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述语域理论及翻译中的语域对应(论文文献综述)
霍志强[1](2020)在《语域理论视域下《干校六记》两个英译本对比分析》文中指出《干校六记》是由中国着名散文家、剧作家和翻译家杨绛所写的一部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的回忆性散文集。这本书主要记述了杨绛及其丈夫钱钟书去干校接受劳动改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给人们了解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以及在这一历史阶段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份真实有效的参考资料。无论是其艺术表现,还是其忠实于“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的内容,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干校六记》一经发表,陆续被翻译成日语、英语和法语版本,在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其中英语版本有三个。基于译者的不同国籍、语言和文化背景,本文选取葛浩文和章楚的英译本来进行对比研究。两位译者都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前者是专门研究汉语文化且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学英译的翻译家,后者是多年从事联合国公文翻译的中国译员。两译者对原文风格的理解与诠释不甚相同。两个英译本体现了《干校六记》中描写的这段文革历史是如何在译者的笔下向西方传播的。本研究将在语域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语域指的是由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情景语境变量决定的语言变异。情景语境三要素则分别体现为语言语义层的经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相应地,这些功能又分别体现为词汇语法层的及物性、语气和主位等系统和结构。本文在语域理论的框架下对《干校六记》的葛浩文译本和章楚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目的并非是比较两个译本的优劣,而是探讨从语域视角看,两个译本各有何特点,哪一个译本更大程度的实现了与原文的语域对等。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原文和两个英译本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分析发现,葛浩文译本在语域的三个情景变量——语场、语旨、语式的表达上都更加贴近原文。而章楚译本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原文语域相符,但相比之下,葛浩文译本略胜一筹。
柳晓萍[2](2020)在《语域对等思想指导下的科普文本翻译 ——以Around the World in 80 Trees(节选)汉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植物科普读物《环游世界80种树》为素材,结合具体译例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对科普翻译的指导作用。语域对等思想认为,翻译是分析原文语域,在译入语中寻找对等语域,最后将这种语域适当表达出来的过程。在分析原文语域特征的基础上,本文以植物名称、半技术词、语气、修辞格等体现语域特征的语言成分为切入点,在语域对等翻译原则的指导下,分析在不同翻译策略下科普文本在语场、语旨、语式三个语域层面取得的翻译对等效果。本文认为,在语场层面,科普译者既要充分考虑以通俗性为主的语场特征,在译语中找译最贴合交际语境的惯常表达,也要敏锐地辨识半技术词,通过查阅专业词典、参照平行文本、向专业人士请教等策略再现精确生动的科学语言美感。在语旨层面,添加语气词和引申词义的增词策略能够恰如其分地将语气显性化。在语式层面,利用直译和转译、套译、意译等归化策略能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修辞格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实践证明,语域对等的翻译原则能指导科普译者关注科普文本有别于专业科技文本的特征,尽可能保证译语在多个情景语境因素层面上实现忠实。此外,在解决文本中与专业学科和文化背景相关的翻译问题时,项目总结的实践经验对其他科普译者来说可能有参考价值。
李燕[3](2020)在《《为失智症患者创设环境》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次翻译实践选取了Chris Bonner的Designing Environments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属于医学英语类文本,该书于2005年出版。作为科技文体下的一个分支,医学英语在词汇、句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语域特征,本次翻译实践以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为指导,探讨了语域理论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应用,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了语域的三个变量对解决翻译中所出现的问题的适用性。译者希望本次实践报告能为改善我国失智症患者的护理环境提供参考。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翻译实践的概况,包括选题意义,文本特点以及文本内容;第二章是理论框架,简述了语域理论、功能及其应用;第三章是翻译实践过程,包括译前准备,译中处理和译后校对;第四章是翻译案例分析,从语篇的语域特征以及语域对应方面进行了分析,是该报告的关键部分。最后总结了语域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以及本次翻译心得。
