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质施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有机质,土壤,非点源,活性,腐殖质,菌肥,有机肥。
有机质施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福财[1](2019)在《施用商品有机肥,实现土壤有机质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国家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北镇市连续几年开展了土壤有机质提升工作,采取增施商品有机肥的技术方式,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升土壤有机质,实现粮食高产、高效。(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9年04期)
高凤,杨凤军,吴瑕,赵立琴,李玥铮[2](2019)在《施用生物炭对白菜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生物炭土壤有机质及白菜叶片中糖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盆栽方法共设4个处理:不施用生物炭为对照(CK);施用1%,3%,5%生物炭等4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白菜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和有机质含量显着增加。同时施用3%和5%生物炭提高了白菜叶片中糖含量,根际土壤中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以及EC值显着提高,而土壤pH的变化并不明显。综上,土壤中施用生物炭提高了白菜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的活性,促进了白菜生长并提高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施用3%生物炭改善效果较为明显,相当于在每公顷农田施入10 t的生物炭,可以在白菜生产上试用推广。(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瞿丽明,朱艳玲,张广富,聂登壁,李杰[3](2019)在《施用作物秸秆对高有机质酸土壤pH值及烟叶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在高有机质机酸性土壤上施用不同作物秸秆对土壤改良的影响和对种植出来的烤烟品质质量的影响,本次试验设计了常规施肥、水稻秸秆、腐熟玉米秸秆、玉米秸秆、腐熟水稻秸秆5个处理。综合评价而言,施用作物秸秆生长出来的烟叶中,添加腐熟水稻秸秆的烟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最优。近年来,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和不合理的农业措施,对我国土壤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烤烟种植过程中,施用的有机肥较少,或者不施用,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得不到补充,进而导致烟(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9年02期)
王华静,古娟,李锦,朱亚兰,黄慧[4](2018)在《施用不同有机肥对盆栽大豆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和无机氮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豆的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两种常见的有机肥——腐殖酸有机肥和甲壳素有机肥后紫色土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施肥处理相比,在整个大豆生长期间,施用腐殖酸和甲壳素有机肥处理均显着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含量;只有施用腐殖酸有机肥处理,在发芽期和出枝期,土壤铵态氮含量显着高于未施肥处理,而两种有机肥都是在结荚期显着低于未施肥处理。与未施肥处理相比,在整个生育期,除施腐殖酸有机肥的开花期和结荚期,施用腐殖酸和甲壳素有机肥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除出枝期,施用有机肥处理均显着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术均,刘爱群,惠成章[5](2018)在《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有机质及茄子根系特征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炭对土壤改良和农作物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探索施用生物炭对蔬菜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的影响是实现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策略。该研究通过在土壤中掺加不同比例的生物炭(1、2、3、4kg·m~(-2)),探索了生物炭对土壤pH、毛管持水量以及温室茄子不同生育时期生长性状、根系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pH、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与对照相比,土壤pH、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是对照的1.27、1.15、1.58倍;土壤中施用生物炭可有效的促进茄子根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其中,3kg·m~(-2)标准施用生物炭(C3处理)的茄子主根长、主根直径、总根系鲜质量和总根表面积分别是对照的1.15、1.32、1.28倍和1.38倍,株高和茎粗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2%和44%,产量提高了37%。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茄子产量与总根表面积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979。生物炭可以优化茄子生长的土壤理化性质并对根系形态特征和产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为应用生物炭提高日光温室茄子产量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8年01期)
康国栋,魏家星,邬梦成,李鹏,成艳红[6](2017)在《有机物料施用对旱地红壤作物产量和有机质活性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不同有机物料施用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活性组分的影响,以达到农田增产和土壤培肥的目的,本研究依托2015年在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布置的田间施肥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量化肥(CF)、减量化肥(RF)、减量化肥配施秸秆(RFR)、减量化肥配施生物黑炭(RFB)、减量化肥配施猪粪(RFP)、减量化肥配施蚓粪(RFV)7种不同施肥处理,研究减量化肥40%条件下配施不同有机物料对作物产量及耕层土壤有机质活性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薯-油菜轮作制度下,减肥配施有机物料处理的作物产量较常量化肥处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RFP、RFV处理油菜籽产量显着高于CF处理(P<0.05);减肥配施有机物料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机质(MBOM)、水溶性有机质(DOM)、颗粒性有机质(POM)、易氧化有机质(LOM)含量均高于CF处理,其中油菜季POM含量较红薯季有明显的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经过两季的施肥处理,SOM和有机质活性组分与作物产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MBOM、POM、LOM与SOM呈极显着正相关性(P<0.01)。可见,不同有机物料替代部分化肥,可以一定程度提高作物产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土壤有机质活性组分的提高,对于土壤培肥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7年06期)
