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表达论文_张战锋,刘媛瑞,徐建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定向表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脑出血,干细胞,血肿,白细胞,蛋白,高血压,诱导。

定向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张战锋,刘媛瑞,徐建华[1](2019)在《HPV16 E7基因定向突变及表达产物免疫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人乳头瘤病毒(HPV)16E7基因中与宿主Rb蛋白结合区域进行突变获得HPV16E7突变体(HPV16mE7)序列,原核表达获得HPV16mE7蛋白。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扩增野生型HPV 16E7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目的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并构建表达质粒,转化进入原核表达体系并通过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大小及纯度经十二烷基硫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免疫原性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结果准确按照设计突变目的基因特定位点,SDS-PAGE显示获得高纯度目的蛋白,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目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结论成功对HPV16E7进行定点突变并获得纯度较高免疫原性良好的突变表达蛋白。(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08期)

李光燊,王涛,肖丽艳,李云,刘斌[2](2018)在《一种具有定向自组装功能的拟蛛丝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蛛丝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令其在生物医学材料如药物控释载体、手术缝合线、细胞培养支架、器官移植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广,但采用传统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重组蛛丝蛋白存在相对分子质量偏小、不具有分子取向等缺陷,使得用这种重组蛛丝蛋白纺制的丝纤维的力学性能不能令人满意。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一种由蛛丝蛋白和类胶原蛋白融合构成的拟蛛丝蛋白,其为"ABA"型叁嵌段共聚物,两端(A段)为(Pro-Gly-Pro)n同聚体延伸段,可定向形成胶原叁螺旋结构,中间(B段)为优化设计的蛛丝蛋白。利用叁嵌段共聚物定向自组装形成超分子的特性,确保人工蛛丝纤维对相对分子质量的要求,也赋予拟蛛丝蛋白确定的分子取向,促进丝纤维的形成。本研究利用一对同尾酶,对拟蛛丝蛋白单体基因及类胶原蛋白基因进行同向重复串联,构建含拟蛛丝蛋白基因载体,最终在大肠杆菌中实现成功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王瑞[3](2018)在《菜豆环氧化物水解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定向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环氧化物和邻二醇是合成手性化合物的重要中间体,在功能材料、医药和农药等的合成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环氧化物水解酶(epoxide hydrolases,EHs)能催化外消旋环氧化物的选择性开环生成相应的手性邻二醇或选择性保留手性环氧化物。区域选择性高且互补的单一EH催化外消旋环氧化物对映归一性水解是制备手性邻二醇的理想途径,但目前仅有少数EHs具有此特性。本论文从菜豆(Phaseolus vulgaris)基因组中扩增了一种编码PvEH3的基因pveh3,并将其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中成功实现异源表达;采用定点和迭代突变技术对PvEH3进行分子改造,以获得高活力和高区域选择性的PvEH3突变体;通过构建双相催化体系解除底物对最优突变体PvEH3~(G170E/F187L/P237L)的抑制作用。以菜豆总RNA为模板,采用逆转录PCR和巢式PCR技术扩增了一条新型环氧化物水解酶的编码基因pveh3,其长度为957 bp,编码318个氨基酸。一级和叁维结构分析表明PvEH3属于α/β水解酶超家族,其催化叁联体为D101-H297-D262,两个保守质子供体为Y150和Y232。SDS-PAGE结果显示PvEH3的表观分子量为36.1 kDa,催化特性研究表明PvEH3能催化对氯环氧苯乙烷(pCSO)的对映归一性水解,产物(R)-对氯苯乙二醇(pCPED)的对映体过量值(ee_p)为85.1%。PvEH3对(S)-和(R)-pCSO的区域选择性系数α_S和β_R分别为87.0%和98.0%。通过镍离子亲和层析柱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PvEH3的比活力为1.36 U·mg~(-1),针对pCSO的动力学参数K_m和k_(cat)/K_m分别为6.60mM和0.583 mM~(-1)·s~(-1)。基于PvEH3与(R)-pCSO的分子对接模拟分析和与植物EHs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对PvEH3的7个非保守氨基酸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其中突变体PvEH3~(G170E)全细胞比活力最高为12.86 U·g~(-1) wcw,是PvEH3的3.7倍;PvEH3~(F187L)和PvEH3~(P237L)对映归一性最好,ee_p分别从PvEH3的85.1%提高至90.0%和91.2%。随后经组合点突变和迭代饱和突变获得最优突变体PvEH3~(G170E/F187L/P237L),其全细胞比活力从3.45提高至20.31 U·g~(-1)wcw,区域选择性系数α_S和β_R分别为95.0%和98.0%。纯化后PvEH3~(G170E/F187L/P237L)催化pCSO的K_m和k_(cat)/K_m分别为4.86 mM和1.81 mM~(-1)·s~(-1)。在环己烷的体积比为5%、全细胞催化剂与底物的重量比为12:1(w/w)的双相催化体系中,PvEH3~(G170E/F187L/P237L)全细胞催化200 mM pCSO对映归一性水解5.5 h后,产物(R)-pCPED的ee_p和产率分别为96.1%和98.0%,时空产率STY为6.16 g·L~(-1)·h~(-1)。底物谱分析表明,PvEH3能催化环氧苯乙烷(SO)及其4种衍生物的水解,取代基的类型和位置均影响其活力和对映归一性,PvEH3~(G170E/F187L/P237L)对5种底物的催化活力较PvEH3均有提高,是PvEH3的2.1~5.9倍。