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簇毛麦黑麦三属杂种论文_陈静

小麦簇毛麦黑麦三属杂种论文_陈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簇毛麦黑麦三属杂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黑麦,杂种,小麦,麦草,遗传学,染色体,基因。

小麦簇毛麦黑麦三属杂种论文文献综述

陈静[1](2000)在《抗病、优质小麦—簇毛麦—黑麦叁属杂种种质材料的选育及其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大多数作物一样,由于受高度集约化和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影响,栽培小麦遗传基础日益狭窄。小麦遗传背景单一,不仅限制了其在产量和品质上的进一步改良,而且使品种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能力逐步下降。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是小麦改良可以利用的丰富有益基因资源。在小麦的近缘种属中,簇毛麦(D.villosum,2n=14,VV)对小麦白粉病表现极高的抗性,并具有多蘖、耐旱、高蛋白含量等多种优良特性。黑麦(S.cereale L.,2n=14,RR)是小麦遗传改良的又一重要外源基因供体,1RS上含有与抗多种病害和提高小麦产量有关的基因,1RS/1BL易位系曾经作为重要的抗源亲本成功地用于小麦育种。尽管1RS/1BL易位系的抗性已经丧失,由于其对品种产量潜力和稳定性的贡献,在小麦育种实践中仍然受到育种家的重视。本研究利用多种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分析的方法对探索转移外源基因新方法的理论问题、利用ph1b遗传体系直接遗传转移簇毛麦基因到普通小麦的可能性,并对具有小麦、簇毛麦、黑麦优良基因的叁属杂种种质材料的选育,鉴定及其细胞遗传学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不同Brdu溶液浓度和不同培养时间组合处理簇毛麦和黑麦根尖有丝分裂细胞,以观察植物染色体上脆性位点的分布。结果发现:仅在50μg/mlBrdu溶液20~21h的培养条件下,9.3%的黑麦根尖细胞染色体产生脆性位点表达,主要分布在叁条黑麦染色体的四个不同位点上,频率分别为1.4%、2.1%、4.3%和5.7%。不同浓度Brdu均未能诱导簇毛麦染色体脆性位点表达。这一结果不仅证明植物染色体上也具有脆性位点,而且多条黑麦染色体上脆性位点的表达可能与黑麦进化过程中复杂的染色体易位现象有关,从而为我们利用这一脆性位点诱导体系,通过染色体断裂—重新融合建立外源基因转移的新方法带来启示。 2.对中国春,中国春ph1b突变体与簇毛麦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的观察结果表明,(CSXD.villosum)和(CSph1bXD.villosum)F_1杂种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2n=28=26Ⅰ+1Ⅱ(Xta=0.84)和2n=28=13.55 I+5.95II+0.55ill+0.22IV(xta二9.72),phlb突变体与簇毛麦杂种 F;中部份同 源染色体配对明显增加。将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GISH)用于杂种 F;u七8, ABDV)的染色体配对分析,清晰、直观地揭示出的 基因对小麦与簇毛麦染色 体部分同源配对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其配对类型和频率分别为 0.98 W(小支) -D(簇毛麦),0.11w-W-D,0.02 D-W-D。phlb基因强烈地诱导了小麦剖份 l。Ji 染色体配对。同时,这一结果也说明簇毛麦中不存在Ph或Ph he基冈。 3.在小麦与簇毛麦杂种F;小抱子发生过程中,观察到较多的减数分裂汁 常现象。杂种厂自交严重不育。CS X g VjllOSurk F杂种回交结实率为 6.67见 +肚b之下,山于Ph b基因干扰了杂种厂减数分裂的恢复分裂,(CSph o X fi。1”11OSugh‘.的凹交结实率大大降低,只有 0.61%。 4.尽管杂种 F;回交困难,在含有的 fo组合的回交一代仍然获得了 7株 11C (Zn=48-72)植株。在 Zn=72植株根尖细胞有丝分裂 GISH观察中发砚一对小交 -簇毛麦染色体臂间易位以及一个可能的小片段易位,从而证实利用Phlb 11)”以 简单、快速、有效地实现簇毛麦基因向小麦的转移。此外,还对2n3犯的l儿 植株形成的可能途径进行了讨论。 5.通过普通小麦与簇毛麦杂交、回交,选育获得了抗白粉病、优质的小k 种质材料 ADI 34(Zn二42+Zt)。该材料整个生育期对白粉病免疫,分醛![t盛,成 穗数较高(平均 7——8个),籽粒蛋白质含量高达 18%,并具有与面包烘烤品质有 关的5+10高分子量谷蛋白优质亚基,但存在秆高,结实率低和种于皱缩的不良 性状。 6.综合运用抗病性鉴定、GIsH技术、C-分带、APAGB、SCAR叫’oR多种技木, 对AD134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准确鉴定。结果表明,AD134是含有小麦、淑。方支 与黑麦染色质的非整倍性叁属杂种,附加端体为簇毛麦染色体 6V短臂“VU, 在长期选育的过程中6VS的端部发生了部分缺失。AD134所携的一对小麦一黑在 易位染色体IRS/IBL来自含有IRS/IBL易位的回交亲本小麦,该染色体臂IllS h的抗n粉病拭因pms抗性已经丧失或受小麦遗传背景的抑制不能人达。 7.对AD134与感白粉病小麦正、反杂交的F;代进行抗病性鉴定分析,衣叫 其抗白粉病特性为显性,受6VS上抗病基因的控制,山于本研究所用簇毛支供 体与现有6V/6A(6D)系的簇毛麦亲本来源不同,存在一定遗传差异。ADI:14Ij 能是一有潜?(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0-11-26)

