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信和信电子有限公司产品介绍

武汉信和信电子有限公司产品介绍

一、武汉市鑫合欣电子有限公司产品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田继斌[1](2021)在《海藻酸钠辅助制备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能源汽车和移动电子产品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的需求日益增长。硅因其具有理论容量高(Li4.4Si,4200 mAh g-1)、工作电位低(0.4 V)、资源充沛、环保且安全性高等优点,已经成为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最理想的负极材料之一。然而,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极会产生巨大的体积变化(>300%),引起活性成分颗粒破裂、粉碎,并反复形成新的SEI膜,致使电极容量迅速衰减、循环性能劣化。通过合理的材料结构设计与控制制备,可显着提高硅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但是,这些控制制备过程大多工艺复杂,成本过高,严重限制了硅基负极材料实用化进程。基于此,为寻求简便工艺条件制备高性能的硅基负极材料,本论文以廉价的硅烷和坡缕石为硅源,创新性地选取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为碳源和助剂,采用包覆-碳化-熔盐辅助镁还原的方法,成功制备得到了具有优良电化学储锂性能的硅碳(Si/C)复合电极材料。具体内容如下:(1)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海藻酸钠(SA)为碳源,通过溶胶凝胶原位包覆+高温碳化+熔盐辅助镁还原三步法,成功制备得到Si/C复合材料。考察了碳源种类、碳化温度、熔盐辅助镁还原温度、硅碳原料配比等制备工艺参数对Si/C复合材料的组成、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SA为碳源加入量为1g,TEOS的添加量为5 mL,碳化温度为900℃/2 h,熔盐辅助镁还原温度为650℃/5 h时,制备得到的Si/C复合材料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在2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首次可逆比容量为1899.6 mAh g-1,首次库伦效率为75.96%,且20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仍保持在1065.4 mAh g-1。分析结果显示,在制备过程中,SA既可作为碳源,实现对硅活性成分的包覆,以提高电极的导电性和缓减体积膨胀效应;SA还可生成熔盐,促进硅碳复合材料的生成,强化硅、碳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强化电子和锂离子的迁移能力以及电极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升硅碳复合电极材料的电化学储锂性能。(2)选取廉价的坡缕石为硅源,SA为碳源与辅助剂,通过搅拌包覆-高温碳化+熔盐辅助镁热还原的方法,成功制备得到坡缕石基硅碳(PLS-Si/C)复合材料。探究了坡缕石预处理和分散效应、原料配比、碳化温度和熔盐辅助镁还原温度等制备工艺参数对PLS-Si/C复合材料的组成、形貌结构及电化学储锂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纯化预处理后的坡缕石与SA以硅/碳比为6:4,碳化温度为900℃/2 h,熔盐辅助镁还原温度为700℃/5 h时,制备得到了具有优越储锂性能的PLS-Si/C复合材料。在电流密度为200 mAg-1时,首次可逆比容量为1362.7 mAh g-1,首次库伦效率为70.3%,循环200次后可逆比容量保持在716.6mAhg-1。当电流密度为500 mA g-1时,600次循环之后容量保持在699.8 mAh g-1。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选用合适的坡缕石预处理及分散工艺,可使SA的包覆效果达到最佳;同时,SA作为碳源和辅助剂的双重作用,在硅碳复合材料的成功制备及电化学性能强化中起到关键作用。

樊文苑[2](2020)在《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需适配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持续增长,颇受老年人喜欢的居家养老成为绝大多数城市老人首选的养老方式。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全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但是,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需适配性展开深入研究。本文抽样呼和浩特市20个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呈现的数据结果显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差距主要表现在:服务供给明显不足但服务需求总体偏高;服务供给在各类别之间、类别内各服务项目之间以及各社区之间都存在不平衡的问题,而服务需求普遍偏高。在此基础上,借鉴社会服务供需适配性分析框架,分别从供需相关性、供需相适性、服务可及性和服务质量性四个维度衡量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适配性,结果表示,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适配性整体偏低。根据衡量结果,本文尝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提升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适配性。在供给方面,结合魅力质量理论及Kano模型划分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类型,结合顾客满意度系数区分各项服务的需求倾向,二者结合将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划分为四个需求层次,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优先性安排,同时,建议从加强供需相关性、完善供需相适性、促进服务可及性、提升服务质量性四个方面调整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在需求方面,通过强化居家老人表达需求的意识和建立健全需求表达渠道来畅通需求表达,明确界定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定期更新需求满足优先次序,然后结合新的需求满足优先次序不断调整供给内容,以最终提高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适配性。通过供需之间的不断调适,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需求,缩减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距,推动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更加完善。

万珍妮[3](2018)在《SCP范式下宁夏物流产业组织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为进一步加快新一轮对外开放与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伴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宁夏物流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不足以支撑实现宁夏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和中阿合作先行区的战略目标。鉴于此,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为理论基础,借助SCP分析框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性地研究宁夏物流产业,对促进宁夏物流产业健康发展,强化宁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将宁夏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枢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对物流产业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阐述,明确SCP分析范式对宁夏物流产业研究的适用性。市场结构作为外部环境条件对市场行为产生影响,而市场行为是决定市场绩效的内部主要因素,三者具有紧密的相互影响关系。将该理论应用于宁夏物流产业的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开拓性与实践上的创新意义。其次,对宁夏物流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分别展开探讨,总结出宁夏物流产业存在市场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易进难出”、价格竞争激烈、信息技术水平较低以及兼并联盟行为日益突出等问题。鉴于此,对市场绩效进行研究,分别从物流产业发展能力和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两方面进行评价,分析表明:(1)宁夏物流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但二者不存在耦合发展的关系;(2)物流成本比率逐年下降;(3)产业自身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基于此,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宁夏物流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1)从短期来讲,宁夏物流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三者之间存在着线性传导的关系;(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行为受市场结构正向影响的同时,能源价格对其产生正向影响;市场行为正向影响市场绩效的过程中,物流成本结构的优化正向影响市场绩效,工业品的价格反向影响市场绩效。最后,本文根据宁夏物流产业面临的机遇以及自身的发展现状,结合全文分析结论对宁夏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一系列优化措施,从而将宁夏构筑成为中阿陆上丝绸之路的物流枢纽。

