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讨加速大青山前山区造林绿化的技术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梁佳宁[1](2020)在《北京山区不同立地因子及林分密度对油松林木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在北京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非常重要的造林树种,广泛分布在北京各处,特别是北京山区,大多分布于海拔高度在200m到1500m之间的阴坡。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油松初植密度过大、立地条件较差、人为干扰等原因,油松林的生长情况并不是很好。本研究利用北京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结合历年来各种森林资源调查报告以及文献资料,对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自然资源分布、立地因子及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影响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于全面了解和掌握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资源分布,分析油松人工林资源存在的问题,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指导油松人工林开展科学营林实践,进一步提高林分质量,发挥出更大的生态和景观效益,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北京市山区不同林龄级油松人工林资源分布面积不同,按分布面积大小依次是Ⅳ龄级、Ⅲ龄级、Ⅰ龄级、Ⅱ龄级。阴坡分布面积明显高于阳坡,主要集中分布在坡度≤35°的区域,在坡度>35°的区域分布面积很小,油松人工林森林质量整体不高,幼龄林,成熟林比重较高,且树种结构比较单一,纯林占比较高;(2)影响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包括海拔、坡度、坡向、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质地,不同立地因子对不同龄级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不同,Ⅲ龄级、Ⅳ龄级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以及平均蓄积量等各生长量受到立地因子的影响范围最大;(3)基于各林龄级油松人工林的平均蓄积量,平均蓄积量高较的立地因子类别分别为阴坡、平坡、山地棕壤、壤土及厚土层,Ⅰ、Ⅱ龄级油松人工林在低山区平均蓄积量较高,特别是位于200~400m之间,400~600m之间,Ⅲ、Ⅳ龄级在海拔≥800m其平均蓄积量较高,海拔均位于1000m左右时生长最好;(4)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大都分布在2000株/hm2之下,90%以上的小班在300株/hm2~1500株/hm2之间。林分密度对不同林龄级油松人工林各生长量影响不同,林分密度对不同林龄级油松人工林平均树高的影响大小依次为:Ⅲ龄级>Ⅳ龄级>Ⅱ龄级>Ⅰ龄级;对平均胸径影响的大小依次为:Ⅲ龄级>Ⅱ龄级>Ⅳ龄级>Ⅰ龄级;对平均蓄积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Ⅳ龄级>Ⅲ龄级>Ⅱ龄级>Ⅰ龄级;(5)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在阴坡对平均树高、平均胸径的影响明显高于阳坡;对平均蓄积量的影响则低于阳坡;在低山区域对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及平均蓄积量的影响均低于中山区域。
石家成[2](2020)在《包头市石拐区资源枯竭型矿区生态修复研究》文中认为石拐矿区存在大量的矿业废弃地,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由于煤矿资源枯竭等原因,导致社会因产业结构等原因产生了较大的衰退,人口大量流失,进一步降低了吸引力;而由于经济衰退、人口流失,其居住环境缺乏更新维护,进一步加剧了整个人居环境的恶化。通过生态修复,改善人居环境,重塑经济结构,提升吸引力,是解决石拐矿区人居环境问题的核心。论文在石拐矿区人居环境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科学(污染程度)、地理遥感学(土地格局)、生态学(植被类型)等切入点对生态修复策略进行量化,切实研究出属于石拐区的生态修复策略,引导景观、规划、建筑等学科手段进行整治。论文在石拐矿区生态环境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得出:(1)石拐矿区重金属污染现状:Cu、Zn、As、Cd、Pb、Hg等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及分布;(2)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现状及景观格局:分析2004-2019年石拐区土地利用变化,掌握耕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水系及未利用土地六类用地的动态变化以及石拐区的景观格局变化,掌握景观斑块的分布与尺度变化,得以评估景观环境现状及趋势。(3)石拐矿区景观植被群落研究:通过现状调研,对石拐矿区的主要景观植物、植物分布以及植被种类进行归类。结合对矿业开发导致的地质灾害、污染物污染程度,以及石拐区2004-2019年景观格局变化,对石拐矿区提出相应的的生态整治策略;运用前期调研的乡土植被针对性的修复土地污染及地质灾害,提出科学的修复策略。对中心城区、矿业废弃地进行景观重塑规划设计研究。通过本文研究认为石拐区土壤污染相对较轻;土地植被覆盖率高,物种丰富,土地覆盖变化显示石拐区生态环境在向恢复的方向发展。对于矿业废弃地进行后工业景观改造等措施,综合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何海明[3](2019)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作了历史性的新概括。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创举,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结合中央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不难推测,不平衡、不充分的理论和现实所指,都包含了城乡发展、三次产业发展、农民作为一种职业在社会职业类型中的弱势现状等基本内容。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如期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局面的现实所需。处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地区建设,由于历史原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经济起步较晚、民族宗教问题交织等多重原因,应该说是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推进效果,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全国乡村振兴实现的“成色”和实效,加快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已是迫在眉睫。