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并联均流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源,技术,变换器,通流,电路,线控,环流。
并联均流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江伟,钟志东,杨鹏,赵祖鑫,李宇烨[1](2019)在《UPS并联系统逆变器并联均流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传统单台UPS系统的容量以及可靠性问题,提出使用多台UPS并联系统来满足现实需求。而实际在UPS并联系统运行中的多台逆变器之间会产生环流,且环流过大有可能会导致多台逆变器并联失败。所以采用合适的控制方法可以减小环流的产生提高并联系统的可靠性,实现对各台逆变器的均流控制。本文主要研究无互联线控制方案实现对并联逆变器的均流控制,并且通过对这种控制方案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的仿真模拟运行,比较无互联线控制方案与有互联控制方案在运行条件、运行可靠性、均流效果方面的优劣势。(本文来源于《日用电器》期刊2019年10期)
王宏丹,张佳惠,马宇超[2](2019)在《大功率电源多模块无主均流并联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何提供不同功率的充电电源将是未来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便利性,大功率充电桩将登上历史舞台,而多模块均流并联也将成为未来大功率电源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提出了基于CAN总线的多模块无主均流并联技术,从原理及系统的测试入手,分析多模块均流并联实现大功率电源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9年09期)
曹绍群,张京业,滕玉平,邱清泉,靖立伟[3](2019)在《高温超导并联均流技术研究现状及问题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多个高温超导带材或绕组并联使用是发展高温超导电力技术的必由之路,但其并联时电流分配不均问题突出。在发展高温超导电力技术过程中,并联均流技术成为高温超导多带材或绕组并联时亟需解决的一项共性关键性技术。在介绍高温超导并联均流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目前典型的均流方法,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03期)
高凡[4](2019)在《SiC MOSFET并联均流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对于功率器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满足大功率应用场合的要求,需要多SiCMOSFET进行并联,目前并联应用的方案在电机控制、逆变器等电力电子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但是,由于SiC MOSFET的静态因数和动态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并联SiC MOSFET的均流特性,从而造成单个器件承受过大的电流应力而损坏。因此,对于SiCMOSFET均流特性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SiC MOSFET电路模型进行研究,给出了一种将两个功率支路共同接入同一共用磁芯的耦合线圈进行主动均流的方法,并对主要功率器件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数字通信世界》期刊2019年02期)
聂慧芳[5](2018)在《浅析开关电源并联系统自动均流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人数逐渐增加,用电程度中也在逐渐提高。在开关系统中,利用并联的方式进行供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每户人口提供用电。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容易出现用电分配不均,并且在使用时,电压不稳定。因此,论文通过对开关电源并联系统造成电流不均匀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究开关电源并联系统自动均流技术的有效方式。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能够解决在电源并联系统中,电流分布不均问题,促进用户用电的安全以及用电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期刊2018年10期)
万英英,郑列[6](2018)在《大功率直流电源并联均流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航空、军事、化工等领域对大功率直流电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因受电力电子器件及变压器功率容量的双重限制,电源并联技术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则均流技术成为实现大功率直流电源的关键。介绍七种传统的均流技术和一种基于DSP控制的现代数字均流技术,并详细分析各自均流的工作原理及均流特点。(本文来源于《现代计算机(专业版)》期刊2018年28期)
万志华,王建军,吴春燕,谭文华[7](2018)在《基于数字控制技术的LLC电源并联均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LC谐振变换技术以其能够在全负载范围内实现软开关而受到广泛关注。采用LLC谐振变换拓扑,通过微控制器TMS32F10x实现对电源系统的数字控制,基于CAN总线通讯实现电源模块间的实时通信,从而实现并联电源系统的无主从并联均流。通过对试验样机的测试,电源模块实现了零电压开关(ZVS),并采用同步整流技术减小了电源的损耗;基于CAN总线实现了电源模块间的实时通信,通过数字控制实现了并联系统的无主从均流,且试验结果表明,两电源模块的均流误差小于2%,取得了良好的均流效果。(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惠城武[8](2018)在《SiC MOSFET并联模块均流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电力电子设备由于智能化电力系统以及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而引起了人们大量的关注。电力电子设备的发展受到功率开关器件的影响,因此功率开关器件的存在至关重要。目前功率开关器件基本是基于硅的半导体及其衍生物,如MOSFET和IGBT等。但是,作为新一代宽禁带半导体器件,碳化硅(SiC)由于其在高压大功率应用领域的优良特性而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充电桩逆变器等电力设备中使用SiC MOSFET能够显着提高功率密度和设备的效率,本文主要针对SiC MOSFET的并联均流电路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 SiC MOSFET的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同时利用功率分析仪对CREE公司SiC MOSFET C2M0280120D进行静态特性测量,之后对其进行特性建模,给出了SiC MOSFET C2M0280120D相应模型参数,并将模型的仿真结果和实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二者基本吻合。其次,分析了传统Si功率MOSFET驱动电路和IGBT驱动电路与SiC MOSFET驱动电路的不同,并根据SiC MOSFET的开关特性设计了专用的驱动电路,其中详细的阐述了驱动电压、电阻的选取以及驱动电流和驱动功率的具体计算,并对驱动信号进行信号隔离以及预处理。然后在并联均流方案的设计中,通过分析器件分散性、功率回路参数、驱动回路参数、温度等影响因素,使用LTSpice软件进行仿真,提出了栅极电阻补偿联合耦合电感均流方法。