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肠道疾病论文-李赟,尹跃霏,陈亚丽,张德奎

炎性肠道疾病论文-李赟,尹跃霏,陈亚丽,张德奎

导读:本文包含了炎性肠道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早产儿,肠道疾病,NEC

炎性肠道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研究发现母乳中的抗体可保护早产儿免于致命性肠道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美国匹兹堡大学和匹兹堡儿童医院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母乳中的抗体是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所必需的。NEC是一种常见于早产儿致命肠道细菌性疾病。已知免疫球蛋白A(IgA)抗体与肠道中的细菌结合。根据这项新研究,与IgA结合的细菌越多,婴儿患NEC的可能性就越小。由于早产儿在生命的最初几周只能从母乳中获得(本文来源于《石河子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邬丽婷,郝桂华,侯黎莉[2](2019)在《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护理评估及干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阐述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护理干预现状,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检索研究文献,对有关评估血液高凝状态的工具进行归纳,并对各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适合范围、优缺点进行阐述;总结当前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措施,包括运动干预、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心理干预、中医药干预、健康教育等。结果归纳相关评估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工具,临床上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评估,及早发现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运用相关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静脉血栓的结局。结论当前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评估量表多是来自国外,有待研发适合国内使用的量表;目前缺乏公认有效、便捷的检测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指标和手段,有待开展基于循证的临床研究,最终以最佳证据来管理患者,以便及时筛选血栓高危患者,指导制定护理干预措施。(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赟,尹跃霏,陈亚丽,张德奎[3](2019)在《肠平滑肌细胞在肠道炎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肠平滑肌细胞(ISMC)作为胃肠道主要成员之一,在肠管蠕动、结肠运输、肠道内环境稳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结构及功能改变参与肠道炎性疾病发病过程。肠道炎性疾病常伴肠功能亢进、肠腔狭窄等症状。明确ISMC在肠道炎性疾病中的作用将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03期)

陈泽庆,温建新[4](2018)在《肠道微生物与炎性相关疾病的免疫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与肠道菌群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本文从免疫学的角度切入,对肠道菌群在糖尿病、炎性肠病和痛风等代谢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肠道菌群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了综述。1肠道微生物与炎性肠病的发病机制:炎性肠病的基因组学研究表明,某些多态性的基因产物与黏膜固有免疫有关,作用包括识别细胞内的细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2)、上皮屏障功能(肝细胞核因子4A)、抗原呈递(人类白细胞抗原)和炎症因子生成(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9)。2肠道微生物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最近研究发现,I型糖尿病可能与肠道菌群的分布和结构变化有关。某些产丁酸盐和产乳酸盐的细菌可能会受到B细胞的自身免疫的影响。通过分析患有I型糖尿病儿童肠道菌群的构成,与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对比,发现患有I型糖尿病儿童的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和产乳酸盐、丁酸盐的细菌数量下降,然而拟杆菌的数目与正常儿童相比是增多;肠道菌群紊乱的现象同时也存在于II型糖尿病患者中。通过对II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群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发现在II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中梭状芽胞杆菌与厚壁菌的数量明显减少,而拟杆菌属和变形菌门、普雷沃氏菌的数量增多,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的比例增高,其中变形菌门细菌的数量与血糖的高低呈正相关。3肠道微生物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生过程中有肠道菌群的参与,然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致病途径仍需继续研究。肠道菌群是一个抗原库,可以激活免疫细胞,然后引发、加重或延长自身免疫性肝炎,这已在实验和人类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中得到证实。肠道菌群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导致了自身免疫性肝炎:一方面,共生细菌的减少可能会使肠道致病性或免疫原性微生物种群增殖并产生配体激活TLRs和NLRs,激活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F-κB),促进巨噬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另一方面,菌群失调也可产生短链脂肪酸,内毒素脂多糖(LPS),并且细菌也可以作为抗原配体,减弱肠粘膜的紧密链接,使肠道内的内毒素转运到肠道外,通过门静脉送到肝脏。综上所述,肠道微生物在代谢性疾病等疾病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其临床表现的症状不同,但是其发病诱导机理基本上相同的,越来越多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肠道微生态的异常是导致多种免疫代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利用肠道菌群手段可以检测手段和治疗方法,将会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炎性肠病、痛风,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法,可实现无痛医疗,天然,绿色,无害的治疗理念,造福人类。(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7)

