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天忠:论《周易》天地之道与人道相融合的美本原思想论文

贺天忠:论《周易》天地之道与人道相融合的美本原思想论文

摘要:《周易》中的天地之道生成天地之文,体现了自然美根源于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自由创化,其本质是宇宙自然的非自觉地自在地创化自然美的物质生成自由;《周易》中的人道创造人文的美本原思想,其本质是人类自觉自为地创造人化美的主体实践自由。《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归结为天地之道与人道的融合统一,进而抵达“大和”状态。人道和人化只能是在自然物和自然美的基础上创造人文美或人化美。只有在自然生产和再生产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下,自然美和人化美的生成才能维系永续性。因此,天地之文和自然美与人文和人化美等一切美的共同本质就是无限永续性创化的自由。

关键词:《周易》美学;天地之道;自然美;人道;人化美;美本原

《周易》由《易经》(约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和《易传》[注]成书说法不一,或认为在春秋战国之间,或认为在战国中后期,或认为在秦汉之际。本文认为《易传》主要受《荀子》思想影响并由荀子门徒整理而成,成书于战国中后期较为可信。组成,道、儒两家都奉为经典。在战国中期以前,道、儒两家从天道论和人道论分别进行了发挥;战国中后期,《荀子》《易传》和《吕氏春秋》等开始把道家天道论和儒家人道论融合起来,深刻影响了后来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发展走向。《周易》通过阐释易经的底蕴、系辞、功用、卦序、筮法等,创造出一个象数与义理相结合的独特思想体系,以此推天理,明人事。《周易》中的“天道”、“地道”和“人道”本来是分开来讲的,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广义的天道即道家的自然之道或天地之道或阴阳之道来使用“天道”这个概念,“天道”不仅指狭义的阳属天道,还包括阴属的地道,因为地道也是自然之道的一部分。因此,本文所说的“天道”属于广义的,与自然之道和天地之道同义。本文所说的天文不仅指宇宙天象之美,而且泛指天地之文、自然风光和动植物等一切自然美。阴阳交感推动事物发展,自然界的一切天地之文、自然美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人文、人化美都是如此,它们各自有其特定的产生的本质力量根源,也具有融合共生的本质。两千多年前的《周易》对天地之文或自然美和人文或人化美之本原的认识,蕴含有非凡的美学大智慧。本文所说的美本原是对美学理论的根本问题——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质的合称,因为,对这两个不同问题的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学理关系。如果对美的事物产生的力量根源分辨不清,则对美本质的认识必然不明;如果对美的本质认识以偏概全,则对美生成的力量之源的认识必然片面主观。

3.从担责到分责,是社区自治的基础。只有划分好政府、基层社会组织、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权责,明确各自角色定位,才能充分激发调动各方主体履责积极性。明晰了社区各类主体的职能职责和居民义务,社区应公开的事务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

一、《周易》论天地之道和天地之文

《周易》中蕴含有丰富的自然观、天地之道生成天地之文的思想,可以启发人们继续深入体认天地之文和自然美的根源和本质问题。

其次,引导学员制定相关的阅读计划,建立读书会,鼓励学员分享阅读感受。举例而言,西点军校就设立有教务长读书俱乐部,目的是汇集不同的观点。教务长和学员一同读书。学员在读完一本书之后还要进行读书汇报。通过设立教务长读书俱乐部,西点军校引导其学员不断读书,不断读好书,为每位学员提供了分享看法与观点的平台。我们可以效仿西点军校的做法,成立世界军事名著读书俱乐部,精选世界军事名著,引导学员同步阅读,分享阅读感受。

