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论文-高景枝,何飞,吴良侨,宋晓佳,刘海波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论文-高景枝,何飞,吴良侨,宋晓佳,刘海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奈瑟菌,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论文文献综述

高景枝,何飞,吴良侨,宋晓佳,刘海波[1](2019)在《十堰市1971-201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和脑膜炎奈瑟菌菌群变迁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1971年至2018年期间十堰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流行病学特征及2008-2018年健康人群携带脑膜炎奈瑟菌(Nm)变迁趋势。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71-2018年十堰市流脑流行病学特征,采用Excel分析2008-2018年在十堰市监测工作中收集的健康人群Nm菌株资料。结果 1971-2018年十堰市经历两次流行期均发生在20世纪70至90年代(1976-1979年和1984-1986年),1995-2018年年发病率保持较低水平;1995-2018年流脑的流行病学特征:集中发病时间在12月至次年4月,0~20岁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8.76%(158/178),10~15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n=49),死亡病例集中在15岁以下年龄段人群,发病和死亡病例的男女比例分别为2.12:1(121/57)和3.67:1(11/3),病例主要分布在十堰市郧西县(n=50)、房县(n=44)和竹山县(n=24),占全市病例的66.29%(118/178);发病和死亡病例主要为散居儿童和学生;2008-2018年间,健康人群Nm总带菌阳性率为3.30%,年带菌阳性率范围在1.18%~5.45%,一共分离得到93株Nm菌株,包括B群48株,不可分群29株,C群13株,W群3株。结论十堰市流脑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脑膜炎奈瑟菌流行血清型为B群、C群、W群和不可分群。(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陈玲萍,孙肖瑜,魏晶娇,郑晓春,李万仓[2](2019)在《温州市2005—201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温州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了解流行现状及流脑菌群变化趋势,为制定流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8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流脑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温州市流脑病例资料,使用Excel 2007软件处理数据,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结果 2005—2018年温州市累计报告流脑病例51例,年发病率为0.0437/10万。死亡8例,病死率15.69%,年死亡率为0.0069/10万,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随年份增长而降低的趋势(χ~2=62.94、17.61,P值均<0.01)。发病时间以冬春季为主,共报告41例(占80.4%),3月最多(占33.3%)。发病年龄以≤15岁儿童构成比最高,占58.8%。男女性别比为1.22:1。2005年实验室确诊率为8.3%(2/24),2006-2018年期间实验室确诊率为48.1%(1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P<0.01)。实验室确诊病例共15例,分离出菌株7株,其中B群4株(占57.1%),C群和X群分别为2株、1株。结论温州市流脑发病维持在较低水平,近年来在菌群分布上呈现B群流脑病例构成比上升,C群、X群流脑散发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姬艳芳,王吉静,张璐,刘倩,王叁凤[3](2019)在《河南省2007-201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河南省2007-201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流脑监测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7-2018年流脑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河南省2007-2018年共报告流脑205例,年均发病率为0.018/10万;死亡18例,病死率为8.78%。在所有病例中,冬春季(11月-次年4月)发病占87.32%;0-4岁、5-9岁、10-14岁、15-19岁、≥20岁分别占29.76%、16.59%、24.88%、10.24%、18.54%。共报告3起学校聚集性疫情。49例流脑病例明确了脑膜炎奈瑟菌血清群,其中A群、B群、C群、W135群、不可分群病例分别占12.24%、26.53%、36.73%、2.04%、22.45%。结论河南省2017-2018年流脑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应继续做好儿童流脑常规免疫,加强流脑监测。(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19年05期)

沈伟伟,王连华,邱春华,林建伟,潘信平[4](2019)在《2019年浙江省台州市1例新生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病原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2019年1月浙江省台州市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进行病原学特征分析,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分子溯源依据。方法对患者血液标本、脑脊液标本和10名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对分离菌进行生化、血清分群鉴定以及体外药敏试验,同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从患者血液标本和2名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3株脑膜炎奈瑟菌,患者和1名密切接触者的菌株血清群均为B群,另1名密切接触者的菌株为不可分群。药敏结果显示,3株菌株对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美洛培南等敏感,对米诺环素不敏感,对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对青霉素G和氯霉素中介。PFGE分型显示,3株菌的相似度为100%,MLST均为ST-5664型,属于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结论台州市人群中存在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并引起了感染病例,提示应当加强对本地区健康人群携带情况及菌株分子特征的监测,为流脑感染病原菌的溯源调查与控制提供实验室支持。(本文来源于《疾病监测》期刊2019年10期)

