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区要突出“特色”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赵帆[1](2020)在《榆林市横山区豆类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指出本文从种植规模、产品品质、生产环境、产业化发展、政府支持力度等5个方面介绍了横山区豆类作物生产现状,分析了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今后的发展思路与产业目标。
牛敏杰[2](2016)在《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我国农业空间格局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已被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之中,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开展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农业空间格局评价与优化研究,对于客观认识我国农业生态文明程度,优化农业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界定农业生态文明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农业生态文明指数和协调度为表征的农业空间格局评价方法,对我国各省(市、区)及典型区域农业生态文明指数、协调度和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农业空间格局优化方向和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界定了农业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研究认为,农业生态文明是指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以生产力持续提高、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繁荣发展为目标,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二,构建了农业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德尔斐法确定指标权重。定量评价了2013年我国各省区农业生态文明指数及其各支撑系统指数。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农业生态文明指数总体偏低,呈现梯度性差异,各支撑系统的区域差异十分显着。第三,运用系统聚类法对农业生态文明指数评价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全国31个省区划分为5类区域,分别是高水平均衡发展区、中高水平生态环境压力区、中水平资源利用压力区、中低水平产业社会发展压力区和低水平非均衡发展区。第四,基于离差系数原理构建了农业生态文明协调度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黑龙江、河南、四川三个典型区域20072013年农业生态文明指数及其协调度的时空分异与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三个典型区域农业生态文明指数及协调度显着提升,均已先后达到“良好协调”水平,但各子系统支撑作用的时空分异特征明显。第五,分析确立了不同区域农业空间格局优化的方向和路径。(1)高水平均衡发展区在稳步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2)中高水平生态环境压力区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社会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3)中水平资源利用压力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高科技都市现代农业,降低生态环境负荷,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作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4)中低水平产业社会发展压力区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条件,适度挖掘潜力,形成特色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改善农村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5)低水平非均衡发展区坚持保护优先、限制开发,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产业和高原特色产业,以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区域农牧民增收。第六,提出了优化农业空间格局的对策建议。(1)发挥市场在农业空间格局优化中的资源配置作用;(2)加强政府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和监管作用;(3)发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4)释放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5)强化创新驱动对农业绿色化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6)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农业空间格局优化的协调平衡作用。
于代松,魏勤[3](2015)在《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 促进四川乡村旅游优化升级》文中研究表明时至今日,四川的乡村旅游仍然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这样的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服务功能同质化、管理粗劣、服务水平低下、环境破坏严重、难以满足各种游客不同层次需求等困境。因此,四川亟需使乡村旅游优化升级,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突出地方特色,完善产业链。针对四川乡村地区的特点和条件,本文提出单体型、区域型、异地平台型三种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模式,并根据发达地区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经验,指出发展乡村旅游综合体过程中常见的误区,进而提出了科学合理规划土地使用、提供有效的基础设施配套保障、引导监督经营项目、整个行业内部科学整合、成立协会等一系列对策建议,以实现四川乡村旅游综合体稳健、持续发展。
吕祥乾[4](2014)在《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贫困人口多分布广、贫困发生率高和返贫率高而突出,成为新时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云南省有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和云南藏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占全省80%以上,是云南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不同片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等都各有不同,因此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必须重视片区贫困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攻坚战略。本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剖析—模式构造—保障措施”的研究范式对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展开研究。本文在确定扶贫开发理论与现实基础的前提下,分析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现状,指出其面临的主要困境,由此构建云南扶贫开发模式,指出当前扶贫开发的重点与难点,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通过分析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特征和致贫原因,从劳动力转移就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四个方面揭示当前云南扶贫开发面临的困境。