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氧化碳浓缩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制,光合作用,二氧化,蓝藻,硝基,系统,甲基。
二氧化碳浓缩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成慧敏,姜海波,邱保胜[1](2011)在《slr0374基因在集胞藻PCC6803二氧化碳浓缩机制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胞藻PCC6803中,slr0373、slr0374和slr0376叁个基因位于同一个操纵子中,它们在从高CO_2转入低CO_2浓度时急剧上调表达。通过基因敲除发现,slr0374/slr0376突变株在酸性条件下(pH 6.0,无机碳主要以CO_2形式存在),其比生长速率仅为野生型的57.6%,而在弱碱性条件下(pH 8.0,无机碳主要以HCO_3~-形式存在)二者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1-11)
张兴魁[2](2011)在《钝顶节旋藻高浓度NH_4HCO_3耐受株诱变选育及二氧化碳浓缩机制相关基因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节旋藻(Arthrospira)被世界粮农组织誉为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食品,上世纪80年代已经实现工业化养殖。进一步改良藻种种质,获得在工业生产上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株,并深入了解与节旋藻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对于节旋藻养殖有着重要的意义。节旋藻正常生长需要氮源和碳源,而适宜浓度的NH_4HCO_3可以同时为藻体提供氮源和碳源。而且利用氨水吸收工业废气中的CO_2是新的发展趋势,有效的利用NH_4HCO_3对于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高浓度的NH_4~+还可以在节旋藻大规模养殖中对于原生动物有杀灭作用。但是高浓度的NH_4~+对于正常生长的藻体也会有伤害,因此有必要筛选能够在高浓度NH_4HCO_3下可以生长的钝顶节旋藻。节旋藻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CCM)在固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羧酶体是CCM机制的主要元件,ccmM及ccmO编码了羧酶体包被蛋白相关基因;且CCM机制的关键酶之一-碳酸酐酶现在还未有报道,而ccmM基因编码的蛋白其N-末端结构域与γ-碳酸酐酶相似。因此本论文还试图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手段了解ccmM及ccmO基因的表达特性,以了解钝顶节旋藻CCM机制的表达情况。本论文首先比较了紫外线、EMS、NTG叁种不同诱变剂对于钝顶节旋藻的诱变效果,选择了NTG作为最适宜的诱变剂诱导钝顶节旋藻发生突变。在0.022mol/lNH_4HCO_3的选择压下,筛选得到了8株能够耐受高浓度NH_4HCO_3突变株。并比较了诱变前后藻株在高浓度NH_4HCO_3条件下的生长速率及光合速率。结果表明,0.004mol/l的NH_4HCO_3最有利于出发藻株的生长,在NH_4HCO_3浓度为0.022mol/l时达到出发株的耐受极限。在8株突变株中有5株突变株对于NH_4HCO_3的耐受性与出发藻株有显着性差异。比较0.022mol/l NH_4HCO_3下各突变株的比生长速率,可以知道2号突变株在0.004mol/l NH_4~+浓度时,比生长速率较出发藻株提高了29.3%,5、6、8号突变株在400mg/l NH_4~+浓度时,比生长速率为正值,而同样处理条件下出发株的比生长速率为负值。说明在此浓度的选择压下,突变株可以存活而出发株不能存活。比较0.022mol/l NH_4HCO_3下各突变株的光合速率,发现2号突变株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在0.004mol/l NH_4~+浓度时出现,为3.066×10~(-4)nmol·h~(-1)·cell~(-1),比出发藻株提高了14.8%,在160mg/lNH_4~+浓度时2号突变株的净光合速率比出发藻株提高了93.7%。4、5、6、8号突变株的最大净光合速率都在0.008mol/l NH_4~+浓度时出现,分别为2.883×10~(-4)nmol·h~(-1)·cell~(-1)、3.027×10~(-4)nmol·h~(-1)·cell~(-1)、2.969×10~(-4)nmol·h~(-1)·cell~(-1)、3.310×10~(-4)nmol·h~(-1)·cell~(-1),比出发藻株分别提高了91.4%、101.00%、97.1%和119.79%。