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质性状论文_曲杰,庞建新,程亮,王素兰,高建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材质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状,杉木,材质,生长,落叶松,地膜,红松。

材质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曲杰,庞建新,程亮,王素兰,高建强[1](2018)在《不同材质地膜覆盖对土壤性状及夏花生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不同材质地膜覆盖与夏花生产量形成的关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及田间多点取样调查的方法。结果表明,普通白色地膜0~5cm土壤温度最高、保水效果最好,黑色地膜和降解地膜次之;普通白色地膜出苗和开花时间最早,黑色地膜和降解地膜出苗时间无差异,但黑色地膜开花早于降解地膜;增产幅度普通白色地膜>黑色地膜>降解地膜,普通白色地膜增产达17.0%,降解地膜增产达10.1%。因此,不同材质地膜覆盖影响了0~5cm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影响了花生植株生长与产量的形成。(本文来源于《花生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刁姝[2](2017)在《DNA甲基化在日本落叶松生长和材质性状中的表观遗传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落叶松具有早期速生、材质优良、抗性强以及适应性广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用材树种。DNA甲基化是植物可遗传表型变异的重要来源。DNA甲基化在植物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湖北建始县长岭岗林场日本落叶松原生种源试验林440个单木作为试验群体,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样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检测未成熟木质部基因组DNA甲基化,结合试验群体连年生长及材质性状测定数据,分析天然群体表观遗传多样性、表观遗传分化,以及DNA甲基化对树高、胸径生长过程和木材材质性状的影响。本论文旨在找到影响生长和材质性状的DNA甲基化标记,为日本落叶松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重要数量性状形成的表观遗传机理探索提供重要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立了基于毛细管电泳的日本落叶松MSAP最佳反应体系:100 ng DNA模板、0.75 pmol·μL~(-1)引物、2 mmol·L~(-1)Mg2+、0.375 mmol·L~(-1)dNTP和0.05 U·μL~(-1)exTaq DNA聚合酶;筛选出28对杂峰少、多态性高以及信号强的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利用28对选择性扩增引物获得具有4002个CCGG多态位点的DNA甲基化矩阵。2.日本落叶松天然群体存在丰富的表观遗传多样性。种源间表观遗传多样性指数存在显着差异;种源间外侧胞嘧啶半甲基化及内侧胞嘧啶甲基化比例均差异显着,说明不同种源DNA甲基化模式发生改变;种源间存在着显着的表观遗传分化(Fst=0.068,p<0.001),共检测显着分化DNA甲基化标记3089个,其中342个DNA甲基化标记表现出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的表观遗传分化。丰富的表观遗传多样性和表观遗传分化可能在种源适应性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3.解析DNA甲基化对树干生长过程的影响。利用逻辑斯蒂理论生长方程拟合单木树高和胸径生长过程,利用功能作图统计模型分析DNA甲基化对生长过程的影响。基于SAD模型,找到1个影响树高的DNA甲基化标记,为交叉型表观遗传效应标记;基于AR模型,找到3个影响胸径的DNA甲基化标记,为晚期型或混合型表观遗传效应标记。这些DNA甲基化效应标记影响4个重要异时性参数,包括速生期起始时间、最大生长速率时间、速生期结束时间及速生期持续时间。这些DNA甲基化效应标记的发现有助于通过人工选择改变生长类型,进而提高木材产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4.解析DNA甲基化对木材材质性状的影响。利用GLM模型找到361个影响木材化学和物理性状的DNA甲基化标记,其中187个标记具有多效性。早材壁腔比、早材纤维长、晚材纤维长、晚材率和早材微纤丝角受到共同的DNA甲基化调控,表现出彼此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一些DNA甲基化标记单独影响早材或晚材的物理性状,说明早晚材材质性状的差异与DNA甲基化有关;找到6个同时影响纸浆材改良目标性状的标记,为日本落叶松纸浆材改良工作提供重要参考。早材纤维长宽比、晚材率和晚材纤维长出现种源均值高低分化现象可能是日本落叶松响应环境变化,调整DNA甲基化模式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5-01)