孙善澄,袁文业,刘少翔,王卉,孙玉[2](1996)在《小麦—偃麦草—簇毛麦—黑麦四属杂种的产生及其形态学、细胞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胚培养产生了小麦-偃麦草-簇毛麦-黑麦四属杂种。用4个六倍体小偃麦,2个六倍体小簇麦,2个六倍体小黑麦及1个八倍体小偃麦配置了6个四属杂种组合。结果没有出现高度不亲和性。6个组合的杂交结实率分别为6.2%、9.4%、2.4%、9.5%、25.0%和3.9%;胚培成苗率分别为12.1%、20%、37.4%、40%、1.1%和7.1%。结果表明,杂交结实率与胚培成苗率间没有相关性。杂种F1生活力旺盛,形态具有四个属的特征特性。杂种属于自交高不育与低育类型。5个低育类型自交结实率平均约1.2%。四属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为36、37、38、39、40和41。其中多数属于具有38个左右染色体的植株。(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孙玉,袁文业,孙善澄[3](1994)在《小麦─偃麦草─簇毛麦─黑麦四属杂种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继首次获得小麦─偃麦草─簇毛麦叁属杂种后,又进行了小簇麦/小偃麦//小黑麦异源多倍体间杂交,首次获得了小麦─堰麦草─簇毛麦─黑麦四属杂种。杂种F1形态兼有四属亲本类型的特征,为中间型,生活力旺盛,株穗数、株高、穗长、主穗小穗数的平均值均高于亲本的平均值,显示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根据F1植株颜色、芒形、颖形、颖肩、颖嘴及颖脊刚毛、茎基鞘毛、颈毛的有无等主要性状与亲本比较分析,确证我们用叁种异源双二倍体或部分双二倍体之间杂交,已获得了真正的四届杂种。杂种F1能少量结实。(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1994年04期)

蒋继明,陈佩度,刘大钧[4](1989)在《硬粒小麦-簇毛麦-黑麦叁属杂种及后代的形态和细胞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2n=6x=42)为母本,荆州黑麦为父本,经杂交获得硬粒小麦-簇毛麦-黑麦叁属杂种F_1代。杂交结实率为8.2%。杂种自交不孕。形态上呈双亲中间型,并保持双亲具有的优良抗逆性。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x=28,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26.63Ⅰ+0.68Ⅱ+0.004Ⅲ。用普通小麦作回交亲本获得的回交一代仍自交不孕,染色体数目的变幅为37~49。本文对簇毛麦、黑麦的有用种质在小麦改良中的综合利用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89年02期)

小麦簇毛麦黑麦三属杂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胚培养产生了小麦-偃麦草-簇毛麦-黑麦四属杂种。用4个六倍体小偃麦,2个六倍体小簇麦,2个六倍体小黑麦及1个八倍体小偃麦配置了6个四属杂种组合。结果没有出现高度不亲和性。6个组合的杂交结实率分别为6.2%、9.4%、2.4%、9.5%、25.0%和3.9%;胚培成苗率分别为12.1%、20%、37.4%、40%、1.1%和7.1%。结果表明,杂交结实率与胚培成苗率间没有相关性。杂种F1生活力旺盛,形态具有四个属的特征特性。杂种属于自交高不育与低育类型。5个低育类型自交结实率平均约1.2%。四属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为36、37、38、39、40和41。其中多数属于具有38个左右染色体的植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簇毛麦黑麦三属杂种论文参考文献

[1].陈静.抗病、优质小麦—簇毛麦—黑麦叁属杂种种质材料的选育及其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0

[2].孙善澄,袁文业,刘少翔,王卉,孙玉.小麦—偃麦草—簇毛麦—黑麦四属杂种的产生及其形态学、细胞学研究[J].遗传学报.1996

[3].孙玉,袁文业,孙善澄.小麦─偃麦草─簇毛麦─黑麦四属杂种研究初报[J].山西农业科学.1994

[4].蒋继明,陈佩度,刘大钧.硬粒小麦-簇毛麦-黑麦叁属杂种及后代的形态和细胞遗传学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9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小麦簇毛麦黑麦三属杂种论文_陈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