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青春活力”广播体操特点分析

中学“青春活力”广播体操特点分析

一、中学“青春的活力”广播体操特点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琼[1](2021)在《中学生广播体操教学手段及方法——以《舞动青春》为例》文中指出广播体操是学校开展体育集体活动的重要手段,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成长成长,同时对于促进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广播体操教学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广播体操的有效教学对提高课间操开展的质量,促进学生更有效的身体锻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广播体操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较为枯燥,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大多对其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动作不到位、应付等情况时有发生,学习效率不高。对此,本文对广播体操的教学手段、方法与技巧进行总结,旨在提高广播体操的教学效率,为体育教师在广播体操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肖茗琦[2](2020)在《“一校一品”背景下山东省校园特色课间操创编研究 ——以《华彩诗韵》创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出现青少年体育运动量不足的现象,青少年的体育健康问题深深地困扰着学生和家长,问题长期化的存在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切实推动学校体育科学发展,教育部体卫艺司在2015年针对校园体育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大力发展学校特色体育,推进‘一校一品’体育发展新模式”的体育教学改革。基于此政策,全国中小学开始对课间操进行改革和创编,产生了一大批特色课间操项目,随着创编特色课间操的快速发展,问题也随之而来,个别学校为了“上行下效”,一以贯之的执行“一校一品”政策,抑或是为了吸引更多关注度等原因,只对成功创编完成的特色课间操进行了简单的效仿和临摹,未能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偏离了教育部体卫艺司关于“一校一品”政策制定的初衷。针对这种情况,开展“一校一品”背景下校园特色课间操创编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法,对校园特色课间操《华彩诗韵》的创编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对创编思路、创编原则和创编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课间操创编的理论,促进学校形成特色课间操品牌,为更多学校推进“一校一品”和特色课间操创编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本研究的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部分校园课间操练习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课间操的实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创编思维固化,移植较多,创新性有余、科学性不足;课间操评比轻质量,重形式。2.专家对《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的艺术性与创新性有较高评分。创编艺术性评分为18分(满分20分),创新性评分为18.6分(满分20分)。约90%的受访教师认为动作较为简单,约71%的受访学生喜爱本套课间操。3.《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的创编采用移植与创新法、对称与平衡法、拼接与变换法。对于《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的创编应具有科学性、安全性、艺术性、文化性、简单易学性、健身与健心性原则。4.《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创编特点主要有以下方面:传统文化与诗词文化的糅合,操舞结合的融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音乐制作的特色在于:用传统民族乐器和电子音乐结合制作成纯音乐,可根据教育需要,选用不同的诗词让学生跟随旋律吟唱。关于特色课间操创编的思考包含以下部分:属性多元化,外在形式美,育人多维化,音乐选择民族化,以及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5.《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可以通过体育课教学、大课间和比赛等形式进行练习与推广。同时,还可以通过印刷《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的动作手册、发布网络小视频、创建推广网络链接等方式推广。6.《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为南上山街小学特色品牌建设奠定基础,并构建了科学的评价机制。下一步还需定期组织召开评价结果研讨会,通过课题研讨会、同行交流会等形式开展科研活动,加强与全国标杆学校的对标学习。

刘定慧[3](2020)在《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文中指出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其从学科发展到理论建设也都日臻完善。而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现象更是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过,由于语言接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普通话与方言接触着力较多,研究得也更为深入。而对汉语与外语之间相互接触的研究稍显薄弱,而就汉语与外语接触的研究而言,也主要集中于对汉语与英语、日语的接触研究,对汉语与其他外语的接触研究则关注不够。“五·四”时期开始,很多充满时代色彩的俄源词开始批量进入到汉语中,其所携带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学者关于汉语外源词的论着中,大多比较重视英源词和日源词的研究,而对俄源词的研究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先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中的俄源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本土化规律和动因以及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已有语言接触研究、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语言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汉俄语言接触中的汉语俄源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进行了研究。本章以重要的中俄(苏)交往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将俄源词的引进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中苏友好时期、苏联解体至今的新时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检索俄源词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BCC语料库》中的最早出现时间,界定了现有俄源词出现在汉语中的大致时间范围,从而将其归并到本文所划定的相应历史时期对其引进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汉俄语言接触范围、接触方式和接触主体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主要对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在汉俄语音对比的基础上,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音节结构演变及汉俄音系匹配方面呈现出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地分析研究。俄源词语音本土化首先体现在其进入汉语后发生了十分普遍的音节结构演变现象。本文发现,不仅俄语中独有的音节结构发生了演变,而且汉俄语言中共有的音节结构也发生了演变。据本文分析,增加音位和删减音位是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主要方式,并且呈现出以增加音位为主的特点。汉俄音系匹配则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发现,用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的现象在汉俄语言接触中十分普遍。并且本文还发现了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辅音的特殊情况。通过对具体匹配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后,本文分析出了汉俄音系匹配的两种主要方式:相似匹配和条件匹配。