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附18例病例)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附18例病例)

谷家林周利芹李桂芳孙秀华

当阳市人民医院(湖北当阳444100)

【摘要】目的〖HTSS〗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的脾功能亢进、脾肿大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18例,采用selinger技术行脾动脉造影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部分脾组织,分别于术后7天、一月后复查外周血象及CT检查,并随访半年、一年观察疗效。

结果术后7天白细胞、血小板均上升,门脉高压有缓解,疗效可持续一年以上。

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所引起的脾肿大、功能亢进是一种效果显著、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脾功能亢进栓塞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0)9-0051-01

脾功能亢进是指脾肿大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一种或多种减少。骨髓呈

增生状态,脾切除后可恢复的一种综合症,现把我科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行PSE治疗的18例病人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作一回顾。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我科行PSE治疗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18例患者均有肝炎、肝硬化病史,临床表现外周血象降低,以白细胞、血小板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

1.2治疗方法,术前常规检查:血、尿、生化全套,了解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患者取仰卧位,采用selinger穿刺技术,置入5Fyashrio导管选择进入脾动脉,经造影确定导管头位置后注入明胶海绵(数量根据具体情况,一般15条左右至脾动脉血流明显减慢,小分支闭塞约60-70%),术毕拔管止血15分钟,加压包扎,术后右下肢制动24小时,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术后7天、一月复查血象、有关生化指标。

2结果

2.1实验检查:18例患者在术后7天、一月复查血象均上升。

2.2影像学表现:一周后复查B超和一月后复查CT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坏死面积60-70%

2.3术后改变

所有病例均出现发热及左上腹痛表现,体温在38.5-39.7之间,腹痛的程度不一,经抗感染、止痛及其他对症处理一般在7-15天内消失,但有一例发热两月多(肝癌患者、脾脓肿形成),有8例术后3天胸片发现左侧少量胸腔积液,治疗2周内吸收。

3讨论

3.1发病机制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细胞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等成为特征的损伤性肝病,由于上述病理改变,造成肝内循环紊乱,表现为血管床缩小,闭塞或扭曲,血管受再生结节的挤压,造成肝血循环障碍,从而导致门脉高压,脾静脉回流受阻,脾因长期充血而肿大,脾脏增生和大量结缔组织形成,脾阻留和吞噬作用增强,同时脾增生使脾动脉血流量增多,经脾静脉血流量增多,进一步加重了门静脉的压力,形成恶性循环,门脉高压到一定程度,门/体侧支循环开放。以食管、胃底静脉和腹腔静脉曲张多见。

3.2诊断

3.2.1实验学检查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贫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呈增生样改变。

3.2.2影像学诊断CT平扫肝表面呈结节状改变,肝左、右叶比例失调,脾脏超过5个肋单位,脾门附近见血管团,造影可见脾动脉增粗、迂曲、血流加快。

3.2.3PSE的治疗机制

本病例均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由于栓塞后,其所供脾组织发生梗塞,形成肉芽肿,从而使脾的阻流和吞噬作用减弱,减少了正常的白细胞在脾脏中的破坏,外周血象好转,再者由于坏死组织的脾组织无血液供应,脾血流减少,经脾静脉进入门静脉的血流量也相应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

3.2.4并发症及处理

3.2.4.1术后发热及疼痛,本组病例均有发热现象,体温在38.5-39.7之间,发热与脾栓后梗死灶的炎性细胞释放发热源有关。

3.2.4.2胸腔积液和肺炎,8例出现左侧少量胸腔积液,此类并发症多由于脾梗死及包膜紧张后左上腹痛,从而使呼吸运动受限,支气管引流不畅而并发肺炎和反应性胸腔积液,栓塞时尽量选择栓塞中下组脾动脉。

3.2.4.3脾脓肿,本组出现一例脾脓肿(60岁,男性肝癌患者,体质较差),引起原因可能为栓塞面积过大或未严格无菌操作。严格的无菌操作和抗生素的应用是预防脾脓肿的关键。

文献上其他并发症(麻痹性肠梗阻、脾破裂、意外栓塞)本组病例未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由于PSE后腹部疼痛引起的肠壁功能紊乱,使肠蠕动丧失,以至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脾破裂:栓塞后脾出现淤血、水肿,尤其合并脓肿形成,可能出现脾破裂,一经发现应立即外科手术治疗。意外栓塞:多因栓塞剂返流,导管插管过浅。

标签:;  ;  ;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附18例病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