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杜勒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杜勒斯,周恩来,日内瓦,战略,琉球群岛,艾森豪威尔,戴高乐。
杜勒斯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吕瑶瑶[1](2018)在《评杜勒斯“剩余主权”说的实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最近几年来,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列屿的主权争端愈演愈烈,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围绕这一焦点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还不仅限于当今的钓鱼岛问题,琉球的地位也是中日之间关注的问题。而钓鱼岛问题的产生本身就是与琉球问题密切相关的。中日琉叁国之间的关系最早可追溯于明朝初期,明洪武帝即位之后便积极建立了中琉宗藩关系,这一举动使得中琉之间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好的往来。琉球的战略地位以及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引发了日本对琉球的觊觎,随即日本的藩属国萨摩藩入侵琉球,随着日本明治维新、废藩置县等一系列举动,日本最终侵吞琉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为了满足其在太平洋扩张的野心,扩大其在亚洲的影响力,与战败国的日本片面媾和签订《旧金山和约》,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置于联合国的托管之下,由美国作为托管国。美国却单方面对《旧金山和约》中关于琉球领土的处置一条作出解释,认定日本拥有“剩余主权”。之后美国关于琉球群岛的处置既没有遵循联合国宪章规定,也没有完全按照《旧金山和约》进行处置,并在托管期间擅自将中国领土钓鱼岛列屿划入“托管范围”,由此引发了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1971年美国在将“施政权”归还日本时,一并将钓鱼岛列屿划入“归还区域”,这一行为引起中国的强烈反对和抗议,美国不得不一再申明其“归还日本”的是“施政权”,对于争议地区的主权问题,由当事国自行协商处理,美国持中立立场。总之,美国的“剩余主权”论既违背了历史事实,也违反了国际法,是造成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根源。换言之,美国是中日钓鱼岛争端的麻烦制造者。(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5-01)
姚百慧[2](2016)在《1958年杜勒斯—戴高乐会谈与美法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1958年6月,戴高乐重新执掌法国政权。美国虽然欢迎戴高乐上台,但对戴高乐将采取何种政策并不确定。为了解戴高乐政府的外交政策,为发展美法友好关系打下基础,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于当年7月4—6日访问巴黎。杜勒斯与戴高乐的会谈围绕东西方关系、法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黎巴嫩问题、最高级会谈、欧洲等众多话题展开,但总的基调是分歧大于一致。这种分歧是由美、法战略地位的差异以及美国内政外交的情况所决定的。此次会谈不仅坚定了戴高乐走独立外交道路的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在欧洲部署核武器的策略,从而成为美、法矛盾向尖锐化发展的重要起点。(本文来源于《世界历史》期刊2016年04期)
黄文磊[3](2015)在《地缘政治下的强势遏制:杜勒斯与东南亚条约组织(1954-1959)》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时期,地缘政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作为1953至1959年期间美国的国务卿,其遏制战略自然也是受到了地缘政治的影响。该时期的东南亚作为美苏两大阵营争斗的战场,不可避免地沦为了杜勒斯推行遏制战略的前沿。东南亚条约组织便是这种遏制战略的产物。围绕着这个组织,其实不难发现杜勒斯与其有着深厚的联系,由此笔者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杜勒斯对东南亚有着什么样的认识,他出任国务卿前美国贯彻的是什么样的东南亚政策,他对这样的政策有着什么样的看法以及他在东南亚条约组织酝酿、建立、发展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他对该组织的影响又有多大呢?笔者在通过查阅及整理大量的资料文献后,将尝试对此进行一定的探析,从而为了解“冷战”时期美国在东南亚的总体布局与规划提供一定的历史依据。本文除去绪论外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二部分与第叁部分是全文的核心。第一部分先是探讨了战后初期东南亚的局势概况。二战前,东南亚的安全—直以来都是由英国、法国、荷兰等老牌殖民国家所负责,但二战后,由于这些国家殖民统治的衰弱以及日本侵略势力的撤离,致使东南亚开始出现“权力真空”。在此环境下,共产主义力量开始介入东南亚的局势。而在1950年以前,杜鲁门政府对东南亚采取的政策仍是以罗斯福时期的中立政策为主。直到1950年后,杜鲁门政府才开始重视东南亚。杜鲁门政府对东南亚的消极政策,引起了杜勒斯的强烈不满。因为在杜勒斯看来,东南亚对美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他曾多次公开批评杜鲁门政府过于边缘化的东南亚政策。第二部分探讨了杜勒斯作为东南亚条约组织的“首席设计师”,在这个组织的酝酿与建立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他通过制定“联合行动”计划试图在东南亚建立一个地区性的组织,并意欲藉由这个组织来遏制共产主义力量向东南亚的扩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对盟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游说。在经历了一番挫折以后,他终于成功地将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和菲律宾拉拢进了自己的组建计划之中。随后,他便与各成员国就东南亚条约草案进行了商讨,并最终正式建立了这个组织。第叁部分先是分析了杜勒斯巩固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原因。该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成员国对东南亚条约组织职能的不满,另一个则是地区形势对东南亚条约组织造成的不利影响。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杜勒斯便从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着手对组织进行巩固。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本部分先是评价杜勒斯在东南亚条约组织中所起到的作用。然后,通过笔者的分析研究认为,虽然杜勒斯在外交言辞上曾一度公开地大造强硬的反共声势,鼓动政府推行进攻性的遏制政策来极力寻求地区的霸权,并且为此极力设计及促成了东南亚条约组织,但他在日后的实际行动上却又时刻保持着谨慎与克制,更多的时候只是希望东南亚条约组织能够在形式上恐吓到共产党势力,意欲通过这种防御性的遏制来寻求地区的均势,从而避免它在实质内容上过分地刺激到共产党。综观这种看似矛盾的行径,其实反倒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杜勒斯并不希望与共产党再次发生实质性的战争。个人认为,杜勒斯东南亚战略思想和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研究五、六十年代“冷战”背景下美国的全球战略与地区遏制政策的关联,并为今后中国地区性战略政策的研究与制定提供极好的历史案例。(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5-05-13)
