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软骨复合组织论文-白家繁

骨软骨复合组织论文-白家繁

导读:本文包含了骨软骨复合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组织工程,骨软骨缺损,海藻酸钠,羟基磷灰石

骨软骨复合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白家繁[1](2016)在《海藻酸钠基多层一体化骨软骨复合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节软骨病变是一种骨科常见疾病,多数软骨病变伴随软骨下骨的病变。软骨和软骨下骨在解剖结构上紧密相连,生物学功能上相互影响,两者组织成分的不同和力学性能的差异,显示出其组织界面的重要性,所以对骨软骨缺损的修复必须同时考虑骨、软骨和骨软骨界面。目前,骨软骨组织工程研究修复的难点在于骨和软骨的-体化再生,即解决骨和软骨的过渡层界面问题。因此构建能够同时修复软骨和软骨下骨、初期能可靠固定并保持良好的初始稳定性的-体化组织工程支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含有软骨钙化层的多层一体化支架仿生结构设计,上层以OSA/NSC生物活性复合水凝胶为软骨层,复合微米羟基磷灰石后的水凝胶为软骨钙化层;下层为海藻酸钠/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类骨结构平行孔道支架;中间辅以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细胞隔断膜,作为界面阻隔层,以保持不同的细胞生长微环境。本研究以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微米/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以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生物可降解PCL/PEG共混电纺膜及同轴电纺短纤维:对海藻酸钠、壳聚糖进行改性,制备了生物活性OSA/NSC复合水凝胶及OSA/NSC4/μmHA复合水凝胶;采用物理交联法,制备了海藻酸钠/羟基磷灰石平行孔道结构支架。在一体化设计基础上,以合理的原位组装方法制备出功能化多层一体化组织工程支架,并采用FT-IR、XRD、SEM、EDX,TEM、荧光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及力学试验机等方法表征了材料的理化性能。然后通过细胞培养对其进行生物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一体化支架结构完整,复合体系结合性较好,区域化明显:各基元材料均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为评价在LIPUS作用下复合生长因子的一体化支架材料生物功能,多种生长因子组合使用以期实现序贯释放效果,并以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为物理刺激因素。实施前内侧髌旁纵囊切开术,构建兔骨软骨缺损模型并植入支架。我们于不同时期取样观察骨软骨修复情况,以研究该支架临床修复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多层一体化支架植入初期可实现有效的固定,与正常组织整合性较好,尤其生长因子+LIPUS组缺损修复效果最好,2周样本中血管化形成显着,且前期血管形成有助于改善植入体周围血管新生及骨生成的代谢微环境;4周可见软骨下骨开始再生形成,类透明软骨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8周时软骨下骨再生几乎完成,且成功实现与宿主骨的整合。这些结果表明同时使用多种生长因子及LIPUS可能为骨软骨缺损修复中早期的血管化和骨生成,以及长期的骨软骨完全愈合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韩昕玘[2](2015)在《含"界层结构"关节骨软骨复合组织工程仿生一体化支架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人们对关节骨软骨复合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往往忽略了关节的界层结构,临床治疗表明实际的关节骨软骨组织结构具有透明软骨、界层结构和软骨下骨叁层结构。因此,利用仿生一体化新理念,构建含“界层结构”关节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并研究其性能,以便为关节骨软骨组织工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适合的细胞培养支架。本文首先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HAP)粉末,并分别采用聚乙二醇(PEG)和硬脂酸(SA)对其进行了表面改性,对比分析了改性前后HAP在聚乳酸(PLLA)中的分散性;选用PLLA作为基体,自制、可控降解速率的聚磷酸钙纤维(CPPf)作为增强材料,采用溶媒浇铸/粒子滤取的方法制备了叁维、连通、微孔网状结构不含“界层结构”的CPP/PLLA复合组织工程多孔支架,并研究了其物理、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采用热压成型/溶媒浇铸/粒子滤取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含“界层结构”的关节骨软骨组织工程仿生一体化支架,并研究了一体化支架的物理、力学性能及降解性能。实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当n(Ca)/n(P)=1.67、陈化温度为150℃、陈化时间为5h时,CaCO3和CaHPO4·2H2O体系更容易简单、有效地制得六棱柱状HAP;在相同条件下,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陈化温度的升高,衍射峰愈加明显,羟基磷灰石的晶形更趋于完整;SA改性后的HAP(SA-HAP)比PEG改性后的HAP(PEG-HAP)分散性好,同样,SA-HAP在PLLA中的分散性也较好;(2)所制得的叁维、连通、微孔结构的支架实际测得的孔隙率及密度与设计值均有一定误差,并且随着孔隙率的增大,支架的压缩模量减小,其密度也随着减小;在降解的前6周,支架的重量变化较大,降解率较大,而在降解6周以后,降解率下降,在降解后期,降解液明显偏酸性;(3)制得的含“界层结构”关节骨软骨复合组织工程仿生一体化支架中,上下两层仍具有叁维网状、连通、微孔结构,正是这种相互连通的结构,才可以保证细胞和组织的形成、生长,而中间密实层则可以起到负重的作用;(4)通过测试一体化多孔支架的物理、力学性能,得知一体化多孔支架的密度d=0.09g/cm3、平均孔隙率ε=40%,一体化支架的压缩模量为E=434.249MPa,均满足关节骨软骨对组织工程支架物理、力学性能的要求;(5)在一体化支架的降解过程中,0-6周时降解速度较快,6周以后,一体化支架的重量变化较小,降解速度变缓;降解液在降解后期明显偏酸性,可通过加入适量羟基磷灰石来稳定模拟体液的pH值。(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5-04-01)