首先,《周易》中的很多关于天地之道方面的认识和论述,体现了宇宙自然的阴阳物质构成和生成观,揭示了自然美产生的根源在于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创化。《周易》中的天地阴阳概念属于物质性概念,涵括了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包括思维领域里一切事物生成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属于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周易》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为阴阳,世间万物都分为阴阳两大类别。“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1]589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天地之道或自然之道。尽管《说卦传》将自然之道分为天道和地道两方面:“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1]615,但“万物负阴抱阳”,阴阳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阴阳作为两种始基的对立统一的物质属性,在自然规律作用下,生生不息地生成了万物,构成了自然万物的永恒运动和辩证演化。自然万物之美皆由天地之道创生,天地之道是一切异彩纷呈的自然美产生的根源,自然美蕴含着天地之道自在地创生自然万物的必然性自由。《周易》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也”[1]105和《咸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1]258等自然生化生成思想,实质上都是在把天地当作生成自然万物的根源。自然的本质力量在《周易》当中表现为天地之间客观存在的阴阳两种物质属性交互运动的天道论。“在易传中,产生了阴阳的理论,而且形成了阴阳的完整的哲学系统,认为阴阳的对立面的运动是推动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因。”[2]《易传·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1]740再如“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乾卦》)[1]5-6,“天地养万物”(《颐卦》)[1]227,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系辞上传》)[1]527,“天地絪縕,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成”(《系辞下传》)[1]582等等,都是如此。周敦颐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3]《周易》认为天地阴阳在自然界中生成万物,这体现了自然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即自然化生了天地之文或自然美。这里所说的“男女”,显然不是狭义的男人和女人,而是泛指一切阳性和阴性事物,强调阴阳化生万物。尽管《周易》带有浓厚的原始思维和巫术思维的色彩,但其所体现的自然哲学观及所蕴含的丰富的天地之道生成天地之文或自然美的思想,是值得肯定和深入研究的。

《周易》的人道论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为根基,主要是在对宇宙自然的客观规律有一定认识的前提下,对现实的社会政治伦理问题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思考中,集中研究和探讨人自身的修养问题,以及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及社会产生各种作用和影响的问题。其中也蕴含有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创造社会人文之美。如比卦所讲的“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1]83,益卦中说的“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1]346等等,貌似说人从自然和天地之道中得到启示,实则将人道政治与道德修养等通过与自然现象相比附,从自然现象和规律中获得智慧和启示,创造了社会人文之美。

其次,《周易》中的“文”“章”“贲”“离”等都具有美的含义,主要是指自然对象自身所存在的美,而不是主观的审美或美感。“文”在中国美学史上,长期与美是相通一致的。[4]“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1]572,鸟兽之文是飞禽走兽的皮毛之美。“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1]593,天文地理是指天象和地貌之美。“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1]602,各种事物的色彩、线条的交叉组合呈现出的外观形式美即“文”。阴阳相推而生变化,故“道有变动”。“爻”既指构成卦象的阴爻、阳爻,同时“爻”字本身又有相交、变易之意,美也在事物的交叉互动中衍生并显现。刘纲纪先生说:“《周易》认为‘相杂’的天地万物本身就具有美,这就更使‘文’同‘美’密切联系起来了。”[5]202-203“文”,阴爻和阳爻相杂、交错构成的卦象,因为是人创符号,人为演示,“是可以同审美相关的”[5]203。但《周易》中所说的“章”“贲”“离”,都是指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素质、特征等。如“含章可贞”[1]29,“阴虽含美,或从王事,弗敢成也”[1]29。“含章”之章和“含美”之美,都是指美的事物所具有的美的属性和特征。《离卦彖辞》中云的离与丽同义:“离,丽也。日月离乎天,百穀草木丽乎土”[1]280。《序卦传》中的“贲”是修饰之美:“贲者,饰也”[1]646。“‘贲’卦是由‘离下艮上’组成的。‘离’代表火,‘艮’代表山,所以‘贲’卦的‘象’是‘山下有火’的意思。”[6]火光照映着山上的草木,变幻出五光十色的美的景象。

第三,《周易》里还多处分析认识了各种不同的日月天象和动植物等自然美。如《革卦》:“‘大人虎变’,其文炳也”[1]410,“‘君子豹变’,其文蔚也”[1]411。这两处的“文”就是指代虎豹等动物的皮色花纹,“炳”“蔚”则是形容动物皮毛花纹的多姿多彩、鲜艳美丽。《系辞上传》说:“悬象著莫大乎日月”[1]556。作为“天文”的日月星辰,日月不但美而且“大”,“大”含壮美之意。说卦中讲“坎为水”,“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1]631。“《周易集解》引虞翻注曰:‘美利谓云行雨施,品物流行,故利天下也’,《周易正义》注:‘能以美利利天下者,解利也;谓以能生长美善之道利益天下也’,《周易集注》注:‘以美利利天下者,元能使庶物生成,无物不嘉美,亦无物不利赖也’。”[5]17诸家注释都一致地从乾生长万物来说明“美利”,即自然之道创造了自然美。“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一语中的“美”字,指代的就是各种天文自然美。“乾”(即天),不仅生万物,而且能使万物成为美的东西。