张嘉陵,谷利妞[5](2019)在《连云港市2014-2016年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免疫水平和带菌率监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连云港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免疫水平和带菌监测数据,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2016年采集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血标本和咽拭子标本,用流脑杀菌力实验检测血清流脑抗体,咽拭子进行流脑病原分离、玻片凝集实验。结果 2014-2016年共采集不同年龄健康人群咽拭子标本1 265份,脑膜炎奈瑟菌阳性150份,带菌率11.86%。分群鉴定分离出B群2株,带菌率0.16%;C群3株,带菌率0.24%;其余群别未检出。带菌率最高的年龄组为3~岁,带菌率为18.95%,其次为15~岁(16.15%)。共采集1 239名健康人群血清标本,A群抗体阳性率76.84%,C群抗体阳性率82.97%。A群、C群3~岁及以上年龄人群抗体阳性率均高于80%。地区间、不同年龄组间A群、C群抗体阳性率和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或=0.001)。不同性别A群、C群抗体阳性率和带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区间A群、C群抗体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连云港地区健康人群流脑A群、C群抗体阳性率较高。今后应加强B群流脑病例监测与防控,加强适龄儿童流脑A群、A+C群疫苗预防接种。(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谢芳钦,罗朝晨,李曲文,郑恩惠,林震宇[6](2019)在《2000~2018年福建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2000~2018年福建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防治流脑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福建省流脑历年疫情资料和《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资料数据,对流脑流行趋势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0~2018年福建省流脑共发病128例,发病率为(0.00×10~(-2))/10万~(7.62×10~(-2))/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1.84×10~(-2)/10万;死亡3例,病死率为0.00%~18.18%。流脑发病主要集中在2~4月(77例、60.16%),年龄7~15岁为主(41例、32.03%),学生发病最多(58例、45.31%)。流行菌群多菌型并存,以A群为主(113例),B群(4例)、C群(10例)和W135群(1例)散在发生。结论福建省流脑发病率保持较低水平,多菌型并存,以7~15岁学生发病为主,发病主要集中在2~4月。(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08期)

韩吉婷,杨红霞,王洋,杨婷婷,张秋香[7](2019)在《2017年山西省婴幼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病原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2017年山西省由B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3例婴幼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3例婴幼儿流脑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采集病例脑脊液和血液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血清分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分子分型,药敏E-test试纸条法检测抗生素敏感性。结果 3例B群流脑病例发病月龄分别为12 d、5月龄和8月龄,符合化脓性脑膜炎症状,脑脊液标本均分离培养出3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MLST序列分型分析显示,2株菌为ST-5664(CC4821),1株为ST-5662。3株B群菌株均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药物耐药。结论山西省首次从病例标本中分离到B群脑膜炎奈瑟菌,3例B群流脑病例均为婴幼儿发病,且主要基因型属于CC4821。(本文来源于《疾病监测》期刊2019年08期)

杨婷婷,王晓芳,常少英,光明,王慧[8](2019)在《山西省2016—2017年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7岁以下儿童病死率较高。Nm有13个血清型,其中A、B、C、W135、Y和X血清群是引起流脑的主要血清菌群。流脑流行的优势血清群可以发生变迁,历史上我国流脑病例以A群Nm为主,近年来,A群病例构成总体呈减少趋势,中国流脑病例流行菌群构成正在向多元化发展~([1])。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接壤,属内陆地区,为了解山西省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确定本省流脑流行的高危人群,有助于对流脑疫情进行预测,山西省于2016—2017年在大同市、阳泉市对健康人群脑Nm(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10期)

