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空间论文-王海若,陈晓键

城市居住空间论文-王海若,陈晓键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居住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空间视角,居住分异,连云港

城市居住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若,陈晓键[1](2019)在《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连云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住分异有愈演愈烈之势。该文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出发,采用住房数据与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房价分异与居民阶层分化的内在联系,对连云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进行研究,进而总结出其居住分异的特征。具体来说,首先,用聚类分析法将住宅分成六类,利用分异指数对城市不同品质住区进行整体上的宏观测度。其次,以街道为中观尺度,从行政区与圈层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测度。最后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对居民住宅选择的微观因素进行剖析。(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11期)

徐婉庭,张希煜,龙瀛[2](2019)在《基于手机信令等多源数据的城市居住空间选择行为初探——以北京五环内小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城市居民居住选择行为的特征规律与发展趋势,并预测不同居民群体的居住选址偏好,对于引导我国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人本发展,促进城市与居民生活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以往相关研究多通过传统统计调查数据,少有大范围、细粒度的研究。通过手机信令等多源数据,可有效提取北京五环内城区大量物理特征、周边设施和社会特征方面的指标,探索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对应关系,并进一步回答什么样的小区住着什么居民,什么居民住在什么样的小区此一科学问题。(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甘劼伟[3](2019)在《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产业和居住空间布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甘劼伟)10月16日,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召开。会议提出,以轨道交通建设和流域治理成效为导向推动城市格局重塑。谢岗镇委书记胡毅峰接受采访时表示,谢岗近年来正是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产业和居住空间布局”的思路贯穿其中,并(本文来源于《东莞日报》期刊2019-10-23)

宋扬,孙颖南[4](2019)在《城市低收入居住空间决策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在中国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背景下,针对城市低收入人口居住的研究已逐渐倾向对居住空间内涵、空间演进及影响肌理的研究。城市低收入居住空间发展不应仅局限于住房数量建设,更应重视随之而来的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倾斜与公平以及对城市空间的发展和重塑影响。本文聚焦于物质形态空间,在对国内外低收入人口居住空间相关研究梳理基础上,结合新加坡和日本经典实践案例,从城市空间角度对其现有策略探讨,使社会问题空间化,提出对国内低收入居住空间发展中空间结构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相关政策的合理的改善策略。(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期刊2019-10-19)

李义萌[5](2019)在《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居民生活方式改变及其适应性居住空间形态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近几年加大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历程的深入,在小城镇的社会经济领域中发生了诸多变化,从小城镇居民的视角出发,最本质的变化是其生活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对于大城市郊区小城镇的居民,由于独特的区位条件,其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更为显着。同时,居民生活方式上的转变引发了负面的社会问题,这种问题和矛盾通过空间生产机制作用于城镇空间,使社会生活矛盾延伸到城镇空间领域,形成一系列的城镇空间问题。本文基于"社会-空间"统一体思想,以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形态的辩证统一关系为研究视角,选取武汉市郊区汪集镇为例,以适合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居民新的居住生活方式为出发点,对其居住空间形态模式进行构建,以期为小城镇居住形态提供绿色可持续的规划范式,避免小城镇居住空间问题,有助于实现小城镇居民"市民化"的健康过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期刊2019-10-19)

王裴,魏冬梅[6](2019)在《城市居住空间形态特征数字化建模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建筑叁维重建相关研究成果存在建模精度低、耗时长的问题,提出基于关系匹配的城市居住空间形态特征数字化模型。依据预设规律,每次由左影像中筛选出一个像素,利用该像素核线在右影像找到相应同名核线,通过最小二乘法获取两条同名核线解析式,基于所得解析式获取核线上的像素坐标。依据所得坐标位置,实现指标像素点采样,并依据设定规则按从小至大顺序在水平方向上排列,获取水平核线影像,迭代上述过程,直到核线覆盖整幅影像,得到同名近似核线影像。对影像实行常规直方图平衡处理,并对原始影像和处理之后的影像在尽可能大的空间范围内完成映射,使两者转换之后均能够消除灰度冗余,实现影像处理。基于处理后的图像结构特征或者关系特征间存在的关联,利用目标影像和检索影像两个关系集合间总距离定义关系匹配原则,实现居住空间形态特征匹配,完成建模。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精度和建模效率较高,具有可靠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07期)