结合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后,本文认为,汉俄语音差异是促使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而词汇借用过程中的知觉映射、音系知觉原则等汉语母语者的认知因素则是促成汉俄音系出现多种匹配形式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第四章主要对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利用汉俄两种语言的大型综合语料库对俄源词在汉俄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和表意方面的本土化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方面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产生了几种特殊的构词方式。这些构词方式不仅为汉语带来了全新的构词语素、构词模式,还将特殊构词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等也同时带到了汉语中,从而对汉语产生了影响。俄源词进入汉语在表意方面的本土化主要通过音义相兼、词义变化、语用意义变化、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通过一系列适应汉语语言体系的变化,俄源词在实现表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填补汉语语义空缺、促使汉语语义系统重新调整方面影响了汉语。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俄源词进入汉语后词汇本土化的动因既有适应汉语语言环境的语言内部原因,也有社会、心理及文化因素等语言外部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共时角度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研究。本章结合几个大型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对筛选出来的近1000个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状态进行了宏观界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俄源词在汉语中已经失去活力,只有少部分俄源词继续在汉语中维持活力。为了进一步考察俄源词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状态,本文从存有活力的俄源词中甄选出了被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俄源词作为考察样本,结合其在《人民日报》(2015-2019)中的使用情况,对其活力程度和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样本中的俄源词虽然都属于本文所界定的有活力状态,但是其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程度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使用频次、语义表达、语法功能、语用范围和语用领域等语言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均会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产生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对汉语中的俄源词演变规律有了更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而且对汉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也有了更系统地把握。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非亲属语言之间词汇借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词汇借用现象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常新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深化。

何青兰[4](2020)在《羌族沙朗舞引入茂县中学课间操的可行性分析》文中认为作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课间操,在我国的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它对加强学生体质,加强学科与集体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诸多积极作用。近几年,很多地区中学课间操已由传统的广播体操模式逐渐转变为其他丰富多样的课间体育活动,深受很多中学生的喜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特色课间操”,使课间操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目前茂县地区中学课间操还是以广播体操为主,这使得茂县地区中学学生出现逃避课间操、厌学、反感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茂县地区中学课间操不得不面临改革。羌族特色沙朗舞,是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朗舞作为羌族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以其自身的民族性、地域性、观赏性、创新性、健身性等特点,直观地表达了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内涵,将其引入到茂县中学课间操可以丰富课间操内容与形式,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本文以茂县中学课间操引入沙朗舞的可行性分析为研究对象,以茂县中学为调查、应用实践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茂县中学老师及学生参与课间操的情况进行调查,对沙朗项目加入中学课间操的可行性进行调查与分析,总结出茂县中学课间操引入沙朗舞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后,得出以下结论:1.从沙朗舞的客观因素分析,能够知道沙朗舞的时长、参与人数、运动强度等情况,知道沙朗舞进入课间操是可行的,从主观因素来说,学生对于课间操内容的需求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是沙朗舞进入茂县中学课间操的一个重要契机,这样的时机不容错过。2.当地政府和学校相关领导及多数体育老师都支持将沙朗舞引入学校的课间操中,超过半数的学生对此也持有支持的态度;将羌族沙朗舞项目引入到茂县中学课间操,为进一步丰富各中学的课间操内容带来了一定的帮助。3.参加过沙朗舞活动的学生数量少,能够进行沙朗舞专业指导的体育教师人数少;体育教师主要通过网络、新闻、报纸等方式了解沙朗舞;当地的有关部门和校领导对沙朗舞的宣传推广力度比较低。可以通过将沙朗舞引入中学课间操,改变沙朗舞专业教师人才短缺和学生参加沙朗舞数量少的问题。4.沙朗舞由于其健身健美、调节身心的价值,适合中学生进行课间锻炼,将其纳入到茂县中学课间操,可以丰富中学课间操的活动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间操活动兴趣,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以及提高中学生对沙朗文化的掌握程度,沙朗舞对提高中学生的课间活动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5.超过半数的学生对于当前的课间操活动内容持不满态度,沙朗舞进入中学课间操是可行且必要的。6.羌族沙朗舞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一项民间舞蹈,其产生和发展历程决定了其对场地的要求不高,而且容易得到人们的情感认同。

宋琦琦[5](2020)在《“网红舞”融入课间操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间操是教育部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所要参加的集体活动。从淄川区的小学调查中得知,课间操在内容和组织形式等方面不够丰富和新颖,从而导致学生厌操、敷衍等问题产生。国家相关文件提出,学校要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提高课间操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间活动的积极性。传统课间操是经过专家们的设计和编排而创编的课间操的内容,比较的科学和规范,但仅笔者认为在时代的进步和网络的传播下,可以将流行内容取其精华与传统课间操相融合,让课间操具有科学性、创新性。鉴于此,本文以“网红舞”融入课间操的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等方法系统分析淄川区课间操开展的现状及将“网红舞”融入课间操中的可行性,并进行“网红舞”课间操的教学、实验,分析实验前后学生对于课间操的变化,最后结合学生、老师和领导的评价做出结论,为校园课间操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结论:1.通过总结,“网红舞”从特点、产生的背景以及独特构成了它融入课间操的理论优势。“网红舞”的理论依据与国家对于课间操改革的政策相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与课间操有着相似的作用,也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对于网络的选择和学习。2.淄川区学校的课间操从组织形式的单一性和内容的重复性等问题导致了学生积极性和兴趣性降低。课间操加入新鲜元素,不断地进行创新改革是必然发展趋势。3.在网络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了解并喜欢“网红舞”,非常赞同学校开展“网红舞”课间操的相关教学活动,为“网红舞”课间操在学校的实施提供了前提。年轻且具有高学历的体育教师已变成学校的主力,他们的教学更加新颖潮流;学校和社会清楚地认识到,课间操需要与时俱进,才会让学生积极对待,才能推动着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4.“网红舞”课间操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网红舞”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间操完成度,使校园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能够改变学生的心率,增加学生的运动负荷,增进学生的锻炼效果。5.“网红舞”课间操得到了教师、学生以及校领导的认可。“网红舞”课间操进入校园,能够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和学生全面的发展。