张胜龙[3](2015)在《杉木材质性状变异规律及其SSR关联位点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山区人工栽培面积最大的速生用材树种。本课题以广西、湖南和贵州等11个地理种源202个杉木无性系为实验材料,测定了树干胸径和木材心边材比、基本密度、结晶度4个性状,分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利用自主开发EST-SSR标记,对种源无性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及关联分析,寻找与性状相关联的SSR位点。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近红外测定建立了杉木结晶度预测模型,当光谱区域为4100-6000cm-1,光谱数据进行二阶导数处理,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校正模型预测效果最佳。对未参与建模的已测定样品进行模型评价,相关系数达到0.8751,标准差为0.301,该模型能达到准确预测效果。(2)测定了树干心边材比、基本密度和结晶度共3个材质性状以及胸径指标,不同性状在无性系间差异极显着;对各性状变异系数分析发现,心边材比、胸径、基本密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9.54%、18.20%、8.18%,表明研究所选择的杉木群体各材性均具有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3)基于EST-SSR分布特征分析,自主开发出42对多态性EST-SSR引物,占总设计引物17.65%。综合主等位基因频率、Shannon's信息指数及PIC值等指标,发现所选杉木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分析可划为3个亚群,研究群体的SSR位点组合D'平均值为0.308,显着性水平P<0.001的条件下有46个位点组合间存在连锁不平衡。通过多态性SSR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筛选获得12个性状相关联的基因位点,关联标记位点正、负效应等位变异均值存在差异,可以根据育种需求选择适合的位点及相应的等位变异。同一标记位点可以与两个性状关联,等位变异在不同性状上存在不同表型效应的方向和大小。(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5-06-01)

朱安明,赖树华,段爱国,张建国,孙建军[4](2015)在《21年生杉木优良无性系生长与材质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来源于湖南省的38个杉木无性系在江西省分宜县大岗山年珠林场21年生试验林各生长性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选出4个杉木优良无性系43、68、88、300和大岗山杉木一般生产用种ck进行生长性状和材性性状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个优良无性系总体胸径与木材基本密度之间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r=-0.331),优良无性系43胸径生长量、单株材积生长量和木材基本密度均优于对照,可作为生长和材性性状联合选择的建筑材无性系;各优良无性系纤维长宽比均高于对照,优良无性系300长宽比最大且长纤维最多,最适宜用作纸桨材;各无性系不同林龄间纤维长度的差异较为明显,为杉木优良纸桨材无性系最佳采伐时间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5年04期)

