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活引入教育使课堂焕发活力——浅论构建生活化的化学课堂

将生活引入教育使课堂焕发活力——浅论构建生活化的化学课堂

沈锋(萧山区第十高级中学,浙江杭州311200)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强调“学习的情境”,强调“学生的亲历性”。这要求牢固树立教学即生活的思想,依据教学实际有意识地把生活引入课堂,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的化学课堂,使课堂焕发出人性的、生活的活力。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的一个最大特点也是将化学知识情景化,这为教师构建生活化的化学课堂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一、生活化的化学课堂的基本特征

生活化的化学课堂应具备如下几个要素:

1.教师抛弃“白板假设”,充分关注学生的“既有知识”

所谓“白板假设”,就是教师将学生看作“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持有“我讲你听的”态度。实际上,学生是一个社会人,他们时刻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与自然界、社会、日常生活不断发生交互作用,拥有大量的“既有知识”,学生并非“白板”。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并利用这些来构建生活化的化学课堂。

2.具有生活化的探究情景

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精选生活素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化学事实,促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学习活动,经历生活情景,从而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3.能将所学知识合理应用于生活实际

理论的学习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能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教育的追求。因此,生活化的化学课堂的需要让教学向社会生活和实践延伸,拉近学生的“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距离,这也是本次课改的核心内容。

三、将生活引入化学教学的基本策略

1.以实际生活作为认知的起点,用生活打开知识的大门案例

经常有人认为,“银耳越白越好”。而实际上,越白的银耳可能有毒!因为,部分不法商人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采用“硫磺熏蒸”工艺来生产很白的银耳,从而导致银耳中SO2的残留含量严重超标。而经常使用这样的银耳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甚至损害肝脏。你知道“硫磺熏蒸”工艺利用了SO2的什么性质吗?

这样的引入,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探究兴趣浓厚。

2.以“生活场景”作为探索的情境,用生活引导学生探索案例

情境1:2005年3月28日上午,江苏淮安发生氯气泄露的严重事故,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尤其是发生了人畜的中毒情况。

学生讨论:氯气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

情境2:救援现场,武警官兵大量出动,他们用土包搭成围堰,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

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还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的哪些物质代替?(由此导入氯气和碱的反应。)

情境3:在事故现场,记者报道,麦地枯黄,油菜变白。学生讨论:为什么原本绿色的麦地一片枯黄?为什么油菜被熏的枯黄甚至变白?(然后实验探究氯气的漂白性。)传统的讲授课堂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即使会背诵,也不能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些知识,因为无法运用。因此,教师要精心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自我感悟,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3.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渗透化学理念案例

学了铝的相关性质以后,有位学生回家后就给家人提了关于铝制餐具,尤其是高压锅使用的几点建议:①不宜盛放酸、碱性溶液。②不宜长时间盛放咸菜等腌制品。③尽量不要用铁丝球清洗铝制餐具。④食物不要长久在铝制餐具中存放。

化学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学了化学以后,学生会知道黑火药如何爆炸,知道用什么方法将潜艇中的二氧化碳变成氧气。化学素养也是人文素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学了化学,学生会知道万物始于元素,结构决定性质等。这些理念,是对待物质世界的态度和观念,让人终身受益。

4.从生活中寻找化学研究性课题案例

材料一: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它占地壳总质量的7.51%,几乎比铁多1倍,是铜的近千倍。可是,100多年前,法国拿破仑三世举行宫廷宴会,来宾用的是金餐具,而唯独他用的是铝餐具,使宾客们羡慕不已。这是为什么?

材料二:同学们在历史书上刚学过,人类先经历了铁器时代,后经历了青铜器时代,说明我们祖先先是大规模冶炼和使用了铁。这是历史的必然吗?

提出问题:金属的冶炼和金属的性质有关吗?还是和含量有关?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影子。化学源于生活,且和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生活化的化学知识,以化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为背景知识,构建课堂,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也是教育观念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换的必然选择。

标签:;  ;  ;  

将生活引入教育使课堂焕发活力——浅论构建生活化的化学课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