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个崭新的提法和重大的课题,自2017年10月17日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出以来,历经了一年多时间,国内学者的研究虽然已渐成规模,但囿于提出时间、推进实践等先天局限,在国内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理论研究;同时,在将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区情与乡村振兴推进过程相结合的角度来考量的,则少之又少。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全区乡村振兴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既有良好的乡村发展基础,又理应为全区乃至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做出率先示范。从地理位置上讲,地处俄蒙交界、东西连接的重要节点上,是“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边缘,处于区内区外的直接“交换”区;从边疆民族地区上讲,既是边疆民族地区起步晚、底子薄、条件弱的缩影,而是边疆民族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写照。选取呼和浩特市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既能够深入具体,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文章以呼和浩特市为理论切入点,以小见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理论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乡村振兴理论具有较大的充实和完善意义。着力探索呼和浩特市乃至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为其他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内容。首先,本文从宏观上,对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意义进行介绍,对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评述,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党的十九大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其次,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求、目标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呼和浩特市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以及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等,并分析探索发现呼和浩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总结出经济条件差、致富渠道狭窄、人才待遇低、干部资金等监管不到位等,这些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乡村振兴实施的重点、难点。再次,在梳理发现呼和浩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电子文档等方式,查找国内外乡村建设经验和启示。国内选取江苏、浙江、吉林、广西等地多个典型先进村发展经验;国外选择美国、日本和法英的新农村运动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吸取先进经验。最后,在吸取国内外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目标和呼和浩特当前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提出实施路径: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深度衔接,筑牢发展基础;紧紧抓住乡村经济发展,夯实物质根基;大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干事热情;牢牢抓住党的组织建设,强化组织保障;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一体推进,助力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管总的指挥棒和试金石,奋力推动农村地区“五位一体”建设推进,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杨洁[4](2017)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的承载能力不仅对经济能否长期稳定发展提出要求,也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随着对生态问题重视程度的提升,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路线,响应时代号召,成为新时期政府制定决策的基本原则。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积极参与的模式运行,而具体实施中涉及学科门类多、部门机构多,时间长、难度大,对政府行为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特别是对于基层的区县级政府,既要按照上级政策和要求,又要结合实际情况,其在创建生态示范区中的行为直接影响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效果,因此对政府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的政府行为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对生态示范区的相关研究和具体建设的经验做法,为新城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研究提供相关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其次,具体分析新城区的地理条件、地区综合实力、生态环境条件和城市建设情况,研究新城区建设生态示范区的必要性、优势和政府行为,以及目前取得的成果。再次,通过综合分析,发现新城区在生态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原因。最后,提出新城区政府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的改进对策,并希望能为其它地区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秦义[5](2015)在《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1月17日在呼和浩特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一、2014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市人民政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市委"打造两