胡健[4](2018)在《企业组织视角下区域关联网络特征研究 ——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之间的联系。资本、技术、信息等流动要素使得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关联变得越来越紧密,助推了城市网络的形成。网络时代,需要区域各城市间更加紧密的交流和协作,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作为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是武汉加强与周边城市联系的重要载体。目前城市网络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基于基础设施路径的城市网络研究、基于要素流的城市网络研究、基于企业组织路径的城市网络研究是城市网络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三条研究路径。但是既有研究也存在一定缺陷。在研究基本单元上,多以地级市为基本单元,集中于大尺度的区域城市网络乃至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研究“粒度”不够精细;在研究数据上,多以生产性服务企业和百强企业作为研究数据,基于细分行业的研究较少;在研究对象上,多以整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城市内部功能区”关联特征的研究;在研究视角上,缺少从企业组织关系视角对“城市功能区”的区域关联网络的特征进行研究。本文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研究对象,以锁链模型和“总部—支部法”为基本研究方法,以2015年东湖高新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性企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研究数据,以“区县”为基本单元,研究东湖高新区与周边区县的区域关联强度和关联网络特征,分别在“武汉市域”和“武汉城市圈”两个尺度上展开分析。本文分别探讨了“全行业”以及“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自的区域关联网络特征。本文以城市产业功能区—东湖高新区为研究对象,以区县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五大产业的研究,揭示了东湖高新区与周边区县关联网络特征。研究发现:(1)东湖高新区对外关联以武汉市内关联为主,存在市域行政边界的“锁定现象”。主要关联集中于武汉市行政边界以内,与市域外区县的关联较少。(2)东湖高新区与武汉城市圈内区县整体联系较弱,区域协作水平有待提升。(3)在周边联系上,东湖高新区与江夏区的关联度高于与鄂州市的关联度。(4)在主导产业上,不同的企业在区域的关联强度不同,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对外联系强,光电子信息产业对内联系强。不同行业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空间组织特征,因而投影在区域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关联网络特征。(5)在发展轴线上,与“武鄂黄黄”城镇带上区县联系较多,“武鄂黄黄”城镇带的轴线作用已经显现。(6)东湖高新区不同空间层级下的对外联系整体上呈现出“强—弱—强”的空间联系特征。针对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特征以及区域协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规划建议:一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依托,加强与“武鄂黄黄”沿线区县产业联系,促进产业空间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推动光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联系,打造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三是克服市域行政边界束缚,推动更大尺度上的企业关联。本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不同产业部类的引入拓展了企业组织关系视角下城市网络研究范畴,并有效弥补了服务业或制造业等单一产业类型研究的局限性。在研究对象的“粒度”和研究数据的“精度”上有较大突破,取得了较好的结论,丰富了城市网络的研究成果。并为优化城市产业空间结构、合理引导城市功能布局和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于雯[5](2017)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供给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公共交通工具,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选择。2009年4月,武汉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提出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方式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由鑫飞达公司和龙骑天际公司负责武汉市城区公共自行车的运营,并将其作为城市绿色慢行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终以失败收场。2014年11月重启后的公共自行车项目采用了政府主导国企运营的供给机制。本文以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作为研究对象,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的两个阶段的供给机制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在总结前期失败教训和预防现行供给风险的基础上,优化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供给机制,促进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高效运转。通过对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概念界定,明确其公共物品的属性,进而分析其供给机制以及理论基础;再阐述我国城市公共自行车的供给机制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确立了文章研究的基础。其次,本文针对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的供给机制进行了案例研究。本文在对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基本情况以及政府支持民企主导和政府主导国企运营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供给机制进行阐述和评析的基础上,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武汉城市自行车供给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进行分析,认为政府多追求公益的目的,企业更多追求经济利润,而公众更多的是追求个人利益。进而从利益诉求角度分析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政府支持民营主导这一供给机制失败的原因以及政府主导国企运营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后,在上述利益诉求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典型城市公共自行车供给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供给机制政策建议:建立一个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利益主体互相协同的供给机制,同时,政府要通过健全相应的法规政策,构建多元化的利益协调机制、沟通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这种利益相关者协同的多元供给机制。