仉蕾[6](2019)在《中学体育大课间自编操的设计与创编实践研究 ——以黑龙江省鸡西市树梁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播体操学校课间体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并应用于日常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可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学生协调能力、团队意识、审美观念等,因此深受广大体育教师及校领导的青睐。通过大课间自编操的创编与实施,加强青少年参加大课间活动的兴趣,学生不但能获得新的运动技能,还能增加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由于当前广播体操更新速度较慢,学生追求新鲜事物节奏较快以及学生应掌握多种体育专项的需要等,基于此笔者从当前树梁中学现实情况出发,在树梁中学现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建立了这一课题。试图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实践找到突破口,以求找到适合树梁中学大课间活动的新途径,为全市体育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共同进步。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以鸡西市树梁中学的体育大课间活动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自主的创编活动、后续学生的日常练习实践以及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不断完善自编操的内容,旨在为今后学校课间体育锻炼提供相应的校本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开展树梁中学自编操活动,喜爱自编操的学生中占总体的58.4%,教师为64%。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树梁中学自编操反映了改革创新的精神,满足广大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且符合体育锻炼的要求。2、63.6%的学生和72.4%的教师认为自编操编排比较规范,62.3%的学生认为各操化之间连接顺畅,证明自编操动作编排比较合理。3、71%的练习者认为难度较大,22.5%的练习者认为比较难,6.5%的练习者认为简单。因此大多数练习者认为难度适宜,树梁中学自编操的练习难度系数安排较合理。4、喜欢自编操音乐的练习者占53%,40.6%的练习者认为一般,5.8%的练习者表示不喜欢。因此,本套自编操所选的音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5、鸡西市树梁中学通过开展校园自编操活动,引起了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推进了自编操的实施并在全市中小学中组织自编操的展示,形成了校园健美操、啦啦操的运动氛围。6、树梁中学的教师团队配备较好,教师专业素养高,同时配备高端录音棚及制作合成音频所需的素材,为校园自编课间操的开展提供了源动力。

钱娇[7](2018)在《第二套与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自推广实施以来,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从内容、特点上都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动作差异、关节与肌肉参与、肢体活动范围等维度,对全国第二套中小学生系列(幼儿)广播体操和全国第三套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各套广播体操进行深入剖析,观察动作异同,探寻动作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期为第四套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的创编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第二套与第三套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的编排都是以时代变化为背景,反映当下社会的主流思想和时代主题,其创编都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健康为目的,常见实施方式为课间活动。广播体操在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和健身意识方面具有重大意义。2.第二套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总体运动时间较短,运动强度处于较低水平;第三套系列广播体操运动时间与运动强度适中;广播体操包含屈伸、转体、跳跃等多种操化动作,第二套系列广播体操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生理特征调整了肢体关节活动频率,第三套系列广播体操则减少了头颈关节与髋关节的活动频次,有助于提高学生关节韧性,促进良好身姿。3.第二套与第三套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动作结构、编排顺序具有一致性,每一套广播体操的操化动作中都包含了主动发力肌群、协助锻炼肌群和被拉伸肌群;两者方向移动多样化,第三套系列广播体操中方向移动次数比第二套系列广播体操略有增加;两者具有丰富的操化动作,上下肢对称性各异,第三套系列广播体操对称性动作多于第二套系列广播体操,更加注重连贯性与欣赏性。4.广播体操围绕人体运动轴进行跳、蹲、左右移动、体侧屈以及旋转与转体等动作,第二套系列广播体操相比第三套而言,前者运动难度较小、运动路线较短、运动负荷较低;后者在难度、路线、负荷上都有所改进,动作具有全面锻炼身体素质的效果。5.第二套系列广播体操中音乐元素众多,包含儿童歌谣、富有动感的disco、节奏舒缓的轻音乐;第三套系列广播体操选择了节奏鲜明的流行音乐,注重元素多元化。6.广播体操动作组合编排方式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第三套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与第二套相相比,节拍由不统一到统一,动作由不对称到对称,符合中小学生的身体发育规律;第三套在动作上融入了传统武术、现代舞蹈等元素,动作组合更加合理、流畅。7.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提高研制与推广频率,丰富校园锻炼内容;创编理念阐释融入教学,扩大锻炼成效;创编融入多样化元素,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强化学生锻炼意识。

方奇[8](2017)在《论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文中研究指明学校艺术体育是落实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理念,切实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艺术素养,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内容之一。近些年,在我国体育与艺术融合发展的热潮之下,在以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为中国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当中,学校艺术体育被看作是一只生力军,能在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核心作用。为具体研究学校体育中与艺术相关的体育项目的问题,特别是研究学校艺术体育的发生形态、演进历史、关联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当代艺术体育流行的衍生现象等综合演进问题时,需要引入“艺术体育”的概念来立论论证分析的逻辑性,这也倒逼出对“艺术体育”概念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学校艺术体育”的学理基础及理论体系的必要探究。