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奥氏体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奥氏体,晶粒,温度,动力学,组织,碳化物,尺寸。
奥氏体化论文文献综述
宋逸思,李传维,陈益华,郑奇峰,郭正洪[1](2019)在《短时奥氏体化条件下25Cr2Ni4MoV钢的连续冷却相变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DIL 805A/D/T多功能淬火膨胀仪,结合显微组织表征和硬度测试,研究了25Cr2Ni4MoV钢在短时奥氏体化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转变(CCT)动力学和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850℃短时奥氏体化条件下,连续冷却相变发生在450~150℃区间;当冷速大于2℃/s时得到的室温组织为马氏体,随着冷速降低,试样中出现贝氏体;当冷速小于0.5℃/s时其显微组织主要为贝氏体组织;随着冷速的进一步降低,当冷速为0.02℃/s时,除了贝氏体以外还有少量的马氏体/奥氏体岛和残留奥氏体。冷速从2℃/s降低至0.5℃/s时硬度变化较明显,这与组织中形成的马氏体与贝氏体的比例有关。由于短时奥氏体化条件下存在未溶解的碳化物,基体碳浓度较低,其Ms温度较高;贝氏体转变速率也较快,这可能与奥氏体的晶粒尺寸小和存在未溶碳化物有关。(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11期)
何方,王瑞珍,杨才福,马子洋,吴彦欣[2](2019)在《Q&P钢在连续退火过程中奥氏体化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描述Q&P钢在连续退火加热、均热过程中的奥氏体化程度,基于JMAK方程建立了适应于连续退火条件下的加热、均热奥氏体化模型,计算了0.2C-1.3Si-2.0Mn Q&P钢在不同加热速率、不同均热温度、不同均热时间情况下钢的奥氏体化程度。在Gleeble3500试验机上对设定的连续退火工艺进行了热模拟,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测其显微组织,用截线法测量了均热结束时的马氏体含量,推测出了均热结束时的奥氏体含量。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符合较好,所建立的奥氏体化模型可以很好的指导生产,可制定出满足成品组织需求的连续退火工艺。(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22期)
叶亚平,曹建春,高鹏,张永青,陈伟[3](2019)在《均热温度对抗震钢筋奥氏体化及铌固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热处理试验结合物理化学相分析实验,对含铌与不含铌的2种试验钢在不同均热温度下的奥氏体晶粒长大情况及含铌钢中铌的固溶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均热温度低于1 200℃时,含铌钢奥氏体晶粒尺寸均小于无铌钢奥氏体晶粒尺寸;随着均热温度的升高,含铌钢奥氏体中固溶的Nb逐渐增多;均热温度升至1 200℃时,含铌钢奥氏体晶粒较无铌钢无明显细化。通过相分析试验研究实际Nb的固溶量与均热温度的关系,发现实际测量得到Nb未溶量随均热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对比Nb在奥氏体中的实际固溶与理论固溶的关系,寻找适合的含铌试验钢的理论模型。(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邢献强,菅军伟,武怀强[4](2019)在《55CrSi淬回火弹簧钢丝奥氏体化相变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5.0 mm 55CrSi弹簧钢丝分别采用奥氏体化时间1.0, 1.5, 2.0, 2.5,3.0, 3.5 min加热处理后,进行铅浴回火,对钢丝相变规律进行研究。?5.0 mm 55CrSi冷拉钢丝在展开式连续生产线上进行淬回火热处理时,相变过程分为6个阶段:回复;小部分片状渗碳体转变为球状或短棒状;大部分片状渗碳体转变为球状或短棒状加局部出现奥氏体;奥氏体上分布较多残留球状未溶碳化物;残留球状碳化物溶解消失;奥氏体成分均匀化。(本文来源于《金属制品》期刊2019年03期)
孙东云,陈晨,张福成,杨志南,秦羽满[5](2019)在《奥氏体化温度对V微合金中碳钢淬透性与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奥氏体化温度下V微合金中碳钢(40CrNiMoV钢)的淬透性,利用控制冷却技术对不同温度奥氏体化后的试验钢进行慢冷处理,并对慢冷组织以及回火处理后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在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和固溶V含量的共同作用下,试验钢的淬透性增大。在800~1 000℃范围控制冷却时,获得的马氏体形态与奥氏体化温度有关;在淬透性和晶粒尺寸的共同影响下,试验钢的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升高后基本保持稳定,冲击韧性随温度升高呈降低趋势。在奥氏体化温度为900℃时,试验钢慢冷并回火后获得最佳强塑性配合。(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英焕岩,刘昊炎,蓝慧芳,柳萌[6](2019)在《奥氏体化条件对高强度贝氏体钢相变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低碳Si-Mn-Nb贝氏体钢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变仪进行贝氏体区等温实验。通过对热膨胀曲线的分析,获得了贝氏体相变动力学曲线;分析了奥氏体化条件对贝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影响;分析了奥氏体化条件及贝氏体区等温温度对贝氏体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晶粒尺寸的细化,贝氏体相变动力学进程减缓,且相同等温温度下对应的贝氏体体积分数降低;随着贝氏体区等温温度的升高,贝氏体板条宽度增加,马氏体/奥氏体混合组织体积分数提高。(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10期)