白丹[6](2015)在《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城市病”也随之而来,提倡公共交通优先成为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公共自行车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中的慢行交通,早在20世纪60年代,公共自行车服务就在国外兴起并发展。武汉市2009年开始实施公共自行车服务,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模式,却在4年后该服务项目由“民心工程”变为“闹心工程”。2014年5月武汉市政府宣布提前解除与鑫飞达公司的合同,公共自行车服务暂由公交集团接手。本文立足于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供给理论以及治理理论,结合武汉市发展公共交通、建设“两型”社会以及城市集约化发展的现实需求,研究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一方面弥补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为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后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在经历了诞生兴起、规模扩大、兴盛发展之后便迅速走向衰落,期间虽收获了一些成效,但问题却一直相伴而生,存在租赁系统不完善、租赁卡办理手续繁琐、自行车供需矛盾突出、自行车损坏现象严重、服务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发现,大多数公众虽然支持低碳绿色出行,但对于发展公共自行车服务却持保守态度,对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整体满意度很低,对未来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由公交集团接手的模式转型期望值也低。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模式下,公共服务的发展依赖双方的良好合作,既考验企业实力又考验政府治理水平。企业自身实力有待考量又存在营利目的,而政府在后期的运营中缺乏有效治理和监督,这可以说是造成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陨落的主要原因。法国巴黎、中国杭州、上海三个城市分别代表了三种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发展的运营模式。巴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完全由私企代理政府,杭州市是由公交集团下属子公司的国企运营,上海市则是企业运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三个城市的公共自行车服务都选择了适合本市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前期规划和后期管理比较到位,而且在发展中形成和保持了各自的特色,对武汉市未来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目前处于停滞状态,街头的公共自行车越来越少、办理退卡者越来越多,站在十字路口的公共自行车服务将如何总结问题、吸取教训、重新规划未来,令人充满期待。虽然武汉市政府决定暂由公交集团接手公共自行车服务,但这一模式是否适宜值得考榷。本人认为,未来发展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首先需要进行长远而科学的规划,规划是基础远比推行更为重要;其次强化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宣传,重新赢得需求市场,重获公众的支持;第三积极探索新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供给模式,只有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模式才能保证后期服务的健康运行;最后政府要提高对于公共服务的治理水平,不管采取何种模式,在服务发展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目标管理、过程控制以及质量考核,同时需要建设相关配套制度和设施保障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发展。

陈志敏[7](2013)在《基于供应链的湖北特色农产品物流管理及信息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素来有着“鱼米之乡”、“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省,境内有着良好的农产品资源、气候环境以及交通输送路线,特别是湖北境内的特色农产品种类和数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发展势头甚好。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重生产、轻流通”思想影响,在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投入的相对较少,因为物流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及物流技术的欠缺,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表现为损耗量大、成本高而效率低下,不仅如此,湖北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存在较大隐患,由于流通环节的信息不透明,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出产地标识不清、买难卖难、问题产品难以溯源等现象时有发生,久而久之必将导致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消费信心大打折扣,影响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良性发展。如何更好的使湖北特色农产品流向广大消费者,使其供应链流程中的信息透明化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湖北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查阅和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及实现形式,引出特色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并对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湖北特色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和实现形式进行分析与研究,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湖北特色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给予重点论述并建立SWOT矩阵,列出SO、ST、 WO、WT四个方面的策略,以WT策略中的公共化信息平台为切入点,提出湖北特色农产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框架;分析供应链各主体参与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在政府监管与认证机构—企业—消费者的博弈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以政府为主体的特色农产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方案和信息共享流程;最后构建基于.NET开发平台、SQL Server2005数据库、C#编程语言与B/S系统架构的湖北特色农产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对系统的结构框架和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以实现湖北特色农产品供应流程中信息的透明化,达到信息共享和流程的优化。

韩笑[8](2012)在《武汉推行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暖、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有利于减少机动车的使用,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节省能源、降低污染物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发展城市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验区,着力打造一体化绿色慢行交通体系。建立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辅助设施,是武汉市政府治理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对构建“两型社会”新的探索。论文以此为背景,在梳理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运用五部分内容分别介绍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产生和特点、作用和地位、成效和问题,总结推广对策与建议。论文分析世界各先进国家,发展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宝贵经验,探讨公共自行车产生的必然性和倍受各国各地区广泛推广的原因。比较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相对于私人交通工具的优势与不足,对建设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进行合理定位;了解武汉市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发展现状、道路交通情况、市民出行特征、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规划及管理。运用实地调研法,对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调查,深层次剖析武汉市推广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成效与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善与推广武汉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议与措施。