郭珊[4](2019)在《基于语域理论的《东亚》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实践报告是基于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实习期间翻译的《东亚》(Eas对Asia:A Cultural,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一书中关于日本历史文化介绍的节选部分所撰写而成的翻译实践报告。《东亚》一书的作者伊沛霞(一作“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是美国着名汉学家,现任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在东亚研究领域着作颇丰。《东亚》是作者对东亚文化多年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书中主要讲述了中、日、韩三国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变迁。伊沛霞教授在该书中以西方人的视角、同时又以女性视角将中、日、韩三国的历史娓娓道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报告所选择的翻译材料是原着中第十三章到第二十九章中所有关于日本的章节小块介绍部分。本翻译实践报告以英国当代英国语言学家、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M.A.K.Halliday)提出的“语域”理论为理论视角,从“语域”的三个变量(语场、语旨、语式)出发,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和探究,借助英汉语言中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语域标记,结合实例分析,对翻译过程中的语域对应翻译技巧做出相关阐释,并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总结,阐述自己在任务进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收获,指出介绍性文本翻译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希望本文能为介绍性文本的翻译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文章的框架结构,然后对于本文翻译分析基于的语域理论做了详尽的介绍,并说明了译前准备、译中处理和译后修改的具体过程。随后,笔者从语言和体裁两个方面分析了原文的特点,并结合翻译实例,分析了语域三要素在译文中的体现,以及翻译中使用的增译、减译、分译等技巧,并最终通过分析得出在翻译文化类介绍性文本时应该代入语域,综合考量语域三要素的影响,以产出合适的译文。
朱桂生[5](2019)在《语域理论视阈下的美容医学英语翻译研究》文中认为翻译过程的实质是译者用一种语言的语篇材料来替换另一种语言中与其对等的语篇材料的过程。作为现代西方语言学主要流派之一的功能语言学对翻译有着极强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出发,利用其语域理论,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分析美容医学英语语篇的语域特征,并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层面探讨语域理论对美容医学英语这一专门用途英语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张淑霏[6](2019)在《语域视角下能源类产品说明书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能源合作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能源类产品进入到了中国市场。能源类产品的引入能够帮助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的现象,也为能源行业的发展带来了研究范本。其中,产品说明书作为能源产品的附件之一,是人们了解产品性能及使用方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跨国合作中,产品说明书译文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实践报告是对能源类产品说明书英汉翻译实践的总结。笔者选取了REC公司双峰系列英文产品说明书作为语料进行案例分析,以语域理论为理论基础,从语场、语旨、语式三个层面出发,分析了原文的语域特征,探讨了实现原文与译文语域对等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翻译任务描述,主要交代了本次翻译任务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是对翻译任务过程介绍,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审校工作。第三章是对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理论基础的综述,主要阐述了语域理论的定义、语域理论的三个变量以及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第四章是本报告的重点章节,在语域理论的指导下,从语场、语旨、语式三方面着手分析说明书翻译,通过分析能源类产品说明书的语域特征,得出实现原文和译文语域对等的翻译策略。第五章是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笔者发现语域理论对说明书这类应用型文本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要达到语场上的对等,译者在翻译时要做到忠实原文的语场范围,选择合适的词义;要达到语旨上的对等,译者在翻译时就要注意保留祈使语气、灵活处理被动句以正确反映交际双方的语旨关系;要达到语式上的对等,译者在翻译时就要注意正确处理衔接词,体现文体正式性。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今后的能源类说明书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白艳丽,任朝迎[7](2019)在《从宏观视角看语域理论在医学英译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分析医学英语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宏观视角下医学翻译的意义。结合具体实例,从语域理论的三个变量即语场、语旨、语式的角度探讨医学翻译。认为译者应以读者的身份对源语语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进行全面认识,并结合源语语言与译入语语言的特点进行翻译,从而使翻译文本更准确、得体。