易敏[5](2014)在《日本落叶松材性候选基因的SNP位点与生长及材质性状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原产日本,引入我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与本土落叶松相比,具有适生范围广、早期速生、产量高、材质优良等特点,已迅速成为我国温带和北亚热带高山区主要纸浆用材树种。随着人们对纸和纸制品消费量的日益增长,培育出生长快、材质优、低木质素的造纸材新品种,已成为当前落叶松育种的首要目标。由于林木基因组大且生长及材质等重要经济性状多为数量性状,导致常规育种周期长、选择效率低。因关联分析不需要构建特殊的群体,且可同时对多个等位基因进行分析,定位精度高,已成为研究复杂数量性状等位基因变异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15年生日本落叶松种源/家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50个基因型个体作为关联群体,对9个材性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核苷酸多样性及连锁不平衡分析,在考虑群体结构影响的基础上,结合生长与材性等表型数据,进行性状与SNP基因型数据的关联分析,旨在寻找与生长及木材品质相关联的功能SNP标记位点,为日本落叶松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日本落叶松关联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日本落叶松关联群体表型性状变异丰富,且多数性状的分离均呈正态分布。19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5.42%,变异幅度为3.57%-55.46%,其中材积(55.46%)变异最大,综纤维素含量(3.57%)变异最小。此外,4个生长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28.55%)>17个木材物理性状平均变异系数(13.71%)>3个木材化学性状平均变异系数(4.78%),说明日本落叶松生长和木材物理性状的变异较大,木材化学成分的遗传稳定性最高。19个表型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9个表型性状可简化为7个主成分,每个主成分中起决定作用的表型指标及贡献率的大小关系为,生长指标(20.408%)>纤维指标(15.783%)>微纤丝角和壁腔比(8.980%)>化学成分指标(8.353%和7.335%)>晚材率和基本密度(6.345%)>早材纤维宽(5.932%)。这7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积贡献率达73.1336%。2、日本落叶松关联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2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241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SSR标记的等位变异为12个,变异范围为3-31个;Shannon多样性指数(I)的变异范围是0.445 2-2.912 9,平均为1.481 9;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的变异范围分别是0.119 2-0.896 7和0.189 4-0.919 9,平均为0.486 9和0.638 1;多态信息量(PIC)变化范围在0.183到0.914之间,平均为0.599。根据群体结构分析结果可将关联群体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中的材料主要来源于日本本州岛中部地区长野县的浅间、伊娜、松本种源以及各个种子园;群Ⅱ中的材料主要来源于日本关东地区群马县的草津种源;类群Ⅲ的材料则主要来源于日本本州岛中部地区山梨县的富士种源以及各个种子园。3、日本落叶松材性候选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6个参与木质素合成(PAL、CAD、C3H、CCR、COMT和CCoAOMT)、2个参与纤维素合成(SUS和Kor)的基因以及1个转录因子(MYB)的序列扩增总长度为26 061 bp,共筛选出1 170个SNP位点,SNP频率为1/22 bp。以获得的SNP位点为基础,对目标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及连锁不平衡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日本落叶松功能基因具有中等程度的核苷酸多样性(θ_w=0.011 29,π_T=0.007 23),各基因的非同义多样性与同义多样性比率(π_(non-syn/)π_(syn))均小于1;对候选基因进行Tajima’D和Fu and Li’s F*和D*检验表明,除SUS基因的Tajima’D为正值外,其他基因的检验值均为负值,说明9个候选基因可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向选择;日本落叶松功能基因的LD水平较低,且随着核苷酸序列长度的增加SNP连锁不平衡程度逐渐减弱,在700 bp左右时r~2值快速降低到0.20以下,连锁不平衡程度在基因内部就已衰退,说明在日本落叶松中基于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是可行的。4、日本落叶松生长、材质性状与SNP标记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共有22个SNP位点分布在CCR、COMT、Kor、PAL和MYB等5个基因中,分别与14个表型性状极显着关联。CCR基因中共有11个SNP位点分别与4个表型性状极显着相关(P≤0.01),其中11个位点与胸径相关、9个位点与树高相关、3个位点与材积相关、6个位点与早材纤维长宽比相关,表型变异解释率的变化范围为2.16%-3.61%。COMT基因中有4个位点与表型性状相关,其中COMT338和COMT869与晚材壁腔比极显着相关,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6.21%和3.08%;COMT1204与晚材纤维长极显着相关,表型变异解释率为2.49%;COMT594与树高极显着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为2.65%。Kor基因中有4个SNP位点分别与木质素含量、晚材纤维宽、晚材纤维长宽比、晚材微纤丝角和胸径这5个表型性状极显着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的变化范围为2.48%-5.91%。PAL基因内有2个SNP位点分别与8个表型性状极显着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化范围为3.38%-12.09%,其中PAL1352与晚材纤维宽和晚材纤维长宽比显着关联,PAL1365则与早材纤维宽、早材纤维长、早材纤维长宽比、早材微纤丝角、晚材壁腔比、晚材纤维长宽比以及综纤维素含量显着关联。MYB基因中发现1个同义突变位点与晚材壁腔比极显着相关,表型变异解释率为2.68%。(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4-05-01)