(2)确定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重点剖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种扶贫开发模式,从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人才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配套。(3)指出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点与难点,从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整合片区特色资源、鼓励劳动力转移培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五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袁冬辉[5](2013)在《云南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执行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国家问的竞争日益激烈,而政府间的竞争在各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渐增长,加强政府建设显得尤为关键,处于重要位置的县级政府便更为凸显,加强县级政府执行力的建设也开始显得极其重要。在云南边疆民族自治地方,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县级政府的执行力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内在生命力,是政府履行职责、执行公共事务的核心构成要素,是维持政府组织机构高效运行和发展的根本力量。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在民族自治地方建设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程度状况关系到民族区域的社会稳定和各民族的团结和谐,县级政府执行力更影响着县级政府的建设发展,是当前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云南边疆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发展缓慢、经济条件落后、少数民族众多等现实问题,严重影响着县级政府的发展,迫切引起重视和改善。县级政府执行力作为县级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又具有其特殊性,考虑到各民族的利益关系,对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研究,注重普遍规律,也要顾及特殊情况。本文通过对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执行力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概括分析,其构成要素主要有领会判断力、领导规划力、组织协调力和监督控制力,影响因素主要有主体性因素、资源性因素、客体性因素、环境性因素和机制性因素。其次,分析了研究云南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实行县级政府执行力的特殊意义:有利于加快云南桥头堡建设,推进边疆兴边富民工程建设,构建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完善云南边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再次,从构成要素分析了云南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执行力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云南边疆县的实例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分析出构成要素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从影响因素的五个方面出发具体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最后,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了提升云南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执行力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提高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主体素质、加强目标群体的政治参与,拓宽广泛参与途径、合理调配政策资源,加强政策环境建设和完善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制度建设等相关路径。
付敏[6](2012)在《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共同富裕——解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这是今后十年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在中西部地区,难点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张正清,朱春华,周东果,龚琪,岳建强[7](2010)在《西南边境山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以云南省瑞丽市为例》文中认为云南瑞丽气候资源丰富,地理景观特殊,旅游资源独特,傣家文化绚丽多姿;景颇民俗风情万种。本文详细介绍了瑞丽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提出打造边境民族山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措施。
庄朝义[8](2010)在《隆阳区转方式调结构问题的思考》文中提出保山市隆阳区在转方式调结构中,要准确判断所处发展阶段及特征,解决好调整优化结构、"三化"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和改革发展动力等重要问题,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杜在娟,张晖[9](2010)在《烟台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业,特别是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通过对烟台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提出推进烟台市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孙轶[10](2009)在《突出特色调结构 推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辽宁省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省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后,全省设施农业年度建设规模突破了80万亩。目前,辽宁省已成为全国设施农业大省,日光温室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为实现数量
二、山区要突出“特色”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区要突出“特色”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榆林市横山区豆类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横山区豆类产业现状 |
1.1 种植规模大。 |
1.2 主要豆类产品品质好。 |
1.3 产地环境无污染。 |
1.4 产业化程度较高。 |
1.5 地方政府支持有力。 |
2 豆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1 种植品种混杂退化。 |
2.2 种植水平较低。 |
2.3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
2.4 产业化经营受阻。 |
3 产业发展对策 |
3.1 发展思路。 |
3.2 产业目标。 |
3.3 工作措施 |
3.3.1 组织领导是基础。 |
3.3.2 品牌建设是关键。 |
3.3.3 技术支撑是保障。 |
3.3.4 辐射带动是目标。 |
(2)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我国农业空间格局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区域农业空间格局优化研究综述 |
1.2.1 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现代化 |
