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籽粒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籽粒,转录,基因,小麦,油脂,玉米,含量。
籽粒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丽,徐晓敏,刘焕,郑琪,闫璐宇[1](2019)在《普通小麦籽粒大小发育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作是我国和全球人口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人口剧增与耕地锐减的不可逆变化,小麦生产将不能满足未来人们对小麦总产的需求,提高小麦单产己成为提升小麦总产的唯一途径。小麦品种改良实践证明,在协调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产量叁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粒重能够有效提高产量。为此,本研究开展了小麦籽粒不同发育时期及籽粒大小基因的表达网络研究,在对籽粒大小差异悬殊的两个小麦品种(XN958和GC8901)不同灌浆时期(DAP5、DAP10、DAP15、DAP20、DAP25、DAP30、DAP35)的籽粒趔行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将clean reads与中国春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与GC8901相比,七个发育时期分别获得6137、7764、4407、8177、6785、13404、19127个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碳水化合物代谢、转录因子复合物、核泛素连接酶复合体、后期促进复合物等显着富集;KEGG富集分析发现DNA复制、淀粉和蔗糖代谢、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通路显着富集。对七个发育时期进行共差异表达分析显示,共有875个基因在七个发育时期均差异,上调基因526个,下调基因349个,其中,油菜素内酯信号通路中的BAHD酰基转移酶、丝氨酸羧肽酶等基因以及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中的VQ蛋白和LRR受体激酶等可能在小麦籽粒发育时期起到关键作用。这些结果为克隆小麦籽粒大小及其相关基因,探析籽粒大小基因作用机制,分子辅助选择育种将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12-13)
宋丽芳,杨晨波,郭琪,史晓倩,王子轩[2](2019)在《施硫对甜荞生长发育和产量及籽粒总黄酮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施硫对甜荞生长发育和产量及籽粒总黄酮含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对甜荞基施5个质量分数(0,20,40,80,160 mg/kg)的硫酸钠,分析甜荞在分枝期、开花初期、开花盛期和成熟期的地上干生物量、SPAD值及成熟期千粒质量、籽粒产量和籽粒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甜荞的地上干生物量、SPAD值、千粒质量及籽粒产量在S2(40 mg/kg)处理下达到最大值;籽粒总黄酮含量在S3(80 mg/kg)处理下达到最大值,S2处理次之。综合所有指标可知,基施40 mg/kg硫酸钠既可以促进甜荞生长、提高千粒质量及产量,也可以提高籽粒总黄酮含量。(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郭鑫,纪萌琦,刘艳丽,杨小洁,邓志英[3](2019)在《小麦籽粒发育期间蛋白质和淀粉相关性状的连锁和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培育优质、广适的小麦新品种,是我国目前小麦育种的主要趋势之一。而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及其品质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自然群体和RIL群体两个群体为材料,结合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分别对两个环境下籽粒发育的四个时期即开花后7天、14天、21天、28天的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谷蛋白大聚合体(GMP)、支链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进行QTL定位和关联分析,以期获得籽粒发育期间与蛋白质和淀粉相关性状紧密连锁的基因位点,为品质性状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发现,与蛋白质、GMP、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合成都相关的染色体有4条,分别为3B、4A、6B和7A染色体。其中,3B染色体最为重要,该染色体上的wPt-5870-wPt-3620标记区间被多次检测到。在RIL群体中,QGPC3B和QGPC2A两个位点贡献率分别为26.97%和12.76%,为主效QTL位点,其中QGPC3B位点主要在花后14天到花后21天表达。