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缓冲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硫化物,柔性,水下,系统,车钩,装置。
缓冲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吴昊,王栋,彭运芳,肖玉燕[1](2019)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DBR系统缓冲控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缓冲区容量设置不能根据生产需求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的问题,通过对约束理论中鼓-缓冲-绳子方法(Drum-Buffer-Rope,DBR)进行深入分析,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DBR模型,以及研究了动态调节系统生产时间缓冲控制机制。对该模型的系统动力学属性进行分析,论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同没有DBR系统缓冲控制机制的生产系统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时间缓冲控制机制的优越性;对该时间缓冲控制机制的控制参数进行方差分析,揭示了需求、需求提前期和生产运行等参数对系统运行效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薛敏华,张震,钱福军,莫友彬,曹家兴[2](2018)在《碳酸盐缓冲体系中HS-电化学氧化机理及动力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化学方法,考察HS~-在铂片电极上的循环伏安特性,并以循环伏安法、计时电量法、计时电流法测定其电极过程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Na2_CO_3-Na HCO_3缓冲溶液中,HS~-的循环伏安曲线在-0.05V电位值处有一个氧化峰,无还原峰;其氧化峰电流值I_p与扫描速率的开方(v~(1/2))呈线性关系(R=0.989),表明HS~-在电极上的氧化反应为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初步推断其电极反应得失电子数为1、质子不参与反应,电极反应产物为S_2~(2-),S_2~(2-)可能进一步氧化产生S_4~(2-)。在20~60℃范围内,其HS~-的扩散系数D值随温度升高由1.33×10~(-6)cm~2/s增大至7.20×10~(-6)cm~2/s,HS~-的反应速率常数kf值由6.99×10~(-3)s~(-1)增大至1.70×10~(-2)s~(-1),当脱硫工艺温度为40℃时,其相应D值为3.07×10~(-6)cm~2/s、k_f值为1.09×10~(-2)s~(-1),反应级数为0.257;HS~-在电极上电化学氧化的平均活化能E_η=17.3kJ/mol。(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张亚静,黄修长,董彦鹏,彭雪明[3](2018)在《瞬态发射载荷作用下含缓冲装置水下发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连续发射能力的垂直发射装置将导致一系列的冲击载荷,为了缓冲前一次发射导致的载荷对后续航行体发射的影响,需要对发射装置进行横向和纵向缓冲设计。针对空间分布的垂直发射装置缓冲系统动力学建模问题,提出基于模态综合的子结构方法,建立复杂空间分布的动力学模型,采用状态空间法进行时域响应求解。对叁个航行体的发射装置进行数值分析,获得底部隔振器刚度变化对系统动力学响应的影响。该方法可以针对复杂垂直发射装置缓冲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有效指导缓冲设计。(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8年05期)
侯传伦,吴刚,杜利清[4](2018)在《地铁车辆用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动力学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结构特点和作用原理,利用ADAMS软件对某地铁列车建立了列车纵向碰撞模型,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的碰撞动力学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车钩缓冲装置能够较好地缓和、吸收列车碰撞过程中的冲击力,该模型为车钩缓冲装置的选型设计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验证手段。(本文来源于《机车车辆工艺》期刊2018年03期)
陈宁,张功学[5](2018)在《七自由度缓冲衬垫包装的动力学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常用四角衬垫的七自由度包装衬垫进行动力学分析,为以后用该类型衬垫仿真奠定基础。方法使用Matlab进行编程产生随机高斯白噪声,并进行滤波处理,然后使用ode15s模块对以能量法建立七自由度的衬垫包装系统进行动力学微分方程求解。结果各支脚的垂直振动位移趋势一致,且数值大小低于8 mm,偏转角位移介于0.006~0.008 rad之间,被包装物垂直位移响应低于6~6.8 mm,验证了在该工况下缓冲衬垫的缓冲特性。结论在该激励作用和包装系统的减振作用下,被运输包装物得到了有效的防护,并且线性趋势和实测相吻合,仿真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8年09期)
