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晶:《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杜晶:《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摘 要:公共政策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兼具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本文结合笔者开展的《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总结教学模式改革路径,以期为《公共政策学》教学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公共政策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以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政策过程为概念框架,主要研究政策周期的一系列功能性活动。学生通过学习公共政策科学理论框架,掌握公共政策研究的途径、方法、模型等知识,能够提高政策问题研究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目前,《公共政策学》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急需加以解决。

一、《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生硬

公共政策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西方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研究领域,国外相关研究理论较成熟。而在我国,可供高校选择的《公共政策学》教材较少,教材中的大部分理论和案例都是源自西方国家公共政策的研究与实践,与中国具体国情存在较大差异。教学内容略显生硬,政策案例不接地气,较难引起学生共鸣,同时也不便于学生自学。

(二)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依然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公共政策学》理论较专较深,学生平时关注这方面的知识又较少,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若教师教学中仍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愈发感到枯燥,学习兴趣便会逐渐降低。加之学生课后自学不到位,学习效果必然不佳。

(三)教学实践困难

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但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很难有机会进入公共部门参与公共政策事务的运行,无法直观了解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整个流程及其研究方法。同时,教师自身知识体系和继续教育也处于尴尬的境地。很多教师并没有公共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也较少,对于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点很难具体生动地向学生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学习的《公共政策学》知识只是局限于理论层面,认知程度较浅,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更是十分薄弱。

(四)考核形式单一

《公共政策学》课程考核大多采用传统、单一、鉴定性的试卷考核方式。此种考核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会使学生产生“平时不烧香,临时背背也能过”的侥幸心理。而《公共政策学》的理论相对晦涩难懂,若平时学习不注意深入理解消化,只靠考前突击,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基本上是“考完就忘”,没有任何实际学习效果。

二、《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

(一)畅通高校与政府、公共部门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人才与信息交流

当今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日益需要注入持续的创新活力。创新是现代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衡量组织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组织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必备条件[10]。一般创造力作为创新的“种子”和“启动器”,其不应戴着“神秘面纱”,而是应与“大众相见”。提出一般创造力的概念内涵,梳理其存在机制、影响因素并探索其提升的有效路径,可以更加明确一般创造力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建立更加完备的创造力概念体系,并进而为一般创造力的发生机制和发展策略等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发展的情景、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或进入某种心理状态,并与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2]。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教师需要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关注度高的社会问题作为情景模拟主题。比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选择空气质量问题中的“PM2.5监测”,确定情景模拟为: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商讨PM2.5监测是否应该纳入政策议程在全国全面实施。首先,教师要认真拟定情景模拟活动方案,将活动流程、材料、场所等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组分工,选择自身扮演的角色。在随后的情景模拟展示中,由学生扮演的各方利益代表阐述己方观点,与其他利益主体进行辩论和磋商,最终达成共识。最后,师生在情景模拟后进行活动总结,学生可以自评和互评结合,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整个情景模拟中只需进行总体把控,不过多干预,给予学生更多表演和创造的空间。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方法

如何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创新潜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以下4种课程教学方法。

头脑风暴教学法,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尽可能多地提出设想,一直到穷尽所有可能的设想为止,教师在此过程中处于旁观状态,由讨论参与者主导和掌控整个讨论的过程[3]。教师首先选定头脑风暴的会议主题,比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选择“为解决中国生育率低问题设计政策方案”会议议题,将班级学生分组(每组10人左右),选出小组会议的主持人和记录员,明确会议规则,并布置好教室,方便与会人员沟通交谈。会议正式开始后,由主持人介绍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本次会议的目的。参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开展热烈讨论,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由记录员对相关内容进行记录。主持人控制场面和进度,引导大家积极发言。最后,开展会后评价,组织学生针对头脑风暴会议中提出的政策建议进行分析和鉴别,也可让不同组别的同学相互评价。

1.情景模拟教学法

近年来,《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模式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但教学效果总达不到预期,究其根本,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为此,课程教学所有环节务必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首先,教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不畏惧教师的权威,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师生、生生之间才能充分交流与合作。其次,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迁移创新的学习能力,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惑点不要急于进行简单的单向讲解说明,要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讨论,保护学生的知识探究欲,对于不成熟的回答不要立即否定,而要逐步引导学生反思问题和提炼观点。最后,教师要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有针对性地制订衡量标准,对于能力强的学生,适度提高要求,避免其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对于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尽量降低要求,以免其互动环节产生挫败感,越发自卑、胆怯和沉默。

