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砖石论文_王垚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画像砖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砖石,画像,汉代,汉画,建筑,乐舞,东汉。

画像砖石论文文献综述

王垚琪[1](2019)在《中原地区画像砖石中所见汉代农业》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流域孕育了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汉民族,汉民族不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更有图像呈现的历史,汉代画像砖石就是其中重要的表现。画像砖石多出现在墓葬墓室四壁面,制作方法为模印或是拍印,赋有装饰意义。中原地区自古便是我国农业生产最为集中的地区。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农耕经济发达,农业题材自然而然地反映在汉墓画像砖石上,其中所包含的农业生产图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当时的社会,反映了汉代农业社会中的政治制度、经济关系、生产方式、日常生活、祭祀防灾等多方面,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真实的农业风貌。汉代画像砖石广泛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在广大的中原腹地出土发现较多。中原地区汉代画像砖石主要分布在以郑州、许昌为中心的豫中地区,以南阳、邓州为中心的豫南地区,以洛阳、偃师为中心的豫西地区和以商丘、周口为中心的豫东地区。汉代画像砖石题材类型多样。中原地区作为农业生产集中地区,出现了很多与种植业相关的农耕画像、收租交租画像、阉牛驯牛画像,与渔牧相关的罟鱼画像、放牧画像、乘象图像,与饮食相关的庖厨图像、酿造图像、宴饮图像和与农业祭祀相关的斗牛图像、女魃图像、神怪图像等,这些农业类题材的图像为我们研究汉代农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大都为宽泛的通论性叙述。从图像史和考古学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画像砖石中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耕作场景画像砖石中反映出的铁农具的演变,通过与出土实物、古文献的比对,可从中看出汉代冶铁技术与农业经济的相互影响;“旱魃为虐”和“虎吃女魃”汉代画像砖石中,利用神怪相斗的方式呈现出与其他画像砖石迥异的内容风貌,通过与古文献的比较,分析虎与女魃的形象,对其中反映出的汉代农业灾害与农业环境联系;“象人斗牛”画像砖石中,通过与古文献比较,象人与斗牛活动的内涵已经迥然不同,分析其形象,对其中反映出的汉代动物生存环境联系;反映汉代作物种植和酿造手工业的画像砖石中表现出的汉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庄园经济的兴盛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中原地区的汉代画像砖石一方面反映出当时中原地区汉文化的真实形象,另一方面表现出汉民族人们的精神内涵,是我们了解、探究中原汉代社会文化的新的重要工具。(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谭正[2](2019)在《从汉画像砖石中解读东汉庄园建筑院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时期,由于庄园经济的产生与兴盛,中国古代建筑在其空间布局和功能形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转变。汉代画像砖石作为记载与传承汉代文化的载体,对于汉代建筑进行描摹的题材十分丰富。文章以汉代画像砖石中描摹庄园建筑的图案为研究对象,结合博物馆藏品调研、历史典籍查阅等方法,通过探索与分析画像中所蕴含的历史与建筑文化信息,对东汉庄园建筑的院落布局形式和空间特征进行系统性研究与归纳,从而为深入了解东汉时期建筑面貌提供相应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3期)

翟向冬[3](2019)在《从南阳汉画像砖石看汉武帝时期“新雅乐”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画像砖石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是汉代的图像艺术资料宝库。其中河南南阳所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数量可观,技法成熟画面精美内容涵盖量广泛,是研究汉代文化、艺术、思想、哲学的重要第一手直观历史资料。汉代是我国第一个长期统一的大帝国,社会的稳定带动了经济文化艺术哲学各领域的发展和繁荣。?此前经过几百年战乱周朝的"礼乐制度"此时已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复原,为了适应新的社会政治环境满足统治者审美需要?建立的"新雅乐"体系成了秦汉音乐的分水岭,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代画像砖石为出发点研究汉代音乐,同时结合文学历史典籍相互佐证,笔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研究汉代新型音乐风格对于其他时期或地域的风格的融合与发展。(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06期)

刘博越[4](2019)在《汉代建筑画像砖石的形态特征与符号构建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画像砖与建筑画像石在西汉时期开始兴起,东汉时期盛行,在汉代起便有着广泛的应用。汉代建筑画像砖石是汉代贵族用来营造墓室的主要建筑材料,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文章通过以建筑画像砖石的艺术形态特征为落脚点,对其二维平面符号化的构建模式来对汉代建筑进行详细解读,以探索汉代建筑与院落的空间机制与层次性。(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9年01期)

