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蓝氏贾第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孢子,核蛋白,感染率,核糖,不均,蛋白,犊牛。
蓝氏贾第虫论文文献综述
吕佳[1](2019)在《蓝氏贾第虫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过程涉及多个复杂而精密的调控过程。其中,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途径(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NMD)可以识别并降解含有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PTC)的异常mRNA,从而避免截短蛋白质对机体产生的潜在危害。此外,NMD途径还可以调控细胞中约10%或者20%的正常mRNA或非编码RNA的表达水平,以确保机体细胞的内平衡,与胚胎的发育、细胞的免疫及神经系统发育等密切相关。因此,对NMD途径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NMD途径的核心问题是对含有无义密码子的mRNA的识别及降解。到目前为止,趋于主流的主要有3个模型:以哺乳动物为代表的外显子连接复合体(exon junction complex,EJC)模型;以果蝇为代表的3?-UTR(untranslated sequence)模型;以酿酒酵母为代表的DSE(downstream sequence element)模型。但是其详细机制尚未阐释清楚。基于原生动物蓝氏贾第虫(Giardia lamblia)进化地位的特殊性,通过对蓝氏贾第虫中NMD途径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探明其体内的NMD途径,同时也能为在进化和分子机制上阐明高等生物体内的NMD途径的详细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贾第虫(G.lamblia)细胞中的NMD途径启动过程中,首先在无义mRNA的PTC处形成SURF(eRF3-eRF1-UPF1-SMG1)复合物,UPF1被磷酸化修饰,NMD途径激活,但对其激活后下游无义mRNA的降解机制还有待深入了解。本文在生物信息学数据的支持下,鉴定得到了参与蓝氏贾第虫NMD途径的相关因子:贾第虫上游移码蛋白1(G.lamblia up-frameshift 1,GlUPF1)、贾第虫不均一核小核糖核蛋白(G.lamblia HRP1,GlHRP1)、贾第虫5?-3?核糖核酸外切酶(G.lamblia 5?-3?exoribonuclease 1,GlXRN1)、贾第虫3?-5?超级杀手蛋白质(G.lamblia 3?-5?superkiller protein 7,GlSki7p)等。通过构建包含不同结构域的GlUPF1截短体蛋白质GlUPF1、GlUPF1(1~500 aa)及GlUPF1(501~1 304 aa),运用酵母双杂交实验,在体内进行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以此分析贾第虫中NMD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GlUPF1全长与GlHRP1、GlXRN1(1~500 aa)、GlSki7p间均可发生相互作用。而且GlUPF1的CH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可分别与GlHRP1、GlXRN1(1~500 aa)、GlSki7p相互作用。以ONPG为底物,对β-半乳糖苷酶活性进行检测,分析GlUPF1(1~500 aa)和GlUPF1(501~1 304 aa)分别与GlHRP1、GlXRN1(1~500 aa)、GlSki7p相互作用的强度,结果显示,GlUPF1(501~1 304 aa)与GlHRP1、GlXRN1(1~500aa)、GlSki7p相互作用的强度均强于GlUPF1(1~500 aa)。进一步进行蛋白质的体外相互作用实验来证实上述结果,构建重组质粒pET-28aGlSki7p、pET-28a-GlHRP1、pET-28a-GlXRN1(1~500 aa)、pGEX-6P-1-UPF1(1~500 aa)及pGEX-6P-1-UPF1(501~1304 aa),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原核表达纯化,通过Ni-NAT柱Pull-down实验进一步验证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GlUPF1(1~500aa)和GlUPF1(501~1 304 aa)均与GlHRP1、GlXRN1(1~500 aa)、GlSki7p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综合以上实验结果,结合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我们初步建立起蓝氏贾第虫中NMD途径的通路:在贾第虫NMD途径的起始阶段,肽链释放因子eRF1和eRF3协同识别提前终止密码子,核糖体停滞在PTC处,然后肽链释放因子与UPF1因子相互作用,在提前终止密码子处形成复合体SURF(SMG1-UPF1-eRF1-eRF3),其中GlUPF1被磷脂酰肌醇3-激酶(suppressor with morphogenetic effect on genitalia 1,SMG1)磷酸化修饰,NMD途径激活;随后被修饰的GlUPF1与HRP1相互作用,将转录本标记为NMD途径的底物;GlUPF1进而招募下游贾第虫5?-3?核糖核酸降解酶GlXRN1、贾第虫3?-5?核糖核酸降解因子GlSki7p;两个降解因子通过5?-3?和3?-5?两个方向协同作用,最终降解靶标mRNA。(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马峋[2](2019)在《湖南省部分地区中华竹鼠蓝氏贾第虫感染情况及基因分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蓝氏贾第虫是一种宿主广泛且呈世界性分布的机会致病性人兽共患寄生虫,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包括啮齿动物。