韦如萍,胡德活,郑会全,王润辉,晏姝[6](2013)在《杉木优树生长性状和材质性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5株优势木法进行杉木优树选择,并从生长和材质性状进行分析。97株候选优树生长和材质性状表现优良,其中94株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高于优势木5%、20%及50%以上,58株心材比大于50%,92株管胞长宽比大于50,木材基本密度变幅为0.251 1~0.393 1 g/cm3。心材比和木材基本密度均值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而管胞长宽比均值在6个年龄间差异不明显。以优良锯材为培育目标时,有47株候选优树入选,与优势木相比,胸径生长量提高47.7%~83.9%,单株材积生长量提高144.3%~336.7%,木材基本密度较平均木提高0.91%~9.33%,心材比达到44.38%~56.65%。以优良纸浆纤维材为培育目标时,有33株候选优树入选,其木材干物质积累量为24.91~35.37g,与优树群体均值相比提高14.04%~61.97%,与平均木群体均值相比提高247.73%~393.87%。(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李艳霞[7](2012)在《长白落叶松优树子代生长与材质的遗传变异及多性状联合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江山娇实验林场24年生长白落叶松优树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胸径木芯与伐倒木2种取样方法,对14个处理的生长性状、木芯材质性状(4个性状)、解析木材质性状(21个性状)和制浆造纸特性(16个性状)以及木材物理力学性状(20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综合指数选择研究。摸索出家系间生长性状、木材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研究了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木芯基本密度、管胞性状与解析木相应性状的回归模型,利用综合指数法选出了2个纸浆材和建筑材兼用的优良家系。为初级无性系种子园疏伐与升级改建提供理论依据,为杂交育种亲本选择以及高世代种子园优树选择打下了良好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性状的遗传变异:生长性状、木芯基本密度和管胞性状、解析木材质性状和制浆造纸性状以及木材物理力学强度均存在较大的变异,家系内个体间也存在着丰富的变异。家系间生长性状差异极显着,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73、0.72和0.80。家系间木芯基本密度、木芯管胞性状差异显着,家系遗传力在0.56-0.80之间。解析木早材微纤丝角、管胞长度、早材壁腔比、木质素、阿拉伯糖含量、抗张强度、撕裂度等家系间差异极显着,家系遗传力在0.63-0.86之间,基本密度、晚材率、管胞长宽比、综纤维素含量等家系间差异显着,家系遗传力在0.51-0.61;家系间弦面抗劈力、端面硬度和弦面硬度差异极显着,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77、0.62和0.72;家系间气干密度、晚材率、气干体积干缩率、径面抗劈力、抗弯弹性模量和径面顺纹抗剪强度差异显着,家系遗传力在0.52-0.60之间,这些性状受中等及以上强度的遗传控制,家系水平的材性改良潜力较大2.性状相关分析:牛长性状与管胞长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且相关关系主要受遗传机制控制,与木材密度、管胞长宽比相关不显着,与大多数木材力学强度指标相关不显着,可以进行独立选择;木材密度与晚材率、径向干缩率、弦面抗劈力、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径面顺纹抗剪强度、顺纹抗压强度、硬度(端面、径面)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与纸浆材其它性状相关不显着,说明木材密度的改良有利于木材物理力学性状的综合改良,与纸浆材性状可以独立选择;管胞长宽比与早材弦向直径、纸的抗张强度、抗张指数、撕裂度和撕裂指数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与管胞比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综纤维素含量与粗浆得率、细浆得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苯醇抽出物含量、冷水抽提物含量、阿拉伯糖含量和浆的硬度呈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早材纤丝角与早材双壁厚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管胞长度和管胞长宽比、撕裂度和撕裂指数、木材抗弯弹性模量呈显着负相关;晚材率与抗劈力、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早材壁腔比、浆料纤维长宽比、木材端而硬度呈显着正相关,与早材径向直径、树脂道比量、浆料纤维宽度、浆料壁腔比、抗张强度、抗张指数、耐破度和耐破指数呈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3.木芯基本密度、管胞长度、管胞宽度以及管胞长宽比与解析木相应性状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且回归模型较为理想,可以利用胸径木芯各性状值预测其单株值,间接选择和评价长白落叶松纸浆材优良家系。木芯基本密度与解析木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径面抗劈力、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和径面硬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且回归分析模型比较理想,可以利用胸径木芯基本密度值预测物理力学指标值,间接选择和评价长白落叶松建筑材优良家系。4.通过生长性状、木芯基本密度和木芯管胞长宽比综合分析选出166、169为优良家系,优良家系材积、木芯基本密度和木芯管胞长宽比的遗传增益(超过对照)分别为48.34%(38.46%)、14.01%(3.68%)和19.89%(6.41%)。5.以纸浆材为选育目标,对生长和材性、制浆造纸特性进行综合评价。选出的优良家系与木芯选择的结果一致。优良家系综纤维素含量、抗张指数和撕裂指数分别比对照高3.05%、3.74%和1.10%,早材壁腔比比对照小21.44%。6.以建筑材为选育目标,对生长和木材物理力学性状进行综合评价。选出的优良家系,与木芯和纸浆材选择的结果一致;优良家系径面抗劈力、抗弯弹性模量和弦面硬度分别比对照高2.50%、6.90%和45.24%,早材微纤丝角、晚材率和气干体积干缩率分别比对照小2.51%、15.08%和13.30%。(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2-09-01)