本课题旨在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背景,以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变发展为主线,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经验相结合,系统地研究演进发展的整体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和理论与实证、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逻辑分析方法,运用教育学、体育学和社会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沿着“是什么?是什么样?为什么?现在什么样?将来会如何?”的研究思路,即回答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起点是什么?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不同时期演进成什么样?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为什么如此演进?当代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有哪些实例现象?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将来还会如何演进?的五大核心问题来深入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重新定义“艺术体育”的概念,认为“艺术体育”的一般化定义是指在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基础上,以形塑身体之美引发人们产生美感进而激发参与兴趣为直接目标的身体活动。“学校艺术体育”的狭义概念是指在校内外场域环境下,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为实现发展学生身体能力和美感素质的教育目的,所进行的以视听构式编排手段、姿态动作展示为途径的具有一定鉴赏和审美文化价值的身体活动。2.依据在学校体育健康课程中的作用地位及其开展的难易程度,“学校艺术体育”可分为基础类学校艺术体育、主体类学校艺术体育和外延类学校艺术体育三类;“学校艺术体育”具有健身性、审美性、形象性和教育性的基本特征。3.“舞”在一定程度上能被理解为是学校艺术体育起源的萌发,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是基本起源于“舞”(包含有舞体动作、舞蹈样态、舞武式身体训练)的一种萌发状态。其中,乐舞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开创了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发生的最初样式。而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生成时的历史现象,主要表现为一种“体操文化兴行”的历史事实。4.基于特定历史时期变化和学校艺术体育各项目形式在国内产生或引入、兴起或流行的时间点,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可划分为孕育期(1840-1911年)、生成期(1912-1948年)、形成期(1949-1976年)、外生式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内涵式发展期(21世纪至今)五个主要的演进发展阶段。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形成的演进形态是一个从原生发展、到次生发展、再到再次生发展的相对自然历史发展过程,表现在:孕育期为专注于“强种保国”使命的原生型演进形态、生成期为受益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蒙型演进形态、形成期为涵化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次生型演进形态、外生式发展期为立足于解放思想精髓的行动型的演进形态、内涵式发展期为着重于人本关怀理念的成熟型演进形态。5.分析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过程中的演进关联因素,在演进动因方面,宏观上,社会环境变化是影响演进发展的外部因素;中观上,学校体育的变革要求是主导演进发展的内部因素;微观上,受益主体的本体诉求(学生的个性需要)是推进演进发展的直接因素。在演进模式方面,主要有资源主导型、技术主导型、文化主导型三种演进模式。在演进规律方面,演进历程主要呈现出波浪式向前运动的演进规律,简称“波动”演进规律,表现有历史时间维度上的阶段式演进、个体及个体间质性维度上的互促共进式演进、空间量性维度上的扩散式演进三种形式。在演进关系方面,主要是社会、学校、学校体育、学校艺术体育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社会生态依存”关系。6.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发展所形成的三种演进模式均能在当代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现实演进过程中找到对应的实例,包括:资源主导型演进模式中的我国学校“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演进、健美操政府主导制管理和啦啦操半市场化运作管理的演进;技术主导型演进模式中的基于学生主体的健美操和啦啦操联动性竞赛的演进、校园选拔类竞赛的演进;文化主导型演进模式中的体操类项目集约平台活动的演进、校园品牌创建和课程营销的演进。这些演进实例形成了在指导思想、管理经验、赛事活动、品牌宣导、市场营销等方面鲜明的实例实效和积累经验。7.预判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未来演进发展趋势,认为存在“以生为本、以融为纲、宽口径、求质量、重生态”的基本理念。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发展的前进方向会主要朝着“回归”、“扩展”和“创新”的三大方向发展。在所昭示的三大前进方向的引领下,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发展呈现出一种“三叶草”式的发展态势,这种“三叶草”式的发展态势从规范化的学术术语上说,就是一种“三位一体”式的基本发展态势。

汪萌萌[9](2017)在《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的创编是在顺应新时代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需求前提下,在传统课间操结构框架的基础上,克服传统课间操形式单一、动作呆板的弊端,为缓解初中学校场地不足,以及如雾霾、雨雪、寒潮等恶劣天气对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影响,为丰富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参照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喜欢追求潮流时尚的心理特征,选取街舞风格、爵士风格、拉丁舞风格、说唱风格、“节奏”风格为主题风格特色配合青春欢快的音乐,采用以教室为课间操锻炼的场地为特色,不但可以丰富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利于初中课间操创新发展。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收集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需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的可行性分析、创编的理念、创编思路、创编原则、创编方法、创编注意事项及成套动作创编过程进行撰写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有利于缓解初中学校体育场地不足问题,体育场地是初中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物质条件,体育场地的不足,给初中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带来极大的困难,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的创编以教室为场地,可以缓解我国初中学校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少、运动设施不足的问题。2、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有利于缓解恶劣天气对初中大课间的影响,在近几年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全国各地出现了空气重度污染情况,雾霾影响着各地初中生室外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的创编是以初中学校教室为场地,可以避免了初中生室外体育锻炼,也可缓解雨、雪、寒潮等恶劣天气对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的影响。3、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有利于丰富初中大课间内容,传统的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广播体操为主,内容、形式单一,音乐旋律比较单调,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的创编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的创编注重学生生理发育的敏感期,顺应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以时尚元素风格为主题,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的创编的内容融合了街舞风格、爵士风格、拉丁舞风格、说唱风格、“节奏”风格的精华动作,各套动作的特色都很突出,有利于丰富初中大课间的内容。