(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李雪晴[4](2018)在《干酪乳杆菌L-乳酸脱氢酶的表达、定向改造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乳酸脱氢酶(L-Lactate dehydrogenase,L-LDH,EC 1.1.1.27)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催化剂,理论上能将底物100%转化为单一构型的产物。L-LDH可不对称还原苯丙酮酸(Phenylpyruvic acid,PPA)生成L-苯乳酸(L-Phenyllactic acid,L-PLA)。光学纯L-PLA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有机酸和天然防腐剂,在食品、饲料、制药和材料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多种可催化PPA的L-LDH被发现,但至今仍未有一种L-LDH能够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酶的催化活性低、稳定性差和选择性不高等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其的工业化应用。为获得一种性状优良的L-LDH,本研究将来源于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CICIM B1192的叁种L-LDH基因分别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实现表达。比较这叁种L-LDH对PPA的活性后,确定了高活性的L-Lc LDH1。在此基础上,基于理性设计提高该酶对PPA的催化活性并进行应用工艺的初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以L.casei总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出叁种L-LDH的编码基因Lcldh1、Lcldh2和Lcldh3。借助表达质粒pET-22b(+)将这叁种基因分别在E.coli BL21(DE3)中实现了表达。E.coli/Lcldh1全细胞在相同条件下催化10 mM PPA生成了6.9 mM L-PLA,对映体过量值(ee_p)>99%,显着高于E.coli/Lcldh2和E.coli/Lcldh3。另外,L-LcLDH1、L-LcLDH2和L-LcLDH3的粗酶液催化PPA的活性分别为21.9 U·mg~(-1)、18.4 U·mg~(-1)和16.9 U·mg~(-1)。以上数据表明了L-LcLDH1对PPA表现出了高的催化活性。利用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了L-LcLDH1,其比活性为75.5 U·mg~(-1)。酶学性质分析表明,L-LcLDH1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分别为40℃和5.0,在40℃以下及pH值4.5~6.0之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 mM Ag~+和5 mM Pb~(2+)均对L-LcLDH1的活性具有较强的激活作用;L-Lc LDH1对PPA的K_m值为8.23 mM,催化效率(k_(cat)/K_m)值为11.5 m M~(-1)·s~(-1)。基于理性设计确定了四个关键氨基酸突变位点,利用全质粒PCR法分别构建了四个重组质粒pET-22b-Lcldh1~(Q88R)、-Lcldh1~(D183N)、-Lcldh1~(I229A)、-Lcldh1~(T235G),转化E.coli BL21(DE3)。以PPA为底物,L-Lc LDH1~(Q88R)和L-LcLDH1~(I229A)的比活性分别为451.5U·mg~(-1)和512.4 U·mg~(-1)。二者的k_(cat)/K_m值分别是L-LcLDH1的4.8和5.2倍。随后,分别以pET-22b-Lcldh1~(Q88R)和pET-22b-Lcldh1~(I229A)为模板,构建了两个定点饱和突变文库E.coli/Lcldh1~(Q88R/I229X)和E.coli/Lcldh1~(I229A/Q88X)。经过两步筛选从这两个突变文库中筛选出最优转化子E.coli/Lcldh1~(Q88R/I229Q)和E.coli/Lcldh1~(I229A/Q88A)。L-LcLDH1~(Q88R/I229Q)和L-LcLDH1~(I229A/Q88A)对PPA表现出了较高的比活性,分别是L-Lc LDH1的19.9和38.8倍。另外,二者的k_(cat)/K_m值分别是L-LcLDH1的6.8和35.2倍。突变酶L-LcLDH1~(I229A/Q88A)对PPA表现出了最佳的催化特性。以E.coli/Lcldh1~(I229A/Q88A)全细胞为催化剂,催化90 mM以内的PPA时,不对称还原反应可以在10 h内完成,且最终产物L-PLA(ee_p>99%)的产率均大于95%。通过分批补加底物,E.coli/Lcldh1~(I229A/Q88A)全细胞催化PPA生成了99.8 mM L-PLA,时空产率为1.4 g·L~(-1)·h~(-1),是直接催化150 mM PPA生成L-PLA的时空产率(0.4 g·L~(-1)·h~(-1))的3.5倍。这些研究成果为生物催化制备L-PLA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王东明,谷守维,张福生,高苗苗[5](2018)在《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sIL-2R、TRAIL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年7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6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4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IL-2R、TRAIL表达水平。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观察组分成手术组(n=33)与非手术组(n=33),比较其治疗前后sIL-2R、TRAIL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sIL-2R水平为(102.55±17.18)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s IL-2R(45.32±9.83)pg/ml(P<0.05);观察组治疗前血清TRAIL水平为(3.35±0.8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TRAIL(1.47±0.32)pg/ml(P<0.05)。治疗1个月后,手术组血清s IL-2R、TRAIL水平分别为(52.06±9.84)pg/ml、(1.91±0.28)pg/ml,均显着低于非手术组(P<0.05)。