马立明[4](2013)在《杜勒斯的继承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昨日宣布将重新整修和启用宁边核反应堆。这意味着朝鲜背弃2007年10月在六方会谈达成的协议,半岛核危机进一步升级。 刚刚掌握核打击能力的朝鲜,正在尝试使用核威慑战略。在国际战略理论中,“核威慑”是指核大国倚仗核军备和核战争威胁来实现本国目标的一(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3-04-03)
邱宁[5](2013)在《论挫败“杜勒斯预言”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和平演变的"杜勒斯预言"是西方国家敌对势力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目标。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西方国家敌对势力一直致力于对中国实施多方面的渗透,颠覆活动不断升级。面对侵蚀险象环生的态势,在反和平演变这场搏击中,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西方意识操纵的战略图谋,通过清醒的识别与理智的反思,进一步探究与调整反和平演变的战略举措,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创新,有效掌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网络文化的主动权,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格局,并以此对"和平演变"加以制衡。(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李勇[6](2012)在《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真相》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报刊上刊有关于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文史稿。事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笔者对当年随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当事人的采访,得出结论是(本文来源于《党政论坛(干部文摘)》期刊2012年04期)
彦凌[7](2012)在《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历史真相》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事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周总理1954年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时,美国着名的冷战骑士、国务卿杜勒斯曾下令与会期间美国代表(本文来源于《晚报文萃》期刊2012年07期)
邱兰[8](2012)在《杜勒斯的亚洲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1888-1959),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Dwight·D·Eisenhower)任内的国务卿,他因为强烈的反共反华倾向以及对社会主义国家态度强硬的措辞,长期以来备受共产主义世界人民的反对,甚至受到一些美国国内学者的否定。但是,学者们若要研究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外交战略,那么对杜勒斯的研究就不应被忽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对杜勒斯的研究尚未深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相关档案的不断解密以及研究的日渐深入,关于杜勒斯的一些研究成果纷纷问世,但是还有许多研究空间值得深入,如杜勒斯的整体冷战战略、如何看待“和平变革”在后冷战时代的作用等等。本文试图以杜勒斯的亚洲战略为研究重点,对他亚洲观的形成基础以及具体亚洲战略的内容和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美国20世纪50年代亚洲政策的形成有进一步理解。杜勒斯是美国冷战时期较早注意到亚洲重要性的政治家之一,他不断强调亚洲在美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全球性作用,积极参与了调整美国重欧轻亚的传统外交方针。他关于亚洲在冷战中是一个“重点”的思想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被确立奉行,成为一项既要在欧洲也要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这一政策还被扩大到所有被美国认为是受到共产主义军事力量和意识形态“威胁”的地区。另外,杜勒斯作为冷战时期美国着名的国务卿,他基于两极格局、美苏对峙的国际形势,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方针长期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虽然,冷战已经结束20多年,但是,冷战思维并未从美国外交战略中消失,如今,针对美国“重返亚洲”甚至是美国“从未离开亚洲”的声音愈发震耳之际,亚洲再一次成为了西方势力争相进入的重点。因此,深入研究杜勒斯的亚洲战略更具备时代性与必要性,本文将重点对杜勒斯整体冷战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亚洲战略进行探讨。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亚洲局势发生一些变化,重新审视半个多世纪前杜勒斯提出的亚洲战略,对今天中国有一定的启示。由于目前关于杜勒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经历、外交思想两重性以及具体的外交手段等方面,尤其是他与艾森豪威尔究竟谁主导美国当时的外交政策等。这些研究多是综述、概括杜勒斯的外交思想,因而本文将吸收这些研究成果,把杜勒斯的外交战略放在亚洲这个特定空间内,以具体史实为依据和载体,将他的亚洲战略分解到具体行动过程当中,分析杜勒斯是如何一步步构筑其亚洲战略的。在研究方法上,全文构思旨在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杜勒斯的亚洲战略,将历史学、外交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结合起来,以决策理论为指导,以史实为依据,重在揭示杜勒斯亚洲战略构建的具体内容,以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同时反映出美国政府由于该战略的实施所产生的问题。本文第一部分介绍杜勒斯的亚洲观,对杜勒斯的早期经历进行介绍,这些经历对他亚洲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接下来论述杜勒斯对亚洲和共产主义问题进行的理论性思考,他的代表作《战争或和平》是他思考结果的详细反映,全书贯穿他仇视和敌对共产主义、宣扬美国式民主必要性的思想,这种彻头彻尾、根深蒂固的观点或结论,构成了杜勒斯亚洲战略的思想基础。