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卫星检测论文-杜小燕,霍学云,崔静,左宝芬,蓝田丰

微卫星检测论文-杜小燕,霍学云,崔静,左宝芬,蓝田丰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卫星检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鼠,多态性,小家鼠,微卫星

微卫星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杜小燕,霍学云,崔静,左宝芬,蓝田丰[1](2015)在《小鼠微卫星检测突变体系的建立和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诸多的致突变因素中,化学因素至关重要。而目前化合物致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虽然很多,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体内检测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起来。鉴于此,我们设想用微卫星DNA标记技术配合近交系动物建立化合物(化学药物)致基因突变哺乳动物体内检测方法。方法:首先采用198个均匀分布于19条常染色和X染色体上、多态性好、等位基因数多的小鼠微卫星位点对遗传背景为近交系的6种转基因小鼠和5种自发突变小鼠进行多态性分析,与同品系正常动物进行比较,从中筛选出多(本文来源于《2015年(第五届)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6-30)

杨婷,连林生[2](2009)在《云南大河猪保种群的微卫星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采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联合推荐的27对微卫星DNA引物中的20对引物,检测了云南大河猪保种群的83个个体的基因型。通过计算等位基因频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有效等位基因数,从而分析大河猪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大河猪保种群在20个微卫星座位上拥有的等位基因较为丰富,20个微卫星座位上共有137个等位基因,平均6.85个,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共104个,平均5.2个;大河猪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杂合度为0.792,多态信息含量为0.765。(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09年11期)

胡勇策[3](2009)在《胚胎无血清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克隆牛微卫星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牛卵母细胞为研究材料,在不同的体外培养体系中进行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以探索研究影响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的因素,并建立牛卵母细胞无血清体外成熟培养体系,为以后如孤雌激活胚胎发育,体细胞核移植,转基因动物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筛选微卫星引物对体细胞核移植动物进行分析鉴定,为克隆动物亲缘关系的确认提供参考。具体试验内容如下:1.采集挑选牛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培养(1)在基础培养液也中添加10% FBS和10mg/ml的BSA,这两组的卵母细胞成熟率、卵裂率及囊胚率都没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显示10mg/mlBSA可以代替10% FBS,对牛卵母细胞进行无血清体外成熟培养。(2)在四组不同的体外成熟培养体系中培养卵母细胞,试验结果显示在基础培养液中添加10mg/ml的BSA后再添加50μL/mL的ITS和50μg/ml的尿嘧啶,卵母细胞成熟率比其他叁组都高,且差异显着(0.01<P<0.05),而在卵裂率与囊胚率上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显示在基础培养液中添加10mg/ml的BSA同时再添加50μL/mL的ITS和50μg/ml的尿嘧啶有利于卵母细胞的成熟并获得更多的高质量成熟卵母细胞以发育到囊胚。2.筛选出10对微卫星引物BMS875,BMS574,BM2113,BM203,BMS1290,BMS1004,ETH225,FCB11,TGLA227和BM1824鉴定本实验室2008年12月出生的体细胞克隆牛,试验结果显示出生小牛和核供体细胞这10个STR位点的PAGE基因型完全一致,而与出生小牛无血缘关系的代孕母牛和试验对照母牛均不相同,证实本实验室获得的克隆牛来源于核供体细胞。(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16)