秦义[6](2015)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指出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市人民政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
吴丽丽[7](2014)在《土壤增水剂在大青山山地造林中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壤增水剂是一种新型的土壤保水剂,以腐殖酸为基质,利用脱硫镁渣中硫酸镁的强吸湿性特点,从水分含量非常低的空气中吸取水分,将气态水转化为土壤中的膜状水及部分毛管水,然后通过高分子材料保持水分,以供植物生长利用。本论文在旨在解决土壤增水剂在实际应用中的最佳施用位置和施用量,并对土壤增水剂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在大量室外试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施用位置和不同施用量的土壤增水剂对土壤水分、土壤性质、苗木生长的影响。最后,论文对土壤增水剂的施用方法做了系统介绍,为土壤增水剂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施用土壤增水剂可使油松苗木成活率达80%以上,比对照组高15%。其中30cm深度,1.5kg施用量的油松苗成活率较高,为92%。(2)土壤增水剂在其施用深度附近的增水效果较明显,在0.48%-2.29%之间,不同的施用量增水效果之间差异不显着。其中施用深度30cm,施用量1.5kg达到的土壤整体含水量最高,比对照组高4.4%,六种施用方案的土壤含水量在0.05水平下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显着。(3)加入土壤增水剂后,有机质的含量呈增加趋势。(4)土壤中施入土壤增水剂对土壤的pH值影响很小,施加土壤增水剂的土壤电导率要略微高于对照土壤的电导率,但各组处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壤的盐化程度。(5)加入的土壤增水剂,对土壤中的离子浓度及盐分组成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石平平[8](2014)在《昆都仑区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分析与林地利用规划》文中提出在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林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的目标前提下,在参与编制《内蒙古自治区昆都仑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时,对包头市昆都仑区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和林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弓运泽,周大迈,任仕魁[9](2011)在《太行山石灰岩区主要植被群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太行山石灰岩区主要植被群落特征进行研究,为进一步进行立地条件改善以及科学的选育石灰岩地区恢复山场的植被奠定基础。[方法]对河北省满城县北水峪大青山流域内经过治理的试验区和封禁区不同植被群落和未经治理的荒坡地进行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和综合评分法得出治理区、禁封区和未治理荒坡的差异性,并对治理区和封禁区植被群落模式进行比较,选出石灰岩区的优势乔灌草种。[结果]在相似的立地条件下,治理区和封禁区土壤养分含量和物理性质优于未经治理的荒坡,其中在治理区内柿树林土壤养分含量和物理性质优于侧柏林;治理区和封禁区土壤持水性能和枯落物性质比未治理的荒坡有明显改善,其中封禁区灌草丛土壤持水性能和枯落物性质最优,其次是治理区的侧柏林和柿树林;治理区和封禁区内植被群落的生物量和覆盖率高于未经治理的荒坡,其中封禁区的灌草丛生物量和覆盖率高于草丛,治理区柿树林高于侧柏林;在乔灌草种的选择上,主要通过综合评分法得出了优势种。[结论]治理区和禁封区在土壤养分和物理性质、土壤持水性和枯落物性质以及植被生物量、郁闭度、盖度等方面都优于未经治理的荒坡地,且当地乔灌草种的选择做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陈晓燕[10](2010)在《大青山前山区主要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和植被承载力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大青山前山区古路板与水磨试验区油松人工林等5个主要森林植被的植被特征、土壤水分动态、主要树种气孔导度、蒸腾和光合等生理生态特征变化及其对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在此基础上应用BROOK90模拟研究了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水分平衡,进而研究了其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主要结果如下:(1)试验区土壤主要物理性质的测定研究表明,乔木林地土壤石砾含量、土壤容重小于灌木林地,田间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均大于灌木林地,土壤饱和导水率虎榛子灌木林最大(40.14mm/h)。结果表明乔木林地涵养水源的能力大于虎榛子灌木林。(2)土壤含水量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与降雨趋势基本一致,其垂直分布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自然降水对该区土壤水分变动起控制作用,进而影响植被生长。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山杨次生林最大(23.16%),油松人工林最小,次生林中乔木林优于灌木林。(3)在立地、树龄等相似条件下,山杨干生物量比例最大,辽东栎枝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油松叶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油松单株地上生物量、单位面积生物量与林分密度的关系均可用方程:y=1/(k+a×e-bx),x为林分密度,y为单株地上生物量(或单位面积生物量)。叶面积指数30a油松人工林为4.88—10.95 m2/m2,白桦次生林为2.80—4.80 m2/m2,虎榛子灌木林为1.21—4.22 m2/m2。(4)林分消光系数的日变化与树干液流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虎榛子灌木林消光系数最大(1.52),油松人工林消光系数变化幅度在0.10—0.21之间。(5)大青山几个主要树种的光合特征、叶绿素荧光特征与光照强度、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均可以模拟为方程:y=a+b(1-e-kx)(y,光合、荧光指标;x,光照强度、土壤含水量)。(6)林内降雨量、林冠截留量、树干径流量和地表径流量均与林外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乔木林冠层截留率大于灌木林,山杨天然次生林林冠平均截留率最大,虎榛子最小。山杨次生林干流率(2.81%)明显大于其他被试森林植被。油松干流率变化在1.69%—4.94%。植被水分年供给、植被水分年消耗都与年最大叶面积指数呈线性相关,两直线交点对应的叶面积指数作为承载力衡量指标,虎榛子天然林为2.99 m2/m2,白桦天然林为4.75 m2/m2,油松人工林为10.65m2/m2,其相对应密度分别约为:557266株/hm2,2916株/hm2,3250株/hm2 ,其可作为该区森林培育和经营管理的依据。