治疗14 d、治疗1个月后,手术组NIHSS评分分别为(8.7±0.6)分、(4.46±0.3)分,均显着低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可有效降低少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sIL-2R、TRAIL的表达水平,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秦洁,马丹,李珠,孙石磊,杨靖[6](2018)在《iPSC-NSCs脑立体定向注射对脑出血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中IL-6、TGF-β1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注射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干细胞(i PSC-NSCs)对脑出血(ICH)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及脑血肿周围组织中IL-6、TGF-β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4只雄性SD大鼠采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制作ICH模型,然后分成3组:假手术组(仅定位穿刺,不注射胶原酶和PBS)、对照组(ICH模型+PBS)、实验组(ICH模型+PBS含i PSC-NSCs),每组28只。随后通过m NSS评分评价各组10只ICH模型大鼠在造模后第1、3、7、14、28天神经功能的动态变化。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ICH模型大鼠血肿周围组织中IL-6、TGF-β1的表达水平,每组每个时间点有6只大鼠。结果:不同处理方法的ICH大鼠在不同时间点脑血肿周围组织中IL-6、TGF-β1的表达不同(P均<0.05)。实验组大鼠神经功能在第14、28天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i PSC-NSCs脑立体定向注射可调节ICH模型大鼠脑内主要促炎因子IL-6及抑炎因子TGF-β1的表达,并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王东明,谷守维,张福生,高苗苗,杨文武[7](2017)在《IL-1β及GFAP在少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表达及经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治疗前后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少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比较经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治疗前后血清IL-1β及GFAP变化情况。方法选择自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为观察组,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观察组分为手术组(n=30)与非手术组(n=30);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4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组。比较治疗前观察组与健康组血清IL-1β及GFAP水平;观察手术组及非手术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IL-1β水平、GFA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塞尔指数(BI)评分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血清IL-1β水平为(7.16±1.27)pg/ml,明显高于健康组的(1.20±0.1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GFAP水平为(8.72±1.64)pg/ml,明显高于健康组的(1.50±0.4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手术组与非手术组血清IL-1β及GF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手术组血清IL-1β及GFAP水平明显低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及非手术组治疗前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手术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与非手术组,BI评分明显高于非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非手术组的23.3%(P<0.05)。结论血清IL-1β及GFAP在少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高表达。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治疗少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显着,可以有效降低血清IL-1β及GFAP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王媛,叶琳,彭云,陈青山,聂丹瑶[8](2017)在《microRNA-126在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视网膜神经干细胞过程中表达量的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microRNA-126(miR-126)在湿性老年黄斑变性(wet AMD)疾病患者来源的多能干细胞(i PSC)定向分化为视网膜神经干细胞(RNSC)中表达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新发现的wet AMD患者10例作为观察组,无眼底病变及全身病的1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受试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单个核细胞(PBMC),进一步提取CD34+细胞,行腺病毒转染,诱导产生i PSC且进行鉴定;应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miR-126在10个不同诱导发育阶段的RNSC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wet AMD疾病患者的外周血成功诱导分化出RNSC;观察组miR-126的不同诱导时间相对表达量的差异除了时刻8、9、10其余测试时间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iR-126的不同诱导时间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细胞miR-126相对表达量在不同诱导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et AMD患者早期miR-126的表达量显着升高,且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7年18期)

