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吸油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材料,纤维素,油机,甲基丙烯酸,纤维,油水,疏水。
吸油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梁光兵,李艳红,张远琴,訾昌毓,赵文波[1](2019)在《磁响应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环境中的石油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原油开采和井喷、运输船舶的漏油以及输油管道的泄漏。随着全球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石油的开采与运输也变得日益频繁。然而,在此过程中衍生出的石油污染问题也更加严峻。据估计,世界各地每年平均溢油量多达40万t。大规模的海上溢油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叁大方法。其中原位燃烧、分散剂降解等化学方法需要高昂的成本,并且会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微生物分解等生物方法对自然条件要求十分苛刻;使用机械装置(如撇油器或喷杆)的物理方法需要输入能量或在高压下进行操作。这些方法均不能充分满足对溢油处理的要求。最近学者提出了一种利用磁改性超疏水/亲油的可浸湿吸油材料进行油水分离的方法。这些材料主要由粘土(二氧化硅)、沸石、活性炭、碳纳米管、聚合物、羊毛和秸秆等物质作为基材,通过四氧化叁铁纳米颗粒的嵌入或涂覆以赋予材料磁响应特性。这些具有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和丰富孔洞结构的吸附材料不但具有可设计调整性,而且经过磁性颗粒改性后,能够制备出在除油能力、油品回收和操作成本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的磁性吸油材料。尤以聚合物为基材的磁响应吸油材料的研究最为广泛,被磁性纳米颗粒涂覆的聚合物海绵的吸油量最高可达50 g/g,且都具有近95%的吸油效率。其他材质的吸油材料也有所报道。这些磁性吸油材料具有叁大特点:(1)吸油效率高,吸油量稳定;(2)固油性能好,吸附油不易脱附;(3)易回收,能够循环利用。本文通过阐释吸附材料的磁改性和吸油机理,分析典型磁改性复合材料的吸油性能测试实验,指出各类吸油材料在溢油处理过程中的优势和局限。特别地提出了磁改性粉煤灰沸石吸油材料,概括了固体废物资源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23期)
余若冰,江莹[2](2019)在《超疏水泡沫吸油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十二烷基叁甲氧基硅烷(DTMS)对氧化锌颗粒表面进行处理,得到改性氧化锌颗粒,将改性氧化锌颗粒涂覆在聚氨酯泡沫表面,制备得到泡沫吸油材料.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泡沫吸油材料的表面进行表征,利用接触角测试仪(CA)对其表面性能进行分析,并对其吸油性能和重复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泡沫的表面水接触角为153°,具有超疏水特性;(2)该泡沫可以吸收多种油,最高吸油倍率为9.55g/g,吸水倍率为0.58g/g,重复利用率高.此种泡沫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吸油材料.(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于洪健,崔永珠,苗爽,何佩峰[3](2019)在《紫外接枝多单体制备聚丙烯吸油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步法,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以二苯甲酮(BP)为引发剂,将丙烯酸甲酯(MA)、丙烯酸丁酯(BA)以及丙烯酸十二酯(LA)成功地接枝到聚丙烯无纺布上,增加其吸油性能。通过红外光谱(FT-IR)分析无纺布接枝前后官能团的变化,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其表面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单体的质量分数为8%、辐射时间为60 min、BP质量分数为0.6%时,接枝率最大,为26.65%。接枝改性后的无纺布对原油饱和吸附率和保油率分别为27.20%、24.08%。此外,由于多单体的引入,无纺布的断裂强力以及断裂伸长率均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孙兰,虢清伟,陈尧,常莎,王劲松[4](2019)在《流域溢油污染中常见吸油材料吸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静态条件下,比较探究了不同温度条件5种常见吸油材料(无纺布、吸油毡、海绵、麻袋、活性炭)对油的质量浓度约为140 mg/L的各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各常见吸油材料都能达到瞬时吸附石油类污染物的效果;污水温度对各种吸油材料的吸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温度、石油污染物种类的不同影响效果不同;其中,无纺布的吸油能力最好,吸油量可达254.7 mg/g。在实际流域溢油污染应急过程中,可根据其污染石油的含量,以及污染水源的性质合理选择吸油材料,更大效率的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杨振生,张阳阳,李春利,王志英[5](2019)在《疏水聚氨酯海绵吸油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吸油材料处理油水混合物是油水分离领域一种重要的方法,综述了疏水聚氨酯海绵作为吸油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首先概括了聚氨酯海绵吸油过程和机理,以及聚氨酯海绵疏水改性的两种思路。然后全面介绍了通过简单浸涂、层层自组装、枝接改性、溶胶-凝胶、化学刻蚀等表面改性方法制备的疏水聚氨酯海绵,以及通过优化发泡底物和共混改性试剂直接合成的疏水聚氨酯海绵。最后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采用疏水聚氨酯海绵对处理乳化油的研究较少,且对乳化油的吸油机理的认识还很浅。(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8期)
