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寨沟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九寨沟流域,洪峰流量,集水面积,面积关系指数
寨沟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华[1](2018)在《九寨沟流域设计洪峰流量与面积关系指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设九寨沟灾后涉水工程,促进九寨沟灾后重建工作顺利推进,根据九寨沟流域内沟口、黑角桥、平安桥、孔雀河四个水文站历年实测的最大洪峰流量,对流域设计洪峰流量与面积关系指数作初步研究。经研究可知,洪峰流量与面积关系指数受地理位置、降水分布、湖泊湿地的影响,且九寨沟流域的不同河段,流域面积关系指数相差较大。同时,研究中还发现平安桥站—孔雀河站之间存在地下暗河,地下暗河的出口在孔雀河站以上河段。九寨沟流域设计洪峰流量与面积关系指数的研究可为九寨沟灾后恢复重建涉水工程提供技术借鉴。(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8年05期)
崔丹[2](2007)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宁陕寨沟流域坡地土壤侵蚀及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确保调水质量,2003年,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启动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预防保护工程”项目。其中陕西省城固、洋县、宁陕、镇坪、柞水、镇安被列为第一批水源区预防保护工程重点县。寨沟流域位于陕西省宁陕县境内,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预防保护工程第一批水源地预防保护区之一。2004年在寨沟流域地面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内,选定坡耕地、弃耕地、人工林地和天然林地等9个典型小区观测并研究。本研究主要对研究区域内降雨、观测小区土壤侵蚀量、河流径流、产沙等指标进行观测,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性质和地表植被有明显差异。坡耕地表层土壤细粒物质及养分的流失比较严重,土壤质地较差;弃耕地有一定厚度的腐殖质层,植物多样性较好,退耕3年左右的弃耕地土壤质地有明显改善,退耕5年以上的弃耕地土壤各粒级的含量趋于稳定,细粘粒与天然林地的含量相近;草地的腐殖质层可达2.7cm,地表植被覆盖较好;疏林地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植被覆盖良好;原始林地植被覆盖率高达95%以上。2.植被覆盖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地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坡耕地地表覆盖率极低而且缺少水土保持措施,小雨情况即产生较强的土壤侵蚀;而植被覆盖良好的土地,如天然林地和草地(退耕6年以上),小雨情况基本不发生土壤侵蚀,即使大雨、暴雨、大暴雨,土壤侵蚀也比较轻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总量具有很大差异,累积土壤侵蚀量从大到小顺序为坡耕地>弃耕地>疏林地>草地>天然林。坡耕地的土壤侵蚀要远远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土壤侵蚀,天然林地和退耕10年地没有产生水土流失现象。人为因素对林地的水土保持效应有很大影响,人工林不清理草本层更有利于坡面的保护和土壤的恢复。对于退耕年限不同的弃耕地,退耕3年以上的弃耕地水土流失已经比较轻微,而且植被恢复良好,可基本形成草地形态。3.寨沟流域不同类型降雨对土壤侵蚀有一定的影响。降雨量和土壤侵蚀量呈多项式形式相关,降雨量越大,土壤侵蚀量越大。降雨强度与土壤侵蚀量的相关性较差。由降雨强度和土壤侵蚀量统计分析可知,在寨沟流域降雨强度小于2 mm/h时,退耕3年以上的弃耕地、板栗林地和天然林地基本不发生土壤侵蚀。4.寨沟流域的年降雨侵蚀力为1603.01 MJ·mm/hm~2·h,年内分布主要集中在5月、6月、8月和9月。6月和9月是降雨高峰期,也是土壤侵蚀最强烈的时期,应特别注意防治水土流失以及陡坡地段的泥石流。5.寨沟流域主要的退耕还林模式有农林复合模式、等高植物篱、间作和封育恢复。农林复合模式和间作可以提高土地生产力,有利于多种经营的发展。寨沟流域耕地大多为坡地,而且梯田分布较广,坡地和梯田适合等高耕作。以适宜寨沟流域生长的杜仲作为植物篱,一方面更好保持水土,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杜仲也是很好的经济作物,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寨沟流域施行封育措施,适合对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牛尾蒿(Artemis subdigitata)、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进行培育。(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徐茂其,张大泉,周晓骆,周申立[3](1991)在《九寨沟流域突发性重力侵蚀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九寨沟流域突发性重力侵蚀十分强烈和突出。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和岩屑流等类型,具有暴发频率高、规模大、破坏力强的特点,是地质地貌、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崩塌型泥石流,其崩塌发生的部位之高,规模之大,全国罕见。其防治措施应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宴行综合治理。油松是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1991年02期)