二、探讨加速大青山前山区造林绿化的技术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讨加速大青山前山区造林绿化的技术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山区不同立地因子及林分密度对油松林木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进展及趋势 |
1.1 立地因子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
1.2 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环境 |
2.1.2 气候类型特点 |
2.1.3 土壤类型特点 |
2.1.4 森林植被 |
2.2 研究内容 |
2.2.1 立地因子对油松人工林林木生长的影响 |
2.2.2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林木生长的影响 |
2.2.3 立地因子及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林木生长的影响 |
2.3 数据来源及分析 |
2.4 研究方法 |
2.4.1 主成分分析法 |
2.4.2 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 |
2.5 技术路线图 |
2.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3.结果与分析 |
3.1 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分布情况 |
3.1.1 总体分布概况 |
3.1.2 不同立地因子上油松人工林面积分布情况 |
3.2 立地因子对山区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研究 |
3.2.1 油松人工林主导立地因子确定 |
3.2.2 立地因子与平均树高相关性分析 |
3.2.3 立地因子与平均胸径相关性分析 |
3.2.4 立地因子与平均蓄积量相关性分析 |
3.3 基于平均蓄积量的山区油松人工林适生立地因子分析 |
3.3.1 不同坡度、坡向因子对平均蓄积量的影响 |
3.3.2 不同土壤因子对平均蓄积量的影响 |
3.3.3 不同海拔高度对平均蓄积量的影响 |
3.4 林分密度对山区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研究 |
3.4.1 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分布及与林木生长因子相关性分析 |
3.4.2 林分密度对平均树高的影响分析 |
3.4.3 林分密度对平均胸径的影响分析 |
3.4.4 林分密度对平均蓄积量的影响分析 |
3.5 立地因子及林分密度对山区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分析 |
3.5.1 不同坡向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
3.5.2 不同海拔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
4.讨论与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2)包头市石拐区资源枯竭型矿区生态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十八大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新要求 |
1.1.2 包头市成为住建部公布三批58个“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之一 |
1.1.3 石拐区被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试点地区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内容的选取依据 |
1.2.4 相关概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1 人居环境层面 |
1.4.2 景观生态学研究 |
1.4.3 恢复生态学研究 |
1.4.4 矿业废弃地研究 |
1.4.5 石拐区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石拐区人居概况 |
2.1 石拐区自然环境概述 |
2.1.1 气象条件 |
2.1.2 地质地形条件 |
2.1.3 水文概况 |
2.1.4 生态环境现状 |
2.2 石拐区人文概述 |
2.2.1 历史沿革 |
2.2.2 城矿乡三级结构 |
2.2.3 经济社会发展 |
2.3 石拐区居住环境现状 |
2.3.1 居住系统 |
2.3.2 配套设施现状 |
2.4 现状人居环境问题总结 |
3 石拐区土地利用变迁及景观格局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2 数据处理 |
3.3 2土地覆盖变化分析 |
3.3.1 2004至2009土地覆盖变化 |
3.3.2 2009至2014土地覆盖变化 |
3.3.3 2014至2019土地覆盖变化 |
3.4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3.4.1 景观类型(Class Level)变化分析 |
3.4.2 景观格局(Landscape)变化分析 |
3.5 驱动力研究 |
3.6 讨论与结论 |
4.石拐矿区生态环境研究 |
4.1 基础概况 |
4.2 石拐区煤炭开发现状 |
4.3 地质灾害问题分析 |
4.4 石拐矿区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研究 |
4.4.1 2004-2009石拐矿区土地覆盖变化 |
4.4.2 2009-2014石拐矿区土地覆盖变化 |
4.4.3 2014-2019石拐矿区土地覆盖变化 |
4.4.4 景观类型(Class Level)变化分析 |
4.4.5 景观格局(Landscape)变化分析 |
4.4.6 石拐区景观格局与石拐矿区景观格局 |
4.5 石拐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4.5.1 概述 |
4.5.2 土壤重金属含量 |
4.5.3 重金属污染程度分析 |
4.5.4 石拐区土壤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
4.5.5 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 |
4.5.6 重金属污染来源分析 |
4.5.7 重金属污染来源讨论及结论 |
4.6 石拐矿区植物调查研究 |
4.6.1 概述 |
4.6.2 研究区域概况 |
4.6.3 调研结果与分析 |
4.7 小结 |
5.石拐矿区生态修复策略 |
5.1 废弃地生态修复 |
5.2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
5.3 植被修复 |
5.3.1 植被修复原则 |