4、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的创编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初中阶段是学生从童年走向青年时期的过渡时期,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的创编注重学生生理发育的敏感期,顺应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以时尚元素风格为主题,选用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的音乐,调动初中生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初中生身心的全面发展。5、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的创编是以初中学校教室为场地,这样可以解决我国初中学校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少、运动设施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避免雨雪、雾霾、寒潮等恶劣天气对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的影响。这种课间操开展的新颖形式具有广泛的实用性。6、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经过了成都体育学院专家,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研究院专家,一线体育教师的四次专业审核论证,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得到的成果,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酉杰峰[10](2016)在《从广播操比赛中分析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以第三套中学生系列《舞动青春》为例》文中认为第三套全国中学生广播体操从颁布至今已有七年了。练习该套操的主要群体是全国中学生。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过广播体操的比赛。从各级学校的比赛情况来看,学生做操的动作质量不容乐观,也反映出中学体育教师的广播体操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提高教师的广播操教学能力,对中学生广播操的普及开展和提高做操的动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学“青春的活力”广播体操特点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青春的活力”广播体操特点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生广播体操教学手段及方法——以《舞动青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师本身应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
2 做好学习前的“普及”工作
3 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 做好示范工作,调动学生兴趣
    3.2 竞赛激励法,形成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
    3.3 以口诀巩固学生的记忆
    3.4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3.5 针对易犯错误着重练习,反复体验
4 结论

(2)“一校一品”背景下山东省校园特色课间操创编研究 ——以《华彩诗韵》创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问卷调查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个案研究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校园课间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1 校园课间操的开展现状
        3.1.2 校园课间操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的创编
        3.2.1 《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的创编背景
        3.2.2 《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的创编原则
        3.2.3 《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的创编方法
        3.2.4 《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的创编步骤
        3.2.5 《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成套动作分析与图解
        3.2.6 《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创编评价
    3.3 《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的创新特点
        3.3.1 由术至道,用“操”的形式规范学生的道德
        3.3.2 传统礼仪文化与诗词的糅合
        3.3.3 吟唱成曲,唱词多变
    3.4 特色课间操创编思考
        3.4.1 基于《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的思考
        3.4.2 基于练习对象的思考
    3.5 “一校一品”的品牌打造与建设
        3.5.1 建立《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科学的评价机制
        3.5.2 构建《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动态的优化制度
        3.5.3 开展以《华彩诗韵》特色课间操为依托的科学研究
        3.5.4 加强与全国标杆的对照,争创“一校一品”示范学校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3)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选题缘起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语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已有成果研究综述
        1.6.1 语言接触研究
        1.6.2 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
        1.6.3 语言结构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
        1.6.4 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研究
第二章 不同历史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1 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1.1 “恰克图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1.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2 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2.1 “哈尔滨汉俄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2.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3 “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3.1 大批俄苏译着出版发行与汉俄语言接触
        2.3.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4 中苏友好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4.1 自上而下的“苏联热”与汉俄语言接触
        2.4.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3.1 俄源词音节结构类型演变及方式
        3.1.1 俄语A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2 俄语C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3 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方式
    3.2 汉俄音系匹配类型及方式
        3.2.1 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
        3.2.2 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
        3.2.3 特殊匹配
        3.2.4 汉俄音系匹配方式
    3.3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3.3.1 汉俄语音差异