赵家宁,徐宝山,杨强[3](2014)在《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构建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近几年骨软骨组织工程研究进展。查阅近几年有关骨软骨组织工程的文献,于支架材料、信号因子、种子细胞及制备技术等方面加以总结分析。骨软骨组织工程根据仿生学理论与方法完成组织替代物的制备并对损伤或有缺陷组织进行修复,可有效恢复受损骨软骨组织的结构功能与力学特性,是一种具有长远意义的综合交叉学科。目前,骨软骨组织工程策略针对骨软骨损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进一步发展,最终为骨软骨损伤提供一种成熟的临床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4年23期)

段小军,王富友,杨柳[4](2013)在《骨软骨组织界面结构及骨软骨复合组织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节部位骨软骨复合组织缺损在医学临床十分常见,可由外伤、退变、手术切除(如肿瘤)、感染和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表现为顽固性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目前已成为肢体残障的主要原因之一[1-2]。据统计美国目前骨软骨缺损的发病率约为0.15%~0.3%,其中每年用于治疗含骨软骨缺损的骨性关节炎的直接医疗费用就高达286亿美元,随着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和社会老龄化等因素,其发病率以每年7.3%的速度递增[3]。由于软骨组织缺乏血供,再生修复能力非常差,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均有明显缺陷[4],这也促进了骨软骨复合组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不断深入,而骨软骨组织界面结构研究是其中的难点和重点,现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3年17期)

邓天政,吕晶,杨捷绯,柯杰[5](2013)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设计一体化、具有过渡结构的双层支架材料,复合软骨细胞、骨髓间充质细胞,有利于新生的骨与软骨组织之间形成良好界面。目的:模仿自然骨-软骨基质构建复合支架,以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体外观察复合组织的成软骨及成骨能力。方法:制备明胶-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及明胶-陶瓷化骨多孔复合支架,构建自然骨-软骨基质复合支架,复合兔软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未成骨诱导与成骨诱导两组培养,并进行MTT、糖胺多糖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以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结果与结论:未成骨诱导与成骨诱导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糖胺多糖含量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未成骨诱导组碱性磷酸酶活性缓慢上升,成骨诱导组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活性迅速上升,14d时达到稳定状态。两组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无明显区别,均已形成含有双层组织的类似骨-软骨样组织,其间可见未降解支架形态,但由于基质形成不完善及支架未完全降解,此种结构不成熟,细胞分布不均匀,支架内部可见散在无细胞区域。证实采用两种细胞与双层结构的支架经体外分层复合能够形成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3年08期)