宿主感染后可出现急慢性腹痛、腹泻、脱水、消化不良和呕吐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随着我国特种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蓝氏贾第虫感染兔子、栗鼠等啮齿动物的报道也在逐渐增多,甚至有报道称部分啮齿动物蓝氏贾第虫感染率超过90%。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啮齿动物至少存在5种蓝氏贾第虫集聚体(A、B、D、E和G),包括人兽共患集聚体A和B。由此可见,啮齿动物可能具有传播蓝氏贾第虫给人类的潜在风险。中华竹鼠作为一种在我国南方广泛养殖的啮齿动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但人工养殖的中华竹鼠易被各种病原感染,然而目前尚缺乏有关中华竹鼠感染蓝氏贾第虫的报道。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利用基于β-贾第素(beta-giardin,bg)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湖南省部分地区中华竹鼠蓝氏贾第虫的感染率,并利用基于bg、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和谷氨酸脱氢酶基因(glutamate dehydrogenase,gdh)的多位点基因分型(Multilocus genotyping,MLG)的方法研究了中华竹鼠蓝氏贾第虫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中华竹鼠蓝氏贾第虫感染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从湖南省的武冈市、郴州市、怀化市和吉首市的6个养殖场共采集480份中华竹鼠新鲜粪便样品,基于bg基因位点的巢式PCR扩增发现,52份(10.8%)粪便样品存在蓝氏贾第虫的感染。所调查的6个养殖场中华竹鼠蓝氏贾第虫的感染率也存在显着差异(?~2=59.031,df=5,P<0.01),其中4个养殖场存在蓝氏贾第虫感染,感染率最高的为武冈市的场3(38.2%),而在郴州市的场4和吉首市的场6没有发现感染;同时,武冈市所调查的3个养殖场的感染率差异也显着(?~2=28.876,df=2,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所调查的4个年龄段(<6月龄、6-12月龄、>12-24月龄和>24月龄)中华竹鼠的感染率差异也显着(?~2=28.298,df=3,P<0.01),且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6月龄的感染率(22.8%)最高,而>24月龄的感染率(4.6%)最低。为了分析蓝氏贾第虫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52个bg阳性的粪便样品分别在tpi和gdh基因位点进行了巢式PCR扩增,分别在2个位点扩增出了12个和27个粪便样品。对其序列进行BLAST分析发现,所有的阳性样品均属于人兽集聚体B。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在bg、tpi和gdh基因位点分别存在6个(Ba1~Ba6)、4个(Bb1~Bb4)和6个(Bc1~Bc6)单倍型。对在3个位点均成功扩增的8个样品进行多位点基因分型发现,它们形成了7个MLGs(MLGB1~MLGB7)。综上所述,湖南省部分地区中华竹鼠存在蓝氏贾第虫感染,其感染率与中华竹鼠年龄、地理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且存在人兽共患集聚体B和MLGs。本研究结果扩展了蓝氏贾第虫的宿主范围,并为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防止蓝氏贾第虫在人和动物间的传播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吕佳,柴杨丽,周宝春,柴宝峰[3](2019)在《蓝氏贾第虫无义mRNA的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途径(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NMD)作为细胞内的一种重要的mRNA质量监控机制,可以降解含有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PTC)的异常转录本,从而避免截短蛋白质对细胞的毒害,但其详细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阐释。蓝氏贾第虫(Giardia lamblia)作为一种寄生性单细胞原生动物,进化地位特殊,对其NMD途径的研究有利于阐明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和进化机制。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及体外pull-down实验分析了贾第虫NMD途径因子上游移码蛋白1 (Giardia lamblia up-frameshift 1,Gl UPF1)、贾第虫RNA结合蛋白(Giardia lamblia HRP1,Gl HRP1)、贾第虫核糖核酸外切酶(Giardia lamblia Ski7p,Gl Ski7p、Giardia lamblia XRN1,Gl XRN1)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Gl UPF1全长与Gl HRP1、Gl XRN1(1~500aa)、Gl Ski7p间均可发生相互作用。而且Gl UPF1的CH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分别与Gl HRP1、Gl XRN1(1~500 aa)、Gl Ski7p相互作用。