在自然群体中,位于3A染色体上的极显着关联位点RAC875_c7060_67遗传变异贡献率最大,可解释的表型变异12.97%。通过条件关联分析发现,6B染色体上TA005876-0602位点,在蛋白质合成的3个时期都有表达。3B染色体在花后7天之前主要控制GMP和支链淀粉的合成,在花后14天到21天主要控制蛋白质和GMP的合成,在花后21天到28天主要控制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的合成。(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陈锦玲,徐媛,陈玉梅,李璐璐,李惠敏[4](2019)在《大豆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大豆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的油脂合成与累积机理,对大豆开花20 d(DD_20)、30 d(DD_30)、40 d(DD_40)、50 d(DD_50)的籽粒进行了转录组测序。通过对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分析,共得到原始数据461 566 988条,经过滤获得开花后20,30,40和50 d的clean reads,分别为107 548 920,111 670 776,109 339 672和108 884 270条。DD_20/DD_30、DD_30/DD_40、DD_40/DD_50比较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4 759,6 245和13 763个,其中上调基因分别为1 801,2 941和5 695个。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 pathway分析中,分别得到134,133和136条代谢通路,筛选到8个与油脂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ACC、FATB、GPAT、DGAT1、G3PDH、KASI、SAD和FAD2。研究结果对深入研究大豆籽粒脂质合成的调控机理及大豆高油育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陈玉梅,李璐璐,陈锦玲,徐媛,李惠敏[5](2019)在《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花生籽粒不同发育时期油脂合成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花生籽粒不同发育时期油脂合成过程中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对花后20、35、50、60 d的花生籽粒(分别表示为HS20、HS35、HS50、HS60)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对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HS20、HS35、HS50、HS60样品的文库分别获得了109 321 068、106 867 224、109 313 082、107 123 540条Clean reads。将得到的花生籽粒转录组数据按发育时期的先后顺序进行两两比对,HS20-vs-HS35、HS35-vs-HS50和HS50-vs-HS60的差异表达基因总数分别是25 769、18 403、12 308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分别占12.55%、62.92%、26.28%。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 Pathway分析,得到135条代谢通路,其中与油脂合成相关的有脂肪酸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延长、脂肪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代谢通路。(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于惠琳,吴玉群,胡宝忱,尤丹,王延波[6](2019)在《超甜玉米系与其野生型玉米系籽粒发育过程中糖分积累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超甜玉米系ZC01-sh2和玉米系ZC01野生型为材料,研究籽粒发育过程中糖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甜玉米系ZC01-sh2可溶性总糖含量和蔗糖含量随灌浆期延续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授粉后23 d,而葡萄糖含量则呈逐渐下降趋势;其野生型玉米系ZC01可溶性总糖、蔗糖、葡萄糖含量均随着灌浆期延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该研究结果为甜玉米最佳采收时期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丽丽[7](2019)在《DEK43通过影响线粒体功能调控玉米籽粒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籽粒作为主要的储能部位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基础,玉米籽粒发育机理的研究有助于玉米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线粒体是植物细胞的能量工厂和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电子传递链是线粒体的产能核心,需要适当组装呼吸链复合物I-V才能发挥其功能,NADH脱氢酶4(nad4)基因编码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亚基IV。