建立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可实现公共交通工具之间的接驳、减少短距离使用私家车,有利于提高公共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缓解交通压力,降低城市污染,提升城市形象。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将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有力补充。通过对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研究,将丰富和发展基于中国国情的可持续性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管理政策,探索不同区域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为未来城市综合交通协调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蒋海军[9](2012)在《湖北省翻译服务产业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内外市场交流和融合的步伐加快,翻译服务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翻译产业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已成为目前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中国翻译协会统计,全国现有15000多家注册的翻译服务机构。据了解,目前中国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士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士保守估计达50万人,这一数字今后可能增加到100万人。据中国翻译协会统计,仅在2010年,中国多语信息市场规模已达到500亿元,并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该协会预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到2015年,中国的翻译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多语信息处理是现代经济的放大器,在拉动产业发展方面,多语翻译产业是总关联产出比最高的行业之一。根据国际机构分析,每1元的翻译产值,能带来直接关联产业5元的产值。翻译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中仅次于教育行业的又一基础产业。随着中国WTO合作的全面实施、北京奥运会及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翻译产业正迎来一个全新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中部大省的湖北是全国着名的人才培养基地,有着数量众多的高校,门类多样的学科,实力雄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同时,其省会武汉市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中国三大外语人才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翻译行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湖北96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已有三所高校的外语院系拥有翻译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九所高校开办翻译硕士(MTI)教育专业,近十所高校外语院系开办了翻译系。此外,湖北还有10多家机构开展翻译培训,全省注册的翻译公司有300余家,其中仍在运营的有100多家。全国最大的两家翻译公司传神和元培都在武汉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其中传神翻译公司还将其主体部分即全球多语信息处理中心设在武汉。因此,翻译产业所要求的语种多样化和专业化,在武汉都可以找到。不过,这一成绩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提出对策,使湖北的翻译服务水平更上一层楼。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调查研究非常必要,它对于振兴湖北翻译产业具有深远意义。基于这一思考,本论文对湖北,特别是武汉市的翻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文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全面梳理了湖北翻译服务的市场现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旨在为湖北翻译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政府在翻译市场及翻译产业宏观调控中起到建设性作用,以此推动湖北翻译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湖北的全面振兴和崛起注入新的动力。

胡小波[10](2010)在《本科实验教学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依托,对实验中心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构建了"54321"的实验教学和管理体系,制定了网络化、开放式实验教学运行机制,改进了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了多元化的实验考核体系和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实践基地,提出了实验教学中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新方法和途径。实践证明这种实验教学体系和机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武汉市鑫合欣电子有限公司产品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市鑫合欣电子有限公司产品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海藻酸钠辅助制备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史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3.1 碳基负极材料
        1.3.2 非碳负极材料
    1.4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硅基负极材料的概述
        1.4.2 硅基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
        1.4.3 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4.4 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策略及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表征方法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表征方法
        2.2.1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4 能谱分析(EDS)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2.2.6 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
        2.2.7 热重分析仪(TGA)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2.3.1 电极的制备
        2.3.2 电池组装
        2.3.3 充放电测试
        2.3.4 循环伏安(CV)与交流阻抗测试(EIS)
第3章 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制备及表征
        3.2.1 实验材料的制备
        3.2.2 碳源和熔盐辅助对Si/C复合材料的影响
        3.2.3 实验材料的表征
    3.3 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优化及构效关系研究
        3.3.1 熔盐辅助镁还原温度对Si/C复合材料的影响
        3.3.2 碳化温度对Si/C复合材料的影响
        3.3.3 硅碳含量对Si/C复合材料的影响
    3.4 Si/C复合材料的物理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PLS-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制备及表征
        4.2.1 原料的预处理及表征
        4.2.2 分散剂对坡缕石的影响
        4.2.3 PLS-Si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4.2.4 碳源对PLS-Si/C复合材料的影响
        4.2.5 PLS-Si/C复合材料的制备
        4.2.6 PLS-Si/C复合材料的表征
    4.3 PLS-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优化及构效关系研究