寨沟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改善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确保调水质量,2003年,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启动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预防保护工程”项目。其中陕西省城固、洋县、宁陕、镇坪、柞水、镇安被列为第一批水源区预防保护工程重点县。寨沟流域位于陕西省宁陕县境内,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预防保护工程第一批水源地预防保护区之一。2004年在寨沟流域地面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内,选定坡耕地、弃耕地、人工林地和天然林地等9个典型小区观测并研究。本研究主要对研究区域内降雨、观测小区土壤侵蚀量、河流径流、产沙等指标进行观测,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性质和地表植被有明显差异。坡耕地表层土壤细粒物质及养分的流失比较严重,土壤质地较差;弃耕地有一定厚度的腐殖质层,植物多样性较好,退耕3年左右的弃耕地土壤质地有明显改善,退耕5年以上的弃耕地土壤各粒级的含量趋于稳定,细粘粒与天然林地的含量相近;草地的腐殖质层可达2.7cm,地表植被覆盖较好;疏林地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植被覆盖良好;原始林地植被覆盖率高达95%以上。2.植被覆盖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地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坡耕地地表覆盖率极低而且缺少水土保持措施,小雨情况即产生较强的土壤侵蚀;而植被覆盖良好的土地,如天然林地和草地(退耕6年以上),小雨情况基本不发生土壤侵蚀,即使大雨、暴雨、大暴雨,土壤侵蚀也比较轻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总量具有很大差异,累积土壤侵蚀量从大到小顺序为坡耕地>弃耕地>疏林地>草地>天然林。坡耕地的土壤侵蚀要远远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土壤侵蚀,天然林地和退耕10年地没有产生水土流失现象。人为因素对林地的水土保持效应有很大影响,人工林不清理草本层更有利于坡面的保护和土壤的恢复。对于退耕年限不同的弃耕地,退耕3年以上的弃耕地水土流失已经比较轻微,而且植被恢复良好,可基本形成草地形态。3.寨沟流域不同类型降雨对土壤侵蚀有一定的影响。降雨量和土壤侵蚀量呈多项式形式相关,降雨量越大,土壤侵蚀量越大。降雨强度与土壤侵蚀量的相关性较差。由降雨强度和土壤侵蚀量统计分析可知,在寨沟流域降雨强度小于2 mm/h时,退耕3年以上的弃耕地、板栗林地和天然林地基本不发生土壤侵蚀。4.寨沟流域的年降雨侵蚀力为1603.01 MJ·mm/hm~2·h,年内分布主要集中在5月、6月、8月和9月。6月和9月是降雨高峰期,也是土壤侵蚀最强烈的时期,应特别注意防治水土流失以及陡坡地段的泥石流。5.寨沟流域主要的退耕还林模式有农林复合模式、等高植物篱、间作和封育恢复。农林复合模式和间作可以提高土地生产力,有利于多种经营的发展。寨沟流域耕地大多为坡地,而且梯田分布较广,坡地和梯田适合等高耕作。以适宜寨沟流域生长的杜仲作为植物篱,一方面更好保持水土,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杜仲也是很好的经济作物,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寨沟流域施行封育措施,适合对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牛尾蒿(Artemis subdigitata)、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进行培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寨沟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春华.九寨沟流域设计洪峰流量与面积关系指数的研究[J].陕西水利.2018
[2].崔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宁陕寨沟流域坡地土壤侵蚀及防治[D].陕西师范大学.2007
[3].徐茂其,张大泉,周晓骆,周申立.九寨沟流域突发性重力侵蚀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