植物线粒体内含子为II型内含子,在翻译前需要剪接。PPR蛋白是细胞核编码的,参与细胞器基因表达的调控因子,包括细胞器RNA的编辑、内含子剪接、转录以及稳定性,其中P类PPR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器mRNA的剪接过程。本研究以玉米籽粒发育缺陷突变体defective kernel 43(dek43)为研究材料。dek43突变体表现出籽粒变小,粒重降低,胚胎致死,种皮颜色变浅等表型。组织切片分析发现,与同时期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籽粒胚和胚乳发育明显滞后,胚乳淀粉积累减少,且胚乳中部出现空腔。我们通过图位克隆技术去鉴定突变基因,在F_2代分离群体中共筛选了938个突变籽粒,通过12个分子标记,将基因定位在约900 Kb的区间内,该区间有28个基因,通过测序发现Zm00001d021053为目的基因,将其命名为Dek43。通过亚细胞定位,发现该基因共定位于细胞核和线粒体。该基因编码一个P类Pentatricopeptide repeat(PPR)蛋白,该类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器mRNA的剪接过程。对玉米线粒体基因中参与编码线粒体复合体基因的22个内含子的剪接效率检测分析发现,在dek43突变体中编码线粒体复合体I亚基4的基因nad4转录本的第一个和第叁个内含子的剪接效率下降。因为nad4是编码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亚基4的基因,所以我们进一步检查了呼吸链复合物的组装和稳态水平,我们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Blue Nativ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BN-PAGE)分析了线粒体丰度。结果表明,突变体呼吸链复合物I和超级复合物I+III_2的丰度显着降低。进一步分析线粒体活性发现,突变体复合物I和超级复合物I+III_2的活性显着降低。RNA-seq分析的结果表明,dek43突变体中线粒体相关基因表达量普遍上调,多个淀粉合成相关基因下调。以上结果表明,Dek43编码一个P类的PPR蛋白并通过参与线粒体nad4基因第一个和第叁个内含子的顺式剪接,影响线粒体功能。因此,Dek43对维持线粒体的正常功能和玉米籽粒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5)
Anuj,Kumer,Das[8](2019)在《bHLH转录因子ABP7-Like在玉米叶片和籽粒发育中的功能鉴定和分子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和水稻的第叁大谷类作物。玉米具有多种用途,如用作人类食品,动物饲料,制药以及工业产品。由于世界人口日益增加,但由于耕地面积有限,粮食短缺正成为目前的主要问题。因此,为了满足未来对玉米的需求,我们必须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叶片会通过光合作用影响籽粒产量,而玉米的最终产量取决于籽粒性状,因此鉴定与叶片和籽粒发育相关的因素对于提高玉米产量非常重要。本实验室利用酵母单杂的方法筛选玉米cDNA文库分离了能与ABRE(G-Box)顺式元件结合的bHLH转录因子ABP7。在拟南芥中过表达ABP7导致角果变大、种子大小和种子重量的增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了ABP7有一个具有89%DNA和97%氨基酸序列相似性的同源基因,并将新鉴定的基因命名为ABP7-Like。本研究的重点是ABP7-Like在叶片和籽粒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解析。通过与其他已知bHLH转录因子的序列比较,发现ABP7-Like是含有保守bHLH区域的bHLH转录因子。研究表明ABP7-Like是一种转录激活因子,其能与ABRE顺式元件结合,并能够与ABP7形成异二聚体。ABP7-Like具有ABRE结合活性。从ABP7-Like的表达谱中发现其在玉米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中都有表达,且在幼叶、玉米穗轴、果皮、PC区、BETL细胞层和胚胎中表达量较高。为了对ABP7-Like功能进行解析,分别构建了ABP7-Like-OE,ABP7-like-RNAi,ABP7-LikeSRDX和ABP7-like-VP64四个转基因材料并进行了表型分析。在ABP7-Like-OE转基因事件中,观察到幼苗发育缺陷,叶片呈浅绿色,有早衰迹象,而在ABP7-Like-RNAi事件中没有观察到这样的表型。而ABP7-Like-VP64和ABP7-Like-SRDX的表型则进一步验证了ABP7-Like的功能:ABP7-Like-VP64转基因事件与非转基因植物相比叶色更淡且早衰,这与ABP7-Like-OE转基因事件相似;另一方面,ABP7-Like-SRDX植物的叶子相比对照则叶色更深,没有显示出任何衰老。