冯晓宁,丁成立,刘月娥[6](2019)在《棉短绒纤维素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油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棉短绒为原料,硝酸铈铵/HNO_3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苯乙烯(St)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接枝共聚制备吸油材料。考察体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浓度和单体浓度对材料吸油倍率的影响,获得制备改性材料的最佳工艺,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扫描电镜表征。结果表明,在引发剂浓度为0.06 mol/L,单体浓度为0.7 mol/L,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18 h的条件下,得到的吸油材料最大吸油倍率可达19.4 g/g。吸油重复性测定表明,该吸油材料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刘嘉佩[7](2019)在《纤维素基吸油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海洋石油勘探和海上石油运输业发展越来越快,随之带来的石油及其衍生物的泄露问题也愈发严重。溢油事故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也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各国也愈发重视溢油问题并积极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根据溢油发生的地点环境以及油污的性质,通常采用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和吸附法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处理。其中吸附法见效快,使用便捷,尤其是纤维素基吸油材料还具有成本低,可生物降解,对环境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简易环保高效的方法制备纤维素基吸油材料:采用机械粉碎对纤维素基原材料进行预处理,使原材料变得蓬松,降低了结晶度提高了空隙率,然后采用涂覆法对纤维进行疏水改性,从而制备出吸附量高,油水选择性好的新型纤维素基吸油材料。本文原材料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废纸板、灯心草和木屑,采用以上方法成功制备了叁种吸油材料,并评价了它们的吸油性能,探究了吸油机理。主要结论如下:废纸板经过机械粉碎后,少量多次涂覆疏水剂,最佳改性剂用量为15%疏水剂I加10%疏水剂II。XRD结果表明机械处理降低了原材料的结晶度,FTIR、SEM和CA测试证实了纤维表面成功涂覆了疏水剂。以废纸板制备的吸油材料对机油的吸附量为28.12g/g,可吸附多种油类和有机溶剂。对水面浮油和水底重油都有很好的油水选择性,在水中振荡12h后保持最大吸附量的97.3%且依然漂浮于水面,经过挤压可回收90%的吸附质,循环使用8次依然保持初始吸油量的70%以上。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量逐渐下降,随着pH、盐度和振荡频率的增大,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但整体波动小,说明该吸油材料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制备的改性灯心草,改性木屑吸油材料,对机油的吸附量分别达到37.28g/g,13g/g。随着粒径的减小,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两种吸油材料都有良好的油水选择性,可吸附多种油类和有机溶剂,漂浮性好可循环使用8次。叁种吸油材料均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说明吸附过程不仅发生了物理吸附,也有化学吸附,而且是单分子层吸附。吸附过程时间短吸附量大,而解析过程耗时长且释放量小。叁种吸油材料吸附时具有明显的毛细管作用力,实验发现,材料的堆积密度影响着材料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随着堆积密度的增大,吸附量和吸附速率都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聚丙烯纤维制成的传统吸油毡相比,所制备的吸油材料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使用便捷,可装入无纺布袋子,做成吸油枕,也可直接抛洒进行吸附,配合围油栏进行回收。最重要的是原材料可自然降解,作为燃料燃烧,主要产生CO_2,对环境无二次污染。综上,本文提出的制备方法和制备的吸油材料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5)
李璐璐[8](2019)在《静电纺聚乳酸基纳米纤维吸油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聚乳酸(PLA)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纳米纤维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台式电子织物强力机和接触角仪对纳米纤维膜进行表征,并将纳米纤维膜用于对不同油品的吸附,测试纳米纤维膜对不同油品的吸油倍率、保油率及重复使用性。具体内容如下:(1)以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乳酸(PLA)为原料,二氯甲烷(DCM)和二甲基亚砜(DMSO)为混合溶剂,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LA纳米纤维膜。研究了不同纺丝电压、接收距离和二元混合溶剂体系中DCM/DMSO的体积比对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及直径、孔隙率、力学性能、润湿性能和吸油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纺丝电压,接收距离和MDSO含量的的增大,纤维直径先减小后增大;孔隙率随纤维直径的增大减小。PLA纳米纤维膜的断裂强度最大值为108.983 cN,断裂伸长为4.647mm。