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理毛论文_禹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互理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金丝猴,功能,叶猴,生物,卫生,灵长类,攻击者。

相互理毛论文文献综述

禹洋[1](2012)在《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相互理毛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互理毛行为(allogrooming)是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猴群中出现频率最多,花费时间最长的社会行为,是个体之间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很多对非人灵长类物种的研究表明,相互理毛行为具有卫生功能、缓和功能、联盟功能以及一定的交换功能,但迄今为止,对于川金丝猴相互理毛行为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对其卫生功能的检验上,对于其他可能存在的功能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为了解川金丝猴社会中的相互理毛行为的特征及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从2010年7月到2011年10月,以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龙潭区域(110°18'E,31°29'N)的一群人工投食的川金丝猴为研究对象,运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其中两个家庭单元(大胆单元和小新单元)的个体进行观察,运用连续记录法进行记录,对单元内部个体之间的相互理毛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相互理毛行为主要发生在成年雌性以及成年雌性与成年雄性之间。其中在交配季节,雌性理毛雄性的频率与育婴季节相比差异极显着(t=3.523,p=0.006),雄性在交配季节理毛雌性的频率也显着高于育婴季节(t=2.775,p=0.020)。另外,在交配季节,当年春季未生育的雌性比起生育的雌性会更倾向于更多得理毛雄性(t=-2.497,p=0.034)。雌性之间的相互理毛多发生在育婴季节(t=-4.699,p=0.001)且刚生育的母亲会得到更多的理毛(t=2.955,p=0.018),雌性通过给母亲理毛来获得携抱婴猴的机会。雌雄个体之间在交配后的相互理毛发生频率明显比一般情况下发生的频率要高(雄性理毛雌性:t=-4.711,p=0.001;雌性理毛雄性:t=-9.655,p<0.001)。另外,交配后雌性理毛雄性的每回合持续时间也较长(t=-8.206,p<0.001)。这表明理毛行为是对交配行为发生的回报。雌性个体单位时间内付出理毛频率与得到理毛频率之比的大小与雌性的等级序列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大胆单元:rs=-1.000,N=5,p<0.001;小新单元:rs=-0.943,N=6,p=0.005)。付出与得到相互理毛每回合持续时间之比的大小也与雌性的等级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大胆单元:b=-0.900,N=5,p=0.037;小新单元:rs=-0.886,N=6,p=0.019)。这表明雌性川金丝猴社会等级影响了相互理毛行为,高等级较雌猴付出理毛时间少而获得理毛时间长,反之,低等级雌性付出理毛时间多而获得理毛时间少。低等级的个体通过付出更多的理毛来增加高等级个体对其的容忍度,减少或避免对自己潜在的或实际的攻击,也可以修复双方因为冲突导致的紧张关系。等级高低能影响个体的“投资-收益”比,但并不是等级越高得到理毛频率越多,等级越低得到理毛频率越少。亲缘关系、联盟关系等也会是影响雌性间相互理毛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川金丝猴在分配它们的相互理毛行为中存在一定的分配策略,不同的个体因为具体需求的不同导致它们分配策略的不同,但是都趋向于将更多的理毛分配给对它们来说最有“价值”的个体。川金丝猴个体之间的相互理毛行为具有一定的交换功能,符合生物市场理论的假设。(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禹洋,向左甫[2](2011)在《川金丝猴相互理毛行为是否具有缓和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毛行为是灵长类中最常见的行为类型,具有卫生、缓和个体间紧张关系和建立个体间联盟的功能。为检验理毛行为的缓和社会功能假说,从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采用10-min焦点动物取样法记录理毛行为、全事件记录法记录个体间冲突事件的方法,我们对湖北省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8)

朱紫瑞[3](2008)在《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成年雌性相互理毛的时间匹配性以及理毛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成年雌性相互理毛的时间匹配性生物市场理论提出的相互理毛模型认为,若理毛对交替为对方理毛,则每个个体接受的理毛时间应大约等同于其付出理毛的时间(即“时间匹配”)。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在102天跟踪观察的基础上,对秦岭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群中雌性个体理毛行为进行分析,检验其相互理毛是否符合时间匹配。研究发现:(1)理毛发起者的理毛持续时间明显预报了接受者是否会对其进行回报理毛,即随着理毛时间的增加理毛发起者被回报理毛的概率增加(X~2=21.295,P<0.001)。(2)当出现互惠理毛时,理毛发起者的理毛时间同互惠理毛的持续时间有相关性,即二者理毛时间表现为明显线性关系(R~2=0.332,n=179,P<0.001)。这些结果显示,生物市场理论可以对雌性川金丝猴的行为作出有效的解释。2.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成年雌性相互理毛与RTS策略的关系应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在102天跟踪观察的基础上,对秦岭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群中雌性个体理毛行为进行分析,检验其相互理毛是否应用“逐步增加投资”(Raise the stakes,RTS)。根据“逐步增加投资”(RTS)策略,将检验分为回合内和回合间,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且沿用Barrett(2000)提出的方法,对频繁理毛和不常理毛个体的理毛模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叁个家庭单元内理毛数据的分析,发现雌性川金丝猴在相互理毛时,无论在回合内还是回合问都不使用“逐步增加投资”(RTS)策略。它们倾向于理毛总时间的匹配且在多个亚回合内完成理毛。此外,对频繁理毛和不常理毛的个体在理毛模式上也没有明显不同,与RTS理论不符(第一个亚回合:U=115,P=0.664;理毛总时间:U=131,P=0.931)。唯一同RTS策略相符的结果是,第一个亚回合的理毛时间同该回合理毛总时间显着相关(r_s=0.517,N=91,P<0.001)。数据显示更为支持“等价回馈”(Give as good as you get,GGG)策略。但是这个策略不能对所有观察到的理毛行为作出解释,与生物市场理论相结合才能够对雌性的理毛行为作出合理解释。(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8-06-30)

