微球吸附前后的扫描电镜照片泽兰黄素与BSA相互作用的Van’tHoff图自制静电纺丝装置不同浓度GSC溶液中Pyrene的I1/I3比值红荧烯单晶结构及其堆积行为[27]共晶的DSC曲线图

标签:;  ;  ;  ;  ;  ;  ;  

分子间作用力论文_刁小琴,关文婷,关海宁,张瑛,云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