《周易》中讲到的人类创造的特有的人文,如《周易正义》孔颖达疏所说是“诗书礼乐之谓”[5]232,而且它包含的范围很广,可以泛指一切文物典章制度,同时又与人类生活的纹饰、美饰、服饰等息息相关。“‘人文’是‘化成天下’能动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修建宫室、美其服饰,创造文字、立礼、制乐、采诗……都是‘人文’之大观。”[9]在《周易》中以“仁义”为核心,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人,有意识地从事的一切人文活动创造了一切人文美。

《周易》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及其历史运动变化发展等问题都作出了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进而建立了一个弥纶天地,无所不包的哲学理论体系。《系辞传》将其探讨的内容分为“天道、人道和地道”三个方面:“《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1]615《说卦传》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1]615《易传》中的天道(含地道,即自然之道)是自然存在着的一切的客观规律, 人道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规律,人道须依循天道,天地之道和人道的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构成了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周易》全书由符号和文字两部分组成,符号系统由卦爻符号组成,卦由爻组成,爻由阴爻“--”和阳爻“——”两种符号表示。阴爻和阳爻这两种抽象符号是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对立统一的一切事物的形象化概括。用爻象和卦象的组合变化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的情状、态势、演变等,进行具体的符号化和图象化的比附、象征、类比、分析、推导、判断、演示。朱熹在《周易本义》的序中写道:“‘《易》有大极,是生两仪’。大极即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10]阴阳变化之道中蕴含“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成观。

《周易》中多处直接或间接地讲到了人道和人道创造人文的思想。

《周易》还用朴素的自然辩证法思想解释了自然万物之美产生的根源,其中也蕴含着自然美的必然性自由的本质。“天地养万物”(《颐卦》)[1]227,“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乾卦》)[1]5-6,“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乾卦》)[1]18。从乾生长万物来说明“美利”,“乾”即“万物资始,乃统天”,不仅“云行雨施”,且“品物流形”[1]5-6,生成了万物之美,并使万物之美以利天下。《恒卦》云:“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1]265,已经认识天地自然的规律是恒久运行而永不停息的。“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1]265《周易》在两千多年前有这种认识自然规律,并遵循自然规律而化育天下,调整规范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是极为难得的。这种认识来源于道家鼻祖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生长”(《道德经》七章)。这其中蕴含着自然美是宇宙自然无限永恒创化的自由本质。恩格斯说:“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每一个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和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依据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7]23自然美的本质就是宇宙自然的非自觉、自在自为的无限永恒的生成创化的自由。人类能发现、认识、欣赏和改造自然美,而不可能创造出原生态的自然美来,自然美的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有人化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对自然美、人化美和艺术美等都需用人的本质力量进行欣赏,并不意味着或等于人的本质力量能创造一切美来。

二、《周易》论人道和人文

前不久,他扎着满头脏辫(把头发紧紧缠在一起,代表黑人文化的一种发型)上赛场,球员马丁发了段视频,言语中满满都是黑人的优越感:“我明白你想弄成黑人的样子,但你姓林。”

首先,《周易》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产生、形成、进化和发展的规律的宏观认识是符合实际的。宇宙自然先于动植物等自然物而产生,人并不是开天辟地就产生的,而是在有了万物之后才出现的,人类社会形成后,才出现了如政治、道德、文化、礼仪等各种人文。“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序卦传》)[1]646,“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序卦传》)[1]647。“《周易》人道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一种总看法,也是认识世界的运用方法,其核心是‘仁义’,即爱人利物,厚重利他,和谐适宜,公正合理,它来自于人们观天法地取人之后得出的正确认识,符合人类和自然的发展规律。”[8]22

庵上湖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品牌农业+乡村旅游”等模式,取得了高效发展的先进经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旅游团前来学习取经、休闲体验。如今,村里开始打造田园综合体,除农业示范园、采摘园、农家餐馆、民宿外,还建立了红色田园课堂培训基地。把培训学习直接搬到了瓜菜种植园内,在田间地头学习,此举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学员前来学习。2018年前三季度,庵上湖村红色田园课堂接待全国各地党、政参观考察团3万余人次,接待游客近14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万元。在采访时,一批来自吉林的学员正在这里培训,他们坐了两天两夜的大巴车才到达。