用生长曲线检验发现这5株突变株有着优良的遗传稳定性。另一方面,本论文还用2% CO_2通气培养钝顶节旋藻48hrs抑制CCM相关的诱导型基因的表达,再通入含有低浓度CO_2的空气以诱导CCM相关的诱导型基因的表达。通过测定低碳诱导后钝顶节旋藻光合效率变化情况确定CCM机制的作用情况;通过RT-PCR手段,研究低碳诱导后钝顶节旋藻CCM机制相关的ccmM、ccmO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钝顶节旋藻经低碳诱导后,光合效率有所降低,并在低碳诱导30min后光合效率达到稳定,说明低碳诱导30min后CCM机制就已经稳定发挥作用;通过RT-PCR手段,我们发现经过低碳诱导以后,ccmM、ccmO基因的表达没有显着性变化,说明钝顶节旋藻CCM机制在经过短时间的低碳诱导以后,羧酶体的数目没有显着变化,且ccmM基因编码的蛋白在藻体内可能并不能起到碳酸酐酶的作用,在钝顶节旋藻藻体内可能还有另外的未发现的碳酸酐酶存在。综上所述,本论文证明通过诱变剂诱发节旋藻的基因突变,并加以适当的选择,这在选育节旋藻优良品种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并证明了钝顶节旋藻在经过短时间的低碳诱导以后,羧酶体的数目没有显着变化,且ccmM基因编码的蛋白在藻体内并不能起到碳酸酐酶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1-05-28)
宋艳芳[3](2007)在《铜绿微囊藻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及UV-B辐射对其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藻类尤其是蓝藻可以通过二氧化碳浓缩机制(CO_2 concentrating mechanisms,CCM)提高胞内CO_2浓度,用以弥补其Rubisco对CO_2过低的亲和力。不同的生物或者同种生物由于生存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CCM。CCM的调节对细胞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分配相当重要,同时许多环境因子也可以影响其组分的表达。本文在综述了蓝藻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的基础上对有害水华蓝藻之一铜绿微囊藻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及紫外线-B(UV-B)对此机制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铜绿微囊藻能够直接利用HCO_3~-进行光合作用,在通空气培养时具有多种二氧化碳(CO_2)和碳酸氢根(HCO_3~-)转运系统;其羧体一般为五角形或者圆形,数目为3.41±1.37个。经过长期的UV-B辐射,铜绿微囊藻的最大光合放氧速率几乎没有变化,但是对外界无机碳的表观亲和力却显着增加。在胞外无机碳浓度为150μmol·L~(-1)KHCO_3及pH8.0条件下,Na~+依赖型的HCO_3~-转运子对光合作用的贡献份额由对照样品的43.4-40.2%降低到UV-B处理样的34.5-31.9%,而Na~+非依赖型的HCO_3~-转运子对光合作用的贡献份额由对照样品的8.7%增加到处理样的18.3%。CO_2转运系统对UV-B辅射没有HCO_3~-转运系统敏感,它们对光合作用的贡献份额几乎没有变化,在对照样和处理样中分别为47.9-51.0%和49.8-47.2%。虽然UV-B辐射对不同无机碳转运子的影响不同,但是总的DIC(溶解性C_i)转运几乎不受影响。经过长期UV-B辐射,铜绿微囊藻细胞内羧体的形状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数目减少到2.70±1.18个。因此,铜绿微囊藻可以通过有效地调节自身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运转以适应外界UV-B的长期辐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刘继勇[4](2004)在《食用蓝藻葛仙米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及其生理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葛仙米(Nostoc)是一种珍稀的食用蓝藻,自东晋(317-420 AD)开始即被作为一种美食和中草药成份,在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葛仙米生长在山区稻田中,我国山西省灵邱、湖北省鹤峰、房县、襄樊、神农架林区、广西省北流及广东省仁化等地山区稻田中曾发现有其分布。