邓天政,吕晶,杨捷绯,柯杰[6](2013)在《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体内异位移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并采用异体异位移植方式,探讨外来因素对移植物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制备明胶-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及明胶-陶瓷化骨多孔复合支架,复合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上述组织按照体外培养时间不同分为4组,植入裸鼠皮下,观察复合组织形成情况。结果:各实验组在观察期内裸鼠背部均无感染,复合组织表面完整薄层纤维层下可见类似透明样软骨组织,体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HE染色各实验组均可发现,在软骨层和骨层,分别可见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骨细胞及相应的细胞外基质,且可以观察到类似正常结构的潮线出现,交界区软骨组织出现骨化,在组织外围,出现了不同程度向纤维样组织转变的现象。结论:经过体外短时间的诱导使得细胞具有分化趋势后,早期植入体内有助于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3年01期)

陈飞飞,田清业,张祚勇,何正,于雯[7](2012)在《带蒂骨膜-骨复合组织瓣局部转移修复骨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带蒂骨膜-骨复合组织瓣局部转移修复全层骨软骨缺损的效果及再生软骨的特性。方法新西兰成体大白兔48只作为实验动物,建立兔单侧髌股关节股骨关节面直径6mm的圆柱状全层软骨缺损模型,设计带蒂骨膜-骨复合组织瓣局部转移为实验组、单纯骨膜游离移植为对照组、未作任何干预处理为空白组,每组16只。分别于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观察、扫描电镜观测、修复组织(RT)的生物力学观察以及厚度测量。结果术后实验组修复组织为透明软骨,且与周围正常软骨融合良好,甲苯胺蓝染色深;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Ⅱ型胶原的表达呈强阳性;电镜显示包埋在软骨细胞囊中的软骨细胞排列整齐,胶原纤维呈多孔结构,孔隙均匀;应力-应变曲线、时间-应力曲线、时间-应变曲线具有良好的黏弹性表现,其生物力学性能明显强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修复组织(RT)厚度测量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稍高出毗邻软骨,但与毗邻软骨之间的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蒂骨膜-骨复合组织瓣局部转移修复骨软骨缺损比以往单纯游离骨膜移植优势明显,为修复全层软骨缺损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方法 。(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邓天政,吕晶,杨捷绯,柯杰[8](2012)在《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修复兔膝关节部分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具备关节解剖形态的组织工程骨软骨,行原位移植修复兔关节大面积缺损,探讨组织再生方式及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以兔耳原代软骨细胞和第叁代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制备具有解剖形态的明胶-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钠-明胶-陶瓷化骨软骨支架。分为复合细胞组﹙A﹚,无细胞组﹙B﹚和不修复组﹙C﹚。进行体内原位移植,术后不同时间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PCR检测。结果复合细胞组与其他两组相比,该组伴随支架吸收同时可以形成大量细胞外基质。而随着体内植入时间延长,不同组别间则出现了明显区别,从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观察复合细胞组越来越具备正常骨-软骨组织学表现,而无细胞支架组则表现为纤维化改变。结论修复大面积的骨-软骨组织缺损,需要采用支架复合细胞的方式,单纯采用支架其修复效果是不可靠的。(本文来源于《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期刊2012年06期)

刘鹏,付崇健,邓天政,姜明,李吉国[9](2012)在《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种子细胞的获取与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体外培养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种子细胞的条件,并观察其部分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机械-酶消化法对3周龄新西兰大白兔耳软骨和关节软骨消化来获得软骨细胞,采用全骨髓贴壁法来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两种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生长曲线、免疫组化染色等对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原代培养的软骨细胞以多角形或叁角形为主,传代3次以后出现去分化。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显示细胞3代以内可以保持表型稳定,具有较强的增殖及分泌细胞外基质的能力,而且耳软骨及关节软骨细胞在实验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学差别。采用贴壁筛选法获得的BMSCs呈长梭形或多边形,生长曲线呈"S"形,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生长增殖能力旺盛。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符合组织工程要求,能够作为骨-软骨复合组织的种子细胞。(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2年05期)