ABP7-Like-OE转基因植物与非转基因植物相比籽粒更宽、更长,粒重增加,而ABP7-LikeRNAi转基因植物的籽粒则变小。这些表型表明ABP7-Like在叶和胚发育中起重要作用。组织化学染色,ROS定量和叶绿素定量测定结果表明,ABP7-Like调节叶片中的ROS积累和叶绿素生成。从籽粒灌浆速率来看,ABP7-Like可能不会直接影响籽粒灌浆期胚乳的发育。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差异可能反映了ABP7-Like对孢子形成发育的影响。幼苗期叶片的转录组学分析预测了ABP7-Like的潜在的靶基因,如Expansin-B4,O-糖基水解酶家族17蛋白,β-葡萄糖苷酶,乙醇脱氢酶2,过氧化物酶53,硫氧还蛋白H型,GDSL酯酶/脂肪酶,类丝氨酸羧肽酶等共33个,这些基因参与了调节叶片发育过程中所涉及得多个生物学过程,包括过氧化氢代谢过程,氧化胁迫的响应,碳水化合物代谢,细胞氧化稳态等。通过籽粒的RNA-Seq和ChIP-Seq分析初步揭示了ABP7-Like调控其发育的分子机制,ABP7-Like可能通过调控如高亲和力硝酸盐转运蛋白,Expansin-B4,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YODA,SWEET3a,蛋白质NRT1/PTR家族4.4,硫氧还蛋白F2等潜在直接靶基因,参与了如包括死亡,转运,细胞壁组织,器官发育,细胞代谢等在内的生物学过程。由此可知,ABP7-Like是bHLH类G-box结合转录激活因子,其在叶和胚发育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张文倩[9](2019)在《昼夜高温对水稻颖花发育及籽粒结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加剧导致水稻生长季节天气变化不稳定,极端天气频发,高温热害时常出现。近年来气候变化使夜间温度也有增加的趋势,长江中下游不同地区夏季昼夜温差不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白天气温升高对水稻穗发育、开花结实、灌浆等方面影响都做了较多的研究。然而昼夜温度升高,温差变化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较少。基于此展开研究,以期明确昼夜高温及温差变化对水稻颖花发育及籽粒结实的影响。本研究中采用盆栽和大田分期播种两种种植方法。模拟高温及昼夜温差变化处理,研究不同温度变化对水稻开花习性、颖花结实、籽粒灌浆、物质积累的变化及其生理机制。同时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播期的温光变化对籽粒结实的影响。以期为长江中下游水稻减灾保产及水稻品种耐热性评价提供参考。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水稻开花期夜温升高对水稻开花习性及颖花受精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夜温升高使水稻开花期提前,导致水稻花粉活力逐渐下降。夜温升高4℃和8℃时,黄华占花粉活力分别下降13.6及17.6个百分点,黄丝占分别下降1.1及4.5个百分点,黄华占较黄丝占花粉活力下降更为明显;夜温升高显着降低水稻花药开裂率,持续时间越长影响越大;夜温升高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黄华占的下降幅度大于黄丝占,结实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为花药开裂率与花粉活力降低。2.昼夜温度升高,特别是夜温升高,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千粒重及结实率的下降;灌浆期随着夜温升高,加快籽粒灌浆,穗干物重下降;夜温升高叶片、茎鞘内部的同化产物无法正常转运。3.研究阐明灌浆时段夜温升高对水稻籽粒淀粉和蔗糖含量及其代谢中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水稻籽粒淀粉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受开花后的0-10d和10-20d时段夜温升高的影响较大,其中0-10d是淀粉代谢夜温变化最敏感的时期。灌浆初期夜温升高使淀粉含量显着上升,直、支链淀粉含量也随之上升,蔗糖含量下降,蔗糖合成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和淀粉分支酶活性下降,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白天上升而夜间下降。夜温升高影响四种酶的酶活且具有持续效应,说明白天酶活性同时受到夜温升高的影响。4.通过分期播种,调整播期改变灌浆期昼夜温度研究表明:黄华占在灌浆期最高温32℃,低温21℃左右,选择适期播种,提高了籽粒的稻米品质,能显着提高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垩白度、垩白粒率、蛋白质含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单齐冀[10](2019)在《糯玉米种质资源评价及籽粒发育过程叶酸合成代谢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鲜食糯玉米是果蔬粮产业重要的粮食作物,可通过对其天然叶酸水平进行强化达到提高人体叶酸摄入的目的。本研究对不同种植环境下糯玉米种质资源的叶酸含量进行评价,研究糯玉米籽粒发育过程叶酸含量及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变化规律,综合数字基因表达谱和转录组学分析影响糯玉米叶酸水平的候选基因及其分子机制。