胡德活,郝玉宝,梁机,郑会全,王润辉[8](2011)在《广东乐昌杉木种质资源库无性系生长与材质性状的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杉木种质资源库中103个嫁接无性系树高、胸径、材积、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度、管胞宽度、管胞长宽比等生长材质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发现:各性状在无性系间差异显着至极显着,广泛变异,其中以材积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为36.23%;树高、胸径、材积、木材基本密度、管胞宽度重复力相对较高(>50%)。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木材基本密度和生长性状及管胞宽度间、管胞宽度与管胞长宽比间均表现为遗传负相关;而不同生长性状间、管胞长度与管胞宽度及管胞长宽比间、木材基本密度和管胞长宽比间、管胞长度和管胞长宽比与胸径材积间则显示为遗传正相关。此外,采用基于指数选择的无约束和约束法分别对无性系进行综合选择,发现均有一定数目无性系入选;与无约束选择相比,约束选择有效排除木材基本密度过小无性系,选择效果更为明显。约束选择中,在材积获得28.77%遗传增益时(20%入选率下),木材基本密度遗传增益值达到最大;当材积实现最大遗传增益时(10%入选率下),管胞长度遗传增益值也有较大幅度提高(0.62%)。说明在杉木多性状综合选择中获得生长材质皆优无性系是可能的,进行改良也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赵科研,张庆发,陶桂荣,李建明[9](2009)在《红松不同种源材质性状试验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7年生23个种源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为试验木材,参照国家标准木材物理力学试验方法进行了管胞长度、管胞直径、年轮宽和晚材率等参数的测试和研究,包括材质性状在不同种源间遗传变异情况和从髓心到树皮径向变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红松各项材质在不同种源间差异极显着,各种材质均存在一定的径向变异模式。(本文来源于《林业勘查设计》期刊2009年02期)