5.3.2 植被种植策略 |
5.4 煤矸石修复策略 |
5.5 地质问题修复策略 |
5.6 小结 |
6.石拐矿区生态修复设计 |
6.1 石拐矿区景观重塑规划 |
6.1.1 景观重塑概念 |
6.1.2 石拐矿区景观重塑分类 |
6.2 石拐旧城区景观重塑 |
6.2.1 旧城区景观要素构成 |
6.2.2 石拐旧城区人居环境现状 |
6.2.3 石拐旧城区景观重塑原则 |
6.2.4 石拐旧城区景观重塑策略 |
6.2.5 石拐旧城区景观重塑概念设计 |
6.3 石拐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塑规划 |
6.3.1 矿业废弃地景观要素构成 |
6.3.2 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塑原则 |
6.3.3 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塑策略 |
6.3.4 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塑模式 |
6.3.5 更新改造案例 |
6.3.6 石拐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塑要素提取 |
6.3.7 石拐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塑概念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阐释 |
(一)乡村振兴战略 |
(二)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界定 |
(三)社会治理理论 |
(四)现代化理论 |
二、呼和浩特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分析 |
(一)呼和浩特地区基本情况概述 |
(二)呼和浩特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设定、发展定位和制度设计 |
1.目标设定 |
2.发展定位 |
3.制度设计 |
(三)呼和浩特地区乡村振兴取得的成绩 |
1.推进精准扶贫,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
2.优化经营结构,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
3.生态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风文明程度显着改善 |
4.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乡村治理得到完善 |
三、推进呼和浩特地区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推进呼和浩特地区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
1.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 |
2.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
3.现代金融在农牧民群体中存在发展困境 |
4.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
5.部分地区产业发展较为艰难 |
6.农村地区信息梗阻依然存在 |
(二)推进呼和浩特地区乡村振兴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干部队伍作用发挥不充分 |
2.基层监管机制不健全 |
3.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不足 |
4.基层矛盾纠纷突出 |
四、国内外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 |
(一)国内先进经验与启示 |
1.国内先进经验 |
2.国内经验的启示 |
(二)国外先进经验与启示 |
1.国外先进经验 |
2.国外经验的启示 |
五、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 |
(一)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深度衔接,筑牢发展基础 |
1.抓好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协调联动 |
2.探索规划新的乡村建设图景 |
3.充分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富裕群体作用 |
(二)紧紧抓住乡村经济发展,夯实物质根基 |
1.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
2.壮大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 |
3.加大农业技术支持与产业扶持力度 |
4.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 |
(三)大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干事热情 |
1.充分尊重农牧民主体地位 |
2.提高乡村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
3.全过程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
(四)牢牢抓住党的组织建设,强化组织保障 |
1.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 |
2.提升班子成员专业素质 |
3.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 |
(五)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一体推进,助力乡村振兴 |
1.找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平衡点 |
2.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与不足 |
1. 可能的创新 |
2. 存在的不足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 相关概念 |
1. 生态文明 |
2. 生态示范区 |
3. 区县级政府 |
4. 政府行为 |
(二) 理论基础 |
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 生态经济理论 |
二、新城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现状 |
(一) 新城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础条件 |
1. 地理条件 |
2. 地区综合实力 |
3. 生态环境条件 |
4. 城市建设情况 |
(二) 新城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情况 |
1. 新城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进程 |
2. 新城区建设生态示范区的必要性 |
3. 新城区建设生态示范区的优势 |
(三) 创建生态示范区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
1. 加强组织和机制建设 |
2. 严格生态示范区建设原则 |
3. 全面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 |