杨蕾,左丽,孟庆红[5](2017)在《叁硝基苯磺酸诱导肠道炎性疾病小鼠模型免疫致病机制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叁硝基苯磺酸(TNBS)/50%乙醇灌肠,建立肠道炎性疾病(IBD)小鼠模型,通过分析结肠组织学变化及肠系膜淋巴结内T细胞亚群相关的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免疫致病机制。方法:将6-8周龄的BALB/c雌鼠随机分为TNBS造模组和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用5%TNBS/50%乙醇(1:1)200μl灌肠复制IBD模型,对照组予PBS灌肠。观察实验小鼠体征改变及其结肠的病理改变,利用Real-time PCR动态检测实验动物肠系膜淋巴结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IL-12p40),Th2类细胞因子(IL-4)、Treg相关细胞因子(IL-10)及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IL-21、IL-23、IL-17)及转录因子RORγt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第3天体征异常,肠黏膜轻度充血,水肿;HE染色提示结肠轻度炎症;第6天体征和肠黏膜病变加重,HE染色可见结肠大量炎细胞浸润。Real-time PCR检测肠系膜淋巴结中各类相关细胞因子mRNA水平,造模第3天,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IL-21、IL-23、IL-17)mRNA水平变化最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而其它Th细胞亚群相关细胞因子mRNA水平均无明显改变;造模第6天,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IL-12p40)及Treg相关细胞因子IL-10的mRNA上调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IL-21、IL-23、IL-17)及其关键转录因子RORγt的mRNA表达较第3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示在TNBS诱导的IBD小鼠模型TH17细胞在炎症早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病程进展,Th1和Th17细胞共同介导肠道的免疫病理损伤。(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期刊2017-10-26)

田艳,周艳,李小安[6](2017)在《粪菌移植治疗难治性肠道疾病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肠道内菌群结构失衡与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粪菌移植可以纠正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早在东晋时期,已有相关的临床应用记载。近年来,粪菌移植已成功应用于部分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难治性肠道疾病的治疗,如复发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功能性便秘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文章对粪菌移植治疗难治性肠道疾病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重点分析了粪菌移植治疗难治性肠道疾病的难点和对策,并探讨了粪菌移植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生命的化学》期刊2017年05期)

STAPLEY,S,A,RUBIN,G,P,ALSINA,D,本刊编辑部[7](2017)在《肠道疾病的临床特征对大肠癌/炎性肠病的诊断价值:一项基于50岁以下社区患者的大型病例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 50岁以下人群的大肠癌和炎性肠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50岁以下社区大肠癌/炎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对其诊断价值进行量化评估,并探讨哪些有此临床特征的患者能从潜在的严重结直肠疾病调查中获益。设计与场所本研究为配比病例对照研究。使用的社区病历来源于英国临床研究数据库。方法本研究于2000-2013年选择50岁以下的大肠癌社区患者1 661例,50岁以下的炎性肠病社区患者9 578例。两组人群均以1:3的比例选择配比对照对象,大肠癌社区患者的对照人群为3 979例,炎性肠病社区患者的对照人群为22 947例。患者确诊之前,对大肠癌/炎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对该病诊断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直肠出血、排便习惯改变、腹泻、炎性因子水平增高、血小板计数增多、腹痛、低平均红细胞体积、低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增多、肝酶水平增高是大肠癌/炎性肠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直肠出血合并腹泻、血小板计数增多、低平均红细胞体积、低血红蛋白或炎性因子水平增高对大肠癌/炎性肠病的阳性预测值>3%;排便习惯改变合并低平均红细胞体积、血小板计数增多或低血红蛋白对大肠癌/炎性肠病的阳性预测值>3%;腹泻合并血小板计数增多对大肠癌/炎性肠病的阳性预测值>3%。结论本研究对50岁以下社区肠道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对大肠癌/炎性肠病的诊断价值进行了量化评估。直肠出血和排便习惯改变合并血液学检查异常结果对大肠癌/炎症性肠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有助于医生优先安排有临床症状但未能及时确诊的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7年18期)

