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尘排放系统论文和设计-黄鑫飞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粉尘排放系统,其包括研磨机、输送机构与除尘器,在研磨机出口与输送机构的驳接处和除尘器之间连通有第一管道,在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引风机;除尘器包括支柱以及安装在支柱上的壳体,在壳体内部设有净气腔与过滤腔,以及嵌隔在净气腔与过滤腔之间的花板,在花板上悬挂有多个滤袋,滤袋的袋口与净气腔连通,在过滤腔的侧壁上设有连接于第一管道上的进风口,在净气腔内设置有清灰管,在清灰管上连通有多个喷气管;在壳体侧壁上开设有连通净气腔的出风口。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粉尘排放系统,有利于减少粉尘由出风口排到外界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粉尘回收的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粉尘排放系统,包括研磨机、输送机构与除尘器(19),其特征在于:在研磨机出口与输送机构的驳接处和除尘器(19)之间连通有第一管道(161),在第一管道(161)上设有用于提供动力的第一引风机(31);除尘器(19)包括支柱(11)以及安装在支柱(11)上的壳体(1),在壳体(1)内部设有净气腔(14)与过滤腔(13),以及嵌隔在净气腔(14)与过滤腔(13)之间的花板(18),在花板(18)上悬挂有多个位于过滤腔(13)内的滤袋(132),滤袋(132)的袋口与净气腔(14)连通,在过滤腔(13)的侧壁上设有连接于第一管道(161)上的进风口(16),在净气腔(14)内设置有清灰管(22),清灰管(22)的一端贯穿净气腔(14)并接入气路系统,在清灰管(22)上连通有多个与滤袋(132)袋口一一对应的喷气管(221);在壳体(1)侧壁上开设有用于连通净气腔(14)的出风口(17),出风口(17)上连接有第二管道(211),出风口(17)通过第二管道(211)连通有烟囱(21)。

设计方案

1.一种粉尘排放系统,包括研磨机、输送机构与除尘器(19),其特征在于:在研磨机出口与输送机构的驳接处和除尘器(19)之间连通有第一管道(161),在第一管道(161)上设有用于提供动力的第一引风机(31);

除尘器(19)包括支柱(11)以及安装在支柱(11)上的壳体(1),在壳体(1)内部设有净气腔(14)与过滤腔(13),以及嵌隔在净气腔(14)与过滤腔(13)之间的花板(18),在花板(18)上悬挂有多个位于过滤腔(13)内的滤袋(132),滤袋(132)的袋口与净气腔(14)连通,在过滤腔(13)的侧壁上设有连接于第一管道(161)上的进风口(16),在净气腔(14)内设置有清灰管(22),清灰管(22)的一端贯穿净气腔(14)并接入气路系统,在清灰管(22)上连通有多个与滤袋(132)袋口一一对应的喷气管(221);