        4.3.1 熔盐辅助镁还原温度对PLS-Si/C复合材料的影响
        4.3.2 碳化温度对PLS-Si/C复合材料的影响
        4.3.3 硅碳含量对PLS-Si/C复合材料的影响
    4.4 PLS-Si/C复合材料的物理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2)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需适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文献评论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居家养老服务
        2.供需适配性
    (二)理论基础
        1.社区照顾理论
        2.供需适配性理论
        3.魅力质量理论
二、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情况
    (一)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情况
        1.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供给情况
        2.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项目
    (二)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
        1.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项目总体分析
        2.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项目具体分析
三、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适配性分析
    (一)从供需相关性的角度分析供需适配性
        1.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的相关性分析
        2.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与服务利用的相关性分析
    (二)从供需相适性的角度分析供需适配性
        1.服务供给机制与服务需求的相适性分析
        2.服务供给与多样化、差异化服务需求的相适性分析
        3.服务供给与民族特色服务需求的相适性分析
    (三)从服务可及性的角度分析供需适配性
        1.距离可达性
        2.身份规定性
        3.经济可行性
    (四)从服务质量性的角度分析供需适配性
        1.服务供给质量与服务质量需求的适配性分析
        2.服务供给稳定性与服务需求持续性的适配性分析
    (五)小结
四、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适配路径与政策选择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满足优先次序
        1.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类型划分
        2.服务需求之间期待性与依赖性倾向的比较
        3.需求满足的优先次序
    (二)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调整
        1.调整供给以加强供需相关性
        2.调整供给以完善供需相适性
        3.调整供给以促进服务可及性
        4.调整供给以提升服务质量性
    (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整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SCP范式下宁夏物流产业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框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概念
    2.1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综述
    2.2 物流产业研究综述
    2.3 物流产业的相关概念
    2.4 SCP范式的相关概念
第三章 宁夏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3.1 宁夏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3.2 宁夏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宁夏物流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4.1 市场集中度分析
    4.2 产品差异化分析
    4.3 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
第五章 宁夏物流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5.1 价格行为
    5.2 非价格行为
第六章 宁夏物流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6.1 市场绩效评价的指标构建
    6.2 宁夏物流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与分析
    6.3 宁夏物流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的关系研究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产业优化措施
    7.1 研究结论
    7.2 产业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企业组织视角下区域关联网络特征研究 ——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与信息化加速了城市网络的发展
        1.1.2 “流空间”的显现与城市研究的网络化转向
        1.1.3 武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机遇和挑战
        1.1.4 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城市、区域及经济增长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概念界定
        1.4.1 企业网络
        1.4.2 城市网络
    1.5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5.1 研究范围概况
        1.5.2 研究方法
        1.5.3 数据来源
    1.6 研究框架
    1.7 本文的创新点
        1.7.1 研究尺度的创新
        1.7.2 研究视角的创新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区域城市关联网络相关研究
        2.1.1 基于基础设施联系的城市关联网络研究进展
        2.1.2 基于要素流的城市关联网络研究进展
        2.1.3 基于企业组织关系的城市关联网络研究进展
        2.1.4 小结
    2.2 基于企业组织的城市关联网络模型及方法
        2.2.1 企业组织模式发展与演化
        2.2.1.1 U型结构(Unitary Structure)
        2.2.1.2 M型结构(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
        2.2.1.3 矩阵型结构
        2.2.1.4 多维立体型结构
        2.2.2 企业组织视角下城市关联网络模型及方法
        2.2.2.1 连锁网络模型
        2.2.2.2 “总部—分支机构”模型
    2.3 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相互建构
        2.3.1 嵌入性: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的连接点
        2.3.2 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相互建构
    2.4 研究述评
第三章 企业组织视角下城市关联网络特征
    3.1 武汉东湖高新区概况
        3.1.1 经济总量
        3.1.2 产业结构
    3.2 企业数据
    3.3 研究方法
    3.4 城市尺度空间层级下关联网络特征
        3.4.1 全行业视角下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特征
        3.4.2 不同产业部类关联网络分析
        3.4.2.1 基于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3.4.2.2 基于生物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3.4.2.3 基于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3.4.2.4 基于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3.4.2.5 基于现代服务业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组织视角下区域关联网络特征
    4.1 武汉1+8城市圈空间层级下关联网络特征研究
        4.1.1 全行业视角下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特征分析