白杨,刘着妍[8](2017)在《从语域理论看英译散文意境的塑造》文中认为散文被称为美文,得益于其情感真挚、言语优美、意境深邃、富于文采。意境是散文的生命,也是翻译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目前,对散文英译的探究虽仍处于摸索阶段,对散文意境的翻译研究更是在少数。以韩礼德为代表的语域理论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近年来也被越来越多地与翻译研究相结合,语域理论的三个变项,即语场、语旨、语式,为语篇的解释和语义的交流提供了社会环境。本文从这三方面来探讨其对英译散文意境塑造的指导作用,以期能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散文意境的重构,再现原作风格。
赵常玲[9](2017)在《功能语境视角下的《中庸》英译本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为视角,对《中庸》的陈荣捷译本和休中成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两个译本意义体现形式的特色,并从语境视角对产生译本差异的原因进行阐释,以期为以《中庸》为代表的典籍翻译理论与实践带来新的启示。语境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解释力和可操作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无论是功能语境理论自身还是其与翻译研究的结合,都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从功能语境理论自身来看,关于情景语境的语域与语言功能耦合关系的讨论居多,而对文化语境的探讨明显不足。而翻译中的语境研究主要围绕原文与译文在语境各层次之间的对应关系展开,尤其是原文与译文情景语境语域组成要素及其体现形式的对应与转换关系,但对产生译本差异的语境要素作用机制关注较少。为了更好地对《中庸》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对功能语境理论进行了再思考与拓展并对翻译研究中的语境转化机制进行了初步地探讨。基于功能语境理论框架,本研究对《中庸》原文及其两个英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均较为忠实地传达了原文意义,但在具体体现形式上仍存在一定差异:首先,从概念意义体现形式来看,陈译小句过程类型与原文更为接近,休译关系过程比例高于原文和陈译,而心理过程少于陈译,且被动结构大于陈译。从逻辑语义关系来看,休译的嵌入小句比例明显高于陈译,逻辑意义层次及所涉及参数较多,说明休译解释性内容较多,句式较为复杂。其次,从人际意义体现形式来看,在语气上,陈译较忠实于原文语气结构,而休译祈使句多于陈译,感叹句少于陈译,说明休译与读者互动较多,但减少了原作者个人情感表达与评价性内容。从情态词来看,休译情态表意愿的义务情态词高于陈译,而意愿情态词低于陈译和原文,表明译者受到译入语思维方式及宗教文化的影响,认为在实践中庸之道的过程中,人们应履行适当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评价性资源来看,休译消极意义词汇比例高于陈译,说明译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译入语宗教因素的影响。最后,从语篇意义体现形式来看,宏观层面上,陈译注释较少,原文语篇题材完全采用朱熹注释本,而休译增加了对原文段落的划分、设定各部分标题并增加大量文内注释及开篇引言。语篇微观层面上,休译特殊主位较多,语法词汇等衔接手段也高于陈译和原文,说明休译为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对原文语篇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角度对产生两个译本意义体现形式差异的原因进行了阐释:陈译忠实于原文的情景语境配置,"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是彼此相互关联又互动统一的整体,人通过社会活动、自身内省过程以及家庭生活、政治活动等方方面面来践行"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整体来看,陈译较为忠实地再现了原文情景,语言凝练,句式简洁。休译构建的译文语篇中,为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对原文情景进行了适度调整,强化了客观情景的描写,并增加了参与者与读者的互动,译文语篇阐释性内容较多,句式较为复杂。两个译本的差异取决于两位译者的文化身份及认知倾向,陈荣捷是美籍华裔,对中国传统典籍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思想有较深刻的理解,深谙原文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所植根的中国传统儒学"天人合一"思想,因而较为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思想内容与哲学内涵。而休中诚为海外汉学家,受到西方"主客对立"哲学观和理性思维的影响,在译文中增加了客体参与者要素,相应减少了主体参与者要素,并减少了主体参与者的评价与判断,但增加了与译文读者的互动,从而使叙述更加客观;同时译者从译文读者阅读的期待出发,对译文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与修改,并增添了大量的背景信息和评述性内容。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研究对《中庸》及其两个英译本经验意义、人际意义以及语篇意义的体现形式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比较与分析,并从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以及译者主观能动作用等角度对产生两个译本差异的原因进行了阐释,从而避免了以往研究中主观判断、点评式的分析方法所带来的片面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庸》及其英译研究。其次,本研究将微观的语言分析与宏观的文化语境阐释相结合,并将译者主体因素纳入考察范围,构建出一个翻译功能语境模式,能够较全面地考察翻译中的语境要素及作用机制。最后,本研究进一步丰富和细化了功能语境中文化语境的相关内容,从而更好地指导语篇分析与翻译实践。