(四) 政府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取得的成果 |
1. 实现生态工业建设 |
2. 实现生态农牧业建设 |
3. 实现生态旅游建设 |
4. 实现生态城镇建设 |
三、新城区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区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
(一) 政府行为实现情况 |
1. 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方面 |
2. 规划研究制定方面 |
3. 体制机制建设和职能转型方面 |
4. 法律规章制度保障方面 |
5. 建立评价体系和监督体系方面 |
(二) 存在的问题 |
1. 认识理念不到位 |
2. 机构设置不合理 |
3. 规章制度不健全 |
4. 监督管理不严格 |
5. 筹资渠道单一 |
6. 公民参与度不高 |
(三) 原因分析 |
1. 政府观念转型缓慢 |
2. 环保的责任和意识欠缺 |
3. 生态管理职能转型不彻底 |
4. 决策管理机制不健全 |
5. 考核责任制不完善 |
四、改进政府在国家级生态区建设中行为的对策 |
(一) 倡导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
1. 强化生态责任意识,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
2. 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 |
(二) 加强生态建设的法制体系 |
1. 加强立法建设 |
2. 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 |
(三) 加快政府生态职能转变 |
1. 转变行为方式,提高政府生态服务职能 |
2. 注重培训,促进职能转变 |
(四) 健全相关生态规章制度 |
1. 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
2. 需进一步规范相关企业生产产品的绿色标准 |
(五) 科学化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决策机制 |
1. 建立生态建设的专家决策参与机制 |
2. 政府自身还要加强学习 |
(六) 加大生态科研投入 |
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2. 促进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 |
(七) 创新和拓宽融资渠道 |
1. 借用好政府投融资平台筹集资金 |
2. 积极引进社会资本 |
(八) 优化地区经济生产方式 |
1. 将绿色产业纳入生态轨道 |
2.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九) 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宣传 |
1. 重视公众参与 |
2. 加强宣传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土壤增水剂在大青山山地造林中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表和插图清单 |
1 引言 |
1.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增水剂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增水剂的增水保水机理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象条件 |
2.4 土壤条件 |
2.5 植被条件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实验设计 |
3.2.2 成活率及生长量测定 |
3.2.3 土壤水分测定 |
3.2.4 其他指标测定 |
3.2.5 数据处理 |
3.3 技术路线 |
4 结果分析 |
4.1 不同施用方案的土壤增水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4.1.1 对成活率的影响 |
4.1.2 对苗木株高及地径的影响 |
4.2 不同施用方案的土壤增水剂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4.2.1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4.2.2 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4.2.3 对土壤pH值及电导率的影响 |
4.2.4 对离子浓度的影响 |
4.2.5 土壤盐分的变化 |
4.2.6 Pearson相关性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土壤增水剂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5.2 土壤增水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5.2.1 含水量 |
5.2.2 有机质 |
5.2.3 pH值及电导率 |
5.2.4 离子 |
5.2.5 盐分 |
5.2.6 相关性 |
5.3 讨论 |
5.3.1 对本论文存在问题的讨论 |
5.3.2 土壤增水剂在造林中的使用方法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昆都仑区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分析与林地利用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 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概况 |
2 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分析 |
2.1 林地保护利用现状 |
2.1.1 林地保护利用特点 |
2.2 林地需求分析与潜力分析 |
2.2.1 林地需求分析 |
2.2.2 林地潜力分析 |
2.3 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
2.3.1 干旱造成山区造林成活率低、长势不良 |
2.3.2 经济发展、建设项目不断增加与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趋突出 |
3 林地利用规划 |
3.1 林地功能分区利用 |
3.1.1 阴山山地中段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 |
3.1.1. 1 经营利用条件 |
3.1.1. 2 林地利用方向 |
3.1.2 昆都仑区平原农田防护果树林区 |
3.1.2. 1 经营利用条件 |
3.1.2. 2 林地利用方向 |
3.2 林地分类经营利用 |
3.2.1 公益林 (地) 林地利用方向和措施 |
3.2.2 商品林 (地) 林地利用方向和措施 |
3.3 林地质量等级及利用 |
3.3.1 林地质量等级划分 |
3.3.2 林地利用方向和经营措施 |
(9)太行山石灰岩区主要植被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养分含量和物理性状的差异 |
2.2 土壤持水性和枯落物性质的差异 |
2.3 生物量和覆盖率的差异 |
2.4 石灰岩区优势乔灌草种的评价 |
3 结论与讨论 |