公共政策科学之父拉斯韦尔认为,政策科学是一门必须由政府官员参与共同研究的学问[1]。高校公共政策学科教师虽然理论水平教高,但是毕竟鲜少参与真正的公共政策具体事务,缺乏实战经验。而在政府工作的相关人员有着更敏锐的政治嗅觉、深刻的政策洞察力以及丰富的实操经验。高校应积极打通与政府、其他公共部门之间的人才与信息交流通道,可以邀请政策研究机构、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进入高校课堂,为学生讲授更为真实具体的公共政策案例;也可以与相关机构和部门建立课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研究机构、公共部门的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基本流程,增强学生对实际公共政策问题的认知;还可以邀请公共政策专家和政府人员共同参与编写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政策学教材,收集、整理相关的学科知识和典型案例,完善公共政策案例资料库,重组《公共政策学》贴合实际的本土化教学内容。

头颅CT示鞍区肿瘤呈均匀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其中64例呈圆形或类圆形,16例不规则。增强MRI示T1WI等或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均具有“脑膜尾征”[3],26例伴脑干水肿。所有患者视交叉、视神经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压迫或侵入,肿瘤向鞍旁发展,包绕颈内动脉,其中20例完全包裹,60例部分包裹。肿瘤直径≤3 cm 18例,3~5 cm 34例,>5 cm 28例。

情况 5:当满足<β0<β1,时,即师徒双方努力工作所获得的收益分别大于I'和R'时,(1,1)是系统演化的稳定点,(1,0),(0,1)是鞍点,(0,0)是不稳定点,演化稳定策略为(努力工作、认真指导);

当我们这样回应生命的课堂时,可能无法为教师提供一种技巧、策略,因为这种技巧或策略必须是在情境中激发出来的。教师是一个生命的个体,所有的回应都是有限的,受限于他的学识、技巧。比如,新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能会被恐惧占据,无法做出回应,当他直面这一情况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回应。所以,在有生命的课堂,有教师对学生的回应,也有教师对自己的回应,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感受,但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忽略自己,没有在课堂把自己当成一个真实的人。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丰富的人,教师没有完全投入课堂。

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精心挑选或由教研室集体讨论确定的。比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选择了“阿富汗曾经拟立法规定夫妻同房次数遭到舆论抵制而不了了之”的政策制定事件。课前,教师进行分组,选定组长,明确分工,并将与案例相关的文字、图片材料发给学生。课上,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授,通过分析其他类似案例给学生以参考和启迪。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和汇报,教师及时点评总结。值得一提的是,案例教学法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与积极性。

2.头脑风暴教学法

3.案例教学法

4.社会实践法

社会实践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使理论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在学期初便对学生进行分组,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利用饱和抽样方法调查同学关心的10大问题,根据政策问题界定步骤和方法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界定为政策问题。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学生进行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择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并写出政策建议书,尝试向有关部门提交。最后,在期末时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师生进行实践活动总结汇报。运用实践教学法,学生结合身边关注的真人真事,亲自体验公共政策制定的工作流程,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四)完善课程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方式

改革以往《公共政策学》课程考核采用的期末试卷考核形式,灵活运用多样的考核方式,降低期末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可以增强考试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如结合学生公共政策日常读书笔记、政策专题研讨表现、小组实践报告等教学实践环节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消除学生对《公共政策学》“学而无用”的认知,使他们认识到公共政策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能应用政策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此研究结果表示,在进行麻醉手术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50.00%,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35.71%,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术后VAS评分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果表明,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可以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及疼痛程度,能够双向抑制应激性激素分泌,阻断部分交感神经,同时硬膜外麻醉能够阻断胸部交感神经,引起副交感神经亢进、血管扩张、心率减慢等,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相对于单纯全麻镇痛效果好,患者在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少,提高了患者在手术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锐意进取的精神不断探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反思,为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金课”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明.面向新型智库需求的公共政策学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2018(1):54-58.

[2] 程守梅,贺彦凤,刘云波.论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理论依据[J].成人教育,2011(7):43.

[3] 杜远伟,段万春,黄庆华,等.基于头脑风暴原则的主观证据融合决策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2015(3):130-140.

中图分类号:G642;D0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2-0109-02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2.046

收稿日期:2019-02-06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青年项目(项目编号:KJQN201802001);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ZGJG2018008);2018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8-GX-445)。

作者简介:杜晶(1982—),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张红雨)

标签:;  ;  ;  ;  ;  ;  ;  ;  ;  ;  ;  ;  ;  

杜晶:《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