本文对葛仙米在中国鹤峰县水稻田的分布与生态学进行研究,综述了蓝藻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葛仙米无机碳利用及其在减轻光抑制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鹤峰县位于湖北省西部,毗邻湖南省。这里曾经有796公顷稻田适于葛仙米生长,其最大年产量达到25吨。如今,其年产量锐减至0.5吨。葛仙米分布于境内走马镇周围的稻田中。分布区地处北纬29°38′,东经110°38′,海拔960米,年平均气温约为12.2℃,年降雨量193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8-87%。走马镇葛仙米的地理分布与其灌溉水源有关,适于其生长的水源pH值为6.2-6.3。生长葛仙米的土壤相对于不生长葛仙米的土壤含磷量丰富,而且含有更多的微生物。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改变,葛仙米的大部分原始生境正遭受威胁或者已经被完全破坏。因此,在许多过去曾有其分布的地域,葛仙米正逐渐成为一种脆弱、稀缺的资源或已近灭绝。除草剂、杀虫剂及含氯化肥的广泛使用被认为是限制葛仙米分布的重要原因。同时,我们对葛仙米的分类学地位进行了探讨。 葛仙米能够直接利用HCO_3~-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放氧速率高于HCO_3~-非催化脱水产生CO_2的理论速率。通空气培养的葛仙米具有多种CO_2和HCO_3~-转运子。Na~+依赖性HCO_3~-转运是葛仙米最主要的主动Ci获取方式,在250μmol·L~(-1) KHCO_3及pH 8.0条件下对葛仙米净光合作用的贡献为52.8%-62.8%,而CO_2转运系统与Na~+非依赖性HCO_3~-转运子的贡献较小,分别为39.4%和7.6%。葛仙米胞内C_i积累引起稳态荧光水平下降,光化学淬灭升高。初始阶段的荧光淬灭主要是由于无机碳转运所致,加入CO_2固定的抑制剂iodoacetamide,荧光淬灭的初始速率为对照的87.9%。荧光淬灭的初始速率及淬灭程度都随着胞外DIC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当HCO_3~-浓度大于200μmol·L~(-1)时趋于饱和。葛仙米CCM的运转能够耗散过剩激发能,保护光合器官免受损篡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 Tl王ESIS伤。在100一10000娜ol.L一,KHCo3范围内,随着胞外Dlc浓度升高,强光引起的光抑制加剧。(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邱保胜,高坤山[5](2001)在《蓝藻浓缩二氧化碳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蓝藻的CO2 浓缩机制研究进展 ,并简要介绍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手段。(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通讯》期刊2001年05期)
二氧化碳浓缩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节旋藻(Arthrospira)被世界粮农组织誉为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食品,上世纪80年代已经实现工业化养殖。进一步改良藻种种质,获得在工业生产上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株,并深入了解与节旋藻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对于节旋藻养殖有着重要的意义。节旋藻正常生长需要氮源和碳源,而适宜浓度的NH_4HCO_3可以同时为藻体提供氮源和碳源。而且利用氨水吸收工业废气中的CO_2是新的发展趋势,有效的利用NH_4HCO_3对于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高浓度的NH_4~+还可以在节旋藻大规模养殖中对于原生动物有杀灭作用。但是高浓度的NH_4~+对于正常生长的藻体也会有伤害,因此有必要筛选能够在高浓度NH_4HCO_3下可以生长的钝顶节旋藻。节旋藻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CCM)在固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羧酶体是CCM机制的主要元件,ccmM及ccmO编码了羧酶体包被蛋白相关基因;且CCM机制的关键酶之一-碳酸酐酶现在还未有报道,而ccmM基因编码的蛋白其N-末端结构域与γ-碳酸酐酶相似。