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分离胶束色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氨基酸,9-芴甲基氯甲酸酯,表面活性剂,胶束液相色谱
生物分离胶束色谱论文文献综述
柯静[1](2016)在《胶束液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及预测药物生物活性和毒性参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浓度高于其临界胶束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加入到传统的有机溶剂-水反相色谱中,就形成了胶束液相色谱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有机溶剂消耗量少,分离选择性高,可以有效模拟生物膜,生物样品不需除蛋白直接进样以及梯度洗脱无需二次平衡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中。它具有解决液相色谱中用其他方法无法达到满意的分离,有机改性剂含量高,分析时间不合理等问题的潜质。而氨基酸作为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建立其快速准确的分离方法很有必要。因此,本论文基于胶束液相色谱的特点,将其应用于氨基酸的分离中;同时,利用其可以有效模拟生物膜的特性,对具有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的生理活性参数进行了预测。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了从胶束到高亚胶束液相色谱模式的梯度洗脱方式快速分离药物中氨基酸的方法,并用于复合氨基酸注射液中氨基酸的测定。该方法使用有机改性剂含量线性梯度的洗脱模式,使15种氨基酸在30min之内达到基线分离。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可能的分离机理。此方法与传统的梯度洗脱HPLC相比,缩短了二次平衡时间;而与等度洗脱的胶束液相色谱(Micellar liquid chromatography,MLC)方法相比,又减少了洗脱时间,从而从以上两方面节约了总的分析时间。此外,我们研究了色谱系统中诸多因素对氨基酸保留行为的影响,其中包括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浓度,有机溶剂含量,溶液pH值等。该方法简便,快速,二次平衡时间短,且有机改性剂易于回收。为氨基酸的分离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方法。2)建立了阴离子和非离子混合胶束色谱分离药物中的氨基酸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的因素对化合物色谱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可能的分离机理。此外,还通过半峰宽参数评价了色谱峰效能,证实了该混合系统具有使弱酸性化合物色谱峰呈现良好的对称性的潜质。该方法解决了传统的反相色谱方法在氨基酸分离中存在的有机溶剂消耗量高,梯度洗脱程序复杂等问题,较为绿色环保。使氨基酸的分析具有了另一种可选的方法。3)建立了混合阴离子和非离子生物分配胶束色谱模式,用于14种具有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生物活性和毒性参数的预测。研究基于生物分配胶束色谱可以有效模拟生物膜,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能够更好地模拟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特点,采用药物定量保留-活性关系预测模型,拟合了上述不同种类药物的保留参数与其对应的活性和毒性参数之间的二阶关系式。除此以外,我们探讨了化合物在混合生物分配胶束色谱中的保留行为。通过校准集均方根误差等评估参数,评价了该模型的预测能力,也证实了此混合系统对不同种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5-01)
乔成栋,宋平顺,严祥,蒋生祥[2](2007)在《5种生物胺的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胶束电动色谱模式下考察了影响生物胺分离的几个因素(如缓冲溶液及SDS浓度、pH、表面活性剂、分离温度及外加电压等)并优化了分离条件,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的利用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DAD检测器分离分析生物胺的新方法。当缓冲溶液为40mmol/L硼酸缓冲液(pH8.5)、68mmol/LSDS,分离电压为25kV、分离温度为25℃时,5种生物胺在7min内实现了令人满意的基线分离。在优化的条件下,对其线性范围、检出限和重现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生物胺的迁移时间的重现性<0.8%,面积的重现性<4%。(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07年01期)
王素敏[3](2006)在《应用生物分离胶束和胶束电色谱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研究手段(主要是分离、分析、测试手段)的创新和发展。而分析方法的发展也推动了生命科学的研究向更高、更深入的层次进展,生物色谱法则是其中之一,生物色谱法是由生命科学与色谱分离技术交叉形成的,利用生物活性物质的特异性相互作用进行生物样品分离、分析和生物活性参数测定的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色谱技术。 本研究以抗高血压药物为研究对象,以高压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仪器为实验工具,以不同种类,不同浓度,不同pH的表面活性剂为实验材料,以药效学和药代学参数为参照,研究各种因素对药物在BMC和MECC系统的保留—药效学及保留—药代学关系的影响,通过在体外模拟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分配过程,给出抗高血压药物的药效学及药代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浓度、流动相的pH值以及化合物的结构、疏水性与酸碱度等都会影响化合物的保留,而中性表面活性剂适合对不同结构化合物模型的构建,用Brij-35做流动相模拟了两种不同结构的抗高血压药物的LD_(50)对数模型。研究还发现离子型胶束适合模拟结构相似药物的生物分配过程,考察了用CTAB做流动相构建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药物的对数模型(LD_(50))和表观生物利用度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的可行性。 另外,考虑到药理学急性毒性实验如LD_(50)(半数致死量)等均需要耗费大量财力、动物实验和时间,而当前并没有合法且合理的替代品取代动物进行药理实验,本实验尝试新的高效、快速、准确的体外药物筛选方法,采用现代生物分离胶束(BMC)和胶束电色谱(MECC)技术手段,进行抗高血压系列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同时应用这两个系统构建了抗高血压药物的药理学参数模型,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6-06-01)
生物分离胶束色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胶束电动色谱模式下考察了影响生物胺分离的几个因素(如缓冲溶液及SDS浓度、pH、表面活性剂、分离温度及外加电压等)并优化了分离条件,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的利用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DAD检测器分离分析生物胺的新方法。当缓冲溶液为40mmol/L硼酸缓冲液(pH8.5)、68mmol/LSDS,分离电压为25kV、分离温度为25℃时,5种生物胺在7min内实现了令人满意的基线分离。在优化的条件下,对其线性范围、检出限和重现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生物胺的迁移时间的重现性<0.8%,面积的重现性<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分离胶束色谱论文参考文献
[1].柯静.胶束液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及预测药物生物活性和毒性参数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6
[2].乔成栋,宋平顺,严祥,蒋生祥.5种生物胺的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分离[J].分析化学.2007
[3].王素敏.应用生物分离胶束和胶束电色谱技术[D].河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