        4.1.2 不同产业部类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分析
        4.1.2.1 基于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4.1.2.2 基于生物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4.1.2.3 基于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4.1.2.4 基于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4.1.2.5 基于现代服务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4.1.2.6 小结
    4.2 全国范围空间层级下关联网络特征
        4.2.1 全行业视角下关联网络特征
        4.2.2 不同产业部类的关联网络分析
        4.2.2.1 基于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4.2.2.2 基于生物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4.2.2.3 基于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4.2.2.4 基于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4.2.2.6 小结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与研究结论
        5.1.1 不同空间层级下的关联网络特征
        5.1.2 不同产业部类的关联网络特征
        5.1.3 东湖高新区发展方向选择
    5.2 强化东湖高新区区域关联性的建议
        5.2.1 以长江经济带为依托,加强与“武鄂黄黄”沿线区县产业联系,促进产业空间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5.2.2 推动光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联系,打造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5.2.3 克服市域行政边界束缚,推动更大尺度上的企业关联
    5.3 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5.3.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供给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核心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城市公共自行车及其产品属性
        2.1.2 城市公共自行车的供给机制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治理理论
3 从企业主导到政府主导: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供给机制的发展演变
    3.1 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的概况
        3.1.1 办卡对象及流程
        3.1.2 收费标准
        3.1.3 租还车的流程
    3.2 政府支持,民企主导的供给机制
        3.2.1 供给概况
        3.2.2 供给机制评析
    3.3 政府主导,国企运营的供给机制
        3.3.1 供给概况
        3.3.2 供给机制评析
4 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供给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4.1 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供给中的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
        4.1.1 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供给机制中的利益相关者界定
        4.1.2 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供给机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类
    4.2 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供给机制中的首要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分析
        4.2.1 政府的利益诉求
        4.2.2 企业的利益诉求
        4.2.3 公众的利益诉求
    4.3 基于利益诉求的供给机制失败原因及潜在风险解析
        4.3.1 政府支持民企主导供给机制失败的原因
        4.3.2 政府主导国营运营供给机制潜在的风险
5 国内典型城市公共自行车供给的实践及经验启示
    5.1 上海公共自行车供给的实践经验
        5.1.1 多元化主体参与,保证民意,加强监督
        5.1.2 商业化运作,发挥市场和技术优势
    5.2 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供给的实践经验
        5.2.1 政府主导,有力支持
        5.2.2 企业运营,积极创收
        5.2.3 公民参与,建言献策
6 完善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供给机制的政策建议
    6.1 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利益相关者协同”的供给机制
        6.1.1 发挥政府机制的引导性功效
        6.1.2 发挥市场机制的竞争性功效
        6.1.3 发挥社会机制的辅助性功效
    6.2 完善政策和机制,保证“利益相关者协同”的多元供给
        6.2.1 健全相应的法规政策
        6.2.2 构建多元化的利益协调和沟通机制
        6.2.3 构建多元化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四) 本文创新与不足
        1. 本文的创新
        2. 本文的不足
    (五) 核心概念界定
二、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研究依据
    (一) 研究的理论依据
        1. 公共产品理论
        2.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3. 治理理论
    (二) 研究的现实依据
        1. 落实国家交通政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2. 深化“可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
        3. 建设集约型城市,舒缓城区交通压力
三、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历史与现状
    (一)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发展历程
        1. 诞生兴起
        2. 全国关注
        3. 规模达世界第三
    (二)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运营模式
        1. 政府主导
        2. 企业经营
    (三)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初期取得的成效
    (四)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现状
四、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存在的问题
        1. 站点分布不合理
        2. 租还系统存在缺陷
        3. 损坏、“霸车”现象严重
        4. 租赁卡办理手续繁琐
        5. 自行车供需矛盾突出
        6. 管理队伍素质低下
    (二)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问题的原因
        1. 企业层面
        2. 政府层面
        3. 公民层面
五、国内外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发展经验
    (一) 巴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
        1. 服务概况
        2. 项目特色
    (二) 杭州市公共自行车服务
        1. 服务概况
        2. 服务特色
    (三) 上海市公共自行车服务
        1. 服务概况
        2. 服务特色
    (四) 国内外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经验
六、完善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对策
    (一) 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长远规划
    (二) 强化公共自行车服务宣传,赢得需求市场
    (三) 积极探索新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供给模式
        1. 第三部门模式
        2. 社区辅助模式