        3.3.2 汉语母语者的认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4.1 俄源词结构演变类型
        4.1.1 音译语素组合构词
        4.1.2 汉俄混合式构词
        4.1.3 借俄重组式构词
        4.1.4 喻义仿造式构词
        4.1.5 汉语简缩式构词
    4.2 不同结构类型在汉语中的竞争
        4.2.1 意译形式取代音译形式
        4.2.2 意译形式与音译形式并存
        4.2.3 音译形式独立
    4.3 俄源词表意本土化
        4.3.1 音义相兼
        4.3.2 词义变化
        4.3.3 语用意义变化
        4.3.4 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
    4.4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4.4.1 适应汉语语言系统
        4.4.2 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促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
    5.1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
        5.1.1 失去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1.2 有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2 有活力俄源词的特点
        5.2.1 活力程度
        5.2.2 活力特征
    5.3 影响俄源词活力的因素
        5.3.1 语言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3.2 社会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羌族沙朗舞引入茂县中学课间操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制定
        1.1.2 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课间操概念界定
        2.1.2 民族特色课间操概念界定
        2.1.3 羌族特色课间操(沙朗)概念界定
    2.2 课间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课间操引入民族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2.4 羌族沙朗舞的起源变迁
    2.5 羌族沙朗舞的特点及价值分析
        2.5.1 羌族沙朗舞的特点
        2.5.2 羌族沙朗舞的群众基础
        2.5.3 羌族沙朗舞的价值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茂县中学课间操开展现状调查
        4.1.1 课间操开展的内容
        4.1.2 课间操开展形式
        4.1.3 场地情况
    4.2 羌族沙朗舞引入中学课间操客观因素的可行性分析
        4.2.1 羌族沙朗舞的时长、场地及参与人数情况分析
        4.2.2 羌族沙朗舞的音乐节奏情况分析
        4.2.3 羌族沙朗舞的运动强度情况分析
    4.3 茂县中学课间操引入羌族沙朗舞的必要性分析
        4.3.1 利于传承和弘扬羌族传统文化
        4.3.2 利于丰富课间操内容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4.3.3 利于提高学生参加课间操的质量
        4.3.4 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4.4 茂县中学课间操引入羌族沙朗舞可行性分析
        4.4.1 国家政策的支持
        4.4.2 地方政府的重视
        4.4.3 羌族沙朗舞的开展有助于中学生健康发展
        4.4.4 羌族沙朗舞的特点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4.5 羌族沙朗舞引入中学课间操体育教师因素的可行性分析
        4.5.1 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4.5.2 体育教师对羌族沙朗舞引入中学课间操的态度分析
        4.5.3 茂县中学体育教师参加羌族沙朗舞培训情况分析
        4.5.4 茂县中学体育教师了解沙朗舞的程度及途径情况分析
        4.5.5 体育教师对羌族沙朗舞是否利于增强学生体质情况分析
        4.5.6 体育教师对沙朗舞活动能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调查分析
        4.5.7 茂县中学体育教师对沙朗舞的掌握程度情况分析
        4.5.8 体育教师对增加课间操内容的态度分析
        4.5.9 体育教师对当前教学场地及的满意程度分析
    4.6 羌族沙朗舞引入中学课间操学生因素的可行性分析
        4.6.1 学生年级及性别分布情况分析
        4.6.2 茂县中学学生对沙朗舞引入课间操的态度调查分析
        4.6.3 学生参加过沙朗舞活动情况分析
        4.6.4 学生选择沙朗舞的动机分析
    4.7 访谈意向分析
    4.8 中学课间操引入沙朗舞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对策分析
        4.8.1 中学课间操引入沙朗舞遇到的困难分析
        4.8.2 中学课间操引入沙朗舞解决对策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5)“网红舞”融入课间操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4.3 国外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测量法
        2.2.5 实验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网红舞”的依据
        3.1.1 “网红舞”的背景依据
        3.1.2 “网红舞”的特点
        3.1.3 “网红舞”的优势
    3.2 “网红舞”融入课间操的外部条件
        3.2.1 满足国家对课间操的教育方针政策及要求
        3.2.2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3.2.3 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而决定
    3.3 学校课间操的开展情况分析
        3.3.1 课间操开展的内容
        3.3.2 课间操开展的时间和形式
        3.3.3 课间操开展的场地
        3.3.4 学生对于课间操的态度
        3.3.5 目前课间操面临的问题
    3.4 “网红舞”融入课间操的可行性研究
        3.4.1 “网红舞”融入课间操的主体因素
        3.4.2 “网红舞”融入课间操的客体因素
    3.5 “网红舞”融入课间操的实验方案设计和研究
        3.5.1 实验目的
        3.5.2 实验对象
        3.5.3 实验内容的选择
        3.5.4 实验步骤
    3.6 “网红舞”融入课间操的实验效果对比分析
        3.6.1 实验前后学生对音乐的态度分析
        3.6.2 实验前后学生对课间操的态度分析
        3.6.3 实验前后学生课间操表现情况的分析
        3.6.4 实验前后学生对于课间操美的态度分析
        3.6.5 实验前后学生心率变化分析
    3.7 “网红舞”融入课间操的评价
        3.7.1 学生的评价
        3.7.2 教师的评价
        3.7.3 学校领导的评价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6)中学体育大课间自编操的设计与创编实践研究 ——以黑龙江省鸡西市树梁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中央文件对校园课间活动的政策指向
        1.1.2 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1.1.3 贯彻“健康第一”原则,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概况
        2.1.1 国内研究总体现状
        2.1.2 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2.1.3 关于中小学生广播体操的相关研究
        2.1.4 关于大课间自编操的研究概况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咨询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树梁中学学生做操现状及自编操可推广性分析
        4.1.1 树梁中学目前学生做操现状
        4.1.2 创编自编操的必要性
        4.1.3 创编自编操的可行性
    4.2 树梁自编操的创编
        4.2.1 树梁自编操的理论研究与分析
        4.2.2 自编操创编流程
        4.2.3 自编操基本动作内容分析
        4.2.4 自编操的特点分析
    4.3 树梁中学自编操实施效果分析
        4.3.1 对自编操的喜爱程度评价
        4.3.2 对创编动作设计的调查结果
        4.3.3 对音乐的喜爱程度
    4.4 树梁中学自编操的实践探讨与思考
        4.4.1 自编操的更新时间探讨