张帆[8](2017)在《双能量CT对肠道炎性疾病与大肠癌及其区域淋巴结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碘图及能谱曲线在鉴别炎症性肠病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价值[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扫描中碘含量及能谱曲线对炎症性肠病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有完整双能量扫描资料并经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炎症性肠病(21例溃疡性结肠炎、24例克罗恩病)共51枚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及20例结直肠癌(升结肠癌9例,直肠癌11)共58枚转移淋巴结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分别将动、静脉期Sn100 kVp及S n140 kVp两组薄层图像调入双能量工具软件中,选择“Liver VNC”模式测量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及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动静脉期的碘含量(碘图);选取“Mono Energetic”模式对其能谱曲线进行分析,并比较叁者病变区域性肿大淋巴结的动静脉碘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结果]45例炎症性肠病中,炎性病变区域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共51枚,2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发现癌变区域转移性淋巴结58枚;共109枚淋巴结。动、静脉期炎症性肠病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2,P<0.05;t=25.316,P<0.05)。在60-180keV范围内,随单能keV值的升高,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CT值均逐渐递减,且keV值越高,CT值降低幅度越小,两种性质的淋巴结能谱曲线在60-180keV下均呈现“下降型”趋势。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曲线斜率分别为2.81±0.56、0.14±0.09,两者的曲线斜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02,p<0.05)。动脉期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碘含量值分别为3.39±0.74mg/ml、2.43±0.40mg/ml 及 1.73±0.72mg/ml,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静脉期碘浓度分别为3.81±0.56mg/ml、2.64±0.53mg/ml及2.08±0.96mg/ml;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3.21±0.45、2.56±0.47、0.77±0.11,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3.26±0.49、2.81±0.39、0.63±0.08,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叁者动静脉期碘浓度及曲线斜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动静脉期碘浓度及曲线斜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量及评价动静脉期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的碘含量及能谱曲线可协助诊断淋巴结的性质。分析区域淋巴结CT值,碘含量及能谱曲线的斜率趋势,有助于炎症性肠病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结直肠癌区域转移淋巴结的鉴别诊断。第二部分碘含量及Overlay值在炎症性肠病及肠结核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中碘含量及碘图CT值(Overlay值)在炎症性肠病及肠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有完整CT双能量扫描资料并经手术或肠镜病理证实的54例炎症性肠病及肠结核患者。将双能量动脉期增强扫描图像调入双能量后处理软件“LiverVNC”,分别测量IBD与肠结核病变肠壁的CT值、碘含量及Overlay值。比较叁种病变肠壁CT值、动脉期碘含量及Overlay值的差异,再对动脉期碘含量及Overlay值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进行分析。[结果]在54例炎症性肠病及肠结核患者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1例,克罗恩病患者24例,肠结核9例。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病变肠壁平扫期CT值分别为40.81±8.72HU、44.91±7.86 HU、48.06±5.42 HU;动脉期CT值分别为86.07±12.97HU、89.44±15.65HU、82.23±9.53 HU;静脉期CT值分别为71.71±12.62HU、69.88±14.07HU、79.00±7.94HU;叁组之间比较,病变肠壁的平扫期、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3.416,p=0.181>0.05;t=1.348,p=0.269>0.05;t=2.761,p=0.072>0.05)。叁种病变肠壁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均高于平扫期(P<0.001)。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及肠结核叁种病变肠壁的动脉期碘浓度分别为2.61±0.42mg/ml、2.55±0.50mg/ml、1.53±0.54mg/ml,叁者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89,p=0.000);两两组间比较,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病变肠壁动脉期碘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0.05);肠结核与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病变肠壁动脉期碘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34,p=0.000;t=3.576,p=0.000),两种炎症性肠病病变肠壁动脉期的碘含量显着高于肠结核组(P<0.05)。叁组病变肠壁动脉期Overlay值分别为51.63±9.33、41.10±10.95、25.08±13.85,叁组间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099,p=0.000);两两组间比较,叁者病变肠壁动脉期Overlay值之间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4,p=0.002;t=10.516,p=0.000;t=5.269,p=0.000)。利用动脉期碘含量诊断炎症性肠病时,敏感度为85.0%,特异度为87.5%,AUC(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利用Overlay值诊断炎症性肠病时,敏感度为82.5%,特异度为56.2%,AUC为0.822。[结论]碘图中碘含量及Overlay值在炎症性肠病及肠结核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且碘含量诊断效能高于Overlay值。第叁部分炎症性肠病、肠结核及其区域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双能量能谱及碘含量对比分析[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中碘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在炎症性肠病、肠结核及其区域反应性增生淋巴结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收集有完整CT双能量扫描资料并经手术或肠镜病理证实的54例炎症性肠病及肠结核患者。将双能量动脉期增强扫描图像调入双能量后处理软件“Liver VNC”,分别测量IBD与肠结核病变肠壁及其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动脉期碘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结果]21例UC患者,共发现区域肿大淋巴结31枚;24例CD患者,共发现区域肿大淋巴结20枚;8例ITB患者,共发现区域肿大淋巴结16枚。UC病变肠壁及其反应增生淋巴结的动脉期含量分别为2.61±0.42mg/ml、3.39±0.73 mg/ml,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12±0.29、3.21±0.4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017,p=0.000;t=8.832,p=0.000);CD病变肠壁及其反应增生淋巴结的动脉期碘含量分别为2.55±0.50mg/ml、2.43±0.40mg/ml,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1.48±0.47、3.21±0.45,病变肠管及其反应增生淋巴结动脉期碘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3,p>0.05),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1,p>0.05);ITB病变肠壁及其反应增生淋巴结的动脉期含量分别为1.53±0.54mg/ml、1.33±0.52mg/ml,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 1.10±0.31、1.35±0.48,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63,p>0.05;t=1.720,p>0.05)。[结论]通过对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病变肠壁及其区域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碘含量和能谱曲线对比分析,发现炎症性肠壁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间的碘含量和能谱曲线斜率无相关性,而结核病变肠壁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间碘含量和能谱曲线斜率有同源性,且结核肠壁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碘含量明显低于炎症性肠病,对炎症性肠病与肠结核的鉴别具有一定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樊欣钰,陆敏[9](2017)在《食源性肠道疾病的主动监测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食源性肠道疾病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肠道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带来的健康及经济方面的问题快速涌现,目前已成为全球广泛存在并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文章除了介绍食源性肠道疾病的定义、基本要素、分类、发病特点等基本信息以及主动监测的内容、方法、结果报告以外,重点搜集了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外食源性肠道疾病主动监测的现状以及我国国内食源性肠道疾病主动监测的现状,从相关政策法规、医疗机构、食源性肠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媒体等方面介绍食源性肠道疾病主动监测的进展。(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期刊2017年03期)