周岐海,黄乘明,李友邦[4](2006)在《笼养黑叶猴的相互理毛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年7月1日至8月31日,应用焦点动物观察法和全事件行为记录法对广西南宁动物园灵长类繁殖中心的一群黑叶猴的相互理毛行为进行了分析,从中探讨其在黑叶猴社群中的功能。在27d的观察中(有效观察时间162h),共收集了663次相互理毛行为回合的数据。结果表明,相互理毛行为主要集中在无法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易于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得到相对较少的相互理毛,这与卫生假说相一致。研究表明相互理毛行为主要由理毛者发起和结束。在不同的性别年龄组中,相互理毛行为主要发生在成年雌性个体之间。虽然相互理毛行为受到社会等级的影响,但等级序位最高的个体并非最具吸引力的理毛伙伴,发生在等级序位低的个体间的相互理毛行为明显多于发生在它们与序位高的个体间的理毛行为。(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李银华,李保国[5](2004)在《灵长类相互理毛的影响因素、功能及其利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毛行为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理毛的对象可分为自我理毛(Autogrooming)和相互理毛(Allogrooming),其中相互理毛是灵长类重要的社会行为。现在认为相互理毛可能与社会参量(亲缘关系、性别、年龄、等级制度、繁殖状况等)有联系,并且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本文论述了理毛行为的分类、影响相互理毛的因素、相互理毛功能假说及其相互理毛的投入-收益分析,以便人们对相互理毛的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人类学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李保国,张鹏,渡边邦夫,谈家伦[6](2002)在《川金丝猴的相互理毛行为是否具有卫生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目标动物取样法 ,在 113天的跟踪观察 (有效观察时间 35 1小时 )的基础上 ,收集了 2 93个相互理毛回合 (bout)的数据 ,对秦岭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roxellana)玉皇庙西梁群个体间的相互理毛进行了分析 ,检验相互理毛是否符合卫生功能假说 (Hygienicfunctionalhypothesis)。在分析数据前我们将标本的体表分为17部分 ,并定义了各部分的界限和其所占全身表面积百分比。根据自我理毛行为在身体表面各部位可进行的难易程度 ,将其分为不可进行、难以进行和易于进行部位的叁种类型。为了了解相互理毛是否集中在自我理毛不容易进行的部位 ,我们做了叁个相应的分析 :自我理毛在全身的分配、各部位得到相互理毛的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组得到相互理毛的情况。结果表明限法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得到相对多的相互理毛、难以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得到相互理毛百分比与其占总表面积百分比相一致、易于进行部位得到相对少的相互理毛 ,这种自我理毛与相互理毛之间的补偿关系符合卫生假说。但是并非所有难以或无法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得到均匀的相互理毛 ,相互理毛主要集中在背部和肛门繁殖区 ,不同年龄性别组的相互理毛受到社会等级的影响 ,相互理毛的这种选择性分配 ,说明除了有卫生功能外还应该有其它的功能含义。(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报》期刊2002年06期)

相互理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理毛行为是灵长类中最常见的行为类型,具有卫生、缓和个体间紧张关系和建立个体间联盟的功能。为检验理毛行为的缓和社会功能假说,从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采用10-min焦点动物取样法记录理毛行为、全事件记录法记录个体间冲突事件的方法,我们对湖北省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互理毛论文参考文献

[1].禹洋.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相互理毛行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2].禹洋,向左甫.川金丝猴相互理毛行为是否具有缓和功能[C].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

[3].朱紫瑞.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成年雌性相互理毛的时间匹配性以及理毛策略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8

[4].周岐海,黄乘明,李友邦.笼养黑叶猴的相互理毛行为[J].兽类学报.2006

[5].李银华,李保国.灵长类相互理毛的影响因素、功能及其利益分析[J].人类学学报.2004

[6].李保国,张鹏,渡边邦夫,谈家伦.川金丝猴的相互理毛行为是否具有卫生功能[J].动物学报.2002

论文知识图

相互理毛行为在不同性别年龄组...黑叶猴身体各部位受到相互理毛...川金丝猴在不同可进行部位类型中自我理...群内个体相互理毛行为的发起和...川金丝猴的阿姨行为,左图为携抱,右...相互理毛是黑猩猩最常使用的社...

标签:;  ;  ;  ;  ;  ;  ;  

相互理毛论文_禹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