定义测点实测重力异常为Δg=(xi,yi,zi),第i个观测点的坐标为(xi,yi,zi),根据Abdelrahmand的相邻最小二乘原理和剩余异常的互相关公式,可以推导第q个点质量的实测重力异常与测区重力异常的互相关公式为:

其次,《周易》中有丰富深刻的人道创造人文的思想。《周易》人道论体现了儒家孔孟等人的思想,如《说卦传》云:“立人之道曰仁与义”[1]615,仁与义就是儒家人道论思想的核心所在。而音乐、舞蹈、诗歌、雕塑、装饰、服饰等人文艺术活动,耕稼、畜牧、渔猎、战争、行旅、婚俗、世态、人情等社会风情画面,都是人道创造人文的具体体现。“《周易》通过观天取人察地的认识,认为天上,人中,地下,把经卦(八卦)的三爻分为天人地。爻的顺序由下往上数为第一,第二,第三爻,第三爻居上象征天,第二爻居中象征人,第一爻在下象征地。”[8]22以“仁义”为核心的人道论的思想专指人作为主体,具备了不同于自然的本质力量,进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活动。

《易传》里人道法天道,不胜枚举。按内容能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如剥卦:“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1]197,无妄卦《象传》:“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1]213,即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法天道作为政治基础、伦理根基,如节卦:“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1]488。三是受天道对应性启发,启示人完善德行修养,如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8。《易传》强调人道须法天道,合天道,同时积极能动地作用于自然。如泰卦:“后以财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1]106,即顺应天道以实现以人助天。人类的实践活动既受到自然规律和自然条件等的限制和约束,也可以在自觉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进行合乎自身目的的实践创造活动。

从《周易》里的相关言论看,各种人道思想可以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体现。如“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1]27,“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系辞下传》)[1]572,“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卦》)[1]144,“圣人养贤及万民”(《颐卦》)[1]227,“圣人感人心以天下和平”(《咸卦》)[1]258,“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恒卦》)[1]265,等等,都是在说明人道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人的本质力量,而《周易》中所说的圣人是“仁义”的集中代表。《周易》中通过圣人体现“仁义”的人道论,显然是一种被神圣化了的少数圣人创造历史的落后思想,虽然不能包含全部人的本质力量,但仍然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活动,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了生生不息的人文,是一切人文产生的动力之源。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抽油机是主要的采油设备,对于抽油机来说,抽油机载荷利用率是决定抽油机井能耗水平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抽油机载荷利用率是指抽油机实际悬点最大载荷与抽油机铭牌最大载荷之比。抽油机载荷利用率过高,容易造成抽油机使用寿命降低;抽油机载荷利用率过低,容易造成高耗能生产。为了降低抽油机在运转过程中的能耗,延长抽油机的使用寿命,有必要对抽油机井的合理载荷利用率进行优化分析。

“人文”一方面指的是社会生活中与等级差别不可分的各种美的装饰,另一方面又是各种人为人化而成的东西,是人创造和制造出来的各种美的事物,也可称为广义的社会美。它是不同于各种自然的天地之文或自然美的。《周易》“贲”卦中对“人文”的解释,是从“离上艮下”的结构入手的。“贲”卦的内卦是代表火的“离”卦,“文”如火一样光明;外卦“艮”是静止不动的山,有“止”的含义。“文”之“明”和“文”之“止”结合于一体,即“文明以止”,就是文明止于礼仪,另外还有“君子以思不出其位”[1]432的含义。文包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美的纹饰,用以区分上下尊卑、高低贵贱。如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为的器物,包括交通工具、衣服饰品、房屋住宅等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关于美的装饰及修饰物,都必须按照一定的等级差别加以严格规定,明确显示出高低贵贱、亲疏远近,这也正是儒家一贯秉持的伦理道德思想。如《乾卦》所说的“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1]36。而《系辞下传》所言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572,可视为中国古代唯物哲学的反映论和艺术思维论。

《系辞下传》中还多处写了人依靠自然物与各种条件而创造人文或人化美的事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葢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葢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葢取诸《预》。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葢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葢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代签风雨,盖取诸《大壮》”[1]572;“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葢取诸《決》”[1]573。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实施让患者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其可以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治疗,提高了护理质量。医院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道德素养、人文修养,一定程度上减少医院暴力事件的发生,维持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保护医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医院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好的推动了整体护理。

