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215000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教学过程的筋脉,贯穿于课堂教学全程。提问是师生间交流、反馈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作用不言自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研究课堂提问的时机、技巧、方式方法等等,用好提问这张“牌”,带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的开拓研究,促使课堂高效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提问的收放自如
巧妙的提问应有点石成金之效,在学生思维困惑迷惘之处看到一点光亮,然后任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收获,这样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感悟到成功,是最具功效的。而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要有很好的把控能力,既要能及时体察学生的思维状态,及时给予其帮助,但又不可太过小心,用问题牵绊着学生前行,其中的收放之道,很有艺术。
比如在苏教版六年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长方体的底面为正方形,将它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求长方体的体积。”很多学生在读题后不知其意,还有的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得到的正方形理解成长方体的一个侧面,从而用20×20×20来计算。当此情况,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有几个侧面?怎么这样的几个面会形成一个正方形?”在这样的提问指引下,学生们渐渐发现此题的关键,能够自主画出长方体侧面展开的形状,并根据长方体的底面为正方形这个条件求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在这个简单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没有详尽的分析,没有画图示范,只是用提问帮助学生解开了一个疑惑:长方体的侧面明明有四个面,怎么会是一个正方形呢?在突破了这个障碍之后,学生的自主性被激发出来,能够自己画图,自然地将正方形切割成四个相同的长方形,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成功体验能够激发出学生的信心,激起积极的探究欲望,比起讲解示范的功效要好得多。
二、注重提问的有效关注
课堂提问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是提问的深度和广度,在权衡教学过程的流畅与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上,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圆满地完成预设教学任务而自觉不自觉地在课堂提问中偏向于学优生。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一来这样的提问方式让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展示,在心理层面有失落感;二来容易因为少数学优生的“顺利”而错过典型的大众思维,错失锻炼机会。所以,在课堂提问中我们要注意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关注,让有价值的资源被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以下是苏教版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整理与练习第7题的一个教学片断:
(反馈前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了第2小题并巡视掌握了练习情况)
师:读了第二个问题,你认为题目提出了什么要求?
生:要求花坛中泥土有多少立方米,实际上就是求花坛的容积。师:你分析得很到位,那么求花坛的容积我们需要怎样的数据?生:我们需要从花坛里面量得长宽高。
师:你有办法求出来吗?
生1:可以用1.3-0.3来求。
师:同意吗?有不同意见的举手。
(大部分学生同意)
师:你来说一说不同意见。
生2:我觉得应该用1.3减去两个0.3.
师追问:大家看呢?(停顿数秒,几乎所有同学表示赞同)师:那么高呢?
(学生有分成两派,有的认为要减去0.3,有的认为不要,最终由题中的“四周用砖砌成”化解了争论)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一共提问了11名同学,让他们各自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在倾听中比对自己的想法,虽然花费了将近六分钟的时间,但是用1.3-0.3求花坛内部长度的这样一个典型错误得到凸显和纠正,成为重要的“错误资源”,给学生这部分的学习带来了帮助,不管是之前正确还是错误的学生,都在提问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应有的锻炼,我想这样的提问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必要必需的,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三、注重提问的心理关怀
提问的技巧不但体现在问题的选择和提问的时机、对象上,有时候还必须有后续的评价和肯定,鼓励或激励,这样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勇于发言,乐于表达,也会促进课堂交流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
比如苏教版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整理与练习”的第8题,有几位学生在计算“需要灯箱布多少平方分米”的时候,只计算了灯箱五个面的面积,练习反馈的时候我有意提问了这样做的学生:“你的做法与别人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为什么列出这样的算式?”在全班学生明白了他认为广告箱没有底面的灯箱布之后,我肯定了他做出这样思考的价值,尽管从实际情况和题意来看,这道题目的灯箱布是考虑六个面的面积和,但是在计算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实际问题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考虑到底计算几个面的面积,说明了学生这样的想法是有根据的,是值得鼓励的。此时让全班学生为这个错误鼓一鼓掌,绝不是惺惺作态,而是肯定其中有价值的东西。我想不但这位学生受到鼓舞,其他的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总之,打造高效和谐的数学课堂离不开课堂提问的精益求精,我们在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时要注重这样的环节,将自己的教学理念从巧妙的课堂交流中折射出来,让思想碰撞的火花从问与答的简单环节中迸发出来,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