张亚静[6](2018)在《水下发射动力学分析与缓冲减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弹体水下发射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载荷作用在发射筒内壁,引起发射装置的剧烈振动,对发射装置及未发射弹体的结构强度和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连射时,前面弹体发射引起的振动余响应会迭加,影响后续弹体发射的精度和可靠性,严重削弱水下打击能力和作战威力。对水下发射引起的冲击响应进行计算分析和控制是水下发射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具有重要国防意义。本文研究难点在于,水下连射时,随着弹体出筒、海水涌入、纵向减振器锁死及发射载荷陆续作用在发射装置上,系统的质量、模型结构、刚度及外载荷都发生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时变过程,涉及冲击载荷下复杂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及分析、冲击响应求解和缓冲减振优化等。本论文以具有连续发射能力的水下通用发射平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下连射时的动力学问题和缓冲减振优化设计。首先,建立通用发射平台各工况结构系统和流-固耦合系统有限元模型,得到其固有振动特性和动态特性;然后,对弹体出筒过程的瞬态冲击载荷仿真求解,采用有限元显式动态分析法得到每个弹体发射后系统的冲击响应及特性;接着,考虑水下连射时的振动迭加和时变非线性效应,提出基于模态综合的子结构法,建立叁维复杂弹性耦合的水下连射机理模型,采用状态空间法进行时域求解,通过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验证机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提出水下发射缓冲减振优化方法,从通用发射平台横向适配器内减振环位置和纵向减振器刚度阻尼参数优化两方面出发,对通用发射平台水下发射缓冲减振进行研究和优化设计。研究表明,通用发射平台不同工况下的固有振动特性与弹体和水体的不同组合有关,其弯曲振型较多,对横向激励更敏感,艇体振动环境下系统对发射筒的模态比较敏感;通用发射平台受到弹体发射时的瞬态冲击载荷时,产生的主要应力和应变集中在受冲击区域,随着弹体发射,纵向减振器相继锁死,系统冲击响应衰减幅度减小;与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文建立的水下连射机理模型的有效性;对通用发射平台的缓冲减振优化结果表明,通用发射平台增加一个横向适配器或调整下横向适配器的位置有明显缓冲减振效果,纵向减振器刚度为初始刚度的0.64-3.7倍,阻尼系数为初始刚度的0.004-0.007倍时,减振器具有较好的综合减振性能,该结论可为复杂水下垂直发射装置的结构设计和缓冲减振提供明确指导方向。本文对水下发射进行动力学分析和缓冲减振优化,提出的水下连射机理模型是本文重要创新,该模型不仅可对复杂垂直发射装置进行动力学建模,还可考虑连射过程的振动迭加和时变非线性效应,研究水下连射整个时间历程的动力学特性及响应。同时,该方法在参数讨论时灵活性大,计算效率高,可作为高效分析手段有效指导水下发射的结构设计和缓冲减振优化。(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谭恳[7](2018)在《索托式柔性防落石缓冲结构多柔体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区交通干线的隧道洞口常常遭遇落石侵袭,为保证运营安全,洞口的落石防护显得异常重要。交通干线洞口常设置防护棚洞结构,但是,目前国内外普遍缺乏对其落石冲击作用及结构动力学行为的基础研究报道。因此,研究隧道洞口防护对提高落石防护的安全性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与理论价值。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索托式柔性缓冲结构,该结构可与既有任意棚洞整合成“柔性缓冲棚洞系统”。论文对索托式柔性缓冲结构展开了非线性多柔体动力学模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落石灾害防治研究背景,对交通干线洞口常用防护棚洞结构的现状展开研究(第1章)。分析了棚洞结构、缓冲层(结构)研究现状,总结了柔性钢棚洞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2.设计建立了索托式柔性缓冲结构体系(第2章)。分析了结构体系组成、结构的受力、传力、缓冲工作特性,提出了与既有典型棚洞结构的整合方法。3.研究了结构单元力学行为,包括环形网变形受力特征,消能器工作原理,支撑绳接触滑移特性(第3章)。研究发现:环形具有弯-拉两阶段变形受力特性。U形消能器的耗能机制为屈服-摩擦混合式耗能,依靠钢棒与销轴摩擦耗能、钢棒变形耗能。4.构建了索托式柔性缓冲结构的多柔体数值模型,开展了落石冲击动力分析,研究了托索式柔性缓冲结构的冲击动力学行为(第4章)。研究表明:冲击区的环形网、支撑绳、柔性支撑、索托柱内力及变形较大,非冲击区受到冲击影响小。系统主要依靠消能构件和环形网吸收能量,而钢丝绳、支撑钢结构耗能极小,支撑钢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工作状态。5.研究了索托式缓冲结构与钢结构棚洞的整合应用(第5章)。实现了索托式缓冲结构与实际钢棚洞的整合设计,开展了非线性冲击动力分析,研究了柔性防护棚洞的冲击动力响应。研究发现:落石初始动能为1000kJ,柔性防护棚洞仍然可以实现自清理功能,未发生结构性破坏;柔性缓冲结构具有“分区受力”特征,非冲击接触区受落石冲击影响较小;柔性防护棚洞可依靠消能构件和环形网吸收落石冲击能量,规避结构的损伤耗能;合理的设置,可保证钢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可实现重复利用。(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唐天明,高树梅,陶雨蒙,徐磊,杨森林[8](2017)在《缓冲体系下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沼气动力学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批次实验研究了餐厨垃圾在NaHCO3缓冲体系下的厌氧发酵产沼气过程,并分别采用一级动力学模型、Logistic模型、Transference模型和Modified Gompertz模型对甲烷产生过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4种模型均可较好地描述餐厨垃圾的厌氧消化过程,相关系数的平方均大于0.9.其中,Transference模型拟合得到的Pmax和Rmax与实验结果更接近,相关系数的平方更高,更适合描述该餐厨垃圾的甲烷产生过程.通过拟合,获得的最大Pmax和Rmax分别为446.79 mL/gTSadded和133.37 mL/gTSadded/d,最佳物料比(接种物干重:底物干重)为1∶1.5,厌氧消化时间为5~9d,消化时间短.