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质吸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质,磷灰石,羟基,聚合物,蛋白,表面,丙烯酸酯。
蛋白质吸附论文文献综述
冯涛涛,张帅,张丽,张美宁[1](2019)在《活体微电极抗蛋白质吸附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活体电化学分析方法是利用微电极植入特定脑区原位监测脑内神经化学物质动态变化的方法之一,具有高时空分辨率、高灵敏度、对脑组织损伤小等优点。然而,微电极的植入会引发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排异反应,这将对微电极的电分析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蛋白质的非特异性吸附会导致微电极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下降;另一方面,蛋白质介导的细胞粘附,其代谢过程会导致电极周围的微化学环境改变,从而影响微电极对神经化学物质检测的准确性。最终,电极表面上形成的纤维囊会阻碍电子(电荷)的转移,导致微电极无法正常工作。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及近年来发展的电极抗蛋白质吸附的方法和策略,对活体原位电化学分析中抗蛋白质吸附的研究进展做评综述,并对活体微电极抗蛋白质吸附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10期)
陈练练,徐勇,徐浩伦,田永胜,曾丹林[2](2019)在《水热法调控羟基磷灰石/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对蛋白质吸附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碱性环境下,以壳聚糖乙酸溶液与羟基磷灰石前驱体为基质,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出羟基磷灰石/壳聚糖(HAp/CS)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检测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壳聚糖掺杂量、吸附时间、PO_4~(3-)浓度、pH对牛血清蛋白(BSA)和溶菌酶(LYS)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吸附时间为24h时吸附基本保持平衡,pH=4时对BSA吸附效果最好,pH=11时对LYS吸附效果最好,溶液中PO_4~(3-)对吸附有抑制作用,复合材料对LYS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BSA,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6期)
侯明心[3](2019)在《可逆吸附-释放蛋白质的PMOXA/PAA响应性涂层用于毛细管电泳放大溶菌酶的检测信号》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细管电泳仪(CE)因其较快的分析速度和较高的分析效率,被广泛地用于蛋白质的检测中。但是商用CE一般配备紫外检测器(UV-detector),这种检测器由于检测光程短,同时CE本身样品用量少,导致样品检测灵敏度低,因此商用CE对痕量蛋白质的检测困难。提高UV检测器灵敏度的方法主要有3大类,一是通过改变检测器的几何形状以增加光程来提高检测灵敏度,但该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的程度有限,并且检测池设计困难不利于应用推广;二是在用CE分析前对被测样品进行浓缩,该方法又称为线下样品富集,即样品在进行CE分析前,需要经过过滤、离心分离、蒸馏等步骤以增加浓度,这种方法一方面前处理步骤复杂,另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的有机溶剂,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叁是CE在线富集技术,即在CE分析的过程中通过改变分析物的迁移速度,实现对分析物的浓缩,主要包括动态pH界面(dynamic pH junction)、样品堆积(sample stacking)、吹扫(sweeping)、瞬时等速电泳(transient isotachophoresis,t-ITP)等[2-8],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提高CE的检测灵敏度,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仍具有局限性。本文将可控吸附-释放蛋白质的聚(2-甲基-2-恶唑啉)(poly(2-methyl-2-oxazoline),PMOXA)和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PAA)的智能涂层(PMOXA/PAA)用于CE中,在线富集溶菌酶。首先制备末端带氨基的PMOXA(PMOXA-NH2)和末端带巯基的PAA(PAA-SH),之后利用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的黏附性能成功制备出PDA/PMOXA/PAA混合刷涂层。电渗流的实验和荧光实验的结果说明PDA/PMOXA/PAA混合刷涂层表面的电荷量对不同pH和离子强度(ionic strength,I)的磷酸缓冲液具有响应性;PDA/PMOXA/PAA混合刷涂层在pH 7.0(I=10-5 M)可以吸附大量溶菌酶,在pH 3.0(I=10-1M)时涂层会释放之前吸附的溶菌酶。PDA/PMOXA/PAA涂层的这种可控吸附-释放蛋白质的性能用于CE中,在线提取并富集溶菌酶。在PDA/PMOXA/PAA涂层毛细管中(PAA链长是PMOXA链长的1.56倍),用在线富集方法得到的检测信号(溶菌酶吸收峰的峰面积)是用未修饰的毛细管在普通CE分离实验中的26倍。并且该方法分析溶菌酶的最低检测限为4.5×10-9 mg/mL,相比于在未修饰的毛细管中用普通CE法,检测灵敏度提高了1×105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9)