胡军[5](2018)在《汉画像砖石山石图像类型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母形基本样式,两汉时期画像砖石上发现的山石图像可分为叁角形、半圆形、"工"形、"山"形及其他形等五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又可划分为若干相互联系而有区别的形式。这些山石形象在艺术风格上存在着陕北晋中、鲁西南与苏皖北、四川、河南等四个区域性特征,形态上体现出"写实到符号再到写实"的变化规律,特别是昆仑山形象的程式化演变历程非常明显。(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2018年04期)

唐培豪[6](2018)在《从历史故事到墓葬图像——汉代画像砖石上的“泗水捞鼎”图及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泗水捞鼎"本是关于秦始皇的一个故事,文献记载中的"泗水捞鼎"和汉画中刻画的"泗水捞鼎"呈现出了既平行又交织的关系,且文字和图像中的"泗水捞鼎"也随着时间有所变化。本文先对文献和汉画图像中的"泗水捞鼎"进行分析,而后对研究"泗水捞鼎"图像的文章和着述作以简介,试图归纳出一条关于"泗水捞鼎"图像的既有研究的线索。(本文来源于《南阳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泳含[7](2018)在《汉代建筑冥器及画像砖石中出现的合院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两汉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思想与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建筑营造发展的高峰期,尤其是百花齐放的各式民居建筑。其中合院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形式,在汉代已发展成熟,并为后世中国典型传统“四合院”式民居的发展奠定基础。由于汉代距今年代久远,建筑实物已不可见,仅有河南洛阳西郊汉代居住遗迹、辽宁辽阳叁道濠西汉村落遗址及河南内黄叁杨庄聚落遗址等留存有汉代合院建筑的遗迹。而各地出土汉代陶楼及砖石画像种类繁多,形式丰富并且制作精美,具有很重要的建筑研究价值。本文选择汉代合院冥器及合院砖石画像作为论文的研究方向,分析汉代合院建筑的院落结构和布局形式,还原汉代的社会生活和人居模式。通过大量汉代合院建筑图景的整理,以期还原一个较为全面、真实的汉代人居建筑景象。汉代合院建筑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其自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择中而居”的中轴对称式平面布局与“厚生为本”的非对称均衡式布局;“前堂后室”与“前朝后寝”的空间格局;“利用为本”、“宫室有度”的合院建构;“止于至善”的文化内核。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复苏,随着影视剧的发展,其中有关汉代人居生活场景的表现不可避免,而大量的汉代建筑冥器及砖石画像提供了影视场景建设的素材。在城市生活中,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提到了新的高度。用摹古设计的手法对城市历史形象的塑造,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及文化底蕴,还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其中汉代城市风貌及建筑形象大都来源于汉代陶楼、砖石画像及文献记载。从建筑学层面对汉代大量的建筑冥器遗存及画像建筑图景进行深入研究是很重要也很必要的。(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杨青云[8](2017)在《四川汉代画像砖石乐舞图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时期,乐器和舞蹈或单独,或与其它活动组合,成为驱鬼和祭祀升仙场面的使用工具。到了汉代,画像砖石成为反映汉代乐舞的高度发展状况和汉代社会丧礼用乐情况的重要物质载体,其原来的祭祀和娱乐功能得到传承和嬗变。本文根据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石中的乐舞图像,对其中主要的乐器类别、舞蹈类别等问题进行梳理和尝试性分析。利用文献资料和出土的考古资料,结合汉画像图片,对汉代这个时代背景下音乐和舞蹈所传达的含义做出探讨。以期有利于补充些许四川汉画像砖石以及乐舞图像的研究空白。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对“汉画像砖”、“画像石”概念进行界定,介绍本文主要思路、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第一章,对本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情况、各地区及四川地区画像砖石出土情况和研究情况进行概述。第叁部分:第二章,四川出土画像砖石中的乐舞形象分类及解析。包括舞蹈,如:建鼓舞、盘鼓舞、袖舞等;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包括:钟、磬、鼓、铎、铙,弹弦乐器,包括:琴、瑟、琵琶,管乐器:箫、笛、笙、竽,吹奏乐器:埙,摇响乐器:鼗鼓。分析四川画像砖石乐舞图像的功能和构图特点。第四部分:第叁章,以乐舞图像内容中的其它题材元素为基础,将四川画像砖石乐舞图像分为叁类,从侧面探讨乐舞图像背后的汉代历史、文化渊源。第五部分:第四章,汉画像砖石集中体现了汉朝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研究先秦及汉代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料。(本文来源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吴衍发[9](2016)在《常任侠汉代画像砖石研究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画像砖石是中国宝贵的古代美术遗产,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常任侠汉代画像砖石研究成果显着。他从画像砖石的社会文化背景、分布区域与时代以及画像砖石所表现的社会景象和艺术表现手法四个维度来建构其研究图景。他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对画像砖石进行实地考察,在把古文献资料作为研究画像砖石重要材料的同时,还利用考古最新发现的地下遗物进行"文""物"互证。常任侠的画像砖石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史学家对史料的认识,丰富了美术史研究的资料库,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汉代绘画和雕刻艺术、了解汉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奠定了重要的文献基础。(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6年08期)