因此本论文还试图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手段了解ccmM及ccmO基因的表达特性,以了解钝顶节旋藻CCM机制的表达情况。本论文首先比较了紫外线、EMS、NTG叁种不同诱变剂对于钝顶节旋藻的诱变效果,选择了NTG作为最适宜的诱变剂诱导钝顶节旋藻发生突变。在0.022mol/lNH_4HCO_3的选择压下,筛选得到了8株能够耐受高浓度NH_4HCO_3突变株。并比较了诱变前后藻株在高浓度NH_4HCO_3条件下的生长速率及光合速率。结果表明,0.004mol/l的NH_4HCO_3最有利于出发藻株的生长,在NH_4HCO_3浓度为0.022mol/l时达到出发株的耐受极限。在8株突变株中有5株突变株对于NH_4HCO_3的耐受性与出发藻株有显着性差异。比较0.022mol/l NH_4HCO_3下各突变株的比生长速率,可以知道2号突变株在0.004mol/l NH_4~+浓度时,比生长速率较出发藻株提高了29.3%,5、6、8号突变株在400mg/l NH_4~+浓度时,比生长速率为正值,而同样处理条件下出发株的比生长速率为负值。说明在此浓度的选择压下,突变株可以存活而出发株不能存活。比较0.022mol/l NH_4HCO_3下各突变株的光合速率,发现2号突变株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在0.004mol/l NH_4~+浓度时出现,为3.066×10~(-4)nmol·h~(-1)·cell~(-1),比出发藻株提高了14.8%,在160mg/lNH_4~+浓度时2号突变株的净光合速率比出发藻株提高了93.7%。4、5、6、8号突变株的最大净光合速率都在0.008mol/l NH_4~+浓度时出现,分别为2.883×10~(-4)nmol·h~(-1)·cell~(-1)、3.027×10~(-4)nmol·h~(-1)·cell~(-1)、2.969×10~(-4)nmol·h~(-1)·cell~(-1)、3.310×10~(-4)nmol·h~(-1)·cell~(-1),比出发藻株分别提高了91.4%、101.00%、97.1%和119.79%。用生长曲线检验发现这5株突变株有着优良的遗传稳定性。另一方面,本论文还用2% CO_2通气培养钝顶节旋藻48hrs抑制CCM相关的诱导型基因的表达,再通入含有低浓度CO_2的空气以诱导CCM相关的诱导型基因的表达。通过测定低碳诱导后钝顶节旋藻光合效率变化情况确定CCM机制的作用情况;通过RT-PCR手段,研究低碳诱导后钝顶节旋藻CCM机制相关的ccmM、ccmO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钝顶节旋藻经低碳诱导后,光合效率有所降低,并在低碳诱导30min后光合效率达到稳定,说明低碳诱导30min后CCM机制就已经稳定发挥作用;通过RT-PCR手段,我们发现经过低碳诱导以后,ccmM、ccmO基因的表达没有显着性变化,说明钝顶节旋藻CCM机制在经过短时间的低碳诱导以后,羧酶体的数目没有显着变化,且ccmM基因编码的蛋白在藻体内可能并不能起到碳酸酐酶的作用,在钝顶节旋藻藻体内可能还有另外的未发现的碳酸酐酶存在。综上所述,本论文证明通过诱变剂诱发节旋藻的基因突变,并加以适当的选择,这在选育节旋藻优良品种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并证明了钝顶节旋藻在经过短时间的低碳诱导以后,羧酶体的数目没有显着变化,且ccmM基因编码的蛋白在藻体内并不能起到碳酸酐酶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氧化碳浓缩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成慧敏,姜海波,邱保胜.slr0374基因在集胞藻PCC6803二氧化碳浓缩机制中的功能研究[C].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1
[2].张兴魁.钝顶节旋藻高浓度NH_4HCO_3耐受株诱变选育及二氧化碳浓缩机制相关基因表达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
[3].宋艳芳.铜绿微囊藻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及UV-B辐射对其影响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刘继勇.食用蓝藻葛仙米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及其生理生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5].邱保胜,高坤山.蓝藻浓缩二氧化碳的机制[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