唐军,李慧萍[10](2016)在《语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以小说《一九八四》董译本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提出的语域理论对研究翻译现象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小说《一九八四》董乐山译本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上都基本做到了和原文一致,实现了语域的动态对等。译者在翻译时,准确把握了原语语篇的语域,并在译语语篇中实现了语域构建,生动再现了情景语境。
二、评述语域理论及翻译中的语域对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述语域理论及翻译中的语域对应(论文提纲范文)
(1)语域理论视域下《干校六记》两个英译本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Objective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
1.4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5 The Layout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ion Based on Register Theory |
2.1.1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ion based on register theory abroad |
2.1.2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ion based on register theory at home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Gan Xiao Liu Ji and Its English Versions |
2.2.1 Previous studies on Gan Xiao Liu Ji and its English versions abroad |
2.2.2 Previous studies on Gan Xiao Liu Ji and its English versions at home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Brief Introduction to Register Theory |
3.2 The Relations between Meta-functions of Language and Register Parameters |
3.2.1 Field and experiential function |
3.2.2 Tenor and interpersonal function |
3.2.3 Mode and textual function |
Chapter Fou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OF GAN XIAO LIU 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STER THEORY |
4.1 The Analysis of Field |
4.1.1 Lexical choice |
4.1.2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s |
4.2 The Analysis of Tenor |
4.2.1 Mood system |
4.2.2 Modality system |
4.3 The Analysis of Mode |
4.3.1 Thematic and information structure |
4.3.2 Cohesion system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2)语域对等思想指导下的科普文本翻译 ——以Around the World in 80 Trees(节选)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英文摘要 |
项目说明 |
源语/译语对照语篇 |
翻译评注(语域对等思想指导下的科普文本翻译——以Around the World in 80 Trees(节选)汉译为例) |
一 引言 |
1.1 科普文本的特点 |
1.2 翻译项目的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2.1 科普翻译的研究现状 |
2.2 语域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
2.3 语域理论指导科普文本的适用性 |
三 文本语域分析 |
3.1 语场:通俗为主,专业为辅 |
3.2 语旨:平易亲切,幽默诙谐 |
3.3 语式:生动活泼,多用修辞 |
四 译例分析 |
4.1 语场对等 |
4.1.1 植物名称 |
4.1.2 半技术词 |
4.2 语旨对等 |
4.2.1 亲切语气 |
4.2.2 幽默语气 |
4.3 语式对等 |
4.3.1 拟人化 |
4.3.2 押韵 |
4.3.3 习语 |
五 结语 |
参考文献 |
(3)《为失智症患者创设环境》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项目概述 |
1.1 选题意义 |
1.2 源文本特点 |
1.3 源文本内容 |
第二章 翻译理论介绍 |
2.1 语域理论的发展历程 |
2.2 语域理论概述 |
2.3 语域的功能 |
2.3.1 语域的文化功能 |