在壳体(1)侧壁上开设有用于连通净气腔(14)的出风口(17),出风口(17)上连接有第二管道(211),出风口(17)通过第二管道(211)连通有烟囱(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尘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内部还设有出气腔(23),以及用于连通净气腔(14)与出气腔(23)的排气口,在壳体(1)内部活动连接有阀板(241)以及用于驱动阀板(241)堵住排气口的提升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粉尘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研磨机出口与输送机构的驳接处设有用于围蔽的集气罩(3),集气罩(3)上方开设有与第一管道(161)相连通的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尘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过滤腔(13)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滤袋(132)的袋室,在过滤腔(13)内部安装有用于隔离进风口(16)与袋室的挡板(16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粉尘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过滤腔(13)的底部设有连通过滤腔(13)的锥形灰斗(1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粉尘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喷气管(221)上设有电磁脉冲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尘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二管道(211)上设有第二引风机(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粉尘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支柱(11)与壳体(1)之间连接有加强筋板(12)。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粉尘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加气砖的生产过程中,常通过圆筒形研磨机将大块原料磨成较细及一定级配的粉体,然后通过皮带输送机将粉体输送到下一道工序。由于研磨后的粉体较细,同时由于机械振动等原因在研磨机出口与输送带接口部分会扬起粉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现有公开号为CN207222113U的一种用于破碎机的粉尘回收装置,所述的破碎机包括进料口、破碎装置、出料箱;所述粉尘回收装置包括吸风机和粉尘回收箱,所述吸风机一端通过管道Ⅰ与所述破碎机的出料箱连接,另一端通过管道Ⅱ与所述粉尘回收箱相连;所述粉尘回收箱包括箱体、隔板和排气口,所述隔板安装于所述箱体的上下底面上,并且所述隔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箱体的高度。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对比文件中的粉尘回收装置在进行粉尘回收过程时,通过使粉尘不断发生沉降来达到收集粉尘的目的。但是由于粉尘的体积与质量均较小,往往会有部分粉尘随着吸风机输入的风从出风口直接排到外界中,大大降低了粉尘回收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粉尘排放系统,有利于减少粉尘由出风口排到外界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粉尘回收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粉尘排放系统,包括研磨机、输送机构与除尘器,在研磨机出口与输送机构的驳接处和除尘器之间连通有第一管道,在第一管道上设有用于提供动力的第一引风机;除尘器包括支柱以及安装在支柱上的壳体,在壳体内部设有净气腔与过滤腔,以及嵌隔在净气腔与过滤腔之间的花板,在花板上悬挂有多个位于过滤腔内的滤袋,滤袋的袋口与净气腔连通,在过滤腔的侧壁上设有连接于第一管道上的进风口,在净气腔内设置有清灰管,清灰管的一端贯穿净气腔并接入气路系统,在清灰管上连通有多个与滤袋袋口一一对应的喷气管;在壳体侧壁上开设有用于连通净气腔的出风口,出风口上连接有第二管道,出风口通过第二管道连通有烟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研磨机在出料时,启动第一引风机,将粉尘通过第一管道吸往除尘器中,含尘气体从进风口被高速通入过滤腔中。然后气流继续向上移动,通过滤袋,将粉尘捕集在滤袋的外表面,而净化后的气体则进入滤袋内并上升至净气腔中,该净化后的气体经过汇聚后直接经出风口由第二管道与烟囱排出外界。此外,当滤袋外部的粉尘聚集到一定厚度时,使压缩空气进入到清灰管中,并从多个喷气管朝其对应的滤袋袋口喷出,此时高速气流带动周围空气喷入各个滤袋内,使得捕集在滤袋外壁上的粉尘脱落,最后被收集至过滤腔的底部。通过设置滤袋,大大减少了粉尘由出风口排到外界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粉尘回收的效率。烟囱的设置有利于将过滤后的净气直接排放到高空中,减少净气再次受到污染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壳体内部还设有出气腔,以及用于连通净气腔与出气腔的排气口,在壳体内部活动连接有阀板以及用于驱动阀板堵住排气口的提升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除尘器处于除尘状态时,提升阀驱动阀板远离排气口,此时净气腔与出气腔连通。当除尘器处于清灰状态时,提升阀驱动阀板将排气口封堵住,有利于减少压缩空气直接由出风口排到外界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清灰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研磨机出口与输送机构的驳接处设有用于围蔽的集气罩,集气罩上方开设有与第一管道相连通的开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气罩的设置有效缩小了粉尘的扩散范围,有利于增强第一引风机对粉尘吸收作用,从而提高了粉尘回收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过滤腔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滤袋的袋室,在过滤腔内部安装有用于隔离进风口与袋室的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挡板有利于减少从进风口高速通入的粉尘直接撞击到滤袋上的可能性,有利于保护滤袋,延长了滤袋的使用寿命,同时大颗粒的粉尘颗粒经挡板的阻挡后可以直接沉降到过滤腔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过滤腔的底部设有连通过滤腔的锥形灰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锥形灰斗来收集从滤袋落下的粉尘,使落下至过滤腔底部的粉尘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锥形灰斗的锥形侧壁下滑,从而有利于粉尘的集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喷气管上设有电磁脉冲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电磁脉冲阀负责喷气管的开启和关闭。当某个滤袋率先清灰完毕后,通过电磁脉冲阀关闭该滤袋上方的喷气管,有利于提高其他滤袋的清灰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二引风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干净空气的排放效率,从而有效提高了粉尘回收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支柱与壳体之间连接有加强筋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加强支柱对壳体的支撑作用,减少了壳体在过滤粉尘的过程中发生晃动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设置滤袋,大大减少了粉尘由出风口排到外界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粉尘回收的效率。

2.通过设置提升阀与阀板,有效减少了压缩空气在清灰过程中直接由出风口排到外界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清灰效率。

3.通过设置挡板有利于减少从进风口高速通入的粉尘直接撞击到滤袋上的可能性,有利于保护滤袋,延长了滤袋的使用寿命,同时大颗粒的粉尘颗粒经挡板的阻挡后可以直接沉降到过滤腔的底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粉尘排放系统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除尘器的内部结构简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除尘器除尘状态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除尘器清灰状态的原理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支柱;12、加强筋板;13、过滤腔;131、分室隔板;132、滤袋;14、净气腔;141、第一气缸;15、锥形灰斗;16、进风口;161、第一管道;162、挡板;17、出风口;18、花板;19、除尘器;

2、第二引风机;21、烟囱;211、第二管道;22、清灰管;221、喷气管;23、出气腔;24、第二气缸;241、阀板;