孔艳华,史琦,阎玥,李春雷,何博[10](2017)在《理肺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肠道菌群和炎性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理肺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肠道菌群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烟雾刺激+气管内滴注脂多糖(LPS)和臭氧暴露的方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分别以合生元、理肺汤灌胃,采集大鼠新鲜粪便,以选择性培养基培养为基础的活菌计数法进行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培养与计数。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介素-16(IL-16),白介素-17(IL-17),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合生元组和理肺汤组均增加了大鼠体内共生菌,抑制了条件致病菌的繁殖。与模型组相比,IL-16、IL-17、CRP在正常组、合生元组及理肺汤组显着降低(P<0.05,P<0.01)。结论:理肺汤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拮抗炎性反应,达到治疗COPD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炎性肠道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阐述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护理干预现状,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检索研究文献,对有关评估血液高凝状态的工具进行归纳,并对各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适合范围、优缺点进行阐述;总结当前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措施,包括运动干预、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心理干预、中医药干预、健康教育等。结果归纳相关评估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工具,临床上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评估,及早发现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运用相关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静脉血栓的结局。结论当前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评估量表多是来自国外,有待研发适合国内使用的量表;目前缺乏公认有效、便捷的检测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指标和手段,有待开展基于循证的临床研究,最终以最佳证据来管理患者,以便及时筛选血栓高危患者,指导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炎性肠道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研究发现母乳中的抗体可保护早产儿免于致命性肠道疾病[J].石河子科技.2019

[2].邬丽婷,郝桂华,侯黎莉.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护理评估及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9

[3].李赟,尹跃霏,陈亚丽,张德奎.肠平滑肌细胞在肠道炎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

[4].陈泽庆,温建新.肠道微生物与炎性相关疾病的免疫研究新进展[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5].杨蕾,左丽,孟庆红.叁硝基苯磺酸诱导肠道炎性疾病小鼠模型免疫致病机制的探讨[C].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2017

[6].田艳,周艳,李小安.粪菌移植治疗难治性肠道疾病的临床应用[J].生命的化学.2017

[7].STAPLEY,S,A,RUBIN,G,P,ALSINA,D,本刊编辑部.肠道疾病的临床特征对大肠癌/炎性肠病的诊断价值:一项基于50岁以下社区患者的大型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

[8].张帆.双能量CT对肠道炎性疾病与大肠癌及其区域淋巴结的临床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7

[9].樊欣钰,陆敏.食源性肠道疾病的主动监测进展[J].现代医学.2017

[10].孔艳华,史琦,阎玥,李春雷,何博.理肺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肠道菌群和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

标签:;  ;  ;  

炎性肠道疾病论文-李赟,尹跃霏,陈亚丽,张德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