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社交主体、媒体在“离散式社区”的治理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塑造凝神聚力的“石榴籽型社会”,有必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政府应起统领、引导作用,破除民间芥蒂之心,积极打造社会进阶,建构包容型社会。同时,媒体应发挥舆论引导功能,构建心情舒畅的媒介生态,塑造讲真话的舆论空间。
【关键词】“气球式社交” “离散式社区” “石榴籽型社会”
近年来,随着新传播方式的不断涌现,社交方式、虚拟社区的结构方式、建构方式也不断翻新,“气球式社交”等现象此起彼伏。“气球式社交”是一种比喻式表达,意指人际关系迅速集聚、膨胀、扩散,但是又迅速散去,不再聚集的一种社交方式。“气球式社交”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聚集,又快速地解体,具有一定的“社区”形态和特点,因此,不妨把此类“易结易解”的社区形态称之为“离散式社区”。
我是这样给三年级的孩子打开写作之门的:每给孩子上完一篇课文,或者给孩子讲完一个故事,我便将课文中的几个重要词语罗列出来,并加上一两个对写作或者编故事有引导性的词语,给出的这几个词语有一定的关联。比如,今天学的课文里重要的有翩翩起舞,宗宗流水,鸟语花香这几个词,那么我会在课文中出现的这几个词语中补上乌云密布,地动山摇,一望无际等词语,让孩子们用上给出的词语编写故事或者片段,所给的词语不一定全用但至少用上其中绝大部分。
“离散式社区”是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双重发展的必然结果
目前,人们对“气球式社交”现象出现的缘由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当前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中出现这种现象,跟年轻人交往的目的、以及维持这种关系的需要有关,需求决定了关系持续的时间和必要性”。显然,从交际主体的需要阐释“气球式社交”“离散式社区”的成因不无道理。但是,“离散式社区”的成因,还需从社交主体、社交环境、社会特征以及国内、国际格局等方面提供更为全面的阐释。
“气球式社交”是以社交主体的特点为基础的,社交主体的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交的形态和时长。此外,社交主体、社区主体的利益、意志和思想基础,也是决定社交时长的重要因素。从历时的角度看,瞬时式社交、“气球式社交”,与持续性社交、持久性社交,或者说“离散式社区”与持久性社区,都具有必然性。也就是说,社交的时长、社区的存续,都是长短不一的,是社会本来的面貌。我们不应随着“气球式社交”的发现,就否定了社交的本原。
第二阶段称为“任务型学习”阶段,即Taskbased study。在体验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之后,教师会因势利导提出一系列与工作过程一致的任务,要求学生以英语为工具完成一个个的任务。例如,找出各类车的车标及其中英文对应名称等。
显然,“气球式社交”作为一种社交方式,从微观上看,并没有什么社会危害性,严格来说也谈不上需要社会治理。但是,从长期来看,从宏观上看,其作为一种“离散式社区”形态,消极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气球式社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的凝聚力,对社区的固化、社交的持久性是一种消解或解构。因此,如何看待、对待“气球式社交”或“离散式社区”,关涉基层社会的治理,关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气球式社交”的出现,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后,或者说社会进入前发达时期的必然现象。新的社会形态、新的社会现象的涌现,基于中国迅速发展的现实,以及国际形势和全球经济人文交往变化的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力的增强,国家和社会为个体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交流、交往可能。迅速流动的社会关系,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必然选择。信息节奏、生活节奏、物流节奏和社会节奏,都在不断加快,这也需要人们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新的社会形态不断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也不断涌现。除了工薪阶层之外,还出现了“闲适阶层”,他们富有,不需要工作,一味地享乐,不想承担持久社交形成的人情负担。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有,在国外也有,在日本社会中就存在一种社交文化,叫做互不相扰,推崇相忘于江湖。当然,这并不排斥可持续性社交,也不影响持久性社区的建构。
应积极打造社会进阶,为民间修桥铺路,尤其是要为年轻人铺路、辟路,塑造社会阶层进阶,缩小城乡差距、社会阶层差距,扩大社会阶层的流动空间,塑造心情舒畅、干劲十足的虚拟和现实双重基层社区。同时,也要推崇建构价值多元、习俗多样、文化丰富的包容型社会。不但要包容不同的经济形态,包容不同的价值观,更要包容不同的行为样态,在法制规范下包容不同的思想形态、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繁荣文化的多样性。