吴斌,王黎明,李煜明[10](2011)在《应用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块修复猪软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应用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块与单纯组织工程软骨修复猪膝关节软骨缺损的疗效。方法用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和组织工程骨,再将两者缝合形成骨-软骨复合组织块。在12只猪双侧股骨内髁负重区制造直径8mm的软骨缺损24个,并均分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块修复(A)组、组织工程软骨修复(B)组和空白支架(C)组。6个月后对修复部位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法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并测定新生软骨的力学性能和糖胺聚糖(GAG)含量。结果 A组缺损区被新生透明软骨修复,新生软骨中的圆形细胞分布均匀。A组缺损区的新生软骨弹性模量和GAG含量高于B组。结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块修复软骨缺损的效果明显优于组织工程软骨。(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1年21期)

骨软骨复合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尽管人们对关节骨软骨复合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往往忽略了关节的界层结构,临床治疗表明实际的关节骨软骨组织结构具有透明软骨、界层结构和软骨下骨叁层结构。因此,利用仿生一体化新理念,构建含“界层结构”关节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并研究其性能,以便为关节骨软骨组织工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适合的细胞培养支架。本文首先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HAP)粉末,并分别采用聚乙二醇(PEG)和硬脂酸(SA)对其进行了表面改性,对比分析了改性前后HAP在聚乳酸(PLLA)中的分散性;选用PLLA作为基体,自制、可控降解速率的聚磷酸钙纤维(CPPf)作为增强材料,采用溶媒浇铸/粒子滤取的方法制备了叁维、连通、微孔网状结构不含“界层结构”的CPP/PLLA复合组织工程多孔支架,并研究了其物理、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采用热压成型/溶媒浇铸/粒子滤取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含“界层结构”的关节骨软骨组织工程仿生一体化支架,并研究了一体化支架的物理、力学性能及降解性能。实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当n(Ca)/n(P)=1.67、陈化温度为150℃、陈化时间为5h时,CaCO3和CaHPO4·2H2O体系更容易简单、有效地制得六棱柱状HAP;在相同条件下,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陈化温度的升高,衍射峰愈加明显,羟基磷灰石的晶形更趋于完整;SA改性后的HAP(SA-HAP)比PEG改性后的HAP(PEG-HAP)分散性好,同样,SA-HAP在PLLA中的分散性也较好;(2)所制得的叁维、连通、微孔结构的支架实际测得的孔隙率及密度与设计值均有一定误差,并且随着孔隙率的增大,支架的压缩模量减小,其密度也随着减小;在降解的前6周,支架的重量变化较大,降解率较大,而在降解6周以后,降解率下降,在降解后期,降解液明显偏酸性;(3)制得的含“界层结构”关节骨软骨复合组织工程仿生一体化支架中,上下两层仍具有叁维网状、连通、微孔结构,正是这种相互连通的结构,才可以保证细胞和组织的形成、生长,而中间密实层则可以起到负重的作用;(4)通过测试一体化多孔支架的物理、力学性能,得知一体化多孔支架的密度d=0.09g/cm3、平均孔隙率ε=40%,一体化支架的压缩模量为E=434.249MPa,均满足关节骨软骨对组织工程支架物理、力学性能的要求;(5)在一体化支架的降解过程中,0-6周时降解速度较快,6周以后,一体化支架的重量变化较小,降解速度变缓;降解液在降解后期明显偏酸性,可通过加入适量羟基磷灰石来稳定模拟体液的pH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软骨复合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白家繁.海藻酸钠基多层一体化骨软骨复合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2].韩昕玘.含"界层结构"关节骨软骨复合组织工程仿生一体化支架研制[D].兰州交通大学.2015

[3].赵家宁,徐宝山,杨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构建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

[4].段小军,王富友,杨柳.骨软骨组织界面结构及骨软骨复合组织构建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

[5].邓天政,吕晶,杨捷绯,柯杰.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

[6].邓天政,吕晶,杨捷绯,柯杰.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体内异位移植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3

[7].陈飞飞,田清业,张祚勇,何正,于雯.带蒂骨膜-骨复合组织瓣局部转移修复骨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2

[8].邓天政,吕晶,杨捷绯,柯杰.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修复兔膝关节部分缺损的实验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2

[9].刘鹏,付崇健,邓天政,姜明,李吉国.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种子细胞的获取与培养[J].中国美容医学.2012

[10].吴斌,王黎明,李煜明.应用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块修复猪软骨缺损[J].江苏医药.2011

标签:;  ;  ;  ;  

骨软骨复合组织论文-白家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