冀小蕊,陈业渊,王静毅,郑丽珊,魏守兴[4](2008)在《香蕉引进品种遗传关系的微卫星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SSR标记技术,对33个香蕉引进品种(系)和1个国内品种的遗传关系进行了检测。40对SSR引物在34个品种(系)中扩增带数在4~17个之间,平均每个SSR座位可检测3.05个多态性带;引物的多态信息量(PIC)在0.21~0.91之间,平均0.78。依据SSR数据计算的品种间遗传距离在0~45.53%之间,平均28.19%,说明引进的香蕉品种之间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UPGMA聚类分析将34个品种分为A基因组和AB基因组为主的2大品种类群。检测出多个与我国早期引进的主栽品种巴西蕉和Williams遗传差异突出的引进品种,这为筛选鉴定出新的替代品种,以及进一步在不同类群品种之间进行杂交选育新的品种奠定了基础。洪都拉斯3号与M931之间,洪都拉斯1号和洪都拉斯2号之间没有区分开来,它们可能分别是同一克隆,或者是同一克隆的突变体。(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冀小蕊[5](2007)在《香蕉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微卫星检测及SSR指纹图谱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蕉属于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属(Musa),起源于东南亚地区。芭蕉属一般分为Australimusa, Callimusa, Eumusa, Rhodochlamys和Ingentimusa等五个组,大约30~40个种,最大可能是37个。我国的南部和西南部分布着多个野生香蕉种,包括尖叶蕉(M. acuminate)、长梗蕉(M. balbisiana)、阿宽蕉(M. itinerans)、河口指天蕉(M. paracoccinea)、指天蕉(M. coccinea),阿希蕉(M. rubra)、血红蕉(M. sanguinea)、粉芭蕉(M. nagensium)和芭蕉(M. basjoo)等。栽培香蕉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单性结实、无种子的重要水果,主要在东西两半球南北纬30°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集中在拉丁美洲、热带非洲和东南亚。我国香蕉主要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云南等省种植,其产量居世界第叁,也是排在我国苹果、梨和柑橘之后的第四大水果和我国热带地区的第一大水果。香蕉的主要栽培品种是尖叶蕉(Musa acuminata Colla,记为A基因组)和长梗蕉(Musa bilbisiana Colla,记为B基因组)这两个原始野生蕉种内或种间杂交后代进化而成的,也有少量栽培种植的Fe’i类群的品种。香蕉一般分为鲜食香蕉(dessert bananas)和熟食香蕉(cooking bananas or plantains)。根据植株形态上的特征及经济性状,我国习惯上把鲜食香蕉品种分为香牙蕉(AAA)、大蕉(ABB)、粉蕉(ABB)和龙牙蕉(AAB)等,并通称为香蕉。栽培香蕉的主体是叁倍体品种,以及少量的二倍体和四倍体品种(系)。鉴于香蕉品种的基因组型和染色体倍性比较复杂,仅利用形态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应用SSR分子标记,对引进的香蕉品种、具有A基因组而染色体组倍性不同的品种和具有A、B基因组而染色体组倍性不同的品种分别进行了遗传分类和多样性分析,并对部分栽培品种的指纹图谱进行了构建。应用SSR技术,对32个香蕉A基因组品种(系)的遗传关系进行了检测。40对SSR引物在32个品种(系)中分别扩增带数在3~15个之间,平均每个SSR座位可检测2.99个多态性带;引物的多态信息量(PIC)在0.00~0.88之间,平均0.62。依据SSR数据计算的品种间遗传距离在0.00%—34.27%之间,平均12.45%,大多数品种间的遗传变异非常有限,但也存在着遗传差异突出的品种:FHIA -25、Yangambi KM 5、Pisang Jari Buaya(M02)、Rose(M01)和皇帝蕉。依据26%的遗传距离,除了FHIA 25和Pisang Jari Buaya(M02)外,其它30个品种可以分为2组:品种间遗传差异相对较高的组I和品种间遗传差异相对较低的组II。高脚青芽蕉和高脚顿地雷(M26)没有区分开来,一方面可能是异名同种,另一方面可能是同一品种的突变体无性系,还没有检测出其遗传差异。应用SSR技术,对32个具有A基因组或B基因组和具有A、B基因组的香蕉品种(系)的遗传关系进行了检测。39对SSR引物在32个品种(系)中分别扩增带数在4~20个之间,平均每个SSR座位可检测2.78个多态性带;引物的多态信息量(PIC)在0.45~0.91之间,平均0.80。依据SSR数据计算的品种间遗传距离在3.06%—43.61%之间,平均30.73%,说明香蕉品种之间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UPGMA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32个品种分为两大基因组为主的类群。类群I可进一步分为2个组群,类群II可进一步分为4个组群。我国的大蕉品种和粉蕉品种分别形成各自为主的组群,与引进的国外大蕉品种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栽培起源,或者是同一起源在不同区域栽培后次级分化的结果。应用SSR技术,对33个香蕉引进品种(系)和1个国内品种的遗传关系进行了检测。40对SSR引物在34个品种(系)中分别扩增带数在4 ~ 17个之间,平均每个SSR座位可检测3.05个多态性带;引物的多态信息量(PIC)在0.21 ~ 0.91之间,平均0.78。依据SSR数据计算的品种间遗传距离在0.00% ~ 45.53%之间,平均28.19%,说明引进的香蕉品种之间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UPGMA聚类分析将34个品种分为A基因组和AB基因组为主的两大品种类群。检测出多个与我国早期引进的主栽品种巴西蕉和Williams(M10)遗传差异突出的引进品种,这为筛选鉴定出新的替代品种,以及进一步在不同类群品种之间进行杂交选育新的品种奠定了基础。洪都拉斯(3)号(M16)与M 931之间,洪都拉斯(1)号(M17)和洪都拉斯(2)号(M14)之间没有区分开来,它们可能分别是同一无性系,或者是同一无性系的突变体。应用13个SSR标记,初步构建了34份引进的香蕉品种的指纹图谱,这为下一步系统构建香蕉栽培品种的指纹图谱奠定了基础。香蕉品种的指纹图谱可用于品种种苗的快速鉴定和新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香蕉主栽品种(AAA)之间的遗传关系非常相近。根据分类结果,围绕育种目标,进行不同组群间杂交重组或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优异基因转移,以拓宽新培育品种的遗传基础,增强抗逆性和扩大适应性可能是香蕉育种的主要策略。(本文来源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期刊2007-05-01)