3、集气罩;31、第一引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粉尘排放系统,包括研磨机、输送机构与除尘器19。在本实施例中,在研磨机出口与输送机构的驳接处设有用于围蔽的集气罩3,在集气罩3的顶部开设有开口。

参照图1与图2,除尘器19包括支柱11,在支柱11上安装有壳体1,在支柱11与壳体1之间连接有加强筋板12。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内部设有相互独立的净气腔14与过滤腔13,其中净气腔14位于过滤腔13的上方。在过滤腔13的底部设有连通过滤腔13的锥形灰斗15,锥形灰斗15的轴线平行于支柱11的轴线。在过滤腔13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连通外界的进风口16,在进风口16与开口之间连通有第一管道161,在第一管道161上设有用于提供抽吸动力的第一引风机31。

参照图2,在净气腔14与过滤腔13之间嵌隔有花板18,在花板18上竖直悬挂有多个位于过滤腔13中的滤袋132,滤袋132的袋口与净气腔14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在相邻滤袋132之间设有分室隔板131,分室隔板131固定于过滤腔13的侧壁上。

参照图2与图3,在过滤腔13内设有袋室,袋室用于容纳所有滤袋132。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内部安装有用于隔离进风口16与袋室的挡板162,挡板162所在的平面平行于锥形灰斗15的轴线。

参照图2与图3,在净气腔14内竖直安装有第一气缸141,第一气缸141包括缸体以及相对于缸体朝向花板18伸缩的活塞杆,在活塞杆的端部设有圆盖,圆盖的直径大于滤袋132袋口的直径。

参照图2与图3,在净气腔14内设置有横向贯穿净气腔14的清灰管22,清灰管22的一端穿出壳体1并接入压缩空气的气路系统中。在本实施例中,在清灰管22上连通有多个与滤袋132袋口一一对应的喷气管221,在喷气管221上设有电磁脉冲阀。

参照图2与图3,在壳体1内部还设有独立的出气腔23,在出气腔23与净气腔14之间设有连通的排气口。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连通出气腔23与外界的出风口17,在出风口17上连接有第二管道211,出风口17通过第二管道211连通有竖直设置的烟囱21。在第二管道211上设有用于提供抽吸动力的第二引风机2。

参照图3与图4,在壳体1上竖直安装有位于排气口上方的提升阀,提升阀包括第二气缸24,第二气缸24的活塞杆朝向排气口伸缩并在其端部安装有阀板241,阀板241的直径大于排气口的直径。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当研磨机在出料时,启动第一引风机31,将粉尘通过第一管道161吸往除尘器19中,此时第二气缸24驱动阀板241远离排气口,使净气腔14与出气腔23连通。同时启动第二引风机2,含尘气体从进风口16被高速通入过滤腔13中,然后气流继续向上移动,通过滤袋132,将粉尘捕集在滤袋132的外表面,而净化后的气体则进入滤袋132内并上升至净气腔14中,该净化后的气体经过汇聚后直接经出风口17由第二管道211与烟囱21排出外界。

当滤袋132外部的粉尘聚集到一定厚度时,关闭第一引风机31与第二引风机2,然后第二气缸24驱动阀板241将排气口封堵住。电磁脉冲阀进行打开动作,使得压缩空气进入到清灰管22中,并从多个喷气管221朝其对应的滤袋132袋口喷出,高速气流带动周围空气喷入各个滤袋132内,使得捕集在滤袋132外壁上的灰尘脱落,最后被收集至过滤腔13底部的锥形灰斗15中。当过滤腔13底部的灰尘被收集完毕后,电磁脉冲阀关闭,完成清灰过程。

在清灰过程中,当某个滤袋132率先清灰完毕时,启动该滤袋132上方的第一气缸141,第一气缸141推动圆盖将该滤袋132的袋口封堵住,同时通过电磁脉冲阀关闭该滤袋132上方的喷气管221,使压缩空气可以通到其他滤袋132袋口中并对其他滤袋132进行清灰。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滤袋132,大大减少了粉尘由出风口17排到外界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粉尘回收的效率。此外通过设置提升阀与阀板241,有效减少了压缩空气在清灰过程中直接由出风口17排到外界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清灰效率。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粉尘排放系统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9269.X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475909U

授权时间:20191011

主分类号:B01D 50/00

专利分类号:B01D50/00;B02C23/00;B08B15/04

范畴分类:23A;41B;

申请人:佛山市三水金晖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佛山市三水金晖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133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官地村对海地

发明人:黄鑫飞;黄振建;黄晶晶

第一发明人:黄鑫飞

当前权利人:佛山市三水金晖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粉尘排放系统论文和设计-黄鑫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