张紫靖[10](2016)在《东汉蜀地画像砖(石)的乐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对东汉蜀地乐舞的研究,引用诗、乐、舞“叁位一体”的史观,以全景的视角将乐舞还原到完整的社会环境中,从而深入了解究竟其舞何所处?舞者何所为?论文不仅止步于对乐舞表征作直观描述或模仿的说明,更希望以结构化的叙述方式,为东汉蜀地画像砖(石)中的乐舞,提供一种可阅读和可被理解的方式。第一章围绕“东汉蜀地乐舞”为中心,建构了一个以人、理念、承载媒介为顶点的叁角视阈,确定了东汉蜀地乐舞的审美阶层区隔在儒教知识分子与官僚阶层,而其乐舞文化语境也自然地框定在了儒家礼乐文化中,并展开了对东汉乐舞义理的简述。最后进入到了画像砖(石)整理、分类和概述阶段。第二章进入了对乐舞图像的纵深分析。一方面,从完整的图像中抽取乐人与舞人的形象,按照长袖舞、鼗鼓舞、盘鼓舞、鼓吹的类型,对其动作姿态、轨迹空间、道具服饰、伴乐伴唱、演出场景等展开量化的对比分析。另一方面,将完整的图像进行分类,对蜀地宴乐的规模和特征作出总结。第叁章是继第二章对本地乐舞分析之后,选择了长袖舞与盘鼓舞的个案,作跨地域的横向对比。全文以中国古代乐舞之综合性与整体性的特征为校对点,确立较之“以舞为本”更为客观与宽广的视阈,来探索画像砖(石)中的东汉蜀地乐舞。期望尽己之所能,为乐舞的历史研究献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2016-06-30)

画像砖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汉时期,由于庄园经济的产生与兴盛,中国古代建筑在其空间布局和功能形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转变。汉代画像砖石作为记载与传承汉代文化的载体,对于汉代建筑进行描摹的题材十分丰富。文章以汉代画像砖石中描摹庄园建筑的图案为研究对象,结合博物馆藏品调研、历史典籍查阅等方法,通过探索与分析画像中所蕴含的历史与建筑文化信息,对东汉庄园建筑的院落布局形式和空间特征进行系统性研究与归纳,从而为深入了解东汉时期建筑面貌提供相应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画像砖石论文参考文献

[1].王垚琪.中原地区画像砖石中所见汉代农业[D].郑州大学.2019

[2].谭正.从汉画像砖石中解读东汉庄园建筑院落特征[J].建筑与文化.2019

[3].翟向冬.从南阳汉画像砖石看汉武帝时期“新雅乐”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艺术品鉴.2019

[4].刘博越.汉代建筑画像砖石的形态特征与符号构建解读[J].中外建筑.2019

[5].胡军.汉画像砖石山石图像类型与特征[J].艺术探索.2018

[6].唐培豪.从历史故事到墓葬图像——汉代画像砖石上的“泗水捞鼎”图及其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8

[7].刘泳含.汉代建筑冥器及画像砖石中出现的合院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8].杨青云.四川汉代画像砖石乐舞图像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

[9].吴衍发.常任侠汉代画像砖石研究述略[J].美与时代(下).2016

[10].张紫靖.东汉蜀地画像砖(石)的乐舞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论文知识图

)楼阁、武库图四川省彭山县凤呜乡出土的东汉《六博...江苏睢宁东汉画像石牛耕图引自《汉代...3.2.4汉代的画像砖石中所表现...二 画像砖石上的建筑形象(庭院·...一 汉代画像砖石伏羲女娲图

标签:;  ;  ;  ;  ;  ;  ;  

画像砖石论文_王垚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