何贵平,骆文坚,金其祥,冯建国,冯建民[10](2009)在《杉木无性系主要生长、材质性状遗传差异及无性系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营造在福建省邵武市11 a生杉木无性系试验林的树高、胸径、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这4个主要生长和材质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并采用指数选择法进行优良无性系选择。结果表明:4个主要生长和材质性状在无性系间达极显着差异水平,且有较高重复力(除材积外)和中等的变异系数;3个生长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均为密切正相关,3个生长性状与木材密度间则均为弱度遗传负相关。采用材积和木材密度两个性状,应用选择指数初选出8个中期表现较好无性系,它们在木材密度基本保持试验群体平均水平的情况下,材积比试验群体平均值大51.65%,比试验对照大102.68%。(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材质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本落叶松具有早期速生、材质优良、抗性强以及适应性广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用材树种。DNA甲基化是植物可遗传表型变异的重要来源。DNA甲基化在植物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湖北建始县长岭岗林场日本落叶松原生种源试验林440个单木作为试验群体,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样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检测未成熟木质部基因组DNA甲基化,结合试验群体连年生长及材质性状测定数据,分析天然群体表观遗传多样性、表观遗传分化,以及DNA甲基化对树高、胸径生长过程和木材材质性状的影响。本论文旨在找到影响生长和材质性状的DNA甲基化标记,为日本落叶松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重要数量性状形成的表观遗传机理探索提供重要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立了基于毛细管电泳的日本落叶松MSAP最佳反应体系:100 ng DNA模板、0.75 pmol·μL~(-1)引物、2 mmol·L~(-1)Mg2+、0.375 mmol·L~(-1)dNTP和0.05 U·μL~(-1)exTaq DNA聚合酶;筛选出28对杂峰少、多态性高以及信号强的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利用28对选择性扩增引物获得具有4002个CCGG多态位点的DNA甲基化矩阵。2.日本落叶松天然群体存在丰富的表观遗传多样性。种源间表观遗传多样性指数存在显着差异;种源间外侧胞嘧啶半甲基化及内侧胞嘧啶甲基化比例均差异显着,说明不同种源DNA甲基化模式发生改变;种源间存在着显着的表观遗传分化(Fst=0.068,p<0.001),共检测显着分化DNA甲基化标记3089个,其中342个DNA甲基化标记表现出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的表观遗传分化。丰富的表观遗传多样性和表观遗传分化可能在种源适应性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3.解析DNA甲基化对树干生长过程的影响。利用逻辑斯蒂理论生长方程拟合单木树高和胸径生长过程,利用功能作图统计模型分析DNA甲基化对生长过程的影响。基于SAD模型,找到1个影响树高的DNA甲基化标记,为交叉型表观遗传效应标记;基于AR模型,找到3个影响胸径的DNA甲基化标记,为晚期型或混合型表观遗传效应标记。这些DNA甲基化效应标记影响4个重要异时性参数,包括速生期起始时间、最大生长速率时间、速生期结束时间及速生期持续时间。这些DNA甲基化效应标记的发现有助于通过人工选择改变生长类型,进而提高木材产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4.解析DNA甲基化对木材材质性状的影响。利用GLM模型找到361个影响木材化学和物理性状的DNA甲基化标记,其中187个标记具有多效性。早材壁腔比、早材纤维长、晚材纤维长、晚材率和早材微纤丝角受到共同的DNA甲基化调控,表现出彼此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一些DNA甲基化标记单独影响早材或晚材的物理性状,说明早晚材材质性状的差异与DNA甲基化有关;找到6个同时影响纸浆材改良目标性状的标记,为日本落叶松纸浆材改良工作提供重要参考。早材纤维长宽比、晚材率和晚材纤维长出现种源均值高低分化现象可能是日本落叶松响应环境变化,调整DNA甲基化模式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材质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曲杰,庞建新,程亮,王素兰,高建强.不同材质地膜覆盖对土壤性状及夏花生产量形成的影响[J].花生学报.2018

[2].刁姝.DNA甲基化在日本落叶松生长和材质性状中的表观遗传效应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3].张胜龙.杉木材质性状变异规律及其SSR关联位点挖掘[D].浙江农林大学.2015

[4].朱安明,赖树华,段爱国,张建国,孙建军.21年生杉木优良无性系生长与材质性状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15

[5].易敏.日本落叶松材性候选基因的SNP位点与生长及材质性状的关联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6].韦如萍,胡德活,郑会全,王润辉,晏姝.杉木优树生长性状和材质性状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

[7].李艳霞.长白落叶松优树子代生长与材质的遗传变异及多性状联合选择[D].东北林业大学.2012

[8].胡德活,郝玉宝,梁机,郑会全,王润辉.广东乐昌杉木种质资源库无性系生长与材质性状的变异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

[9].赵科研,张庆发,陶桂荣,李建明.红松不同种源材质性状试验初报[J].林业勘查设计.2009

[10].何贵平,骆文坚,金其祥,冯建国,冯建民.杉木无性系主要生长、材质性状遗传差异及无性系选择[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

论文知识图

红松材质性状的径向变异日本落叶松材质性状的个体频率分...基因分型的基...家系主成分分析第一第二主分量变化探测示意图白桦各家系性状分布情况及优良家系

标签:;  ;  ;  ;  ;  ;  ;  

材质性状论文_曲杰,庞建新,程亮,王素兰,高建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