        4.4.2 自编操的创编原则、依据的重新构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第二套与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对广播体操发展的研究
        1.2.2 对广播体操组织、推广的研究
        1.2.3 对广播体操特点与价值的研究
        1.2.4 对广播体操套路的研究
        1.2.5 以上文献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2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预期研究结果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3 预期研究结果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录像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第二与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概述
        4.1.1 第二与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创编背景
        4.1.2 第二与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基本情况
    4.2 第二与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对比分析
        4.2.1 第二与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动作对比分析
        4.2.2 第二与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音乐对比分析
        4.2.3 第二与第三套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特点对比分析
    4.3 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发展的对策建议
        4.3.1 提高研制与推广频率,丰富校园锻炼内容
        4.3.2 创编理念阐释融入教学,扩大锻炼成效
        4.3.3 创编融入多样化元素,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4.3.4 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强化学生锻炼意识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论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体育与艺术集合性问题的基础概念研究
        1.2.2 体育与艺术集合性问题的基本内容研究
        1.2.3 综合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系统演化理论
        1.4.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1.4.3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假设
    1.7 研究思路
    1.8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相关概念
    2.1 学校体育的内涵理解
        2.1.1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学校体育
        2.1.2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学校体育
    2.2 艺术体育的定义及辨析
        2.2.1 艺术体育现有定义分析
        2.2.2 艺术体育相似概念辨析
        2.2.3 艺术体育概念重新定义
    2.3 学校艺术体育的概念界定及说明
        2.3.1 学校艺术体育的界定
        2.3.2 学校艺术体育的内容与分类
        2.3.3 学校艺术体育的基本特征
    2.4 小结
3.历史与定位: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历史溯源
    3.1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基本起源
    3.2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发生样式
    3.3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生成的历史状况
    3.4 小结
4.选择与发展: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不同时期的演进形态
    4.1 划分演进不同阶段的依据及确定
        4.1.1 基于特定历史时期变化的边界来划分
        4.1.2 基于学校艺术体育各项目形式在我国的引入及兴起来划分
        4.1.3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不同阶段的确定
    4.2 各个时期的具体演进形态
        4.2.1 孕育期(1840-1911 年):专注于“强种保国”使命的原生型演进形态
        4.2.2 生成期(1912-1948 年):受益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蒙型演进形态
        4.2.3 形成期(1949-1976 年):涵化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次生型演进形态
        4.2.4 外生式发展期(20 世纪70 年代末-90 年代):立足于解放思想精髓的行动型演进形态
        4.2.5 内涵式发展期(21世纪至今):着重于人本关怀理念的成熟型演进形态
    4.3 小结
5.碰撞与交融: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关联
    5.1 演进动因
        5.1.1 社会环境变化的外在影响
        5.1.2 学校体育变革的内在主导
        5.1.3 受益主体的本体诉求
    5.2 演进模式
    5.3 演进规律
    5.4 演进关系
    5.5 小结
6.承传与创新:当代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现实演进的实例呈现
    6.1 资源主导型演进模式
        6.1.1 实例一:我国学校“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演进
        6.1.1.1 西方“大体操”发展思想的资源
        6.1.1.2 我国“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形成
        6.1.1.3 我国学校“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渗入
        6.1.2 实例二:健美操政府主导制管理和啦啦操半市场化运作管理的演进
        6.1.2.1 政府主导制管理: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分会(CSARA)
        6.1.2.2 半市场化运作管理:全国啦啦操委员会(CCA)
    6.2 技术主导型演进模式
        6.2.1 实例一:基于学生主体的健美操和啦啦操联动性竞赛的演进
        6.2.1.1 健美操国际赛及国内联赛、冠军赛、锦标赛制
        6.2.1.2 啦啦操国内联赛、冠军赛、锦标赛制
        6.2.2 实例二:校园选拔类竞赛的演进
        6.2.2.1 青岛啤酒NBA啦啦操校园选拔
    6.3 文化主导型演进模式
        6.3.1 实例一:体操类项目集约平台活动的演进
        6.3.1.1 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
        6.3.1.2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
        6.3.2 实例二:校园品牌创建和课程营销的演进
        6.3.2.1 “啦啦操+足球”进校园:“一校一球一操”与“一校一品”
        6.3.2.2 “Adidas Dance”健身操舞校园课程
    6.4 小结
7.关照与展望: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趋势
    7.1 基本理念
    7.2 前进方向
    7.3 发展态势
    7.4 小结
8.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
9.参考文献
10.附录
1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2.致谢

(9)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
        1.1.1 缓解初中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场地不足问题
        1.1.2 缓解恶劣天气对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影响
        1.1.3 丰富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多样化