说明Gl UPF1在贾第虫NMD途径中作为招募平台,在无义mRNA识别和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结合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原生动物贾第虫的NMD途径:在提前终止密码子处SURF(SMG1-UPF1-eRF1-eRF3)复合物形成后,Gl UPF1被磷脂酰肌醇3-激酶(suppressor with morphogenetic effect on genitalia 1,SMG1)磷酸化修饰,NMD途径激活,随后Gl UPF1与HRP1相互作用,将转录本标记为NMD底物; Gl UPF1进而招募下游贾第虫5'-3'核糖核酸降解酶Gl XRN1、贾第虫3'-5'核糖核酸降解因子Gl Ski7p,最终降解靶标mRNA。(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丹[4](2018)在《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虫在青海省牦牛中的流行情况及其种群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和蓝氏贾第虫(Giardia lamblia)是两种重要的机会性人兽共患的肠道原虫,宿主范围广泛,可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也对动物的生产性能产生了不良影响。牦牛是青海省的优势种家畜,掌握该省牦牛Cryptosporidium和G.lamblia的流行情况,明确这两种原虫在牦牛的种群结构,可为牦牛隐孢子虫病和贾第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数据。利用套式PCR技术对青海省牦牛Cryptosporidium和G.lamblia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种群结构进行分析,获得以下结果:1.对从青海省7个地区采集的1027份牦牛粪便样品进行Cryptosporidium 18S rRNA和HSP70基因的PCR扩增分析发现,牦牛Cryptosporidium总感染率为2.53%(26/1027),7个地区间及各季节间感染率总体差异均不显着。6月龄及其以内的犊牦牛和6月龄以上牦牛的Cryptosporidium感染率分别为6.25%和2.35%,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种系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存在瑞氏隐孢子虫(C.ryanae)和牛隐孢子虫(C.bovis)的感染,其中,C.ryanae是青海省感染牦牛的Cryptosporidium优势虫种。2.对从青海省7个地区采集的1027份牦牛粪便样品基于TPI基因进行蓝氏贾第虫(G.lamblia)感染情况的检测,结果发现总感染率为2.04%(21/1207),7个地区间及各季节间感染率差异均不显着,但6月龄及其以内的犊牦牛和6月龄以上的牦牛G.lamblia感染率之间差异显着,分别为8.33%和1.73%。序列比对结果发现有G.lamblia集聚体E(18/21)和集聚体A(3/21)存在。发现了1个G.lamblia集聚体A亚型A1和4个G.lamblia集聚体E亚型(E1~E4),其中E2~E4为首次鉴定的集聚体亚型。基于TPI、BG和GDH 3个基因的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显示,共有3份G.lamblia分离株在3个位点均扩增成功,构成3个不同的MLGs。其中2个集聚体E的MLGs在玉树州的牦牛发现,1个集聚体A的MLG在西宁市的牦牛中发现。(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王雪婷[5](2017)在《陕西部分地区犊牛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虫种群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和蓝氏贾第虫(Giardia lamblia)是两种重要的机会性致病肠道原虫,已在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其感染。Cryptosporidium spp.和G.lamblia宿主谱广,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牛是陕西省重要的经济动物,掌握本省犊牛Cryptosporidium和G.lamblia的感染状况,明确其种群结构,可为其防控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本研究利用巢式PCR技术分别对陕西省部分地区奶牛和秦川牛犊牛的Cryptosporidium和G.lamblia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进行了种群结构分析,获得以下结果:1.对从陕西省杨凌、咸阳、铜川、汉中、宝鸡、渭南6个地区采集的371份(198份来自于奶牛,173份来自于秦川牛)犊牛粪便样品进行Cryptosporidium 18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分析发现,Cryptosporidium总感染率为23.18%(86/371),其中奶牛犊牛感染率为31.31%(62/198),秦川牛犊牛感染率为13.87%(24/173),断奶前犊牛(1~2月龄)感染率为25.00%(50/200),断奶后犊牛(3~6月龄)感染率为21.05%(36/171)。86份阳性样品中,36份鉴定为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21份鉴定为瑞氏隐孢子虫(C.ryanae),29份鉴定为牛隐孢子虫(C.bovis)。对36份C.andersoni分离株进行基于MS1、MS2、MS3和MS16基因位点的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显示,有15份样品在4个位点均扩增成功,分别形成3、1、2、1个基因亚型,构成4个MLST亚型(A4A4A4A1、A1A4A4A1、A4A4A2A1、A5A4A4A1),全部分布于断奶后犊牛。2.对从陕西省杨凌、咸阳、铜川、汉中、宝鸡、渭南6个地区采集的371份(198份来自于奶牛,173份来自于秦川牛)犊牛粪便样品进行G.lamblia分子检测,总感染率为18.87%(70/371),其中奶牛感染率为20.71%(41/198),秦川牛感染率为16.76%(29/173),断奶前犊牛(1~2月龄)感染率为20.00%(40/200),断奶后犊牛感染率为17.54%(30/171)。