其二,新闻传播主体继续呈现多元化特征,数字报纸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压力。CNNIC的数据显示,最近半年内,手机网民使用过的手机应用个数平均超过10个,手机软件的多样化促进了新闻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也促使各个平台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争夺进入白热化,其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传统媒体,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以及没有任何新闻背景的今日头条、鲜闻等新闻聚合平台都纷纷推出移动新闻客户端。随着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发展,网民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都可以成为新闻提供商。新闻来源的多元化使得传统媒体的数字报纸优势减弱,竞争压力更加严峻。

《周易》的人道论思想把人的活动同儒家所讲的政治伦理道德以及人生命运等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李泽厚实践美学的话说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达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而所有人道创造的人文美,是根源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其本质则是人类的自觉自为的创造自由。但人道论和人文思想,并不包括整个宇宙自然,仅局限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范围里的自然的对象化,是局部领域的客观世界的对象化。人文和人化美的根源是不同于自然美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和本质的,它产生、形成于人类社会产生、形成过程中,是由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形成的实践辩证法的结果,人文和人化美的本质就是人类社会的自觉自为的主体实践创造的自由。

三、《周易》天地之道与人道相融合的美本原思想

《周易》还明确区分了天地之文与人文的不同,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对自然美和人化美进行了区分。“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188天文指天象之美,当然是自然美;人文指人类文化,其中包括一切文化和各类艺术美。《周易》对“天文”的解释是从组成“贲”卦的阴爻阳爻的位置排列入手的。“‘天文’表现为‘柔来而文刚’,‘分刚上而文柔’”[6]300。前者是说在组成“贲”卦的“下离”中,阴爻在阳爻之下,阴柔阳刚。后者说的是在组成“贲”卦的“上艮”中,阳爻在阴爻之上,接着刚而来的是柔。天地间刚柔相推,交互作用,“相杂相交”,这是对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多样性及其复杂性的一种唯物辩证的朴素认识,蕴含着自然美本原思想。另外“天文”在《周易》中指代自然界的纹理,仰观天文看到美的景象,如泰、豫、离、恒、大壮以及其他卦所言,均包含有自然美的景象。刘刚纪先生认为《周易》中讲天文与人文的关系是:“‘人文’虽不同于‘天文’,但‘人文’又是从‘天文’而来,并与‘天文’一致的。”[5]232这本来是一种正确的认识,但又“决不认为四季变化的自然美,如清风明月、白日春林等的美是仅仅由自然物质属性决定的”[5]234。这显然是用社会审美性对天地之文进行曲解性的认识,实际上否认了自然事物美的独立存在的自足性,与《周易》天地之文的本义,与刘先生自己所说的“天是万物能成为美的根源,万物之美由天产生,从天而来”[5]17的观点是相矛盾的。

《周易》中天地之道和阴阳化生万物的思想,正是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所进行的对象性的自然物之间的自由创化,是一切天地之文和自然美产生的根源;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所进行的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对象化的自由创造活动,是人文或人化美产生的根源;而“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等思想,则是思维领域里的非对象性和非对象化论,是文艺美和美感或审美的根源。但以往在认识《周易》美学时,单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来认识《周易》中的天道论和人道论的美本原问题,将客观存在的天地之文与人对天地之文的审美相混同,把一切天地之文和自然美都纳入到“唯人创美”和“唯心创美审美”的主体性哲学中进行考察分析,在对《周易》美本原认识上,造成了极大的偏误和误导。

首先,否认自然创美论,张扬无所不能的“唯人创美”论。有论者说:“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虽然确定了他们认为是贯穿整个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法则——‘道’,但他们的兴趣主要集中于‘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征上,即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上,着眼点是在自然……”[6]286论者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穿凿附会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的人道论的社会实践,由此而把自然美产生形成的动力之源和本质,也归结为人道实践,主张一切美皆为人化而来。如“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是同人的本质直接相关的根本问题,从人类的历史发展来看,美不外是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向人生成这一漫长历史过程的产物 ”[6]292-293。这与《周易》中的天道生成天地之文和马克思《手稿》里的对象性论生成自然美的思想显然是有违的,把各种美的产生形成都归结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结果。如“美作为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肯定,是同事物所显示出来的运动力量和气势,以及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节奏、韵律等联系在一起的”[6]297,“美作为人的自我实现或者自我肯定”,实际上就是把所有美误认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一种现代性单向度的仅仅“为我”的目的论美学,而这种“美”只是人化美和人的审美而已,因为只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是“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才会产生人化美和人的审美,而人化美和人的审美在《周易》中就表现为人文美。

