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解析问题的技巧探讨

高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解析问题的技巧探讨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第一中学251700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可见,学生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观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内化为主体的素质。因此,数学教学应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创设“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课堂解析问题技巧研究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

一、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自主解题技巧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不会把教师看作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独裁者,而是把教师看作是可以和自己平等交流的朋友。尤其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哪怕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很不经意的鼓励。因此要在课堂上,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和学生一起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提出自己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和学生一起商量解决;在集体交流中,师生之间你问我答,合作交流计算答案;教师出现的错误,学生能马上指出,教师也能马上改正并做出道歉……在这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每个学生才能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以“直线与抛物线例题”的教学片断为例:题:已知A(x0,y0)是抛物线y2=2px上的一个定点,过A作抛物线的两弦AB与AC,若两弦的斜率KABKAC=m(m≠0),问直线BC是否恒过定点。尝试1:很多同学都以积极的态度去求直线的方程.但过程很复杂,绝大多数同学都想放弃。(如何面对困难?)教师引导:如果一下子不能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应该想想,是否能解决它的一个或几个特殊情形?尝试2:由学生讨论得到以下几种特殊处理意见:情形1:把问题中的A(x0,y0),变成A(0,0),其他条件不变;情形2:若A不变,两弦AB和AC互相垂直,即m=-1,结果会怎样;情形3:把A(x0,y0),变成A(0,0),m=-1,这样更简单。教师对同学们的想法表示肯定,引导学生先解决情形3.易得直线BC过定点(2P,0);由情形3的解法受到启示,然后对情形1进行求解,得直线BC过定点(-,0);再对情形2进行求解,得直线BC过定点(2P+x0,-y0)。

在上面几种情形的求解过程中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同时对几种结果进行类比归纳,可自然实现直线过定点(-+x0,-y0);最后由学生类比前几种情形,进行一般验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索问题的情绪非常高亢,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实践、归纳、猜想、证明”,经历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良好的“退而求进”的思维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地培养,谁能调动学生“动”起来,谁就使学生的潜能的开发成了可能。

二、鼓励大胆质疑,激发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师生间相互交流思想、相互探究学习的双向活动,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展示数学问题思维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有自己的思考与创新。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相信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在教学中,不应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应该教会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三、唤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例。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第一,一题多解。如化简:sin15°sin60°sin75°。此题可使用诱导公式把75°化为15°,也可利用积化和差构造(75°-15°)和(75°+15°)两个特殊角或把15°化为(45°-30°),把75°化为(45°+30°),由此可知一题多解,可看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巧妙转化和灵活运用,又可使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地巩固。第二,多题一解。8个不同元素排成前后两排,每排4个元素,有多少种排法?8个不同元素排成3排,前排4个,中排3个,后排1个,有多少种排法?进一步论证,从而可以推出这类题目的统一解法:n个元素排在n个位置上,有多少种排法。善于总结,掌握规律,探求共性,再由共性指导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发挥多题一解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徐玉明探究高中数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倡导[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11期。

[2]刘维杏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1期。

[3]盂县第三中学赵素明高中数学中教与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山西科技报,2009年。

标签:;  ;  ;  

高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解析问题的技巧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