2.3.2 语域的“预测”功能 |
2.4 语域理论的应用 |
2.5 语域理论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 |
第三章 翻译过程 |
3.1 译前准备 |
3.1.1 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
3.1.2 选择翻译工具 |
3.1.3 翻译理论依据的选择 |
3.2 译中处理 |
3.3 译后校对 |
第四章 语域理论指导下翻译文本的分析 |
4.1 语篇的语域特征 |
4.1.1 词汇层面 |
4.1.2 句法层面 |
4.2 语域对应 |
4.2.1 语场对应 |
4.2.2 语旨对应 |
4.2.3 语式对应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翻译中理论的指导意义 |
5.2 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原文 |
附录 B 译文 |
附录 C 专业术语英汉对照表 |
致谢 |
(4)基于语域理论的《东亚》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
1.2 Task profile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
2.1 A survey of Halliday's register theory |
2.1.1 An overview of the theory |
2.1.2 The three variables of register and their relations |
2.2 Application of register theory i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
3. Task Process |
3.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3.1.1 Understanding the background of Japanese history in East Asia |
3.1.2 Tools us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
3.1.3 Standardizing translation of proper names |
3.2 Translating process |
3.3 After-translation work |
3.3.1 Self-proofreading |
3.3.2 Correction by fellow translators |
3.3.3 Correction by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
4. Translation of East Asia: A Case Study |
4.1 Features of East Asia |
4.1.1 Language features |
4.1.2 Stylistic features |
4.2 Analysis of the three variab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East Asia |
4.2.1 Field |
4.2.2 Tenor |
4.2.3 Mode |
4.3 Techniques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East Asia |
4.3.1 Addition |
4.3.2 Omission |
4.3.3 Division |
4.3.4 Shift |
5.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5)语域理论视阈下的美容医学英语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语域理论 |
2 美容医学英语语篇的语域特征 |
2.1 词汇层面的语域特征 |
2.2 句法层面的语域特征 |
2.2.1 长句的使用 |
2.2.2 被动句的使用 |
3 美容医学英语中的语域对应及翻译实践 |
3.1 语场对应 |
3.2 语旨对应 |
3.3 语式对应 |
4 结 语 |
(6)语域视角下能源类产品说明书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翻译任务背景 |
1.2 翻译任务内容 |
1.3 翻译任务研究意义 |
第2章 翻译任务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查阅背景资料 |
2.1.2 选择翻译工具 |
2.1.3 阅读平行文本、制作术语库 |
2.2 翻译实施过程 |
2.3 译后审校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语域理论的定义 |
3.2 语域理论的三个变量 |
3.3 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
第4章 翻译案例分析 |
4.1 能源类说明书的语域特征分析 |
4.1.1 语场的专业性 |
4.1.2 语旨的客观性 |
4.1.3 语式的正式性 |
4.2 能源类说明书的翻译策略 |
4.2.1 忠实语场范围选择正确词义 |
4.2.2 根据语旨关系变换句式结构 |
4.2.3 把握语式程度构建语篇逻辑表达 |
第5章 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书目(非直接引用) |
附录二:平行文本与术语表 |
附录三:REC太阳能电池板术语表 |
附录四:太阳能电池板专业知识检索 |
附录五:翻译实践原文及译文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从宏观视角看语域理论在医学英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医学英语文本的语言特点 |
二、宏观视角下的医学翻译 |
三、语域理论在医学翻译中的应用 |
(一) 语场 |
(二) 语旨 |
(三) 语式 |
四、结论 |
(8)从语域理论看英译散文意境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语域变项下意境的传递 |
三、语域的三项变项在意境塑造中的应用 |
(一) 语场确保意境传递的完整性 |
(二) 语旨实现人物关系的再现 |
(三) 语式保留原文整体风格 |