其次,不少研究者往往把《周易》中客观产生的 “天地之文”或自然美,与主观美感或审美相混同,主张一切美皆因审美而来,或片面地认为在审美关系中同时产生了美和美感,把美的特征、特性与审美的主观特性相混同,甚至认为所有美包括自然美都是人赋予的。如有的论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文’的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含义是多层次的,但与审美相关的含义是最基本的,即不论何种层次的含义均由审美的含义演变而来,都包含有审美上的意义。”[5]203再如“《国语·郑语》引史伯:‘声一无听,物一无文’颇可相通,在美学意义上似乎均隐含着古人以辩证的观点总结出来的审美经验”[1]603。许多古人对文和美等问题的认识,并不包含今人所谓的审美含义。如前文所述《周易》中的天地之文、各种鸟兽和植物之文,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刘勰说“旁及万品,动植皆文”“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11]等等,都非人为美和审美的结果。《周易》中的天地之文早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就客观存在,是以人类的不在场性、非人为而自然化生成的,是自然对象性运动而生成的自然存在物之美。如“所谓的美不外是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向人生成这一漫长历史过程的产物”[6]293,这其中的“美”是人化美和“美感”或审美,即经自然的人化而生成的是人化美和“美感”,不能涵盖天地之文或自然美。这是用小唯物史观即人类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本体论等简单机械推导的片面性结论。

再次,在天地之文和人文的产生形成的力量之源的认识上自相矛盾。有论者认为:“在《周易》的观念中,整个大自然界处于永恒和谐的运动中,从而也是一个美的世界,并且是人类社会需要加以效法的。”[6]301论者一方面认为一切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或审美的结果,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美作为人的自我实现或者自我肯定”等等;另一方面又认为“整个大自然界是一个处于永恒和谐的运动中的世界,从而也是一个美的世界”[6]301,“天是万物能成为美的根源,万物之美由天产生,从天而来”[5]17,即承认自然界的美是自然化而非人化生成的,这显然与“唯人创美和审美”是自相矛盾的。

综上,以往在研究《周易》美学中,单纯用“唯人创美和审美”论阐发《周易》中的美本原思想,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偏误。而通过对《周易》天地之道和人道相融合的美本原思想的理解认识,可为解决美学的根本问题寻找正确的出路。因此,必须从天地之道生成天地之文,人道创造人文,天地之道和人道的不同作用和共同作用来分别探索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领域里所有美的根源和本质问题。

《周易》秉持的世界观是以“阴阳”为始基的一个相反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周易》乾卦有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1]21这是《周易》里比较明确地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天和人相互贯通、联结、合作、平衡、统一,相互促进并得以共同发展,即“天人合一”。有论者认为:“天人合一体系是传统美学的基本体系,阴阳和谐是传统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阴阳变化之道是传统美学遵循的规律,《周易》辩证法是中国美学关于文学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础。”[12]在《周易》里还有很多包含天人合一的论述。如系辞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1]589;说卦云:“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1]613;乾卦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1]6;系辞上:“天地变化,圣人效之”[1]556等等。因此,天人合一我们可以归结为天地之道与人道的融合统一。

《周易》讲天地之道和人道是融合为一体的,具体体现为人道法天道,天道与人道应辩证和谐地达成对立统一。“《易经》‘四象’揭示了万事万物,道立于二,以阴阳为本的基本观点,其成象过程包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和‘一分为三’的天人合一或对立统一形态。”[13]人法天,即人通过主观努力认识客观规律,使其所思所行合于自然。首先,这种效法是认识自然的规律以应用于物质生产活动,如认识天道、季节、时令的变化规律以应用于农林牧渔的生产,使人与自然达到辩证和谐的统一。其次,这种效法,也可为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还包含从对自然的观察中获得政治、伦理、道德、艺术、审美、人生的启示感悟。《周易》认为通过效法自然,人就可以达到像自然那样博大、永恒,与天地并立,实现“天人合一”,进而抵达“大和”状态,“大和”状态的实现是“天人合一”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周易》所说的“大和”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天地万物合乎规律和谐地繁荣生长,也就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1]6。只有不断地得到自然生产的万物供给,人与自然才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二是指社会政治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即《周易》里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及其夫妇各正其位,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

