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许多侨居海外的爱国人士纷纷响应祖国的呼唤与感召,克服种种困难,回国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其中当时颇令世人震惊的是著名留美科学家钱学森的回国。钱学森回国前经历了哪些阻挠与磨难?美国是如何“放走”一个“可以用十个工程师来交换”的高端科技人才?钱学森从无端被怀疑,到研究受限、被羁押,被驱逐却限制离境,到最后安全回国的历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至今仍是个谜团。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博士在查阅大量档案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著作《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揭开钱学森当年回国的种种真相,描述了钱学森在回国事件中的心路历程。
②设置窄趾板加内趾板结构。由于趾板设置在坚硬、不易受冲蚀的弱风化岩层上,其宽度采用设计水头的1/10~1/20,并且应满足施工灌浆要求。大坝右岸趾板边坡较陡,如按常规趾板宽度设计,开挖边坡最高超过100 m,石方开挖及边坡支护的工程量大,增加了施工难度,且运行期高边坡风险性大。对趾板结构进行了初步优化,采用4~6 m宽的窄趾板加内趾板结构形式,既满足渗径要求,又降低了边坡开挖高度和减少了开挖量。
该书引用资料翔实客观,依托著者所在的研究机构提供的大量原始文献档案,加上近些年美国方面相关材料的解密,为真实描述这段历程提供了史实依据。该书告诉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归侨拥有积极投身参与新中国建设的赤诚之心和炽热情怀,“负笈游学中国梦,科学报国赤子情”。[1]尽管从羁押到归来这5年间,钱学森受到的磨难难以想象,但这并没有泯灭他立志回国报效祖国的决心。这一方面得益于他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得益于他坚守不忘本源的中国传统文化,坚守“根”与“魂”的崇高人格;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一个致力于为人民“做好事”的新中国的强大磁场。
著者采用历史研究方法,从当时的国际背景谈起,汇集多方材料加以梳理分析,按照事情发生的脉络和历史的逻辑还原出历史真相,反映出钱学森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如何一步步突破桎梏和美国设置的各种障碍,矢志不渝完成归国夙愿的勇气和决心,使该书成为一本鲜活的爱国主义教材。书中警醒我们,中国只有自身发展强大,才会更有能力保护在国外的中国公民的合法权利与安全,才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展现更多的自信进而掌握更多的主动,在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上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注释: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日之中国,不再是60多年前百废待兴的孱弱新生国家,而是一个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前行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途中的大国,一个有责任有能力依法保护中国公民合法正当权利的大国,“谁也不要小看中国的信心、意志和实力”,[2]60多年前,我们等到了钱学森的归来,这种归来,象征着人心所向,也预示着新中国正踏上崛起的征途。
“营改增”背景下增值税税务筹划分析——以PF银行为例…………………………………………………………… 史露露(3/36)
以真实史料为准绳,不偏不倚,澄清了之前相关报道中细节的偏差甚至是以讹传讹的错误,尊重历史、正本清源。例如,关于争取援救钱学森回国这一决定性细节,之前大多数人都认为钱学森得以回国是日内瓦会议上我方跟美方代表斗争和争取的结果。但实际上在双方会晤前,美方即签署了释放钱学森的文件。当然,这种澄清并非淡化中国政府的作用——如果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争取留学生归国的大背景中审视,结论会更加公允。从这点看,该书提示我们,强大的祖国永远是每一个中国公民能够依托、信赖的精神家园。作为中国公民,只有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我们才会产生更多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
[1]张现民.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5
她的语言侵袭我大脑的神经末梢,“医院里的每个人都喜欢议论你的故事,那个在医院走廊里寻找丢失的人骨、与骨共眠的医生,就是你。”
[2]中国公民合法、正当权益不容侵犯[N].人民日报,2018-12-09
(作者单位:中共党史出版社)
标签:中国论文; 党史论文; 中国公民论文; 新中国论文; 历程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论文; 《中国出版》2019年第7期论文; 中共党史出版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