传统的耦合电感方法将电流不平衡度从10.9%降低到2.58%,使用本方法则降低到].47%,表明栅极补偿联合耦合电感的均流效果良好。搭建双脉冲测试平台验证不同阻值驱动电路对于驱动单管SiC MOSFET的性能。然后进行并联均流实验,通过栅极电阻补偿联合耦合电感的均流方法将器件分散性、漏极电感、驱动电阻、驱动电压以及栅极电感的电流不平衡度分别从10.12%、14.86%、10.97%、19.2%和16.16%降低到2%、3.89%、2.87、3.15%和3.34%以内,验证了栅极电阻补偿联合耦合电感有良好的均流性。与现有的串联电阻、耦合电感均流方法分析对比,本方法接近实际应用,均流效果良好,更加可靠稳定。(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胡咏[9](2018)在《电动汽车充电模块的并联均流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汽车充电桩通常采用多个充电模块并联供电的方式来实现大功率的输出。由于工艺水平的限制及与按器件特性差异等因素,若将各充电模块直接并联工作,很难保证每个模块能够均匀分担负载电流。因此,在并联系统中必须采用均流技术来平衡负载电流分配。本文针对额定输出功率为300KW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对其内部各并联充电模块之间的均流技术进行研究设计。本文主要工作分为四个部分:(1)简单分析半桥LLC谐振电路的工作原理,根据对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运行过程的分析,推导出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波形,计算出相关参数,对采样电路、CAN通讯接口电路以及保护电路进行设计;(2)对比常用均流方法,结合主从控制法和平均电流法两种均流控制方法,采用一种“基于平均电流的主从控制的数字均流技术”来实现充电模块之间的均流控制;(3)分析LLC谐振电路的双环控制,了解到电压环是对输出电压进行取样,比较放大,通过调整脉宽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双环里面一般设定为外环。但由于电压环内存在LC,RC积分电路,输出电压产生滞后,影响了输出的瞬态特性,也就是系统的静差,因此在电压环内设定一个电流内环,对输出电流进行取样,比较放大,通过调整脉宽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电流环反应速度比电压环快,补偿了系统的静差和负载的变动。为了实现基于平均电流的主从控制的数字均流控制,在双环控制中加入均流环,即采用叁环控制技术来实现此数字均流的控制。将电压环与均流环同时进行调节,然后将电压环与均流环的输出作为电流环的基准与充电模块的输出电流进行比较。(4)对充电模块的并联均流系统的软件控制进行设计分析,主要针对CAN通讯模块中,主模块的选择及主从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过程进行设计。此外,在读取充电模块的采样值后通过软件滤波的方式提高采样精度来实现均流精度的提高。(5)最后通过搭建Simulink仿真模型验证充电模块的参数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叁环控制的均流策略的可行性。在采取双环控制和叁环控制时,分别对系统稳态和动态的两种情况下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均流环加入后,系统稳态时,不仅减小了并联模块之间的输出电流的误差,还提高了系统的稳定速度;系统动态时,除了有与稳态时同样的改变,在负载突变的瞬间,震荡幅度减小,电流的超调减小,使系统的稳定性大大提高。(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8-06-12)
徐彬[10](2018)在《大功率充电电源并联均流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大功率电源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若仅采用单电源给系统供电,可靠性与冗余度达不到系统的要求。将多个电源模块并联起来就能很好地满足大功率负载的需求。但各电源模块不允许直接并联,需要采用均流技术来均分负荷电流。这样才能提高大功率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冗余度。本文分析比较了几种常见的均流方法,输出阻抗法在两并联模块中均流效果较好,在大电流输出的场合中适用性强,但在多并联电源模块中均流效果较差;主从设置法的可靠性虽高,但并不适用大电流输出的场合,而最大电流法在多并联电源模块以及大电流输出场合中均流性能好。本文采用最大电流法对充电电源进行均流控制,以移相全桥ZVS变换器作为主拓扑结构,对主电路进行设计,由大功率充电电源22KW的输出要求确定参数并进行器件选型。对全桥变换器进行小信号建模并对均流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了电流内环、均流环和电压外环,验证了叁闭环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实现较高效率的大功率充电电源系统。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不加均流与采用输出阻抗法的两并联模块电路仿真模型,以及分别采用最大电流法、输出阻抗法和主从设置法的叁并联模块电路仿真模型,最后在叁闭环控制方式下的充电电源仿真模型中分别对轻载与重载情况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多并联电源模块中以最大电流法的性能最好,每个并联模块所分担的电流较小;两并联模块电路仿真中采用输出阻抗法的不平衡度均小于5%;在叁闭环控制方式下的充电电源仿真模型中采用最大电流法时,各并联模块的输出电流相等,能实现均流控制。(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并联均流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何提供不同功率的充电电源将是未来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便利性,大功率充电桩将登上历史舞台,而多模块均流并联也将成为未来大功率电源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提出了基于CAN总线的多模块无主均流并联技术,从原理及系统的测试入手,分析多模块均流并联实现大功率电源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并联均流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李江伟,钟志东,杨鹏,赵祖鑫,李宇烨.UPS并联系统逆变器并联均流控制技术[J].日用电器.2019
[2].王宏丹,张佳惠,马宇超.大功率电源多模块无主均流并联技术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
[3].曹绍群,张京业,滕玉平,邱清泉,靖立伟.高温超导并联均流技术研究现状及问题概述[J].低温与超导.2019
[4].高凡.SiCMOSFET并联均流技术的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9
[5].聂慧芳.浅析开关电源并联系统自动均流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
[6].万英英,郑列.大功率直流电源并联均流技术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8
[7].万志华,王建军,吴春燕,谭文华.基于数字控制技术的LLC电源并联均流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8
[8].惠城武.SiCMOSFET并联模块均流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9].胡咏.电动汽车充电模块的并联均流技术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8
[10].徐彬.大功率充电电源并联均流技术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