过去美学研究将《周易》天地之道和人道相融合的美本原思想仅仅置于人类社会领域内对待,即用人化自然的美的根源论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美本质论对待,只能解答《周易》中人道创造人文或人化美或审美的本质,而不能解答《周易》天地之文或自然美的本质,不可能完备地解答一切美本质问题。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和客观规律是宇宙自然全局里的一切事物产生运动变化发展和转化的原动力和根本规律。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生态环境中分化出来的,人类的本质力量和社会的运行规律,从根本上也来自于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没有宇宙自然和生态环境,就没有人类社会,宇宙自然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当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社会生存危机,促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生态日益处于紧密的有机整体中,人类社会也处于相互依赖的命运共同体中。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4]81。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取决于自然生产和再生产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能否达到和谐平衡和互动双赢。“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4]56也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5]。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说明了对象化活动须臾离不开自然界和各种自然事物,人道和人化只能是在自然物和自然美的基础上创造的人文美或人化美,并且必须是在自然生产和再生产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下,自然美和人化美的生成才能维系永续性。恩格斯早就明确地指出:“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7]308因此,美根源于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的自然化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也是《周易》天地之文和人文美的根源;宇宙自然的非自觉自为的无限永恒的生成创化自由是自然美的本质,人类自觉自为的主体实践自由则是人化美的本质,这也是《周易》天地之文和人文美的本质;而人类和自然生态只有获得或实现了与大宇宙无限永续的共生同在的自由,则是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所以说,无限永续的创化自由则是一切美的共同本质,这也是《周易》的天地之道和人道相融合的美本质所在。完整地阐释《周易》的天地之道和人道相融合的美本原思想,不仅可以深刻地感受我国古代圣哲非凡的美学智慧,也可以深化对《周易》或其他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天道和人道相融合的美本原的认识与感悟。

[参 考 文 献]

[1]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集注(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王明居.宗白华先生的周易美学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45.

[3] 周敦颐.太极图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

[4] 贺天忠.《文心雕龙·原道》中的美本原思想新论[J].许昌学院学报,2015(3):31-32.

[5] 刘纲纪.周易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6]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周易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7]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 骆凤文.试论周易之“人道”观[J].宜宾学院学报,2002(6).

[9] 陈良运.论周易的审美意识[J].周易研究,1991(2):56.

[10] 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1.

[11]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10.

[12] 万志全.《周易》美学研究三十年——现代、西化与未来[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

[13] 周德义.论易经的“一分为三”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4.

[1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56.

AboutThoughtsonOriginandEssenceofBeautyofIntegratingNaturalLawswithHumanLawsinZhouyi

He Tianzhong1, Zhu Ying2

(1.School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2.NewAreaBranch,ZhongjiacunPrimarySchoolinHanyangDistrictofWuhan,Wuhan,Hubei430050,China)

Abstract: Natural laws’ generation of natural phenomena in Zhouyi expresses the thought that natural beauty originates from free cre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ssential power of the universe and nature, and its essence is the freedom of production of natural things that the universe and nature create natural beauty unconsciously and freely. The thought about the origin and essence of beauty that human laws generate human civilization in Zhouyi is essentially freedom of the subject’ s practice that human beings consciously create humanized beauty for themselves. The idea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Zhouyi can be summed up as the integration of natural laws with human laws and achieving the state of “great harmony”. Human laws and humanization can only create beauty of humanities or humanized beauty based on natural things and natural beauty. Only if balance and harmony are achieved between natural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and human social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can the existence of natural beauty and humanized beauty be maintained for ever. Therefore, the common essence of natural phenomena and natural beauty along with human civilization and humanized beauty is the freedom of infinite and permanent creation.

KeyWords:aesthetics in Zhouyi; natural laws; natural beauty; human laws; humanized beauty; origin and essence of beauty

收稿日期:2019-01-11

作者简介:

贺天忠(1964- ),男,湖北谷城人,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祝 莹(1990- ),女,湖北孝感人,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新区分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24(2019)02-0036-08

(责任编辑:张晓军)

标签:;  ;  ;  ;  ;  ;  ;  ;  ;  ;  ;  ;  ;  

贺天忠:论《周易》天地之道与人道相融合的美本原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