1.2.2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农业空间格局评价研究 |
1.2.3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农业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农业生态文明与空间格局的基本理论与内涵 |
2.1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 |
2.1.1 生态文明提出的时代背景 |
2.1.2 生态文明的内涵 |
2.1.3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
2.2 农业空间格局优化的理论基础 |
2.2.1 农业地域分工理论 |
2.2.2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
2.2.3 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
2.3.1 农业的概念与特性 |
2.3.2 农业的经济社会属性 |
2.3.3 农业的生态属性 |
2.4 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
2.4.1 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体系 |
2.4.2 传统农业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 |
2.5 我国农业生态文明的内涵分析 |
2.5.1 我国农业现代化内涵的发展历程 |
2.5.2 农业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农业空间格局优化经验与启示 |
3.1 农业空间格局优化的国际经验 |
3.1.1 美国 |
3.1.2 澳大利亚 |
3.1.3 加拿大 |
3.1.4 日本 |
3.1.5 巴西 |
3.1.6 对我国农业空间格局优化的启示 |
3.2 我国农业空间格局的演变历程 |
3.2.1 “以粮为纲”的单一发展阶段(1949~1978 年) |
3.2.2 改革推动的多种经营阶段(1978~1991 年) |
3.2.3 市场导向的调整优化阶段(1992~1998 年) |
3.2.4 战略性调整的初期阶段(1999~2001 年) |
3.2.5 战略性调整的深入推进阶段(2002~2007 年) |
3.2.6 生态文明导向的起步阶段(2008 年~现在) |
3.2.7 对农业空间格局优化的启示 |
3.3 我国农业生态文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3.3.1 资源要素约束日益趋紧 |
3.3.2 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
3.3.3 生态衰退形势还未扭转 |
3.3.4 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挑战 |
3.3.5 农业国际竞争力不足 |
3.4 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农业空间格局优化的启示 |
3.4.1 因地制宜是根本要求 |
3.4.2 生态友好是首要理念 |
3.4.3 全面发展是终极目标 |
3.4.4 创新驱动是内生动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农业空间格局评价方法 |
4.1 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
4.1.1 评价的一般理论方法 |
4.1.2 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4.2 评价的总体思路与理论框架 |
4.2.1 农业生态文明的支撑系统分析 |
4.2.2 评价的总体思路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1 指标构建与筛选原则 |
4.3.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方法 |
4.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4 指标体系及相关指标描述 |
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1 层次分析(AHP)法的基本步骤 |
4.4.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4.5 指标计算与标准化 |
4.5.1 指标的计算方法 |
4.5.2 指标数据标准化 |
4.6 农业生态文明指数计算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省级农业生态文明指数评价与空间分异特征 |
5.1 2013 年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生态文明指数评价 |
5.1.1 数据来源 |
5.1.2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5.1.3 各子系统及综合指数评价计算 |
5.2 评价结果分析 |
5.2.1 产业发展子系统 |
5.2.2 资源利用子系统 |
5.2.3 生态环境子系统 |
5.2.4 社会发展子系统 |
5.2.5 综合指数 |
5.3 空间分异特征分析与区域划分 |
5.3.1 分析方法 |
5.3.2 区域划分结果 |
5.3.3 区域特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典型区域农业生态文明及其协调度的时空分异 |
6.1 评价方法与数据 |
6.1.1 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
6.1.2 数据的标准化 |
6.1.3 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
6.1.4 数据获取 |
6.1.5 评价区域选择 |
6.2 评价结果分析 |
6.2.1 协调度评价结果分析 |
6.2.2 综合指数结果分析 |
6.2.3 产业发展子系统结果分析 |
6.2.4 资源利用子系统结果分析 |
6.2.5 生态环境子系统结果分析 |
6.2.6 社会发展子系统结果分析 |
6.3 支撑系统演化特征分析 |
6.3.1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文明支撑系统演化分析 |
6.3.2 河南省农业生态文明支撑系统演化分析 |
6.3.3 四川省农业生态文明支撑系统演化分析 |
6.4 典型区域农业空间格局的差异特征 |
6.4.1 我国区域农业空间格局没有明显短板 |
6.4.2 产业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
6.4.3 资源利用水平仍有待提升 |
6.4.4 生态环境支撑作用差异显着 |
6.4.5 社会发展支撑作用稳定增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我国农业空间格局优化 |
7.1 农业空间格局优化的现实动力 |
7.1.1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
7.1.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启动 |
7.1.3 农业“绿色化”发展刻不容缓 |
7.1.4 农业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 |
7.1.5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亟需加速 |
7.2 农业空间格局优化需遵循的原则 |
7.2.1 保障粮食安全原则 |
7.2.2 生态资源环境匹配原则 |
7.2.3 发挥比较优势原则 |
7.2.4 市场需求导向原则 |
7.2.5 多目标统筹原则 |
7.3 区域农业空间格局优化方向 |
7.3.1 Ⅰ区(高水平均衡发展区) |
7.3.2 Ⅱ区(中高水平生态环境压力区) |
7.3.3 Ⅲ区(中水平资源利用压力区) |
7.3.4 Ⅳ区(中低水平产业社会发展压力区) |
7.3.5 Ⅴ区(低水平非均衡发展区) |
7.4 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展望 |
7.4.1 2020 年发展展望 |
7.4.2 2030 年发展展望 |
7.5 对策建议 |
7.5.1 发挥市场在农业空间格局优化中的资源配置作用 |
7.5.2 加强政府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和监管作用 |
7.5.3 发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
7.5.4 释放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 |
7.5.5 强化创新驱动对农业绿色化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 |