        1.2.2 有利于激发初中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1.2.3 有利于初中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相关研究
        2.1.2 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相关研究
        2.1.3 关于初中生身心特点相关研究
        2.1.4 关于时尚元素的相关研究
        2.1.5 关于课间操开展相关研究
        2.1.6 关于课间操创编相关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关于青春期相关研究
        2.2.2 关于学生心理相关研究
        2.2.3 关于体育创新相关研究
        2.2.4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相关研究
        2.2.5 关于健美操相关研究
3 相关概念界定
    3.1 初中课间操
    3.2 特色课间操
    3.3 时尚
    3.4 时尚特色
    3.5 室内特色课间操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专家访谈法
        4.2.3 问卷调查法
        4.2.4 逻辑分析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传统课间操发展现状分析
        5.1.1 传统课间操的发展
        5.1.2 传统课间操的时间长度与运动强度分析
        5.1.3 传统课间操的内容分析
        5.1.4 传统课间操发展问题分析
    5.2 特色课间操现状分析
        5.2.1 特色课间操发展现状
        5.2.2 影响特色课间操发展的问题分析
    5.3 特色课间操以教室为场地可行性分析
        5.3.1 根据体育场地不足的情况分析特色课间操以教室为场地的可行性
        5.3.2 根据恶劣天气对大课间影响情况分析特色课间操以教室为场地的可行性
    5.4 特色课间操加入时尚元素的可行性分析
        5.4.1 从时尚音乐特点分析特色课间操加入时尚元素的可行性
        5.4.2 从时尚元素动作特点分析特色课间操加入时尚元素的可行性
6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研究
    6.1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的创编依据
        6.1.1 以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
        6.1.2 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为理论依据
    6.2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风格的选取
        6.2.1 街舞风格的选取
        6.2.2 爵士风格的选取
        6.2.3 拉丁舞风格的选取
        6.2.4 说唱风格的选取
        6.2.5“节奏”风格的选取
    6.3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的创编原则
        6.3.1 科学性原则
        6.3.2 安全性原则
        6.3.3 简单易学原则
    6.4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方法
        6.4.1 整体法
        6.4.2 移植法
        6.4.3 重组法
    6.5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
        6.5.1 初中街舞风格室内特色课间操的创编
        6.5.2 初中爵士风格室内特色课间操的创编
        6.5.3 初中拉丁舞风格室内特色课间操的创编
        6.5.4 初中说唱风格室内特色课间操的创编
        6.5.5 初中“节奏”风格室内特色课间操的创编
    6.6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成果评审
        6.6.1 成都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专家评审
        6.6.2 成都体育学院领导、专家评审
        6.6.3 成都市体育专家、一线体育教师评审
        6.6.4 成都体育学院举办的“国培计划”推广创编成果
    6.7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视频拍摄
    6.8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的图片拍摄
    6.9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专着的出版
    6.10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视频光盘的刻录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有利于缓解初中学校体育场地不足问题
        7.1.2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有利于缓解恶劣天气对初中大课间的影响
        7.1.3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有利于丰富初中大课间内容
        7.1.4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7.1.5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以教室为场地具有实用性
        7.1.6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7.2 建议
        7.2.1 对学校领导者的建议
        7.2.2 对创编者的建议
        7.2.3 对组织者的建议
8 参考文献
附件 1
附件 2
附件 3
附件 4
附件 5
附件 6
附件 7

(10)从广播操比赛中分析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以第三套中学生系列《舞动青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存在的问题
    2.1 对体操术语不熟悉
    2.2 动作图解的错误
    2.3 不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2.4 不注重基本功的练习
    2.5 教师教法单一
3 广播操教学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要求
    3.1 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3.2 熟悉广播操的动作技术和规格
    3.3 合理应用教学方法
4 结论与建议
    4.1 学校定期进行广播操比赛
    4.2 加强监督管理, 防止赛后松懈
    4.3 加强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
    4.4 定期对中学体育教师进行广播操技能考核
    4.5 尽快出台广播操领操员等级制度
    4.6 对出台的广播操动作说明及视频严格把关

四、中学“青春的活力”广播体操特点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生广播体操教学手段及方法——以《舞动青春》为例[J]. 吴琼. 新体育, 2021(16)
  • [2]“一校一品”背景下山东省校园特色课间操创编研究 ——以《华彩诗韵》创编为例[D]. 肖茗琦.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3]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D]. 刘定慧. 吉林大学, 2020(01)
  • [4]羌族沙朗舞引入茂县中学课间操的可行性分析[D]. 何青兰.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7)
  • [5]“网红舞”融入课间操的实践研究[D]. 宋琦琦.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6]中学体育大课间自编操的设计与创编实践研究 ——以黑龙江省鸡西市树梁中学为例[D]. 仉蕾.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7]第二套与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对比研究[D]. 钱娇. 苏州大学, 2018(01)
  • [8]论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D]. 方奇.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9]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研究[D]. 汪萌萌. 成都体育学院, 2017(01)
  • [10]从广播操比赛中分析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以第三套中学生系列《舞动青春》为例[J]. 酉杰峰.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标签:;  ;  ;  ;  ;  

中学“青春活力”广播体操特点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