陈练练[4](2019)在《磁性羟基磷灰石/壳聚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蛋白质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当前人类疾病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对现代药物的要求越来越高。药物缓释系统能够有效解决给药效率低,作用时间短等问题,并对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效果。因此研究具有无毒、载药量大的蛋白药物缓释载体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羟基磷灰石(HAp)作为人体硬组织主要无机成分,无毒、无刺激,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并能够参与体内代谢。但是其生物机械性能较差,脆性较大,所以在实际的应用中受到很多限制。针对羟基磷灰石存在的问题而研制复合材料成为现今解决单一材料不足的有效途径,壳聚糖(CS)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非抗原性等特性,并且是药物控释的有效载体,在HAp中参杂CS组成复合材料,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制备可控给药、无毒、生物相容性好的靶向给药系统也是本领域的研究难点之一。本论文先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羟基磷灰石/壳聚糖(HAp/CS)纳米粉末,在此基础上,制备磁性羟基磷灰石/壳聚糖(MCHAp)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振动样品磁强计和比表面和孔径分布测定仪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以牛血清蛋白(BSA)和溶菌酶(LYS)为模型蛋白药物,对其进行体外负载和释放实验,并探究吸附溶菌酶前后抑菌活性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成功制备HAp/CS和MCHAp复合材料。HAp/CS经过拟合为六方正交晶系结构,随着水热反应温度的升高,所制得样品结晶度越来越高,且形貌由蓬松多孔逐渐变为块状,比表面积逐渐减小。MCHAp复合材料是一种无定形纳米粉末,加入分散剂,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明显增大,晶面间距随着分散剂添加量增加而增大;不同条件的MCHAp复合材料均具有超顺磁性,且随着Fe_3O_4添加量的增加,其磁感强度越来越强。(2)然后研究不同因素HAp/CS对BSA和LYS负载和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热温度、壳聚糖掺杂量、吸附时间、pH、PO_4~(3-)浓度有关。其对BSA的最大负载量为185.0301 mg/g,对LYS的最大负载量421.2650 mg/g;与单一材料相比,HAp/CS负载模型蛋白效果更好,且对LYS的负载效果明显优于BSA。负载过程在24 h内趋于平衡,释放表现出先突释后缓释的现象。(3)最后研究MCHAp对LYS负载、释放及抑菌性能。MCHAp对LYS最佳负载量可达到479.9mg/g,优于HAp/CS材料。并在负载LYS前后对大肠杆菌均有抑菌作用,其抑菌效果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释放表现出先突释后缓释的现象。(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夏观英[5](2019)在《氟硅—两性离子无规/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抗蛋白质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材料表面的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开发稳定、高效的抗蛋白质吸附材料在防污涂层相关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亲水性聚乙二醇(PEG)类物质虽然无毒、防污性能好但其不稳定,然而在人体内易自动氧化生成醛或酸,不利于其长期使用,而两性离子共聚物如PCBMA(羧基甜菜碱)被证实具有更优异持久的抗蛋白质吸附性能。本文运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可控合成了含有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链段、甲基丙烯酸十叁氟辛酯(PAF6)链段、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链段以及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链段(DMAEMA)的一系列不同组成的无规与嵌段共聚物,并进一步用3-溴乙酸季胺化生成氟硅-两性离子共聚物PDMS-MA-PAF6-PMMA-PCBMA。最后,对季胺化前后共聚物涂层表面化学组成、表面润湿性能、抗蛋白质吸附性能等进行系统研究,详细考察了共聚物组成对其表面性质及抗蛋白质吸附性能的影响。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利用RAFT活性自由基无规共聚,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组成的PDMSMA-co-PAF6-co-PMMA-co-PCBMA无规共聚物。运用FTIR和XPS对共聚物季胺化前后的化学组分进行表征,发现FTIR谱图中出现了-COOH中羰基吸收峰,同时表面XPS窄谱图中出现了N元素的N~+峰,这证实了PDMAEMA链段的季胺化,获得了两性离子链段PCBMA。对共聚物涂层的表面性质研究表明,共聚物表面的润湿性能受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氟硅的引入降低了共聚物的表面能,使其具有良好的拒水、耐溶剂特性;无规共聚物季胺化改性后,涂层亲水性加强。对氟硅-两性离子无规共聚物涂层的抗蛋白质吸附性能研究表明,共聚物的组成显着影响其抗蛋白质吸附性能,当共聚物各组分比值为(PDMS-MA):(PAF6):(PMMA):(PCBMA)=2:20:56:190时,其抗牛血清蛋白(BSA)和溶菌酶(Lys)等蛋白质吸附的效果均较好。氟硅-两性离子无规共聚物涂层表面的抗蛋白质吸附是由于亲水性PCBMA链段与疏水性PAF6链段以及柔性链PDMS-MA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次,利用RAFT活性自由基嵌段共聚及产物的季胺化方法,得到一系列不同组成的PDMSMA-co-PAF6-b-PMMA-b-PCBMA嵌段共聚物。