7.5.6 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农业空间格局优化的协调平衡作用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1.1 农业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
8.1.2 优化农业空间格局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
8.1.3 2013 年我国农业生态文明水平总体偏低,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 |
8.1.4 我国典型区域农业生态文明水平和协调度逐步提升,支撑系统差异显着 |
8.1.5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推进我国农业空间格局优化 |
8.2 讨论 |
8.2.1 农业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
8.2.2 农业生态文明评价的区域尺度 |
8.2.3 农业生态文明协调度的构成要素 |
8.2.4 农业区域格局优化的定性定量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 促进四川乡村旅游优化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界定 |
二、以农家乐为主的四川乡村旅游发展面临巨大困境 |
( 一) 发展水平较低,服务功能单一 |
( 二) 缺乏科学规划,服务质量较低 |
( 三) 影响生态环境,用地没有保障 |
三、优化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 |
( 一) 改善目标 |
( 二) 重点领域 |
四、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的模式探索 |
( 一) 单体型乡村旅游综合体 |
( 二) 区域型乡村旅游综合体 |
( 三) 异地平台型乡村旅游综合体 |
五、发展乡村旅游综合体要避免走入误区 |
六、关于四川发展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对策建议 |
( 一) 规划接纳,提供用地保障 |
( 二) 完善基础建设、设施配套 |
( 三) 加强监管,提升服务 |
( 四) 行业整合,抱团成体 |
(4)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
第一节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理论基础 |
一、 新区域主义 |
二、 人力资本理论 |
三、 权变理论 |
第二节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基础 |
一、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基本特征 |
二、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 |
第三章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特征与致贫原因 |
一、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特征 |
二、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致贫原因 |
第二节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进程与成效 |
一、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进程 |
二、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成效 |
第三节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困境 |
一、 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后遗症 |
二、 基础设施仍不完善 |
三、 产业发展幼稚脆弱 |
四、 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难以并举 |
第四章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模式构造 |
第一节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 |
一、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二、 重点领域与任务目标 |
第二节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模式选择 |
一、 专项扶贫模式 |
二、 行业扶贫模式 |
三、 社会扶贫模式 |
第三节 扶贫开发模式中的政策配套 |
第五章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保障措施 |
第一节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点与难点 |
一、 解放思想转移劳动力 |
二、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
三、 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 |
四、 做好资本原始积累 |
第二节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
一、 甄别四大片区特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 |
二、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区域中心辐射能力 |
三、 整合片区特色资源,提升产业扶贫效果 |
四、 鼓励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就业能力 |
五、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衔接扶贫社保关联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云南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执行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简要评述 |
(三)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1、基本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1、论文的创新点 |
2、论文的难点 |
一、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执行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分析 |
(一) 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执行力的内涵 |
1、政府执行力 |
2、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执行力 |
(二) 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执行力的构成要素 |
1、领会判断力 |
2、领导规划力 |
3、组织协调力 |
4、监督控制力 |
(三) 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
1、主体性因素 |
2、资源性因素 |
3、客体性因素 |
4、环境性因素 |
5、机制性因素 |
二、云南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执行力的特殊意义 |
(一) 有利于加快云南桥头堡建设,促进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发展 |
(二) 有助于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共同富裕 |
(三) 有利于构建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 |
(四) 有助于完善云南边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发展 |
三、云南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 云南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
1、领会判断力不够准确 |
2、领导规划力不强 |
3、组织协调力不完备 |
4、监督控制力不够充分 |
(二) 云南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执行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县级政府执行主体素质不高 |
2、执行目标群体参与度不高 |
3、政策环境改观不大 |
4、政策资源匮乏不足 |