杨龙秀,王玮,Magnar,Bj?rs,赵钢[9](2017)在《小鼠iPS细胞体外自发性分化及神经定向分化中基因表达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i PS细胞)在体外自发性分化和神经定向分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谱的特性。方法:在体外将i PS细胞分别进行形成类胚胎小体后自发性分化及成骨蛋白抑制剂Noggin诱导神经定向分化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测定在分化过程中i PS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i PS细胞形成类胚胎小体后胚胎外胚层标志基因(GFAP,Map2和Tu J1)及内胚层标记基因(Foxa2,GATA4和Sox17)的表达随分化而迅速增加,但中胚层标记基因(Bmp4,BRA,FGF5)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在神经定向分化过程中,i PS细胞的神经标志物基因(Map2,Neu N,Tu J1和Sox1)及线粒体相关基因(12s,ND3,ND5,ND6、Cytb和Cox1)的表达都逐渐增加,且两者具有相同的增长趋势。结论:在自发性分化过程中小鼠i PS细胞具有自发向外胚层和内胚层分化的趋势;在神经定向分化过程中,i PS细胞的线粒体相关基因表达随着分化表达逐渐增加,并与神经细胞标记基因具有正相关性,表明线粒体的功能在i PS细胞神经定向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卓志航[10](2017)在《云斑天牛嗅觉基因差异性表达及成虫寄主选择中定向信息物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牛类害虫一般具有补充营养习性,成虫自由生活历时较长,且取食及产卵具有嗜性;云斑天牛以生活隐蔽、分布广、寄主多、危害重、抗逆强和防治难等原因成为用材林、经济林和防护林的重要蛀干害虫,常对林木造成毁灭性打击;在林业无公害防治的新背景下,如何利用云斑天牛取食及产卵嗜性并对其进行绿色生态防治成为研究的迫切需要。本研究基于云斑天牛成虫寄主选择嗜性,以云斑天牛成虫、幼虫和蛹为研究对象,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GC-MS)、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 responses,EAG)、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75)层析、荧光探针(N-phenyl-1-naphthylamine,1-NPN)结合、反转录 PCR(Reverse Transcriptase PCR,RT-PCR)、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PCR,RT-qPCR)及转录组(Illumina HiSeq)测序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云斑天牛成虫寄主选择中嗅觉基因差异性表达和定向信息物质,从成虫寄主选择遗传机制和定位机制探讨了云斑天牛成虫对寄主选择机制,揭示云斑天牛寄主选择的遗传性影响,破解成虫识别寄主的化学指纹图谱,明确云斑天牛寄主选择定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云斑天牛转录组包含137485条Transcript序列和69214条Unigene序列;其中,Transcript序列平均长度1142 bp,Unigene序列平均长度1983 bp。转录Unigene在NR数据库注释41636条,NT数据库注释14895条,KO数据库注释19287条,SwissProt数据库注释33442条,PFAM数据库34687注释条,GO数据库注释35321条,KOG数据库注释20582条。NR注释表明,72.0%的云斑天牛Unigene与赤拟谷盗 T.castaneum 和中欧山松大小蠧 D.ponderosae具有相似性。基因功能注释分类表明:转录组在GO数据库主要包含5个最主要功能,分别是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单有机体过程、结合和催化活性,分别占20912条、19086条、17202条、21477条和15823条Unigenes;转录组在KOG数据库26个功能目录共注释20585条Unigenes,其中,翻译后修饰、蛋白质转换和伴侣共有1977条,一般功能预测3285条(最多),信号传导机制3053条,合计占全部Unigenes 40.39%;总共19287条Unigenes分至五个KEGG功能类别,其中细胞过程6793条,环境信息处理6255条,遗传信息处理3038条,代谢3852条,有机系统3508条。此外,通过转录组文库构建,Unigenes表达水平分析还表明:包括云斑天牛嗅觉基因在内的不同虫态功能基因表达存在显着差异。(2)在检测的10种云斑天牛嗅觉相关基因中,杨树寄主云斑天牛CSP2基因表达最强,CSP1,OBP1和Minus-COBP3基因表达较弱;核桃寄主云斑天牛OBP2基因在表达最强(其次为CSP2),CSP1、Minus-COBP3和Minus-COBP4基因表达较弱;杨树寄主云斑天牛成虫10种嗅觉基因表达均显着高于核桃寄主云斑天牛(杨树雄成虫除外),所有表达基因中CSP2(杨树雄成虫)表达最强,CSP1(杨树幼虫)表达最弱;成虫嗅觉相关基因表达通常高于幼虫,雌雄成虫表达不同且各有高低。