结果表明:(1)224份糯玉米种质资源叶酸含量波动较大,广州种植条件下叶酸含量的变幅为24.71μg/100 g干重到783.92μg/100 g干重,邯郸种植条件下叶酸含量的变幅为33.54μg/100 g干重到339.25μg/100 g干重,且叶酸含量受到种植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种植环境下叶酸含量均较高的糯玉米资源有5个。(2)选取高、中、低叶酸水平的糯玉米资源,发现其叶酸和维生素C含量在籽粒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授粉后20-25天阶段能够采收到叶酸和维生素C含量相对较高的鲜食糯玉米;不同籽粒颜色糯玉米中叶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且受到不同季节气候差异的影响。(3)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糯玉米成熟籽粒中注释叶酸途径的差异基因不同,初步筛选发现DHNA为叶酸合成相关关键基因,FBT1与YMR166为叶酸转运相关关键基因,SHMT为叶酸转化相关关键基因;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也存在差异,白糯玉米和黄糯玉米叶酸合成相关基因下调,转运与转化相关基因上调,紫糯玉米与之相反,叶酸合成、转运和转化过程相关基因通过共同作用达到影响叶酸水平的目的。(4)对本论文选取的紫糯玉米资源进行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初步验证发现籽粒发育不同阶段叶酸相关差异基因存在差异,但叶酸合成、转运和转化过程相关基因表达整体上调,通过共同作用影响叶酸水平的变化;5FCL在籽粒发育全过程高表达以维持叶酸代谢活跃,在籽粒发育过程中持续转化为其他重要生物大分子从而在细胞和组织中执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籽粒发育初期MTHFR基因活跃表达,通过叶酸的转化过程间接对参与一碳代谢的叶酸的积累产生影响;籽粒发育末期GTPCH基因与DHFS基因的共同作用模式可能为该时期叶酸和维生素C含量较低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0)
籽粒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施硫对甜荞生长发育和产量及籽粒总黄酮含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对甜荞基施5个质量分数(0,20,40,80,160 mg/kg)的硫酸钠,分析甜荞在分枝期、开花初期、开花盛期和成熟期的地上干生物量、SPAD值及成熟期千粒质量、籽粒产量和籽粒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甜荞的地上干生物量、SPAD值、千粒质量及籽粒产量在S2(40 mg/kg)处理下达到最大值;籽粒总黄酮含量在S3(80 mg/kg)处理下达到最大值,S2处理次之。综合所有指标可知,基施40 mg/kg硫酸钠既可以促进甜荞生长、提高千粒质量及产量,也可以提高籽粒总黄酮含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籽粒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丽丽,徐晓敏,刘焕,郑琪,闫璐宇.普通小麦籽粒大小发育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C].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2].宋丽芳,杨晨波,郭琪,史晓倩,王子轩.施硫对甜荞生长发育和产量及籽粒总黄酮含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9
[3].郭鑫,纪萌琦,刘艳丽,杨小洁,邓志英.小麦籽粒发育期间蛋白质和淀粉相关性状的连锁和关联分析[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4].陈锦玲,徐媛,陈玉梅,李璐璐,李惠敏.大豆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组分析[J].大豆科学.2019
[5].陈玉梅,李璐璐,陈锦玲,徐媛,李惠敏.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花生籽粒不同发育时期油脂合成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9
[6].于惠琳,吴玉群,胡宝忱,尤丹,王延波.超甜玉米系与其野生型玉米系籽粒发育过程中糖分积累规律[J].辽宁农业科学.2019
[7].王丽丽.DEK43通过影响线粒体功能调控玉米籽粒发育[D].山东农业大学.2019
[8].Anuj,Kumer,Das.bHLH转录因子ABP7-Like在玉米叶片和籽粒发育中的功能鉴定和分子机制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9].张文倩.昼夜高温对水稻颖花发育及籽粒结实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10].单齐冀.糯玉米种质资源评价及籽粒发育过程叶酸合成代谢规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