    (四) 提高政府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的治理水平
        1. 公共服务供给目标管理
        2. 公共服务供给过程控制
        3. 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考核
        4. 引进生产者竞争机制
        5. 建设安全出行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7)基于供应链的湖北特色农产品物流管理及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4.1 国外研究评述
        1.4.2 国内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论述
    2.1 供应链与农产品供应链
        2.1.1 供应链
        2.1.2 农产品供应链
    2.2 特色农产品与特色农产品供应链
        2.2.1 特色农产品的涵义
        2.2.2 特色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的共同点与区别
        2.2.3 特色农产品供应链的本质
    2.3 特色农产品供应链的构成要素
        2.3.1 特色农产品物流服务需求方
        2.3.2 特色农产品物流服务供给方
        2.3.3 特色农产品物流节点
        2.3.4 特色农产品物流功能活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湖北特色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分析
    3.1 当前湖北特色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实现形式
    3.2 湖北特色农产品物流的SWOT分析
        3.2.1 湖北特色农产品物流的优势分析(S)
        3.2.2 湖北特色农产品物流的劣势分析(W)
        3.2.3 湖北特色农产品物流面对的机遇(O)
        3.2.4 湖北特色农产品物流面临的威胁(T)
    3.3 构建特色农产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特色农产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4.1 各主体参与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
        4.1.1 特色农产品生产者参与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
        4.1.2 特色农产品相关企业参与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
        4.1.3 消费者参与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
        4.1.4 政府监管与认证机构参与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
    4.2 政府监管与认证机构—企业—消费者的博弈模型
        4.2.1 变量定义与假设
        4.2.2 利益函数
        4.2.3 模型解释与结论
    4.3 特色农产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流程
        4.3.1 实现物流流程管理的相关技术
        4.3.2 信息共享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北特色农产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5.1 特色农产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5.1.1 特色农产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
        5.1.2 信息系统框架及主要功能模块
    5.2 系统设计基础
        5.2.1 .NET开发平台
        5.2.2 C#编程语言
        5.2.3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
        5.2.4 B/S系统架构
    5.3 特色农产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
    5.4 关键功能模块的实现
        5.4.1 系统维护模块
        5.4.2 生产管理模块
        5.4.3 加工管理模块
        5.4.4 运输管理模块
        5.4.5 其他功能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8)武汉推行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公共管理学理论应用
        1.3.1 公共服务市场化理论
        1.3.2 公共服务市场化形式
    1.4 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公共自行车的产生及其在公交系统中的作用
    2.1 公共自行车的产生和特点
        2.1.1 公共自行车的产生与发展
        2.1.2 国内外各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特点
        2.1.3 国内外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经验总结
    2.2 公共自行车的优势和不足
        2.2.1 城市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优劣
        2.2.2 公共自行车的优势
        2.2.3 公共自行车的不足
    2.3 公共自行车的地位和作用
        2.3.1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2.3.2 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是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
第3章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现状
    3.1 武汉市交通系统发展现状
        3.1.1 武汉市道路交通概况
        3.1.2 武汉市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发展概况
        3.1.3 武汉市市民出行结构特征
    3.2 武汉市建立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目标和定位
        3.2.1 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3.2.2 缓解武汉市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3.2.3 “倡导低碳出行、构建两型社会”
    3.3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现状
        3.3.1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运营模式
        3.3.2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技术支持
        3.3.3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各项管理条例及措施
        3.3.4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租赁点布局规划
第4章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实施效果调研
    4.1 对公共自行车使用者进行的问卷调查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2 调查问卷的发放
        4.1.3 调查问卷的回收
        4.1.4 调查问卷的分析
        4.1.5 调查问卷的总结
    4.2 对公共自行车使用者进行的访谈调查
        4.2.1 访谈内容
        4.2.2 访谈总结
第5章 武汉市推行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成效与问题分析
    5.1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实施过程中的成效分析
        5.1.1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5.1.2 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5.1.3 解决短距离出行问题
        5.1.4 节能环保、减少环境污染
        5.1.5 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5.2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5.2.1 问题总结
        5.2.2 问题的普遍性分析
        5.2.3 问题改善的可能性与投入
第6章 改善与推广武汉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议与措施
    6.1 政府责任
        6.1.1 加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6.1.2 加强自行车专用车道规划
        6.1.3 提高认同度