龙华[7](2017)在《施用有机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其主要功能表现在保肥保水性,是水肥、微生物的载体和能源,能够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有机质是大类概念,其中还有细分的分支。首先,原始态,包括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其次,半转化态,即有异于原始态基本结构的状态。再次,腐殖质态,即经过微生物的转化并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作用生成的具有土壤活性的物质,所谓活性即具有离子交换性、黏结性和黏着性等。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方(本文来源于《中国农资》期刊2017年32期)
吴文丽,洪坚平,孟会生,冀刚[8](2015)在《连续施用解磷菌肥对复垦土壤有机质和有机磷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复垦土壤肥力,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解磷菌肥对复垦五年土壤有机质和有机磷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的有机质和有机磷各组分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施用腐熟鸡粪+解磷菌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最大,提高了41.99%;晨雨复合肥+解磷菌肥、腐熟鸡粪+解磷菌肥、晨雨复合肥+腐熟鸡粪+解磷菌肥这3个处理与其未施用解磷菌肥的处理相比,活性有机磷含量分别提高了24.45%、15.94%、13.44%;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分别提高了97.00%、4.08%、0.73%;高稳性有机磷含量分别提高了5.70%、35.63%、6.23%,而中稳性有机磷含量却降低了。这3个处理相比,腐熟鸡粪+解磷菌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磷各组分影响效果较好。增施解磷菌肥提高了复垦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有机磷各组分含量,从而提高磷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王阳[9](2015)在《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质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肥力、作物生长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组成密切相关,有关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组成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热点。在粮食生产中,化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针对长期化肥施用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组成的变化特征研究较少,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草甸黑土29年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托,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不施肥、N、P、K、NP、NK、PK、NPK),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腐殖质组成及结合形态特征的变化,同时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及胶散复合体组成的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经过29年的施肥处理,供试的8个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7.94~19.43g/kg之间,不施肥处理(CK)含量最低,氮磷钾配施处理(NPK)有机碳含量最高,比不施肥处理(CK)增加了8.08%。相比之下,氮、磷、钾配合施用对土壤有机碳累积效果要大于单一化学元素施入土壤。2、8个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在3.36~4.91g/kg之间,氮钾配施处理(NK)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经过29年的施肥处理,8个施肥处理的活性有机碳含量都显着低于初始试验活性有机碳含量,其中不施肥处理(CK)降低了27.74%。单施氮(N)、磷(P)、钾(K)处理的活性有机碳含量最低,比试验初始活性有机碳含量降低37.47%~39.46%。3、相对于氮磷钾配合施用(NPK),不施肥(CK)的碳库指数降低幅度最大,为7.63%,氮磷钾肥的单独施用(N、P、K)的土壤碳库指数分别降低了4.58%、5.34%、5.34%,且各处理之间的碳库指数差异不显着。氮、磷、钾两两配施(NP、NK、PK)的土壤碳库指数分别降低了2.29%、1.52%、0.76%。与不施肥(CK)相比,氮、磷、钾处理(N、P、K)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下降了18.85%、17.28%、20.52%,且各处理之间的碳库管理指数差异不显着。氮、磷、钾的配合施用处理(NP、NK、PK、NPK)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上升了28.07%、27.80%、22、95%、21.93%,且各处理之间的碳库管理指数差异不显着。4、草甸黑土在经过29年的化肥施用后,腐殖质的组成得到了更新,游离态和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它们的腐殖化度却均有所降低;不同胶散复合体的吸持有机碳能力为G2>G1>G0,G1虽然是水稳定性的,但其结合有机碳含量略高于G0组,G2组是胶散复合体存在的一个最好状态;草甸黑土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以粉粒复合体为主,化肥的施用有利于土壤粉粒级和细砂粒级复合体的形成,使土壤中这2个粒级的复合体含量增加,粘粒复合体含量减少。不同化肥的施用会造成有机碳在不同复合体中分配不同,在粘粒复合体中,施肥使土壤有机碳的绝对含量增加,而使土壤有机碳的百分含量呈下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张翼翔[10](2015)在《肥料施用下稻田中有机质的赋存及其对地表水污染的评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非点源污染主要由施入农业用地的肥料、农药与其它有机或无机营养物质的流失所造成的。有机质从农业用地的流失是目前存在于农业与环境的问题之一。有机质的流失造成土壤碳库的损失,引起周边水体的高量有机碳污染,威胁饮用水水源安全,若与饮用水处理中的消毒剂发生反应将生成致癌的消毒副产物,直接威胁人体健康。因此,研究有机质的“源”(农业非点源)与有机质的“汇”(地表水体)具有显着的环境意义。由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复杂性、间歇性、分散性,对有机质从“源”至“汇”的迁移过程进行研究非常困难且实用性不显着。因此,本研究着重于有机质的“源”——对有机质的流失进行源头控制;有机质的“汇”——对已受到有机质非点源污染的地表水体水质进行评估。