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新平杨卫斌张勇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二人民医院735100)
【摘要】目的:探讨挤切法体表脂肪瘤切除术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嘉峪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脂肪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00例患者均在局部侵润麻醉下行挤切法体表脂肪瘤一次性切除术,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发现除8例有一定程度复发外,其余患者挤切法脂肪病变切除后,其形态接近正常,无继发功能障碍。结论:局部侵润麻醉下行挤切法脂肪瘤切除术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脂肪瘤病的方法。
【关键词】挤切法;脂肪瘤;切除术;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2-0028-01
脂肪瘤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一种良性肿瘤。瘤周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包囊,内有被结缔组织束分成叶状成群的正常脂肪细胞。有的脂肪瘤在结构上除大量脂肪组织外,还含有较多结缔组织或血管,即形成复杂的脂肪瘤。全身任何部位的脂肪组织均可发生,但很少发生恶变。作者收集2008-2014年嘉峪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临床资料结合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脂肪瘤病,对其发病原因、手术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病例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8-2014年收治的脂肪瘤患者200例,男性140,女性60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56岁。病史7个月-15a,平均11a。本组200例均以皮下脂肪层无痛性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142/200例患者表现近1个月来肿瘤迅速增大,伴局部隐痛不适。75例同时伴身体其他部位的对称性肿大,如胸腹部、肩部和上肢。200例患者中,除70例无烟酒史外,其余均有20年以上的大量饮酒史(400-500mL/d),最长者达52年,最短者10年。56例有20年以上吸烟史,平均20支/d。肝功能异常者150例,其中以谷氨酰转肽酶(94-356U/L)和甘油三酯(1.93-4.58mmo1/L)异常最为多见(152/200);其次为谷草转氨酶和亮氨酸转肽酶异常(98/200)。患者的典型彩超图像主要表现为体表皮下、筋膜下及肌间隙内低回声、边界清团块。依据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脂肪瘤病。
1.2手术方法200例患者均在局部侵润麻醉下行挤切法体表脂肪瘤一次性切除术。常规消毒,铺无菌巾,2%利多卡因溶液(加入1∶20万,5μg/ml肾上腺素)在肿瘤表面拟切开处作线状皮内浸润,后在肿瘤基底注射少许。取瘤体表面顺皮纹方向切口,切口长度约等同于瘤体短轴直径,约为肿瘤直径的2/3。左手拇、示指捏住肿物,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达脂肪瘤包膜,切开皮肤全层,用弯血管钳沿肿瘤周围略加分离,再用双手将瘤体捏住,从切口中完全挤出,瘤体挤出切口后,如其基底部有营养血管,予以钳夹剪断结扎,手术简化,操作顺利。对于其邻近的瘤体,也可利用同一切口,将其从该切口中挤出便可。对于瘤体较大者,运用挤捏法先暴露瘤体一端,一边处理瘤体的约束筋膜及滋养血管,一边持续挤压,到瘤体完全挤出切口外,处理其基底血管后顺利切除。
2结果
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及术后病理学检查,其诊断明确。所有患者手术效果明显,患者外观得到明显改善,未出现继发功能障碍。术后患者的局部肿物消失,外观接近正常人,局部功能如常。200例患者中8例复发,均为术后继续酗酒者,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最长观察期为4a,最短为6个月,复发率4%(8/200)。术后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2例为淋巴漏,6例为术后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200)。以上8例并发症患者经再次手术治疗后均痊愈,1年后失访。使用本法单一切口切除单处瘤体200例,同一切口切除2枚瘤体54例,同一切口切除3枚及3枚以上24例。均手术顺利,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8例患者复发,考虑与患者术后继续大量饮酒有关。
3讨论
3.1脂肪瘤的一般特征皮下脂肪瘤为正常脂肪样组织的瘤状物,好发于四肢、躯干,呈分叶状,质软,可有假囊性感,无痛。生长缓慢,但可达巨大体积。多发者瘤体常较小,常呈对称性,有家族史,可伴疼痛[1]。目前,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可分为2种类型,Ⅰ型常见于男性患者,有酗酒史,脂肪组织弥漫性分布于颈项部、肩部、上肢和背部。II型常见于女性患者,脂肪组织呈全身性弥漫性分布,外观类似于单纯性肥胖。
3.2脂肪瘤的治疗方法脂肪瘤的治疗有以下几种选择:
(1)药物治疗。主要作为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用于一些伴有严重全身疾病而无法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用于术后轻度复发的患者。常用药物如下:①β2受体增强剂沙丁胺醇,可以促进脂肪分解。②纠正导致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的代谢紊乱的药物]③线粒体鸡尾酒疗法,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辅酶Q10和左旋肉毒碱联合应用,被认为可以修复线粒体的功能[2]。
(2)手术治疗。脂肪瘤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笔者采用挤捏法行皮下脂肪瘤切除术具有以下优点:(1)切口小,只要达到瘤体短轴直径便可;(2)便于完整切除瘤体,不残留瘤体及其包膜,不易复发;传统的脂肪切除的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可以发生术中出血和术后血肿或淋巴漏,并且可出现相关并发症。(3)可利用同一切口同时处理临近的可挤出的所有皮下脂肪瘤,减少了切口,减少了患者所受的痛苦;(4)把瘤体挤出后于直视下处理瘤体的营养血管,减少出血,又提高了手术速度。此外注意:如果瘤体大,术后遗留空腔较大时,宜放引流管,术后24-48h取出,同时局部要加压包扎[3];本法对于肩部或项背部的脂肪垫,或其他部位局部有慢性炎症粘连者,瘤体不能在皮下灵活推移者,不适用本法。(5)加强对患者全身情况的了解并掌握手术适应证,排除禁忌证,熟练的手术基本功、耐心细致的操作和有效的引流方式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综上,挤捏法切除皮下脂肪瘤具有操作简单,切口小、出血少、时问短,同一切口可处理多枚邻近瘤体,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2.
[2]黄志强,黎鳌,张肇祥.外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6-497.
[3]岳云,吴新民,罗爱伦.摩根临床麻醉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