于小飞[7](2019)在《城市青年群体的居住空间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青年群体涌入到城市中,为了缓解青年群体的住房压力,能科学有效优化青年群体居住环境的设计策略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当今时代,青年群体具有独特的一面,在进行青年群体居住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青年人的基本需求,从而提升居住空间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青年群体居住空间优化设计的必要性,分析青年人群的居住需求和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最后提出青年群体居住空间优化设计策略,希望对相关人士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曾祥平[8](2019)在《中小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研究——以郴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居住空间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研究更多的是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研究相对不足。文章以郴州市为例,重点研究郴州市清代至2017年居住用地及类型变化情况,对郴州市的居住空间演变过程、动力机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为郴州市的空间规划建设提供依据,为其他中小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18期)

孙赫[9](2019)在《城市居住空间演变模式与驱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居住空间是整体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基础,深刻影响着人居环境质量。因此,分析居住空间演变机制,优化空间布局,引导空间合理有序扩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沈阳市为研究对象,是由于沈阳作为东北的中心城市,自建国以来,城市规划和职能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使其居住空间的动态演变极具研究价值。在经典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我国正在逐渐形成符合我国特色的居住空间理论雏形,需进一步实证与总结。本文选取城市空间快速变迁的沈阳为研究对象,以沈阳现有小区建成年至今(1989-2018年)年为研究时段,综合采用居住小区核密度分析、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标准差椭圆、自然间断点分级法、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ArcGIS制图分析法,结合现有研究与经济统计数据资料,描绘居住空间演变特征,同时聚焦现有小区居住形态差异,详细刻画现阶段沈阳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揭示新时代沈阳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特征。最后基于对大量研究成果的吸收,提取其驱动因素中主要驱动因子对进行统计模型分析,将数据结果与实际综合,总结沈阳居住空间扩张机制,为沈阳新阶段规划工作与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989—2018年,沈阳居住空间扩张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探讨,包括缓慢发展阶段、快速扩张阶段、高速拓展阶段以及稳定蔓延阶段。在各个阶段中,居住空间的扩张模式、空间布局均处于逐渐演变过程。(1)总体:居住空间范围不断扩大;(2)布局:一环、二环之间居住密度较大,向内、外两向递减;具有扇形特征,有多个次级核密度中心,其中东西方向较东北—西南走向延伸范围更大、且浑河两岸呈轴对称带状分布;(3)分异:各居住形态集聚现象明显,分布特征差异较大,空间异质性越来越强。城市规划举措、经济实力水平、人口、交通、房地产市场、国家政策制度是影响沈阳市居住空间扩展强度的主要驱动力,且其影响力大小递减。各驱动因素互相交错,共同影响着沈阳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历时60年,沈阳已完成四次城市规划,本文希望通过对居住空间演变的研究从侧面对规划成果进行检验与总结,为沈阳市接下来的规划工作添砖加瓦。(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旭坤[10](2019)在《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国际学界称之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近20年来SSCI的相关研究文献表明,中国城市空间分异的表现形式、类型、成因及社会影响等,既有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同之处,又有中国的特殊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一定范围内属于正常,超出阈值便会带来消极效应。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虽然没有出现居住空间的贫富严重对立,但也形成了多种形态的居住空间分异,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和研究其发展态势。(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城市居住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城市居民居住选择行为的特征规律与发展趋势,并预测不同居民群体的居住选址偏好,对于引导我国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人本发展,促进城市与居民生活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以往相关研究多通过传统统计调查数据,少有大范围、细粒度的研究。通过手机信令等多源数据,可有效提取北京五环内城区大量物理特征、周边设施和社会特征方面的指标,探索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对应关系,并进一步回答什么样的小区住着什么居民,什么居民住在什么样的小区此一科学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居住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海若,陈晓键.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连云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J].华中建筑.2019

[2].徐婉庭,张希煜,龙瀛.基于手机信令等多源数据的城市居住空间选择行为初探——以北京五环内小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9

[3].,甘劼伟.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产业和居住空间布局[N].东莞日报.2019

[4].宋扬,孙颖南.城市低收入居住空间决策研究述评[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19

[5].李义萌.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居民生活方式改变及其适应性居住空间形态探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2019

[6].王裴,魏冬梅.城市居住空间形态特征数字化建模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9

[7].于小飞.城市青年群体的居住空间优化设计[J].北京青年研究.2019

[8].曾祥平.中小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研究——以郴州市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9

[9].孙赫.城市居住空间演变模式与驱动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10].张旭坤.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J].现代城市研究.2019

标签:;  ;  ;  

城市居住空间论文-王海若,陈晓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