他认为亚洲具有几个特性:亚洲的“历史性”、亚洲的“复杂性”和亚洲的“整体性”,此外,美国当时在亚洲面临的困境也是他思考的重点内容,当时亚洲具体国家的发展形势,杜勒斯从地缘政治上重新审视亚洲的重要作用,再加上当时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反共风气的肆虐,这些都对他的亚洲观有一定影响。因此,他认为美国应该欧亚并重,将亚洲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第二部分重点阐述杜勒斯的亚洲战略,包括军事战略与非军事战略。非军事战略包括“和平变革”与“解放”两部分,军事战略从大规模报复战略、战争边缘和集体安全体系叁方面论述。值得注意的是,意识形态斗争至始至终存在于杜勒斯的亚洲战略乃至全球战略之中,是他构思各种政策、策略的出发点之一。杜勒斯曾经强调,战争可能消灭俄国,但是战争消灭不了共产主义。因此,美国在全球包括亚洲的根本战略目标是要在思想和政治上最终取胜,这就要求斗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是政治性的而不是军事性的,而且,只有在政治上采取进攻性战略才能最终战胜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第叁部分通过对杜勒斯亚洲战略的实施及结果的总结,分析该战略的特点及其实施的具体效果。该战略具有的特点有:冒险性、矛盾性和双重遏制几个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杜勒斯亚洲战略失败原因的注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杜勒斯的军事战略已被美国政府抛弃或改换,但是,和平变革发展而来的和平演变仍然是悬挂在中国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从近年来世界多国发生的颜色革命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和平演变战略仍会被美国政府继续封为要旨而发挥作用。随着后冷战时代的到来,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不断增强,因此与美国在更多方面存在分歧,虽然目前分歧暂时让位于经济合作,但中国仍然需要提高对和平演变的重视。当然,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任何时候也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毛泽东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所以,中国的发展重点仍然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增长,内部力量的增长才能使各种矛盾顺利化解,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外部势力的入侵,这种内部力量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力量。(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4-01)
李勇[9](2011)在《还原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真相》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来,有关报刊上刊有关于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文史稿。事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笔者对当年随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资深外交官陈浩(曾任周恩来外事秘书,日内瓦会议参加者,后任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主任)、姚力(曾任周恩来文教秘书,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先遣组成员)、熊向晖(着名地下工作者,曾任外交部部长(本文来源于《晚霞》期刊2011年22期)
杜军[10](2011)在《从杜勒斯计划到艾森豪威尔主义——艾森豪威尔政府中东政策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冷战序幕的打开,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以及政治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以冷战的方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艾森豪威尔已经意识到了中东在美苏对抗方面的重要地位以及丰富的石油资源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价值。因此,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中东政策核心便是阻止苏联染指中东其次便是排挤英法的势力,以期达到在中东地区独占鳌头的目的,这样也配合了美国全球战略行动。一个国家任何一项对外政策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美国的中东政策更是如此。所以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中东政策经历了由杜勒斯计划到艾森豪威尔主义的转变。(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11年27期)
杜勒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58年6月,戴高乐重新执掌法国政权。美国虽然欢迎戴高乐上台,但对戴高乐将采取何种政策并不确定。为了解戴高乐政府的外交政策,为发展美法友好关系打下基础,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于当年7月4—6日访问巴黎。杜勒斯与戴高乐的会谈围绕东西方关系、法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黎巴嫩问题、最高级会谈、欧洲等众多话题展开,但总的基调是分歧大于一致。这种分歧是由美、法战略地位的差异以及美国内政外交的情况所决定的。此次会谈不仅坚定了戴高乐走独立外交道路的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在欧洲部署核武器的策略,从而成为美、法矛盾向尖锐化发展的重要起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杜勒斯论文参考文献
[1].吕瑶瑶.评杜勒斯“剩余主权”说的实质[D].武汉大学.2018
[2].姚百慧.1958年杜勒斯—戴高乐会谈与美法关系[J].世界历史.2016
[3].黄文磊.地缘政治下的强势遏制:杜勒斯与东南亚条约组织(1954-1959)[D].浙江师范大学.2015
[4].马立明.杜勒斯的继承者[N].深圳特区报.2013
[5].邱宁.论挫败“杜勒斯预言”的长期性和艰巨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
[6].李勇.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真相[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2
[7].彦凌.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历史真相[J].晚报文萃.2012
[8].邱兰.杜勒斯的亚洲战略[D].西南大学.2012
[9].李勇.还原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真相[J].晚霞.2011
[10].杜军.从杜勒斯计划到艾森豪威尔主义——艾森豪威尔政府中东政策的转变[J].传承.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