该研究对于餐厨垃圾的实际处理处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嘉兴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袁晗,王辰,闫秀天,王小军,张宏剑[9](2017)在《重复使用火箭着陆缓冲机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化与市场化是现代运载火箭发展的必然趋势。除运载能力与系统可靠性外,发射成本将成为影响运载火箭国际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大部分运载火箭均为一次性使用,发射成本过高,生产制造周期长,难以满足发射市场需求。重复使用成为解决此难题的重要可行技术途径之一。运载火箭重复使用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多子级系统的大比例回收,降低运载火箭的硬件成本,而且可以极大程度简化地面相关配套设备,显着降低地面操作费用,进而实现快响应、高密度、高机现代运载火箭发射需求。本文对某垂直返回重复使用火箭方案的缓冲着陆机构系统中的若干动力学问题开展相关动力学分析与试验研究工作进行介绍。基于简化着陆缓冲着陆腿动力学模型,基于事件驱动方法刻画着陆碰撞过程中的变结构动力学过程,相关研究结果对火箭着陆缓冲稳定性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暨第五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9-22)
李正彬,刘云发,窦金柱[10](2017)在《不同时间盘腿坐对CMJ缓冲期下肢肌电与动力学的急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盘腿坐对下肢肌电、动力学的急性影响。方法 :采用Biovision表面肌电记录仪、AMTI测力台同步采集16名受试者CMJ缓冲期肌电和动力学资料。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盘腿坐对CMJ各因变量的影响,若因变量存在各个时间点主效应,则选择需要观察的某一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事后检验。结果 :随盘腿坐时间延长,着地预激活阶段,TA激活程度提高;在缓冲激活阶段,RF的肌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呈下降趋势,双侧下肢VM与VL贡献率明显增高且高于RF和BF,盘腿坐后被动冲量均下降;10和15min盘腿坐后Kleg均增加;盘腿坐时间越长测得的VILR越高,其出现时间越来越短且小于50 ms;随盘腿坐时间延长,垂直方向所需TTS也越来越长。结论 :盘腿坐时间越长,对膝关节伸肌负面影响越明显,下肢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下降,膝关节潜在受伤风险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期刊2017年09期)
缓冲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电化学方法,考察HS~-在铂片电极上的循环伏安特性,并以循环伏安法、计时电量法、计时电流法测定其电极过程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Na2_CO_3-Na HCO_3缓冲溶液中,HS~-的循环伏安曲线在-0.05V电位值处有一个氧化峰,无还原峰;其氧化峰电流值I_p与扫描速率的开方(v~(1/2))呈线性关系(R=0.989),表明HS~-在电极上的氧化反应为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初步推断其电极反应得失电子数为1、质子不参与反应,电极反应产物为S_2~(2-),S_2~(2-)可能进一步氧化产生S_4~(2-)。在20~60℃范围内,其HS~-的扩散系数D值随温度升高由1.33×10~(-6)cm~2/s增大至7.20×10~(-6)cm~2/s,HS~-的反应速率常数kf值由6.99×10~(-3)s~(-1)增大至1.70×10~(-2)s~(-1),当脱硫工艺温度为40℃时,其相应D值为3.07×10~(-6)cm~2/s、k_f值为1.09×10~(-2)s~(-1),反应级数为0.257;HS~-在电极上电化学氧化的平均活化能E_η=17.3kJ/mo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缓冲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吴昊,王栋,彭运芳,肖玉燕.基于系统动力学的DBR系统缓冲控制机制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9
[2].薛敏华,张震,钱福军,莫友彬,曹家兴.碳酸盐缓冲体系中HS-电化学氧化机理及动力学性质[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8
[3].张亚静,黄修长,董彦鹏,彭雪明.瞬态发射载荷作用下含缓冲装置水下发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8
[4].侯传伦,吴刚,杜利清.地铁车辆用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动力学性能分析[J].机车车辆工艺.2018
[5].陈宁,张功学.七自由度缓冲衬垫包装的动力学仿真[J].包装工程.2018
[6].张亚静.水下发射动力学分析与缓冲减振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8
[7].谭恳.索托式柔性防落石缓冲结构多柔体动力学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8
[8].唐天明,高树梅,陶雨蒙,徐磊,杨森林.缓冲体系下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沼气动力学解析[J].嘉兴学院学报.2017
[9].袁晗,王辰,闫秀天,王小军,张宏剑.重复使用火箭着陆缓冲机构动力学研究[C].第十届全国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暨第五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10].李正彬,刘云发,窦金柱.不同时间盘腿坐对CMJ缓冲期下肢肌电与动力学的急性影响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