        6.1.4 加大宣传力度
    6.2 企业责任
        6.2.1 建立公共自行车科学管理运营制度
        6.2.2 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创新
    6.3 市民责任
        6.3.1 遵守公共自行车使用章程
        6.3.2 加强社会团体与部门合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湖北省翻译服务产业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调查研究的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翻译产业调查研究现状
    1.2 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文结构框架、主要内容及调研方法
        1.3.1 本文结构框架及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调研方法
2 翻译产业化及国内外市场现状
    2.1 翻译及其产业化特征
        2.1.1 翻译的概念
        2.1.2 翻译产业化及其发展
    2.2 翻译工作的种类
    2.3 翻译产业活动型态、范畴及行业转型方向
    2.4 国内外翻译市场现状
        2.4.1 世界翻译市场发展现状
        2.4.2 中国巨大的既存市场和潜在的市场空间
3 湖北翻译行业发展现状调查
    3.1 湖北翻译行业发展历程
    3.2 湖北省翻译企业发展现状
        3.2.1 湖北省翻译相关企业及翻译公司区域分布
        3.2.2 湖北省翻译公司类型
        3.2.3 翻译企业注册资本状况
        3.2.4 湖北翻译公司规模及年营业额调查
        3.2.5 湖北省翻译企业经营业务范围调查
        3.2.6 湖北翻译市场报价调查
        3.2.7 湖北省翻译服务质量调查
        3.2.8 湖北省译员生存状况及权益调查
    3.3 湖北官方外事翻译现状
    3.4 湖北省翻译人才现状
        3.4.1 高等院校是培养翻译人才的主力军
        3.4.2 湖北高校服务社会翻译现状
    3.5 湖北省翻译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查
        3.5.1 湖北省外事侨务工作现状
        3.5.2 湖北高层次翻译人才缺乏
        3.5.3 湖北翻译人才市场需求调查
4 湖北翻译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4.1 缺乏统一有效的行政监管机制
    4.2 翻译市场经营管理混乱,产业化进程缓慢
        4.2.1 翻译企业准入门槛低导致鱼龙混杂
        4.2.2 翻译服务恶性竞争严重
        4.2.3 译员准入门槛过低导致无法保证质量
        4.2.4 翻译公司、译员和客户权益均难以保障
        4.2.5 缺少管理意识和品牌意识
    4.3 湖北翻译工作者素质良莠不齐
    4.4 理性客户环境的缺乏及翻译教学方式的落后
    4.5 小语种、科技翻译及口译人才匮乏,培训机构不足
5 促进湖北翻译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5.1 国内外翻译产业发展对比借鉴
        5.1.1 西方翻译产业起步早,发展快,管理相对规范
        5.1.2 大连翻译文化产业园及成都全球多语信息转化中心的启示
    5.2 召开“湖北省翻译工作会议”,建立翻译工作会议制度
    5.3 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大指导与支持力度
    5.4 规范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
    5.5 有效整合翻译资源,实现翻译产业规模化发展
    5.6 转换翻译协会职能,发挥行会作用
    5.7 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翻译人才培养水平
        5.7.1 加强湖北小语种人才培养力度
        5.7.2 改革翻译教学,创建翻译学院
        5.7.3 建立湖北翻译产业研究中心
    5.8 建立健全翻译人才评价制度
    5.9 规范和加强翻译出版管理
    5.10 吸收先进技术,加强行业合作
6 湖北翻译产业发展展望
    6.1 “全球多语信息处理产业园”引领翻译产业集群发展
    6.2 全球多语处理中心发展前景分析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对湖北省翻译公司的访谈问卷
附录2 湖北首届全日制翻译硕士就业访谈问卷
附录3 湖北翻译市场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4 湖北省主要翻译公司列表

(10)本科实验教学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教学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1.1 五重理念
    1.2 四个平台
        (1) 认知平台:
        (2) 基础平台:
        (3) 专业平台:
        (4) 创新平台:
    1.3 三级实验教学体系
        (1) 第一级:
        (2) 第二级:
        (3) 第三级:
    1.4 两个基地
        1.4.1 电子设计创新实践基地
        1.4.2 产学研基地
    1.5 一个特色
2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2.1 经典的实验教学手段与现代的实验教学手段相结合
    2.2 验证实验与多媒体及计算机软件仿真相结合
    2.3 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
3 实验教学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和途径
    3.1 实行开放式教学与管理, 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率, 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3.2 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基地, 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方法和途径
        3.2.1 电工电子实训基地
        3.2.2 电子设计创新实践基地
        3.2.3 校外实习基地
    3.3 科学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4 加强校企合作, 实行“3+1”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5 开展学术交流, 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3.6 开展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活动, 建立各种学生社团,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7 加强学分制, 突出创新实践学分, 建立多元化的实验考核体系
4 结论

四、武汉市鑫合欣电子有限公司产品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海藻酸钠辅助制备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 田继斌.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呼和浩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需适配性研究[D]. 樊文苑.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SCP范式下宁夏物流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 万珍妮. 宁夏大学, 2018(01)
  • [4]企业组织视角下区域关联网络特征研究 ——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D]. 胡健. 武汉大学, 2018(06)
  • [5]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武汉城市公共自行车供给机制研究[D]. 于雯.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6]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D]. 白丹. 湖北大学, 2015(05)
  • [7]基于供应链的湖北特色农产品物流管理及信息系统研究[D]. 陈志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8]武汉推行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现状与对策研究[D]. 韩笑.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9]湖北省翻译服务产业发展与展望[D]. 蒋海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3)
  • [10]本科实验教学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胡小波.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06)

标签:;  ;  ;  ;  

武汉信和信电子有限公司产品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