基于TPI基因的DNA序列比对发现了集聚体E(62/70)和集聚体A(8/70)。集聚体E形成了17个集聚体亚型(E1~E17),其中E13~E17为本研究中新鉴定的集聚体亚型;集聚体A形成了一个集聚体亚型A1。基于TPI、BG、GDH和SSU rRNA基因的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显示,共有37份G.lamblia分离株在4个位点均扩增成功,分别形成9、9、5、2个集聚体亚型,构成25个不同的MLGs,其中22个集聚体E的MLGs分布于奶牛和秦川牛的犊牛,1个集聚体A的MLG分布于奶牛断奶前犊牛,2个集聚体A和E混合感染的MLGs,分布于奶牛犊牛。(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武省[6](2016)在《蓝氏贾第虫贾第素α-18和α-12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其亚细胞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蓝氏贾第虫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肠道内的原虫,可引起以腹泻为主的贾第虫病。该虫具有高度发达的细胞骨架系统,由微管、微丝和细胞骨架蛋白所构成。研究证实,贾第虫的细胞骨架蛋白与其感染和致病有着密切关系。在参与细胞骨架构成的众多蛋白质中,贾第素是其重要组成之一。贾第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致病机制,而且还可将其作为抗贾第虫药物的靶位。因此,本研究对贾第素α-18和α-12基因分别进行克隆、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分析。1.贾第素α-18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其亚细胞定位。根据GenBank上参考序列设计引物,分别以贾第虫A和F型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贾第素α-18编码基因序列,分别亚克隆到pMD-18T载体,测序后利用相关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构建pET28a-A(human)-AG-18(人源)和pET28a-F(cat)-AG-18(猫源)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化大肠杆菌Rosseta(DE3),对其诱导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并用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融合蛋白;用纯化的人源贾第素α-18融合蛋白免疫昆明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然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研究其在贾第虫滋养体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显示贾第素α-18基因全长为861 bp,人源与犬源A型贾第虫同源性为100%,A型与F型同源性为86.8%;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贾第素α-18为疏水性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含有11个α螺旋区,13个β折叠区,1个β转角区和7个无规则卷曲;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显示贾第素α-18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6 kDa,且反应原性良好;获得的可溶性蛋白浓度分别为1.18 mg/mL和1.5 mg/mL;制备的抗血清效价高达1:25600以上,细胞定位显示其主要分布于滋养体的四对鞭毛,表明贾第素α-18是一种与鞭毛相关的蛋白。上述信息为贾第素α-18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2.贾第素α-12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其亚细胞定位。根据GenBank上参考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贾第虫A型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贾第素α-12编码基因序列,亚克隆到pMD-18T载体,测序后利用相关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构建pET28a-AG-12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化大肠杆菌,对其诱导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并用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融合蛋白;用纯化的人源贾第素α-12融合蛋白免疫昆明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然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研究其在滋养体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显示贾第素α-12基因序列长为972 bp,编码323个氨基酸,与参考基因序列(XM_001708393)同源性达100%;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贾第素α-12为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含有5个α螺旋区,1个β折叠区,4个β转角区和4个无规则卷曲;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显示贾第素α-12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 kDa,且反应原性良好,获得的可溶性蛋白浓度为0.86 mg/mL;制备的抗血清效价高达1:25600以上,细胞定位显示其主要分布于滋养体的细胞质,表明贾第素α-12是一种与胞质相关的蛋白。