相比于PLA流延成膜接触角的103°,PLA纳米纤维膜的接触角增大,最大值达到139.8°,呈现较好的疏水性。吸油实验表明,PLA纳米纤维膜对机油,花生油和硅油的最大吸油倍率可达到102.33,74.11和65.08 g/g,是市售普通聚丙烯纤维的6~10倍,表现出较好的吸油性能;对机油的保油率达到67.74%;在5次循环重复使用后对机油的吸油倍率仍保持在初始吸油倍率的60%左右;并且在完成吸油之后仍旧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具有较好的浮力。(2)以聚乳酸(PLA)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为原料,以二氯甲烷(DCM)和二甲基亚砜(DMSO)为溶剂,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LA/PBS复合纳米纤维膜。研究了PLA/PBS质量比对纤维直径及形貌、孔隙率、力学性能、润湿性能和吸油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BS含量的增大,纤维直径不断增大,孔隙率减小;复合纤维膜的断裂强度不断减小,断裂伸长则增大。随着PBS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大,PLA/PBS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接触角逐渐降低,但仍达到疏水级别。复合纳米纤维膜对于机油,花生油和硅油的最高吸油倍率分别为99.75,69.91和59.33g/g,略低于PLA纳米纤维膜。保油率随着PBS所占比例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吸油倍率则逐渐减小。(3)为进一步提高PLA/PBS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和吸油性能,通过在纺丝液中加入疏水型SiO_2纳米颗粒,制备SiO_2-PLA/PBS改性复合纳米纤维膜。研究了SiO_2含量对纳米纤维的直径及形貌、孔隙率、力学性能、润湿性能和吸油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SiO_2含量的增加,纤维直径逐渐变大,孔隙率减小;纤维膜的断裂强度则先增大后减小,断裂伸长则逐渐减小。SiO_2含量的增大使得SiO_2-PLA/PBS改性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接触角逐渐增大,最大为142.9°,对机油,花生油和硅油的最大吸油倍率分别为119.80,79.43和67.87 g/g,并且循环使用5次后仍有很好的吸附效果。(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25)
杨浩,陈琪,阎杰,林海琳,魏静[9](2019)在《纤维素基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油污染的日益严重,吸油材料越来越重要,寻找一种能降解再生的廉价吸油材料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作用.对吸油材料的种类、吸油机理及纤维素基吸油材料的改性方法包括酯化、醚化、接枝共聚、纤维素酶解和制备气凝胶等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吸油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陆平,王晓丽,彭士涛,罗磊,吕娜[10](2019)在《高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天然有机材料、高吸油树脂、电纺纤维3类高吸油材料的研究现状,归纳概括了它们的合成和改性方法,并着重介绍了所得材料的结构特性和吸油性能,最后对其发展前景提出了新的思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吸油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十二烷基叁甲氧基硅烷(DTMS)对氧化锌颗粒表面进行处理,得到改性氧化锌颗粒,将改性氧化锌颗粒涂覆在聚氨酯泡沫表面,制备得到泡沫吸油材料.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泡沫吸油材料的表面进行表征,利用接触角测试仪(CA)对其表面性能进行分析,并对其吸油性能和重复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泡沫的表面水接触角为153°,具有超疏水特性;(2)该泡沫可以吸收多种油,最高吸油倍率为9.55g/g,吸水倍率为0.58g/g,重复利用率高.此种泡沫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吸油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油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梁光兵,李艳红,张远琴,訾昌毓,赵文波.磁响应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9
[2].余若冰,江莹.超疏水泡沫吸油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于洪健,崔永珠,苗爽,何佩峰.紫外接枝多单体制备聚丙烯吸油材料[J].上海纺织科技.2019
[4].孙兰,虢清伟,陈尧,常莎,王劲松.流域溢油污染中常见吸油材料吸附效果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9
[5].杨振生,张阳阳,李春利,王志英.疏水聚氨酯海绵吸油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9
[6].冯晓宁,丁成立,刘月娥.棉短绒纤维素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油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7].刘嘉佩.纤维素基吸油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李璐璐.静电纺聚乳酸基纳米纤维吸油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9
[9].杨浩,陈琪,阎杰,林海琳,魏静.纤维素基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
[10].陆平,王晓丽,彭士涛,罗磊,吕娜.高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