接触角测试表明,季胺化前共聚物的表面能随PDMAEMA链段组分的增加从22.71 mN/m增至24.94 mN/m;季胺化改性之后,两亲性涂层的亲水性增强,有利于抗蛋白质吸附。AFM测试结果表明,氟硅组分含量较大时,其表面微观形貌呈现孔洞结构;氟硅含量减少,孔洞结构减少,涂层表面较为平整。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抗蛋白质吸附性能与亲水链段的长度有关,其中,iR5组共聚物链段长度适中,对BSA和Lys可表现出优异的抗吸附性能。这可能是由于亲水链段过短时分子内缺乏相互作用阻止了亲水链段表面堆积,获得的抗蛋白质吸附性能不好;链段过长时,亲水侧链之间也有很强的静电力,容易聚集形成团聚体,不利于抗蛋白质吸附。本文所得氟硅-两性离子无规/嵌段共聚物涂层可表现出较为优异的抗蛋白质性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8)
唐栋健,郑飞云,马军涛,成贵,朱林江[6](2019)在《新型啤酒稳定剂对啤酒蛋白质吸附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新型啤酒稳定剂BFSA对啤酒蛋白质的吸附特性,初步探讨了BSFA吸附蛋白的作用机理。FT-IR图谱分析可知,BFSA表面含有Si-O-Si键,且含有O-H键。研究了时间、温度、蛋白质浓度对BFSA吸附的影响,发现吸附平衡时间在1 h左右,BFSA吸附啤酒蛋白质量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随着初始蛋白质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研究了BFSA吸附啤酒蛋白质的吸附等温线、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发现BFSA对啤酒蛋白质的吸附等温线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对啤酒蛋白质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由热力学参数ΔG>0说明啤酒蛋白质在BFSA表面的吸附为非自发的,ΔH<0说明吸附过程是放热的,ΔS<0说明吸附是熵减过程;活化能(E)为26.28 kJ/mol表明BFSA吸附啤酒蛋白质是物理吸附;吸附过程放热为6.62 kJ/mol表明该吸附过程的主要作用力可能是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付亚康,张科宏,翁杰,刘耀文[7](2018)在《羟基磷灰石表面蛋白质吸附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近30年关于羟基磷灰石(HAP)表面蛋白质吸附研究的主要工作,包括吸附的机制、影响因素及与之相关的应用研究。HAP表面蛋白质吸附的机制主要包括静电引力、氢键和范德华力,影响因素包括HAP的暴露晶面、比表面积、吸附环境中PO_4~(3-)和Ca~(2+)的浓度、pH和温度等因素。最后介绍HAP表面蛋白质吸附在药物缓释载体及骨组织工程支架领域的应用研究,为探索HAP的生物活性及特殊吸附功能的设计提供全面、准确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黄明娣,王琴梅,何艺婷,池莉,黎艳珊[8](2018)在《钛表面儿茶酚化聚电解质多层膜对蛋白质的吸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钛表面儿茶酚化聚电解质多层膜对蛋白质的吸附行为,为钛种植体表面改性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方法,采用脂多糖胺纳米囊泡(NPs)和3,4-二羟苯基丙酸反应制备儿茶酚接枝率为40%的儿茶酚化NPs(cNPs);采用透明质酸(HA)和多巴胺反应制备儿茶酚接枝率为10%的儿茶酚化透明质酸(cHA)。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以cNPs为引发层、cHA/NPs为阴、阳离子聚电解质,在钛或石英表面构建含3个(cHA/NPs)双层的儿茶酚化聚电解质膜[(基底-cNPs-(cHA/NPs)_3],记为cPEM。同时以NPs为引发层,构建含(HA/NPs)_3的未儿茶酚化聚电解质膜(PEM)。采用红外光谱分析膜表面化学组成、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检测膜表面粗糙度,Zeta电位分析仪记录膜表面Zeta电位。选取4种等电点(pI)分别小于、等于、大于生理pH 7.4的蛋白质:牛血清白蛋白(BSA,pI=4.7)、纤连蛋白(Fn,pI=5.8)、牛血红蛋白(BHb,pI=6.8~7.0)、多聚赖氨酸(PLL,pI=9.74),以其为模型蛋白,用0.15 mol/L的NaCl配制成1 mg/mL的水溶液。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实时动态监测膜表面蛋白吸附情况、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样品蛋白吸附前后形貌,LSCM、荧光酶标仪分别分析荧光标记蛋白在膜表面吸附情况,并测试荧光标记蛋白的吸附量。使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SNK和LSD法进行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LSCM结果表明,石英表面粗糙度为(301±12)nm,组装cPEM、PEM后,表面粗糙度增加,分别为(656±88)、(446±25)n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6.974,P<0.001)。cPEM组的红外谱图中出现儿茶酚中的苯环(ν_(C=C))、PEM组的胺基和烷基、多糖中的糖醛酸环等特征峰,证实钛表面引入cPEM和PEM。组装过程中Zeta电位呈锯齿状交替上升,cPEM组表面电位为+22.53 mV,PEM组的表面电位为+17.36 mV。QCM结果表明,生理pH下,所有表面均基本不吸附PLL。在不同表面,BSA和BHb的吸附量cPEM组>PEM组>Ti组。原子力显微镜下可见cPEM、PEM组表面为分布均匀的水滴形海岛状结构,吸附BSA后,表面可见圆盘状结构,且cPEM组量大于PEM组,说明可能BSA在cPEM组表面的吸附量大于PEM组。采用LSCM和荧光酶标仪分析绿色荧光标记蛋白在不同表面的吸附情况,发现在不同种膜表面,同一蛋白吸附量cPEM组>PEM组>Ti组;在同一种膜表面,不同蛋白吸附量BSA>Fn>BHb。结论本实验研发的聚电解质多层膜对钛表面进行改性后,能提高蛋白在表面的吸附,儿茶酚化改性则进一步促进这种吸附。蛋白吸附的驱动力可能主要源于静电相互作用和儿茶酚基团对蛋白偶联捕捉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5期)
