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菌丝融合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丝,烟草,马铃薯,水稻,辽河,鉴定,黑痣。
菌丝融合群论文文献综述
牟明,赵伟,杨明秀,宋爽,张俊华[1](2017)在《黑龙江马铃薯黑痣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菌丝融合群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生长速度法研究了黑龙江省马铃薯黑痣病菌菌丝生长的条件、黑痣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菌丝融合群情况,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黑痣病病菌菌丝的适宜生长条件为25~30℃,低温情况下生长速度缓慢且在5℃不生长;最适合生长的p H值为7;黑暗环境更适合黑痣病病菌的生长;在本试验的几种碳源中,最利于病菌生长的是可溶性淀粉,在本试验的几种氮源中,最有利于病菌生长的是酵母粉。从黑龙江省7个马铃薯主产区采集马铃薯黑痣病样品100份,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AG-8、AG-6、AG-5、AG-4、AG-1-IC、AG-3和AG-1-IA融合群,其中AG-1-IA群有8个菌株,AG-1-IC群有13个菌株,AG-3群有10个菌株,AG-4群有20个菌株,AG-5群有17个菌株,AG-6群有10个菌株,AG-8群有14个菌株,其中AG-4为优势菌群。黑龙江省的马铃薯黑痣病菌融合群分布比较复杂,同一地点可能出现不同的融合群,同一融合群也会在不同的地区出现。(本文来源于《中国瓜菜》期刊2017年10期)
侯慧慧,赵秀香,吴元华[2](2017)在《云南省烟草靶斑病菌菌丝融合群及ITS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2016年辽宁省、云南省、黑龙江省烟区均发生烟草靶斑病,其中我国云南省临沧市和普洱市烟草种植区为首次大面积发生,暴发面积高达6万亩,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形成病斑,病斑坏死部分易碎形成穿孔,病斑易连片,造成经济损失严重。鉴此,本文针对云南烟草靶斑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的菌丝融合群和ITS序列进行了系统鉴定,研究结果如下:1.采集云南省的烟草靶斑病病叶标本30余份,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36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将所获菌株分别与立枯丝核菌标准融合群菌株AG-1-IA、AG-2-1、AG-3、AG-4-HGI、AG-4-HGⅡ、AG-5、AG-6-HGI、AG-6GV、AG-8、AG-9进行载玻片对峙培养,并进行菌丝融合观察,结果表明:36个菌株均属于立枯丝核菌AG-3标准融合群,不与其他标准融合群发生融合反应,这表明我国云南省引起烟草靶斑病的病原菌Rhizoctonia solani均是AG-3融合群,是国内首次在云南省的罹病烟草植株上分离得到。2.随机选取云南省9个地区各1个代表性菌株,提取菌丝基因组DNA。利用5.8S rDNA-ITS区序列分析方法,采用MEGA6.0软件对该地区烟草靶斑病菌不同地区代表菌株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hizoctonia solani菌株的ITS序列可明显的分成3个分支,同一菌株的不同ITS序列可分别存在于不同的分枝中,但均隶属于AG-3融合群,且隶属相同融合群的不同菌株之间其序列的一致性可高达97%~99%。(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张俊华,常浩,牟明,李云鹏,周莹莹[3](2017)在《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判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黑龙江省27个县市采集分离到77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经显微镜观察全部为多核菌株。利用载玻片定位融合法,将分离纯化得到的77个菌株分别与AG1-1A、AG1-1C、AG3、AG5、AG-6和AG-8等6个标准菌株作对峙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主要菌丝融合群为AG1-1A、AG1-1C和AG-5,出现频率分别是80.51%、12.99%、2.60%。营养亲合群判别结果表明,77个待测菌株分为23个营养亲和群,其中有11个亲和群由单个菌株独立组成,出现频率为47.83%。遗传变异分析中,当遗传距离为0.6667时,从不同菌丝融合群中选取的15个代表菌株可划分为5个类群,与菌丝融合群判定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陈媛媛,谭海文,卢燕回,黎起秦,林纬[4](2016)在《广西烟草立枯病菌和靶斑病菌菌丝融合群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广西烟草立枯病菌和靶斑病菌的菌丝融合群,从广西发病烟草植株上分离了2株烟草立枯病菌菌株和3株靶斑病菌菌株。经形态特征和细胞核染色观察发现,这5株菌株均属于多核立枯丝核菌。依据供试菌株与标准菌株的菌丝融合反应,发现广西烟草立枯病菌和靶斑病菌均包含AG-2和AG-4两个菌丝融合群。进一步分析5个菌株的r DNA-ITS序列,初步明确这2种病原菌包括AG-4 HG-I和AG-2-2 IIIB 两个菌丝融合群,与菌丝融合反应分析结果相吻合。首次在国内从烟草靶斑病组织上分离到AG-2 和AG-4 融合群。