上述信息为贾第素α-12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余新刚[7](2016)在《蓝氏贾第虫贾第素α-13及延伸因子EF-1α的原核表达及亚细胞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蓝氏贾第虫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性原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小肠,常引起以腹泻、腹痛和消化不良等为主的贾第虫病。贾第虫滋养体具有高度发达的细胞骨架系统(微管、微丝和骨架蛋白),在入侵宿主过程中能够释放一些分泌性蛋白,两者均与其致病机理密切相关。本文以人兽共患的蓝氏贾第虫A型为研究对象,分别扩增贾第素α-13和延伸因子EF-1α的编码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利用Ni-NTA Resin层析柱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分别制备多克隆抗体对贾第素α-13及EF-1α进行滋养体的亚细胞定位,以便为探索贾第素α-13及EF-1α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1.贾第素α-13的原核表达及亚细胞定位。根据GenBank中贾第素α-13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贾第虫DNA基因组为模板,扩增贾第素α-13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g-α13并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采用IPTG诱导和复合自动诱导培养基(ZYM-5052)对目的蛋白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鉴定并经Ni-NTA Resin层析柱纯化,纯化产物与免疫佐剂乳化后免疫昆明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筛选特异性抗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贾第素α-13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贾第素α-13基因全长为1038 bp,编码345个氨基酸,融合蛋白Mr约为40 kDa,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试验获得了大量高纯度的融合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抗原结合力及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显示贾第素α-13主要位于滋养体的鞭毛和细胞膜。2.延伸因子EF-1α的原核表达及亚细胞定位。根据GenBank中EF-1α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贾第虫DNA为模板,扩增EF-1α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EF-1α并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采用IPTG对目的蛋白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鉴定,并采用Ni-NTA Resin层析柱纯化。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合成EF-1α抗原肽,与匙孔血蓝蛋白(KLH)偶联后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Protein A Resin亲和层析纯化抗体,通过Western blot验证抗体结合力,最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EF-1α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EF-1α基因全长为1329 bp,编码442个氨基酸,融合蛋白Mr约为50 kDa,试验获得了较纯净的融合蛋白;抗体AFL1192具有良好的抗原结合力与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显示EF-1α主要定位于滋养体两细胞核周围的胞浆中。(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余新刚,胡伟,谭立娉,宋美冉,武省[8](2015)在《A型蓝氏贾第虫贾第素α-13的原核表达及纯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蓝氏贾第虫贾第素α-13的致病作用,采用PCR扩增该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克隆入pMD18-T载体,经Barn H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连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将阳性重组表达质粒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先采用常规IPTG诱导,并对诱导条件(诱导时间、浓度、温度)进行优化,菌体裂解后进行SDS-PAGE和Westem blot分析;后采用复合自动诱导培养基(ZYM-5052)诱导并与IPTG诱导结果进行比较。经Ni-NTA Rensin层析柱纯化贾第素α-13融合蛋白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贾第素α-13基因全长为1038bp,编码345个氨基酸,该蛋白有信号肽、无跨膜区、亲水性较好。