5、执行机制不健全 |
四、云南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执行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
(一) 提高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主体素质 |
1、提高民族自治地方公务员自身素质能力 |
2、加强领导干部的能力 |
3、重视培育少数民族人才建设 |
(二) 加强目标群体的政治参与,拓宽广泛参与途径 |
1、加强政策信息传输渠道建设,提高对执行主体的认同度 |
2、提高目标群体自身素质,改善目标群体政治参与性文化 |
(三) 正确调配政策资源,加强政策环境建设 |
1、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
2、构建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执行力文化 |
3、完善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机制建设 |
4、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县域经济发展 |
5、开发和拓展政策资源 |
(四) 完善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制度建设 |
1、建立健全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有效监督机制 |
2、优化县级政府组织机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
3、合理分配权力,完善权力运行配置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共同富裕——解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形势:从绝对贫困到转型性贫困 |
重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 |
任务:从解决温饱为主到“两不愁三保障” |
方针: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 |
西部特困地区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
(8)隆阳区转方式调结构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准确判断隆阳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
二、根据隆阳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
三、从隆阳区所处发展阶段及特征的实际出发, 认真谋划和全力推进“三化”建设 |
1、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
2、全力推进工业化建设。 |
3、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
四、牢固树立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思想, 着力推进隆阳区域经济的发展 |
1、要根据隆阳区的实际情况, 将全区分为坝区、 |
2、要根据各乡镇 (街道) 的现实情况, 分四个层次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发展速度。 |
五、根据隆阳区的区位优势, 着力培育和发展壮大文化旅游商贸等产业 |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第一, 要明确隆阳文化的 |
2、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
3、大力发展商贸和现代服务业。 |
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 增强隆阳区改革发展的动力 |
(9)烟台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烟台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
1.1 总量扩张不快,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 |
1.2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较慢 |
1.3 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不高 |
1.4 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升级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
2 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
3 膨胀规模、强力突破,实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
3.1 独有资源优势和面临的历史机遇 |
3.2 现代服务业发展途径分析 |
(1)提升 |
(2)分化 |
(3)催生 |
(4)整合 |
(5)嫁接 |
(6)布局 |
(10)突出特色调结构 推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设施农业成为辽宁省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
1. 设施规模迅速扩大 |
2. 结构调整成效显着 |
3. 单位产出日益提高 |
4. 避灾成果逐步显现 |
5. 就业增收效果明显 |
二、突出特色调结构是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
1. 设施农业的大发展对内部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 |
2. 棚内结构的调整优化是设施农业永恒追求的主题 |
3. 依托资源, 突出特色, 推进设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
三、全力做好设施农业建设和结构调整工作 |
1. 规划和建设做到七“早” |
2. 棚体建设要经济实用 |
3. 育苗中心的建设要实现新突破 |
4. 市场和冷藏库建设要实现新突破 |
5. 技术服务要实现新突破 |
四、山区要突出“特色”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榆林市横山区豆类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赵帆. 现代农村科技, 2020(04)
- [2]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我国农业空间格局评价与优化研究[D]. 牛敏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12)
- [3]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 促进四川乡村旅游优化升级[J]. 于代松,魏勤.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5(03)
- [4]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模式研究[D]. 吕祥乾.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5]云南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县级政府执行力研究[D]. 袁冬辉. 云南大学, 2013(01)
- [6]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共同富裕——解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J]. 付敏. 中国西部, 2012(04)
- [7]西南边境山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以云南省瑞丽市为例[J]. 张正清,朱春华,周东果,龚琪,岳建强. 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 2010(06)
- [8]隆阳区转方式调结构问题的思考[J]. 庄朝义.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05)
- [9]烟台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杜在娟,张晖.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0(02)
- [10]突出特色调结构 推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J]. 孙轶. 新农业,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