(10)大青山前山区主要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和植被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土壤水分的研究 |
1.2.2 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 |
1.2.3 水量平衡 |
1.2.4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大青山区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 |
2.1.3 地形地貌 |
2.1.4 土壤 |
2.1.5 植被 |
2.1.6 水文 |
2.2 试验区自然概况 |
2.2.1 地理位置 |
2.2.2 气候 |
2.2.3 土壤 |
2.2.4 植被组成 |
3 研究方法 |
3.1 标准地设置和调查 |
3.2 气象因子测定 |
3.2.1 林外气象因子测定 |
3.2.2 林内气象因子测定 |
3.3 土壤性质测定 |
3.3.1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
3.3.2 土壤含水量测定 |
3.3.3 土壤饱和导水率 |
3.3.4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 |
3.3.5 蒸发的测定 |
3.4 生物量测定 |
3.4.1 乔木生物量 |
3.4.2 灌木生物量 |
3.4.3 枯落物蓄积量测定 |
3.4.4 叶面积的测定 |
3.5 主要树种生理生态特征测定 |
3.5.1 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的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3.5.2 荧光指标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3.5.3 主要生理指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测定 |
3.6 蒸腾耗水测定 |
3.6.1 油松树干液流的测定及计算 |
3.6.2 阔叶树种气孔导度的测定 |
3.7 林冠截留、树干径流及地表径流的测定 |
3.7.1 林外降雨量的测定 |
3.7.2 林内穿透雨量测定 |
3.7.3 树干茎流量测定 |
3.7.4 地表径流 |
3.7.5 林下枯落物持水能力测定 |
3.8 光分布测定 |
3.9 数据处理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大青山地区气象特征 |
4.1.1 主要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 |
4.1.2 小结 |
4.2 试验区土壤物理性质 |
4.2.1 土壤机械组成 |
4.2.2 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 |
4.2.3 土壤田间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 |
4.2.4 土壤渗透性 |
4.2.5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4.2.6 小结 |
4.3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
4.3.1 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规律 |
4.3.2 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规律 |
4.3.3 土壤贮水量的变化特征 |
4.3.4 小结 |
4.4 大青山植被特征 |
4.4.1 植被生物量 |
4.4.2 虎榛子生物量模型 |
4.4.3 叶面积 |
4.4.4 叶面积指数 |
4.4.5 林木生长与林分密度 |
4.4.6 小结 |
4.5 主要树种光照分布规律 |
4.5.1 林冠层光强度的时间变化与垂直变化 |
4.5.2 消光系数的时间变化 |
4.5.3 小结 |
4.6 光照强度、土壤水分状况对主要树种光合、荧光指标的影响 |
4.6.1 光照强度对光合、荧光指标的影响 |
4.6.2 土壤水分状况对主要树种光合、荧光指标的影响 |
4.6.3 小结 |
4.7 主要林分类型对降雨的再分配 |
4.7.1 林内降雨与林外降雨量的关系 |
4.7.2 树干径流特征 |
4.7.3 截留量与降雨量的关系 |
4.7.4 主要植被类型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 |
4.7.5 小结 |
4.8 地表径流 |
4.8.1 枯枝落叶层持水特征 |
4.8.2 地表径流与降雨的关系 |
4.8.3 小结 |
4.9 植被蒸散特征分析 |
4.9.1 试验区主要树种蒸腾特性 |
4.9.2 土壤蒸发特征 |
4.9.3 小结 |
4.10 林地水量平衡特征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
4.10.1 大青山主要植被类型林地水量平衡 |
4.10.2 模型的模拟检验 |
4.10.3 大青山主要植被类型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
4.10.4 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探讨加速大青山前山区造林绿化的技术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山区不同立地因子及林分密度对油松林木生长的影响[D]. 梁佳宁.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2]包头市石拐区资源枯竭型矿区生态修复研究[D]. 石家成.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3]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D]. 何海明.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4]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杨洁. 内蒙古大学, 2017(01)
- [5]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1月17日在呼和浩特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J]. 秦义.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5(01)
- [6]政府工作报告[N]. 秦义. 呼和浩特日报(汉), 2015
- [7]土壤增水剂在大青山山地造林中应用效果研究[D]. 吴丽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8]昆都仑区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分析与林地利用规划[J]. 石平平.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4(05)
- [9]太行山石灰岩区主要植被群落特征研究[J]. 弓运泽,周大迈,任仕魁.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9)
- [10]大青山前山区主要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和植被承载力研究[D]. 陈晓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