程彦,程巨强,李振飞[7](2019)在《奥氏体化保温时间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920℃奥氏体化加热保温时间对20SiMn2Mo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920℃加热经不同保温时间处理,抗拉强度在保温时间系数小于2.5 min/mm时变化不大,在保温时间系数2.0 min/mm时出现峰值。保温时间系数超过2.5 min/mm时强度下降,冲击值随保温时间延长有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在保温时间系数1.5 min/mm和4.0 min/mm时出现峰值。不同保温时间空冷实验材料的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织,为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从节能及防氧化、脱碳方面考虑,实验材料奥氏体化加热保温时间系数为1.5 min/mm时具有良好的强韧性。(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张晓东,夏佃秀,王守仁,张云山[8](2019)在《奥氏体化温度对51CrV4钢淬火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找出51CrV4钢最佳的奥氏体化温度和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对51CrV4钢淬火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逐渐长大,淬火后组织硬度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经460℃回火后的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奥氏体化温度为880℃时,奥氏体晶粒细小均匀,得到的马氏体组织致密,强度和硬度均达到最大值;当奥氏体化温度达到910℃时,奥氏体晶粒粗大,而且试验钢出现明显的脱碳现象,强度、硬度和塑性明显下降。研究表明,在实现完全奥氏体化前提下,为保证晶粒均匀且不出现脱碳现象,51CrV4钢获得良好性能的最佳淬火温度为880℃。(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9年03期)
孙健,孙潭,居殿春,季凯,戚添益[9](2019)在《Ti对铬钼钒模具钢奥氏体化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力学计算与试验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含Ti模具钢和不含Ti模具钢在不同奥氏体化温度下的组织与性能。研究表明,Cr_(23)C_6、Cr_7C_3、VC、V_2C、V_8C_7、MoC、Mo_2C、TiC的全固溶温度分别为748.2、952.7、977.3、632.9、1 116.0、1 131.2、645.3和1 044.1℃。随温度升高硬度及冲击韧性增大,奥氏体化温度高于1 200℃时,其对硬度影响更大,含Ti模具钢韧性优于不含Ti模具钢;随温度升高晶粒由细变粗,马氏体增多;含Ti模具钢平均晶粒尺寸比不含Ti模具钢平均晶粒尺寸小21.4μm;含Ti模具钢中未溶相尺寸比不含Ti模具钢未溶相尺寸小0.2μm左右。(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钟蛟,彭志方,陈方玉,彭芳芳,刘省[10](2019)在《P92钢奥氏体化后的冷却方式对650℃时效组织及硬度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二次电子/背散射成像模式(SEM-SE/BSE)、能谱分析(EDS)和复相分离技术(MPST)研究P92钢试样于1060℃/1h奥氏体化后以不同方式冷却(空冷/置炉门口冷:缓冷)经760℃/2h回火(空冷)后再经650℃时效后的组织及硬度的稳定性。结果表明:P92钢时效后的显微组织均为基体相与析出相(M_(23)C_6相和Laves相);奥氏体化后冷却方式对650℃时效后组织及试样硬度有明显影响:缓冷时效试样的析出总量大而硬度低,且Laves相的体积分数/颗粒粗化倾向明显较大,M_(23)C_6相体积分数较小;在650℃时效1000h和3000h期间,空/缓冷时效试样的硬度基本不变/下降;此外,650℃时效试样组织及硬度的稳定性与过冷奥氏体及马氏体的稳定性有关。因此,工业现场管道奥氏体化后应尽快散热。(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奥氏体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准确描述Q&P钢在连续退火加热、均热过程中的奥氏体化程度,基于JMAK方程建立了适应于连续退火条件下的加热、均热奥氏体化模型,计算了0.2C-1.3Si-2.0Mn Q&P钢在不同加热速率、不同均热温度、不同均热时间情况下钢的奥氏体化程度。在Gleeble3500试验机上对设定的连续退火工艺进行了热模拟,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测其显微组织,用截线法测量了均热结束时的马氏体含量,推测出了均热结束时的奥氏体含量。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符合较好,所建立的奥氏体化模型可以很好的指导生产,可制定出满足成品组织需求的连续退火工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奥氏体化论文参考文献
[1].宋逸思,李传维,陈益华,郑奇峰,郭正洪.短时奥氏体化条件下25Cr2Ni4MoV钢的连续冷却相变动力学[J].金属热处理.2019
[2].何方,王瑞珍,杨才福,马子洋,吴彦欣.Q&P钢在连续退火过程中奥氏体化的动力学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9
[3].叶亚平,曹建春,高鹏,张永青,陈伟.均热温度对抗震钢筋奥氏体化及铌固溶的影响[J].钢铁研究学报.2019
[4].邢献强,菅军伟,武怀强.55CrSi淬回火弹簧钢丝奥氏体化相变规律研究[J].金属制品.2019
[5].孙东云,陈晨,张福成,杨志南,秦羽满.奥氏体化温度对V微合金中碳钢淬透性与力学性能的影响[J].燕山大学学报.2019
[6].英焕岩,刘昊炎,蓝慧芳,柳萌.奥氏体化条件对高强度贝氏体钢相变动力学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9
[7].程彦,程巨强,李振飞.奥氏体化保温时间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铸造技术.2019
[8].张晓东,夏佃秀,王守仁,张云山.奥氏体化温度对51CrV4钢淬火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钢铁.2019
[9].孙健,孙潭,居殿春,季凯,戚添益.Ti对铬钼钒模具钢奥氏体化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钢铁研究学报.2019
[10].钟蛟,彭志方,陈方玉,彭芳芳,刘省.P92钢奥氏体化后的冷却方式对650℃时效组织及硬度稳定性的影响[J].材料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