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融合蛋白Mr为40kDa,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在0.6mmol/L,IPTG、25℃诱导5h后,该蛋白的表达量最大,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1%;采用ZYM-5052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稍高于IPTG诱导,占菌体总蛋白28.8%。经Ni-NTA Rensin层析柱纯化后得到了纯度较高的重组蛋白。结果表明本实验成功克隆、表达并纯化了α-13贾第素蛋白,为贾第素α-13的亚细胞定位及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5)
谭立娉,郑国超,李雅文,胡伟,罗琴[9](2015)在《猫源蓝氏贾第虫HRM快速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一种蓝氏贾第虫的快速基因分型方法,选取β-贾第素(β-giardin)基因作为遗传标志,采用HRM技术对华南地区常见的猫源蓝氏贾第虫A型、F型进行基因分型。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序列KJ027416.1(A型)和JX 275388(F型)设计了qPCR-HRM引物BGF和BGR,通过对反应温度和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了HRM基因分型方法,并对其稳定性、敏感性和准确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HRM分型方法可对蓝氏贾第虫A型、F型以及混合感染情况进行检测;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均良好;当样品质量浓度低至4.27×10-4 ng/μL时,HRM检测方法依然可以分辨出基因型;其准确性与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结果表明,建立的HRM基因分型方法具有快速、稳定、敏感和准确的特点,适用于猫源蓝氏贾第虫的临床检测和贾第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杜帅之[10](2015)在《秦岭部分珍稀动物蓝氏贾第虫、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种群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蓝氏贾第虫(Giardia lamblia)、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和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是3类重要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在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均广泛流行,对人的健康以及动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死亡。G.lamblia、Cryptosporidium spp.和E.bieneusi的宿主广泛,可感染人、畜禽和多种野生/圈养珍稀动物。近期的研究表明,珍稀动物在人与动物的感染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可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隐患。因此,掌握G.lamblia、Cryptosporidium spp.和E.bieneusi的感染情况及种群结构,可为其阻断传播途径、防控其感染提供基础资料。秦岭地区具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本研究对陕西秦岭地区部分圈养珍稀动物进行G.lamblia、Cryptosporidium spp.和E.bieneusi感染状况调查,并对所获得的阳性分离株进行多基因位点序列分型。获得以下结果:1.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对18个物种590份样品进行蓝氏贾第虫分子检测,总感染率为3.6%(21/590),主要感染羚牛(8.9%,17/191)、猕猴(3.5%,3/86)、松鼠猴(0.5%,1/20)。DNA序列分析发现G.lamblia集聚体E(18/21)和B(3/21)两种集聚体。MLST分析表明,集聚体E具有显着多态性,在SSU rRNA、TPI、BG和GDH位点分别存在2、11、10、7个SNPs,构成15种不同MLGs;而集聚体B仅存在一种MLG。2.选取18S rRNA和COWP基因,对上述18个物种590份样品进行隐孢子虫感染检测,感染率为3.9%(23/590),其中羚牛为7.9%(15/191)、猕猴为9.3%(8/86)。种类鉴定为微小隐孢子虫(3/23)和安氏隐孢子虫(20/23)。GP60基因分析发现微小隐孢子虫具有2种不同的亚型:IId A15G2R1(羚牛源)和IId A19G1(猕猴源)。安氏隐孢子虫具有两种MLST亚型为A1,A4,A4,A1和A4,A4,A4,A1。3.基于ITS基因对590份样品进行E.bieneusi分子检测,阳性率为10.5%(62/590),分布于偶蹄类动物(羚牛、斑羚、麂子、长颈鹿)、灵长类动物(猕猴、金丝猴、博士猴、狒狒、松鼠猴)、食肉目(大熊猫、小熊猫)。共发现13种不同的ITS基因型,其中包括人兽共患性基因型D、D-new、MH和EbpC。MS1、MS3、MS4和MS7基因位点均具有显着多态性,构成16种不同MLGs,其中MLG4同时见于羚牛和大熊猫,MLG2同时见于羚牛和猕猴,其余MLGs均见于单一物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蓝氏贾第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蓝氏贾第虫是一种宿主广泛且呈世界性分布的机会致病性人兽共患寄生虫,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包括啮齿动物。