(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刘春来,王爽,夏吉星,杨帆,李新民[5](2016)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核盘菌菌丝融合群分化及致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核盘菌的遗传多样性,对采自内蒙古和黑龙江不同地区的44株核盘菌进行了菌丝融合群确定,并比较了不同菌丝融合群间菌丝生长速度、致病力、草酸和总酸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44个菌株分为25个融合群,其中有14个融合群仅由单一菌株组成,所占比例为56.0%。菌丝融合群内和菌丝融合群间菌丝生长速度、致病力、草酸和总酸产量都表现出显着差异(P<0.001),并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相关分析表明核盘菌菌株的致病力与菌株草酸产量呈正相关(r=0.484,P≤0.01),与pH呈负相关(r=-0.580,P≤0.01),与菌株的生长速度无关;草酸产量与pH高低(表示总酸的分泌量)负相关(r=-0.392,P≤0.01),进一步表明核盘菌菌株产生的总酸中草酸量占了很大的比例。(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6年03期)
陈爱昌,魏周全,骆得功,胡小平[6](2016)在《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黑痣病菌菌丝融合群的鉴定及药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黑痣病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丝存在遗传分化现象。从定西市马铃薯产区采集茎部和薯块病样80份进行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80株菌株中与标准菌株AG3融合的占总数的70.0%、与AG4-HG-Ⅱ融合的占15.0%、与AG2-1融合的占7.5%。为了有效控制马铃薯黑痣病,采用生长速率法在室内选取9种杀菌剂进行药效评价。结果表明:30%噻呋酰胺悬浮剂EC50最低,为0.015 2μg/mL;其次是40%氟胺·异菌脲悬浮剂、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和250g/L嘧菌酯悬浮剂,其EC50分别为0.064 1、0.129 3和0.176 7μg/mL;EC50最大的是25.75%多抗·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为2.930 4μg/mL。田间拌种,30%噻呋酰胺悬浮剂和250g/L嘧菌酯悬浮剂防效较好,达70%以上,值得在生产中推广。(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6年01期)
白庆荣,谢昀烨,姜旭宇,孙慧颖,高洁[7](2014)在《高山红景天立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及药剂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吉林省临江市、安图县罹病高山红景天植株分别获得4、2个致病菌株。病菌的形态学特征、培养性状、细胞核染色、菌丝融合及rDNA-ITS区序列测定结果表明:6个菌株均为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多核丝核菌;临江分离物J1~J4为AG-4-HGⅡ菌丝融合群,安图分离物J5~J6为AG-1-IB菌丝融合群。19种杀菌剂对2个菌丝融合群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2个菌丝融合群对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蜡芽菌的敏感性最好(EC50<0.005 mg/L);对多粘类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强尔)的敏感性次之(EC50<1.0 mg/L);对木霉菌和寡雄腐霉的敏感性略低(1.0 mg/L<EC50<5.0 mg/L)。2个菌丝融合群对化学杀菌剂肟菌·戊唑醇、氟硅唑、腐霉利、多菌灵敏感性较高(EC50<1.0 mg/L);对异菌脲、菌核净、氟菌唑、百菌清和咪鲜胺的敏感性略低(1.0 mg/L<EC50<10.0 mg/L);AG-1-IB菌丝融合群对咯菌腈、恶霉灵、嘧霉胺的敏感性强于AG-4-HGⅡ。(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孔婷婷,周晓锟,高增贵,张硕,王敏[8](2013)在《东北地区玉米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及其致病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东北地区20个市(县)玉米主产区采集玉米纹枯病标样,分离纯化得到茄丝核菌173株,对其进行菌丝融合群鉴定,共鉴定出AG1-IA、AG-5、AG4-HGⅡ等融合群以及双核菌。AG1-IA为东北地区的优势融合群,占分离菌株总数的75.57%;其次是AG-5融合群,占分离总数的18.86%;AG4-HGⅡ和双核菌株分别占1.14%和2.29%。随机选取不同地区的玉米纹枯病菌菌株64株(AG1-IA、AG5、AG4-HGⅡ、双核菌株),采用菌饼作为接种体,通过温室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同一融合群的菌株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现象。属于AG1-IA的菌株对3个玉米品种的平均致病力为21.88~80.21;AG-5的菌株也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菌株对3个玉米品种的平均致病力为17.71~48.96。