在雌成虫取食核桃除外时,云斑天牛成虫补充营养取食后,嗅觉相关基因OBP2、OBP3、CSP1、CSP2、Minus-C OBP1、Minus-C OBP3 表达明显升高,且 OBP1、OBP3 及CSP2基因通常情况会占据主导作用,而Minus-C OBP3和Minus-C OBP4作用较小;此外,雄成虫通常取食核桃后嗅觉相关基因表达较强,雌成虫取食核桃和桉树后嗅觉相关基因表达较弱,表明云斑天牛雄成虫可能嗜食核桃,雌成虫可能厌食核桃及桉树。(3)云斑天牛触角部位总蛋白提取液中存在pro.Ⅰ~Ⅻ 12种大分子粗提蛋白,这12种大分子粗提蛋白经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75纯化后,可得到一种与荧光探针1-NPN产生荧光结合的纯化蛋白pur-pro.Ⅰ。纯化蛋白pur-pro.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5.2 KDa,其对应为大分子粗提蛋白pro.Ⅻ,是云斑天牛一种气味结合蛋白。(4)云斑天牛寄主核桃树皮和树叶、小果蔷薇及野蔷薇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烯类、烃类、芳香族化合物、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和醌类等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萜烯类、醛类和醇类相对含量较高,酮类、烃类及芳香烃类相对含量较低。核桃树皮挥发性成分有9类36种,核桃树叶8类42种,小果蔷薇5类16种,野蔷薇7类23种。核桃树皮和树叶均含有的挥发性成分共4类13种,树皮和树叶萜烯类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43.371%和78.948%;树皮烃类相对含量最低,1.043%;树叶酮类相对含量最低,0.009%。小果蔷薇和野蔷薇同时包含3类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野蔷薇醛类相对含量最高,81.387%,小果蔷薇醇类最高,55.519%;野蔷薇芳香烃类最低,0.679%,小果蔷薇酚类相对含量最低,0.747%。(5)在检测的24种寄主植物挥发性成分中,并非所有寄主植物挥发性成分都能对云斑天牛行为产生影响,能影响云斑天牛成虫EAG反应的只是一部分特定挥发性成分,包括:2-正戊基呋喃、1-辛烯-3-醇、萜品油烯、2-乙基呋喃、芳樟醇(雄成虫除外)、水杨醛、罗勒烯、(E,E)-2,4-庚二烯、4-异丙基甲苯、桉叶油醇、1-石竹烯、左旋-β-蒎烯、愈创木酚和5-羟基对萘醌;成虫对不同寄主挥发性成分反应灵敏度不同,具有不同偏好;雄成虫对1-辛烯-3-醇EAG反应最强,雌成虫对水杨醛及芳樟醇EAG反应最强。此外,研究还表明云斑天牛雌雄成虫对同种寄主挥发性成分存在不同偏好,成虫对同种寄主挥发性成分同分异构体存在不同偏好,且成虫对寄主挥发性成分EAG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寄主挥发性物质浓度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定向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蛛丝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令其在生物医学材料如药物控释载体、手术缝合线、细胞培养支架、器官移植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广,但采用传统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重组蛛丝蛋白存在相对分子质量偏小、不具有分子取向等缺陷,使得用这种重组蛛丝蛋白纺制的丝纤维的力学性能不能令人满意。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一种由蛛丝蛋白和类胶原蛋白融合构成的拟蛛丝蛋白,其为"ABA"型叁嵌段共聚物,两端(A段)为(Pro-Gly-Pro)n同聚体延伸段,可定向形成胶原叁螺旋结构,中间(B段)为优化设计的蛛丝蛋白。利用叁嵌段共聚物定向自组装形成超分子的特性,确保人工蛛丝纤维对相对分子质量的要求,也赋予拟蛛丝蛋白确定的分子取向,促进丝纤维的形成。本研究利用一对同尾酶,对拟蛛丝蛋白单体基因及类胶原蛋白基因进行同向重复串联,构建含拟蛛丝蛋白基因载体,最终在大肠杆菌中实现成功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定向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1].张战锋,刘媛瑞,徐建华.HPV16E7基因定向突变及表达产物免疫原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2].李光燊,王涛,肖丽艳,李云,刘斌.一种具有定向自组装功能的拟蛛丝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8