四、结语 |
(9)功能语境视角下的《中庸》英译本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典籍英译研究 |
2.2.1 宏观视角的典籍英译研究 |
2.2.2 微观视角的典籍英译研究 |
2.3 《中庸》及其英译研究 |
2.3.1 《中庸》研究 |
2.3.2 《中庸》英译研究 |
2.4 功能语境理论及发展 |
2.4.1 功能语境理论溯源 |
2.4.2 功能语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2.5 小结 |
3 理论框架 |
3.1 引言 |
3.2 功能语境理论再思考 |
3.2.1 上下文语境与语义建构 |
3.2.2 情景语境的主体识解因素 |
3.2.3 文化语境的拓展 |
3.3 翻译中的意义建构、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 |
3.3.1 概念意义建构、语场及文化语境 |
3.3.2 人际意义建构、语旨及文化语境 |
3.3.3 语篇意义构建、语式及文化语境 |
3.4 小结 |
4 《中庸》及其两个英译本概念意义体现与语场和文化语境阐释 |
4.1 引言 |
4.2 《中庸》原文概念意义体现 |
4.2.1 《中庸》原文及物性分析 |
4.2.2 《中庸》原文逻辑意义分析 |
4.3 陈译《中庸》概念意义体现 |
4.3.1 陈译《中庸》及物性分析 |
4.3.2 陈译《中庸》逻辑意义分析 |
4.4 休译《中庸》概念意义体现 |
4.4.1 休译《中庸》及物性分析 |
4.4.2 休译《中庸》逻辑意义分析 |
4.5 《中庸》原文及其两个英译本概念意义比较 |
4.6 《中庸》原文及其两个英译本概念意义的语场阐释 |
4.7 《中庸》原文及其两个英译本概念意义的文化语境阐释 |
4.8 小结 |
5 《中庸》及其两个英译本人际意义体现与语旨和文化语境阐释 |
5.1 引言 |
5.2 《中庸》原文人际意义体现 |
5.2.1 《中庸》原文语气分析 |
5.2.2 《中庸》原文情态和评价资源分析 |
5.3 陈译《中庸》人际意义体现 |
5.3.1 陈译《中庸》语气分析 |
5.3.2 陈译《中庸》情态和评价资源分析 |
5.4 休译《中庸》人际意义体现 |
5.4.1 休译《中庸》语气分析 |
5.4.2 休译《中庸》情态和评价资源分析 |
5.5 《中庸》原文及其两个英译本人际意义比较 |
5.6 《中庸》及其两个英译本人际意义的语旨阐释 |
5.7 《中庸》及其两个英译本人际意义的文化语境阐释 |
5.8 小结 |
6 《中庸》及其两个英译本语篇意义体现与语式和文化语境阐释 |
6.1 引言 |
6.2 《中庸》原文语篇意义体现 |
6.2.1 《中庸》原文主位结构分析 |
6.2.2 《中庸》原文衔接手段分析 |
6.3 陈译《中庸》语篇意义体现 |
6.3.1 陈译《中庸》主位结构分析 |
6.3.2 陈译《中庸》衔接手段分析 |
6.4 休译《中庸》语篇意义体现 |
6.4.1 休译《中庸》主位结构分析 |
6.4.2 休译《中庸》衔接手段分析 |
6.5 《中庸》原文及其两个英译本语篇意义比较 |
6.6 《中庸》原文及其两个英译本语篇意义的语式阐释 |
6.7 《中庸》原文及其两个英译本语篇意义的文化语境阐释 |
6.8 小结 |
7 翻译语境再阐释及《中庸》两个英译本特色解读 |
7.1 引言 |
7.2 翻译语境的作用机制及译者主体作用 |
7.3 《中庸》两个译本特色与语境阐释 |
7.3.1 《中庸》两个译本特色 |
7.3.2 两个译本特色的语境阐释 |
7.4 小结 |
8 结论 |
8.1 本研究主要发现和贡献 |
8.2 本研究局限性和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表: 《中庸》原文及两个译本意义体现形式分析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语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以小说《一九八四》董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域理论与翻译 |
二从及物系统看原语和译语语篇的语域 |
(一)及物系统的关系过程 |
(二)及物性动词名词化 |
三从语气成分看原文和译文的语域 |
(一)祈使语气 |
(二)陈述语气 |
1. 叙述语气 |
2. 疑问语气 |
四、评述语域理论及翻译中的语域对应(论文参考文献)
- [1]语域理论视域下《干校六记》两个英译本对比分析[D]. 霍志强.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2]语域对等思想指导下的科普文本翻译 ——以Around the World in 80 Trees(节选)汉译为例[D]. 柳晓萍. 南京大学, 2020(04)
- [3]《为失智症患者创设环境》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燕.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4]基于语域理论的《东亚》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郭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语域理论视阈下的美容医学英语翻译研究[J]. 朱桂生.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9(02)
- [6]语域视角下能源类产品说明书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淑霏.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7]从宏观视角看语域理论在医学英译中的应用[J]. 白艳丽,任朝迎. 英语教师, 2019(04)
- [8]从语域理论看英译散文意境的塑造[J]. 白杨,刘着妍.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06)
- [9]功能语境视角下的《中庸》英译本比较研究[D]. 赵常玲.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7)
- [10]语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以小说《一九八四》董译本为例[J]. 唐军,李慧萍. 宜宾学院学报,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