王翀,李加琪,凌飞,张豪,陈瑶生[6](2007)在《DHPLC与ABI377系统的微卫星检测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猪SCAU-LL资源群,根据猪USDA-MARC2.0连锁图谱,选取4号染色体上微卫星标记SW 1678,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系统和AB I377系统分析了F2代64个个体的微卫星多态性,比较了这2个分析系统在进行微卫星分型中的效率和利弊.2个系统检测到57个样品的基因型相同,有相同的2个样品未检测到产物.另外有3个样品,DHPLC检测出基因型,AB I377未检测到,有2个样品AB I377检测出基因型,而DHPLC未检测到.2个系统检测微卫星多态性的相同率达92.2%,DHPLC未检出率6.3%,AB I377未检出率7.8%,2个系统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基本接近,但是DHPLC的检测成本低于AB I377的检测成本.(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贾静,伍严安[7](2004)在《FBN1微卫星检测在Marfan综合征症状前诊断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FBN1微卫星检测对Marfan综合征(MFS)症状前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5号染色体FBN1基因侧翼区的4个微卫星为遗传标记,联合运用荧光标记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和毛细管电泳技术,对3个MFS家系及40名正常人进行单倍型分离分析。结果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FBN1微卫星方法简便稳定,重复性好。所测定的4个微卫星的单倍型分离分析结果与该3个MFS家系中患者的发病情况相符。结论所测定的叁个MFS家系,其致病基因也与FBN1连锁。所采用的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FBN1微卫星方法可望成为MFS症状前诊断的简便易行的手段。(本文来源于《浙江检验医学》期刊2004年01期)

易斌,杨和平,阮志华[8](2003)在《肺癌患者血浆游离DNA微卫星检测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血浆游离性肿瘤DNA微卫星不稳定 (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 ,MSI)和杂合性缺失 (Lossofheteroxygosity ,LOH)在肺癌基因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PCR 银染法检测肺癌病人的 3 7例新鲜手术标本、94例全血标本DNA 3p部位叁个微卫星位点的LOH、MSI。结果 大多数肺癌患者的血浆游离DNA的浓度在微克水平以上。联合叁个位点进行LOH、MSI检测时 ,组织和血浆的阳性率均在 70 %以上。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之间差异不显着 ;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论 血浆游离DNA水平检测肺癌可以作为肺癌基因检测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李国良,孙瑜,肖莉,陈国安[9](2002)在《孪生姐妹间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DNA微卫星检测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开展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挽救白血患者的生命以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联合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地中海贫血和其他恶性肿瘤的较为有效和理想的一种方法。采用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 (variablenumberoftandemre peat,VNTR)和DNA(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02年05期)

傅耀文,宋跃,原春辉,常喜华,孔祥波[10](1999)在《尿沉渣微卫星检测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 检测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 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PCR 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等技术。选用了20 种微卫星标记物对50 例TCC 进行分析( 每例均包括血、尿及肿瘤组织3 种标本) 。 结果 50 例尿标本中47 例发生MSI,阳性率为94 % ,每例患者尿中微卫星改变均与原发肿瘤标本一致。 结论 尿沉渣MSI检测技术是诊断膀胱肿瘤敏感有效的、无损伤的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期刊1999年10期)

微卫星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者采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联合推荐的27对微卫星DNA引物中的20对引物,检测了云南大河猪保种群的83个个体的基因型。通过计算等位基因频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有效等位基因数,从而分析大河猪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大河猪保种群在20个微卫星座位上拥有的等位基因较为丰富,20个微卫星座位上共有137个等位基因,平均6.85个,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共104个,平均5.2个;大河猪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杂合度为0.792,多态信息含量为0.76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卫星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1].杜小燕,霍学云,崔静,左宝芬,蓝田丰.小鼠微卫星检测突变体系的建立和初步应用[C].2015年(第五届)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2015

[2].杨婷,连林生.云南大河猪保种群的微卫星检测[J].中国畜牧兽医.2009

[3].胡勇策.胚胎无血清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克隆牛微卫星检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4].冀小蕊,陈业渊,王静毅,郑丽珊,魏守兴.香蕉引进品种遗传关系的微卫星检测[J].热带作物学报.2008

[5].冀小蕊.香蕉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微卫星检测及SSR指纹图谱构建[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

[6].王翀,李加琪,凌飞,张豪,陈瑶生.DHPLC与ABI377系统的微卫星检测效果比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

[7].贾静,伍严安.FBN1微卫星检测在Marfan综合征症状前诊断中的意义[J].浙江检验医学.2004

[8].易斌,杨和平,阮志华.肺癌患者血浆游离DNA微卫星检测的意义[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03

[9].李国良,孙瑜,肖莉,陈国安.孪生姐妹间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DNA微卫星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输血杂志.2002

[10].傅耀文,宋跃,原春辉,常喜华,孔祥波.尿沉渣微卫星检测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9

标签:;  ;  ;  ;  

微卫星检测论文-杜小燕,霍学云,崔静,左宝芬,蓝田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