本文对有机质的一类“源”,即肥料施用下的稻田为对象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对有机质的流失进行源头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稻田土壤与某些肥料(如有机肥)含有高量的有机质,可能流失至周边水体造成有机质污染。首先,本文以稻田土壤中的有机质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至2014年在嘉兴种植区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料种类与不同肥料施用量下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含量(g kg-1)与存贮量(Mg ha-1),以期了解土壤有机质的特性以及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其次,本文以稻田田面水中的有机质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在嘉兴同一水稻种植区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稻田田面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的含量、有机质作为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s)前体物的反应性及其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农业非点源有机质的减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施用有机肥(猪粪)显着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存贮量,0-20cm土层的SOC含量与存贮量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施肥量高达一定程度时,SOC含量与存贮量不再增长,说明可能已经达到饱和。施肥不影响20cm以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存贮量。回归分析0~5cm,5~20cm与0-100cm土层或土壤剖面的SOC贮存量与有机肥的碳输入,分别得到10.5%、29.4%与36.4%的土壤碳固定率。有机肥施入量越高,稻田田面水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含量越高,通过排水或径流导致的溶解性有机质的输出风险也越大。使有机肥的施入与预报的降雨或灌溉之间的时间间隔相隔1周以上,将是非常好的水肥管理模式,使之既满足作物营养需求又降低溶解性有机质的输出风险。按照这种改良的灌溉排水模式,稻田土壤成为DOC的碳汇而非DOC输出至周边水体的源。本文亦对有机质的一类“汇”,即流域水体为对象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对已受到有机质非点源污染的地表水体水质进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4年于杭州余杭区鸬鸟镇的流域开展试验,选取未受到污染的上游源头以及仅受到稻田面源污染的水体作为水样采集点,研究了叁维荧光光谱结合荧光区域积分方法在指示有机质污染中的应用,以期为评估水体水质安全、预警水体污染事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水质常规指标DOC浓度与254nm下特定紫外吸光度(Specific UVA254, SUVA254)不适合作为有机质污染指标并用于评估饮用水水源地流域水质或预警水源污染事故。春、夏、秋叁季的荧光区域积分指标的3次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叁维荧光光谱的荧光区域积分指标适合作为有机质污染指标并用于评估饮用水水源地流域水质或预警水源污染事故。(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3-01)
有机质施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生物炭土壤有机质及白菜叶片中糖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盆栽方法共设4个处理:不施用生物炭为对照(CK);施用1%,3%,5%生物炭等4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白菜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和有机质含量显着增加。同时施用3%和5%生物炭提高了白菜叶片中糖含量,根际土壤中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以及EC值显着提高,而土壤pH的变化并不明显。综上,土壤中施用生物炭提高了白菜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的活性,促进了白菜生长并提高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施用3%生物炭改善效果较为明显,相当于在每公顷农田施入10 t的生物炭,可以在白菜生产上试用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质施用论文参考文献
[1].张福财.施用商品有机肥,实现土壤有机质提升[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
[2].高凤,杨凤军,吴瑕,赵立琴,李玥铮.施用生物炭对白菜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9
[3].瞿丽明,朱艳玲,张广富,聂登壁,李杰.施用作物秸秆对高有机质酸土壤pH值及烟叶质量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9
[4].王华静,古娟,李锦,朱亚兰,黄慧.施用不同有机肥对盆栽大豆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和无机氮含量的影响[J].科技通报.2018
[5].刘术均,刘爱群,惠成章.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有机质及茄子根系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8
[6].康国栋,魏家星,邬梦成,李鹏,成艳红.有机物料施用对旱地红壤作物产量和有机质活性组分的影响[J].土壤.2017
[7].龙华.施用有机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J].中国农资.2017
[8].吴文丽,洪坚平,孟会生,冀刚.连续施用解磷菌肥对复垦土壤有机质和有机磷组分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王阳.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组成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
[10].张翼翔.肥料施用下稻田中有机质的赋存及其对地表水污染的评估方法[D].浙江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不同处理下湿面筋的变化](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XZNY2012040070002&suffix=.jpg)
![不同陈藻施用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uploads/article/2020/01/03/46d63d7ac3e596b3ac462054.jpg)
![2 施用城市生活污泥对土壤肥力长期效应...](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SXLX2009060160001&suffix=.jpg)
![不同施肥处理及不同深度黑土中富里酸含...](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TRFL2012060020003&suffix=.jpg)
![不同施肥处理黑土中不同密度有机质含量](/uploads/article/2020/01/03/42c6a618bf5e42156b6abc90.jpg)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TRFL2012050070001&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