贺茂芳,张博,唐一梅,韩禄[9](2018)在《高容量阴离子交换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对蛋白质的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高容量的阴离子交换吸附剂,本研究以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为基质,在其表面包覆聚多巴胺,然后与树枝状大分子聚乙烯亚胺反应,制得多氨基化磁性微球。此微球的离子交换容量为9.1 mmol/g。采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材料进行了表征。以β-酪蛋白和牛血清蛋白(BSA)为模型蛋白,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此微球对蛋白质的吸附性能,在最佳条件下测定了微球对蛋白质的静态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此微球对蛋白质的最佳吸附时间为2h,缓冲溶液的最佳pH值为7.0。在此条件下,对β-酪蛋白和BSA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37.5和204.5μg/mg,而对溶菌酶和核糖核酸酶A几乎不产生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此微球对酸性蛋白具有选择性,在蛋白质分离纯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8年09期)
朱本峰,杨晶晶,刘姣,孟艳斌,张昭[10](2018)在《氟化丙烯酸酯两亲性聚合物的表面结构及蛋白质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亲性材料因其独特的表面结构和组成在防止生物附着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将疏水性氟化基团引入亲水性聚丙烯酸酯中,成功制得氟化丙烯酸酯两亲性聚合物。经测试发现,随氟单体的含量增加,氟化基团逐渐在聚合物表面富集并形成胶束。聚合物表面接触角最大能达到114°(静态水,5μL),接近全氟丙烯酸酯聚合物表面接触角的理论值(118°)。蛋白质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表面能并不是决定蛋白质吸附量的唯一因素,随着氟单体的含量增加,蛋白质吸附量的决定因素逐渐由表面组成向内部组成转变。(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8-07-30)
蛋白质吸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碱性环境下,以壳聚糖乙酸溶液与羟基磷灰石前驱体为基质,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出羟基磷灰石/壳聚糖(HAp/CS)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检测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壳聚糖掺杂量、吸附时间、PO_4~(3-)浓度、pH对牛血清蛋白(BSA)和溶菌酶(LYS)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吸附时间为24h时吸附基本保持平衡,pH=4时对BSA吸附效果最好,pH=11时对LYS吸附效果最好,溶液中PO_4~(3-)对吸附有抑制作用,复合材料对LYS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BSA,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质吸附论文参考文献
[1].冯涛涛,张帅,张丽,张美宁.活体微电极抗蛋白质吸附的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9
[2].陈练练,徐勇,徐浩伦,田永胜,曾丹林.水热法调控羟基磷灰石/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对蛋白质吸附性能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3].侯明心.可逆吸附-释放蛋白质的PMOXA/PAA响应性涂层用于毛细管电泳放大溶菌酶的检测信号[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4].陈练练.磁性羟基磷灰石/壳聚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蛋白质性能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5].夏观英.氟硅—两性离子无规/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抗蛋白质吸附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9
[6].唐栋健,郑飞云,马军涛,成贵,朱林江.新型啤酒稳定剂对啤酒蛋白质吸附特性的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7].付亚康,张科宏,翁杰,刘耀文.羟基磷灰石表面蛋白质吸附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8
[8].黄明娣,王琴梅,何艺婷,池莉,黎艳珊.钛表面儿茶酚化聚电解质多层膜对蛋白质的吸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8
[9].贺茂芳,张博,唐一梅,韩禄.高容量阴离子交换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对蛋白质的吸附性能[J].分析化学.2018
[10].朱本峰,杨晶晶,刘姣,孟艳斌,张昭.氟化丙烯酸酯两亲性聚合物的表面结构及蛋白质吸附性能研究[C].2018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