郭艳丽,徐德宝,包丽涛,贡联兵[9](2019)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头痛、呕吐,皮肤及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化脓性改变;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是该病的传染源,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因脑膜炎双球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约1%出现典型临床表现,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该病属中医学"春温"范畴。中医学认为,流脑多为感受冬春季温热病毒所致。温热病毒侵犯人体,由口鼻而入,先犯肺胃,终必入脑。由于感受病毒有轻重、人体正虚的不同,故其病机变化又有邪在气分和邪在营分的不同,从而出现胃、肠、胆、心、脑等方面的证候。该病急性期以祛邪为主,注意并发症;恢复期以益气养阴为主,注意后遗症。中医将流脑分为普通型与暴发型两种类型;普通型分为卫气同病、气营两燔、气血两燔等3个证型,暴发型分为热郁化风、气阴衰竭等2个证型。应先确定流脑的类型及证候,再确定治法。该文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对症用药的理论,从用药原则、用药方案、用药提示等方面,就流脑中成药的合理应用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人民军医》期刊2019年05期)

陈世毅,梁亮,刘巍,邓秋云,钟革[10](2019)在《广西一起暴发型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死亡疫情调查及处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暴发型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死亡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为该病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结果患者4月16日晚上19∶30在学校上课时发病,病情逐渐加重,死亡前约1小时有头疼、皮肤瘀点、全腹压痛、颈抵抗,右侧巴氏征(+)等症状和体征,与以往A群引起的临床特点基本相似,于4月17日17∶40出现呼吸和心跳停止。发病前无流脑病例接触史,无流脑疫苗接种史,居住条件及卫生条件一般。从病人血标本检出C群脑膜炎奈瑟菌,同宿舍的15名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均检出C群脑膜炎奈瑟菌,提示该疫情已在病例所在宿舍内传播。结论这是一起暴发型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死亡疫情,今后应加强流脑检测力度,扩大脑膜炎球菌疫苗的接种范围,能够有效预防控制流脑。(本文来源于《应用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温州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了解流行现状及流脑菌群变化趋势,为制定流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8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流脑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温州市流脑病例资料,使用Excel 2007软件处理数据,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结果 2005—2018年温州市累计报告流脑病例51例,年发病率为0.0437/10万。死亡8例,病死率15.69%,年死亡率为0.0069/10万,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随年份增长而降低的趋势(χ~2=62.94、17.61,P值均<0.01)。发病时间以冬春季为主,共报告41例(占80.4%),3月最多(占33.3%)。发病年龄以≤15岁儿童构成比最高,占58.8%。男女性别比为1.22:1。2005年实验室确诊率为8.3%(2/24),2006-2018年期间实验室确诊率为48.1%(1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P<0.01)。实验室确诊病例共15例,分离出菌株7株,其中B群4株(占57.1%),C群和X群分别为2株、1株。结论温州市流脑发病维持在较低水平,近年来在菌群分布上呈现B群流脑病例构成比上升,C群、X群流脑散发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论文参考文献

[1].高景枝,何飞,吴良侨,宋晓佳,刘海波.十堰市1971-201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和脑膜炎奈瑟菌菌群变迁趋势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

[2].陈玲萍,孙肖瑜,魏晶娇,郑晓春,李万仓.温州市2005—201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9

[3].姬艳芳,王吉静,张璐,刘倩,王叁凤.河南省2007-201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9

[4].沈伟伟,王连华,邱春华,林建伟,潘信平.2019年浙江省台州市1例新生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病原学分析[J].疾病监测.2019

[5].张嘉陵,谷利妞.连云港市2014-2016年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免疫水平和带菌率监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9

[6].谢芳钦,罗朝晨,李曲文,郑恩惠,林震宇.2000~2018年福建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9

[7].韩吉婷,杨红霞,王洋,杨婷婷,张秋香.2017年山西省婴幼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病原学分析[J].疾病监测.2019

[8].杨婷婷,王晓芳,常少英,光明,王慧.山西省2016—2017年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情况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

[9].郭艳丽,徐德宝,包丽涛,贡联兵.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J].人民军医.2019

[10].陈世毅,梁亮,刘巍,邓秋云,钟革.广西一起暴发型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死亡疫情调查及处置[J].应用预防医学.2019

标签:;  ;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论文-高景枝,何飞,吴良侨,宋晓佳,刘海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