宿主感染后可出现急慢性腹痛、腹泻、脱水、消化不良和呕吐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随着我国特种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蓝氏贾第虫感染兔子、栗鼠等啮齿动物的报道也在逐渐增多,甚至有报道称部分啮齿动物蓝氏贾第虫感染率超过90%。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啮齿动物至少存在5种蓝氏贾第虫集聚体(A、B、D、E和G),包括人兽共患集聚体A和B。由此可见,啮齿动物可能具有传播蓝氏贾第虫给人类的潜在风险。中华竹鼠作为一种在我国南方广泛养殖的啮齿动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但人工养殖的中华竹鼠易被各种病原感染,然而目前尚缺乏有关中华竹鼠感染蓝氏贾第虫的报道。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利用基于β-贾第素(beta-giardin,bg)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湖南省部分地区中华竹鼠蓝氏贾第虫的感染率,并利用基于bg、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和谷氨酸脱氢酶基因(glutamate dehydrogenase,gdh)的多位点基因分型(Multilocus genotyping,MLG)的方法研究了中华竹鼠蓝氏贾第虫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中华竹鼠蓝氏贾第虫感染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从湖南省的武冈市、郴州市、怀化市和吉首市的6个养殖场共采集480份中华竹鼠新鲜粪便样品,基于bg基因位点的巢式PCR扩增发现,52份(10.8%)粪便样品存在蓝氏贾第虫的感染。所调查的6个养殖场中华竹鼠蓝氏贾第虫的感染率也存在显着差异(?~2=59.031,df=5,P<0.01),其中4个养殖场存在蓝氏贾第虫感染,感染率最高的为武冈市的场3(38.2%),而在郴州市的场4和吉首市的场6没有发现感染;同时,武冈市所调查的3个养殖场的感染率差异也显着(?~2=28.876,df=2,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所调查的4个年龄段(<6月龄、6-12月龄、>12-24月龄和>24月龄)中华竹鼠的感染率差异也显着(?~2=28.298,df=3,P<0.01),且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6月龄的感染率(22.8%)最高,而>24月龄的感染率(4.6%)最低。为了分析蓝氏贾第虫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52个bg阳性的粪便样品分别在tpi和gdh基因位点进行了巢式PCR扩增,分别在2个位点扩增出了12个和27个粪便样品。对其序列进行BLAST分析发现,所有的阳性样品均属于人兽集聚体B。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在bg、tpi和gdh基因位点分别存在6个(Ba1~Ba6)、4个(Bb1~Bb4)和6个(Bc1~Bc6)单倍型。对在3个位点均成功扩增的8个样品进行多位点基因分型发现,它们形成了7个MLGs(MLGB1~MLGB7)。综上所述,湖南省部分地区中华竹鼠存在蓝氏贾第虫感染,其感染率与中华竹鼠年龄、地理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且存在人兽共患集聚体B和MLGs。本研究结果扩展了蓝氏贾第虫的宿主范围,并为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防止蓝氏贾第虫在人和动物间的传播提供了基础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蓝氏贾第虫论文参考文献
[1].吕佳.蓝氏贾第虫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9
[2].马峋.湖南省部分地区中华竹鼠蓝氏贾第虫感染情况及基因分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吕佳,柴杨丽,周宝春,柴宝峰.蓝氏贾第虫无义mRNA的降解[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9
[4].王丹.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虫在青海省牦牛中的流行情况及其种群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5].王雪婷.陕西部分地区犊牛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虫种群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6].武省.蓝氏贾第虫贾第素α-18和α-12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其亚细胞定位[D].华南农业大学.2016
[7].余新刚.蓝氏贾第虫贾第素α-13及延伸因子EF-1α的原核表达及亚细胞定位[D].华南农业大学.2016
[8].余新刚,胡伟,谭立娉,宋美冉,武省.A型蓝氏贾第虫贾第素α-13的原核表达及纯化分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9].谭立娉,郑国超,李雅文,胡伟,罗琴.猫源蓝氏贾第虫HRM快速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J].中国兽医科学.2015
[10].杜帅之.秦岭部分珍稀动物蓝氏贾第虫、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种群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