[3].王瑞.菜豆环氧化物水解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定向改造[D].江南大学.2018

[4].李雪晴.干酪乳杆菌L-乳酸脱氢酶的表达、定向改造及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8

[5].王东明,谷守维,张福生,高苗苗.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sIL-2R、TRAIL表达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

[6].秦洁,马丹,李珠,孙石磊,杨靖.iPSC-NSCs脑立体定向注射对脑出血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中IL-6、TGF-β1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7].王东明,谷守维,张福生,高苗苗,杨文武.IL-1β及GFAP在少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表达及经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治疗前后变化[J].临床军医杂志.2017

[8].王媛,叶琳,彭云,陈青山,聂丹瑶.microRNA-126在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视网膜神经干细胞过程中表达量的变化及意义[J].广东医学.2017

[9].杨龙秀,王玮,Magnar,Bj?rs,赵钢.小鼠iPS细胞体外自发性分化及神经定向分化中基因表达谱的研究[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7

[10].卓志航.云斑天牛嗅觉基因差异性表达及成虫寄主选择中定向信息物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转基因克隆猪的PCR鉴定调控黑色素合成的信号途径(引自KEGG...取F1转基因小鼠背部皮肤真皮层进行体...5细胞爬片免疫荧光结果Fig5Expr...过表达MnSOD可以阻断DCEF诱导的U87胶...一6.线粒体的形态学和运动性

标签:;  ;  ;  ;  ;  ;  ;  

定向表达论文_张战锋,刘媛瑞,徐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