发挥政策“松绑”、社会进阶、媒体引导的功效,塑造凝神聚力的“石榴籽型社会”
“气球式社交”的出现,其实也是媒介发展的必然。随着数字媒介,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等新的媒介传播方式的发展和普及,新的信息传播形态不断涌现,信息流动的速度加快,整个社会的运行也在不断提速,这催生了新的社交建构形态和新的社区结构形式。此外,网络传播的普及,打乱了或者解构了既有的现实社交形态和现实社区布局,形成了城乡一体、各社会阶层的一体化格局。快捷、快速、短暂的沟通,成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流动与碰撞的常态。
通过法规政策给社会“松绑”,破除民间芥蒂之心。尤其是在虚拟社区中,社交主体之间不乏芥蒂之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的凝聚力。在这方面,应该通过法规政策给社会“松绑”,弘扬社会正气,发现、挖掘、宣扬民间社会的真、善、美。同时,对待不同的社会现象,应采取不同的态度和策略。对待“气球式社交”“离散式社区”等现象,首先,应该是引导,而不是一味地管制;其次,应该是服务,而不是盲目地压制。
塑造凝神聚力的“石榴籽型社会”,有必要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这需要政府带头,起统领、引导作用。比如,在基层社区的治理中,可像北京市政府借鉴,施行“政府吹哨,社区报到”,使线上线下结合,为超大型社区的治理作出表率。在基层社区的治理中,应着力打造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共同的价值观基础、共同的思想意志基础。基层不乏正气,但也存在着歪风邪气。特别是在虚拟社区中,离心离德的现象依然不在少数,网信、网警等部门也在持续治理中。但是,在治标的同时,政府应率先而为,要强基固本。
总之,无论是“气球式社交”,还是“离散式社区”的形成,都有其社交主体的需求及特点,这既是社交的本来属性,也是媒介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的必然结果,是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双重发展的产物。其治理,需要找准现实社区与虚拟社区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采取由实到虚、由虚到实的方式,全面治理。
应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建构风清气正的媒介生态。塑造讲真话的舆论空间,允许不同的社交主体发声,保障人们的传播权、知情权,蓄养、培养、释放各个社会阶层的家国情怀。使媒体的现实空间、虚拟空间,不但能作为官方发声的平台,也能成为民间发声的平台。在这方面,央视组织实施的“我和我的祖国”的演唱形式,就充分释放了各个社会阶层的爱国情怀,值得推崇。
年份对于葡萄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符合葡萄酒“大年”的条件都在2015年一一组合,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波尔多列级庄联合会(UGCB)主席奥利维·贝尔纳(Olivier Bernard)。
总之,“气球式社交”只是实体社区和虚拟社区的双重反映,是某些社会阶层社交的短暂流行色,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观察、认知。对“气球式社交”“离散式社区”采取包容和治理的双重关照,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繁荣的必要举措。
当教学内容为传授知识时,应先在病房外研究病人的基本资料并提出重点问题,访视病人后再离开床边作进一步讨论,不应在病人及其家属身边进行过多讨论;当教学内容为诊治决策时,更应谨慎选择床边教学的场合。实现良好床边教学的具体措施如下。
【延伸阅读】
“气球式社交”的表现形式
当代人多多少少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刚认识的新朋友一加微信就一口一个“亲爱的”,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然而在短暂的热络之后,没过多久,两个人就成了彼此好友列表里沉默的“僵尸粉”,连对方什么时候把你拉黑了都不知道;追星时跟对方聊得仿佛是异父异母的亲生姐妹,“脱坑”后甚至连对方的真名都不知道;游戏里为对方两肋插刀,宛如生死之交,游戏结束后对话框就再也没有打开过……很多人可以跟陌生人聊得火热,但不代表他们愿意花时间去慢慢了解一个人,人们深知维系一段稳定的关系,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所以“气球式社交”虽然让人有一种找到知音的错觉,但实际上却是一次性友谊。
(资料整理自“字媒体”)
【参考文献】
①张荣、曾凡斌:《论虚拟社区的“治理”》,《江淮论坛》,2007年第1期。
②余冰玥:《“气球式”社交:我们的关系易胀易缩,也一戳就破》,《中国青年报》,2019年3月29日。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杨玲玲
标签:社交论文; 社会论文; 气球论文; 社区论文; 主体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人民论坛》2019年第29期论文;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