(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吴元华,伏颖,赵秀香,穆凌霄,赵艳琴[9](2013)在《烟草靶斑病菌菌丝融合群及ITS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靶斑病是2006年我国新报道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1],其病原的无性世代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有性世代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该病菌(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桑海旭,王井士,李俊和,刘志恒,刘楠[10](2011)在《辽河叁角洲水稻纹枯病菌丝融合群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辽河叁角洲是辽宁省水稻主产区,水稻纹枯病近年来持续严重发生,本研究对辽河叁角洲稻区的不同水稻品种上分离获得的纹枯病菌菌株进行融合测试,以便探明水稻品种来源各异的病菌菌群类别及其分布的关系,研究探讨辽河叁角洲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构成,为生产上病害流行、预测以及针对性进行水稻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北方水稻》期刊2011年06期)
菌丝融合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5—2016年辽宁省、云南省、黑龙江省烟区均发生烟草靶斑病,其中我国云南省临沧市和普洱市烟草种植区为首次大面积发生,暴发面积高达6万亩,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形成病斑,病斑坏死部分易碎形成穿孔,病斑易连片,造成经济损失严重。鉴此,本文针对云南烟草靶斑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的菌丝融合群和ITS序列进行了系统鉴定,研究结果如下:1.采集云南省的烟草靶斑病病叶标本30余份,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36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将所获菌株分别与立枯丝核菌标准融合群菌株AG-1-IA、AG-2-1、AG-3、AG-4-HGI、AG-4-HGⅡ、AG-5、AG-6-HGI、AG-6GV、AG-8、AG-9进行载玻片对峙培养,并进行菌丝融合观察,结果表明:36个菌株均属于立枯丝核菌AG-3标准融合群,不与其他标准融合群发生融合反应,这表明我国云南省引起烟草靶斑病的病原菌Rhizoctonia solani均是AG-3融合群,是国内首次在云南省的罹病烟草植株上分离得到。2.随机选取云南省9个地区各1个代表性菌株,提取菌丝基因组DNA。利用5.8S rDNA-ITS区序列分析方法,采用MEGA6.0软件对该地区烟草靶斑病菌不同地区代表菌株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hizoctonia solani菌株的ITS序列可明显的分成3个分支,同一菌株的不同ITS序列可分别存在于不同的分枝中,但均隶属于AG-3融合群,且隶属相同融合群的不同菌株之间其序列的一致性可高达97%~9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菌丝融合群论文参考文献
[1].牟明,赵伟,杨明秀,宋爽,张俊华.黑龙江马铃薯黑痣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菌丝融合群的鉴定[J].中国瓜菜.2017
[2].侯慧慧,赵秀香,吴元华.云南省烟草靶斑病菌菌丝融合群及ITS序列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3].张俊华,常浩,牟明,李云鹏,周莹莹.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判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
[4].陈媛媛,谭海文,卢燕回,黎起秦,林纬.广西烟草立枯病菌和靶斑病菌菌丝融合群初步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6
[5].刘春来,王爽,夏吉星,杨帆,李新民.内蒙古和黑龙江的核盘菌菌丝融合群分化及致病性研究[J].植物保护.2016
[6].陈爱昌,魏周全,骆得功,胡小平.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黑痣病菌菌丝融合群的鉴定及药剂筛选[J].植物保护.2016
[7].白庆荣,谢昀烨,姜旭宇,孙慧颖,高洁.高山红景天立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及药剂敏感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
[8].孔婷婷,周晓锟,高增贵,张硕,王敏.东北地区玉米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及其致病力研究[J].玉米科学.2013
[9].吴元华,伏颖,赵秀香,穆凌霄,赵艳琴.烟草靶斑病菌菌丝融合群及ITS序列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3
[10].桑海旭,王井士,李俊和,刘志恒,刘楠.辽河叁角洲水稻纹枯病菌丝融合群测定[J].北方水稻.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